管振華 閔銳
?雌性西黑冠長臂猿
?亞熱帶森林典型的桫欏林
?無量山長臂猿監(jiān)測站
你一定想問:為什么要研究長臂猿呢?簡單來說,研究野生動物,通常以兩種方式開始:一種是為了解決一個科學問題而去研究一個物種;一種是由于接觸了一個物種而提出科學問題。而長臂猿的研究屬于后者。
全世界共有20種長臂猿,分布于東南亞的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在中國,過去有6種長臂猿的記載,現(xiàn)僅存4種,都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所以多數(shù)情況對長臂猿的研究是出于保護的目的,得到的研究結果則為更好地保護長臂猿提供依據(jù)。
長臂猿的長臂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樣引人注目,也正是這長臂使長臂猿非常好地適應了森林的生活。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只有親眼見證才有體會,這種極其顯著的特點不停地撩動人們的好奇心,小朋友一見到長臂猿就會問:“長臂猿為什么胳膊那么長?”
博物學家大衛(wèi)·阿滕伯勒(David Attenborough)給出了答案,他這樣描述長臂猿:“類人猿的一個分支向東擴散到亞洲熱帶森林里。在那里,它們永久地生活在樹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它們的尾巴消失,手臂伸長,通過擺動而不是爬行的方式行動,行動的技巧和速度都令人驚訝。這就是長臂猿?!?h3>初探無量山
云南無量山是中國最大的西黑冠長臂猿種群分布地之一,也是我研究長臂猿的起點。
2008年1月1日,我第一次來到無量山長臂猿監(jiān)測站。那時,我已經根據(jù)前輩們的研究基礎,大致了解了距離最近幾個群體的活動范圍。
長臂猿,是樹棲性極強的靈長類,很難用紅外相機拍攝到,所以只能通過跟蹤觀察。為了了解長臂猿的行為和生活習性,我們必須持續(xù)地跟蹤觀察,才可能掌握長臂猿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獲得足夠的行為數(shù)據(jù)。
然而,野外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第一次親眼看見長臂猿大概是在正式開展野外工作半個月以后。這期間,雖然我每天都在比較確定的領域范圍內尋找長臂猿,但一個月也只有匆匆一瞥,并沒有看清它長什么模樣。這讓剛剛開始野外工作的我,有些沮喪。其實,要想在現(xiàn)實中捕捉到像紀錄片中那種令人驚嘆的畫面,既要有運氣的成分,還要在拍攝之前花費大量的時間認識和了解所要拍攝的動物。既然如此,那么對這些罕見并且行蹤隱蔽的動物,到底該如何開展工作呢?
寨子里的村民把長臂猿稱為風猴或者黑猴,形容它們速度快,像風一樣,只能看見一團黑影。它們在樹上蕩幾下,就可以跨過一個懸崖,我卻要順著山路繞半面山才能到達對面,等我到時,長臂猿已蹤影全無。盡管很少有機會直接觀察它們,但日復一日的尋找,也讓我了解了一些長臂猿的活動規(guī)律。這個進展緩慢的過程,是為了讓我和長臂猿互相熟悉和適應,我們稱這個漫長的過程為“習慣化”—研究野生動物行為的起點。
我想,用《小王子》中小狐貍的話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你應當非常耐心”。狐貍說:“開始你就這樣坐在草叢中,坐得離我稍微遠些。我用眼角瞅著你,你什么也不要說。話語是誤會的根源。但是,每天,你坐得靠我更近些……”
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讓長臂猿接納我們會在它們附近經常出現(xiàn)的事實。最初,長臂猿一看到我們就跑,慢慢地,我們可以悄悄靠近,適當?shù)匕l(fā)出聲音,讓它們知道我們的存在。這時候,我們和長臂猿之間的距離還只能通過望遠鏡觀察,如果我們試圖靠得更近,它們會馬上遠離。反復嘗試后,我們被“允許”靠近一點點,只是一點點;又經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又可以靠近一點點……就這么一點點地靠近,經過了兩年時間,我們終于可以在不用望遠鏡就能看清長臂猿行為的距離(十幾米甚至幾米)進行觀察??傊覀兘K于具備了對長臂猿持續(xù)近距離觀察的條件。
鳴唱行為是長臂猿重要且顯著的行為特征,它們的聲音洪亮、悠揚、傳播距離遠。在野外,我們一般通過長臂猿的鳴唱聲音來確定它們的位置。我所在的監(jiān)測站距離長臂猿棲息地大約2千米,每天早上天不亮的時候就要出發(fā)。首先穿過布滿露水的灌叢,再步行一個小時的山路,就可以到達預計的聽點,等待鳴唱。長臂猿并不是每天都唱,有的季節(jié)鳴唱得多一點兒,有的季節(jié)少一點兒,大概平均每天鳴唱1次。不能直接觀察的日子,聽到長臂猿的鳴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長臂猿在樹間行動時速度很快
?最初,我們只能在很遠的地方觀察長臂猿
?近距離觀察到的雄性西黑冠長臂猿
?無量山中西黑冠長臂猿的棲息地
?西黑冠長臂猿,圖中為雄性正在給雌性理毛
?長臂猿幾乎一生都在樹上生活
動物界的鳴唱行為并不罕見,鳥類的鳴唱是最廣為人知的,其鳴唱的方式繁多,還包含求偶、警戒等各種信息。長臂猿的鳴唱是否也有這么多的功能呢?在靈長類中,有很多猴子的鳴唱行為也被解釋為求偶或者警戒行為,長臂猿的鳴唱和鳥類及其他猴子的鳴唱有何不同呢?
“What?Why?How?”是我們的思維習慣和產生問題的起點。What是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過程,以事實為基礎;而后兩者則需要運用邏輯推理和歸納總結,無法直接回答。對長臂猿的鳴唱功能研究就是基于事實,經過比較、推理和論證,最后得出結論—長臂猿的鳴唱是在宣告自己占領了領地和組建了家庭群。
長臂猿的鳴唱是高頻的,聲音很大,可以穿過茂密的森林傳播2千米遠;它們的鳴唱很規(guī)律,通常發(fā)生在清晨,1~2天鳴唱一次,而不是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鳴唱;另外,長臂猿鳴唱時,雌雄個體會相互配合,分別發(fā)出帶有復雜旋律的不同的鳴唱。因此,研究者把長臂猿的這種行為定義為sing,而不是call。目前,全世界的20種長臂猿中,分布于中國的冠長臂猿屬(如分布于無量山、哀牢山的西黑冠長臂猿)的鳴唱聲都具有極復雜的旋律。
持續(xù)跟蹤觀察的系統(tǒng)研究進行了多年,我們才認識到長臂猿對森林的了解也許超過了我們。同時,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也試圖回答更多的問題,例如長臂猿為什么胳膊長?
長臂猿的長臂是適應樹棲生活的形態(tài)特征,可以幫助它們在樹冠層中快速移動,捕獲樹棲的小型哺乳動物或者躲避捕食者。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很多樹棲靈長類(比如猴類)都有長尾,也可以幫助它們在樹上生活時維持平衡。那為什么長臂猿是長臂,而不是長尾呢?
雖然都是適應樹棲生活的特征,但通過比較還是能夠發(fā)現(xiàn)兩點不同:猴類的長尾可以保持平衡,但是影響了快速移動,而長臂猿的長臂是可以實現(xiàn)快速移動的;長尾的猴子既能生活在樹上,也有很多時間生活在懸崖峭壁上,在地面上也可以靈活移動,而長臂猿主要生活在樹上,若在地上移動,必須抬起長臂,降低移動速度,因此并不適合地面生活。所以,同為適應樹棲的長臂和長尾,顯然長臂有利于更純粹的樹棲生活,而長尾可以讓猴類適應更復雜的環(huán)境。
那么長臂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都知道猿類是由于猴子從樹上下到地面演化而成的,那長臂猿是否是由下到地面的猿再返回樹上演化成的呢?還是沒有經歷從樹上到地面的過程,由長尾猴經過尾巴縮短、手臂延長的漫長過程直接形成了長臂猿?
從人類演化史來看,猿類生物起源于非洲,尾巴已經退化。其中一支猿類到了東南亞,由于尾巴退化,便形成了適應樹棲生活的另一個特征—長臂。如果要證明長臂猿從地面返回到樹上生活的演化路線是成立的,就需要化石證據(jù)來佐證。我們期待未來能發(fā)現(xiàn)處于過渡形態(tài)的靈長類—手臂相對較長,但由于還未完全適應樹棲生活,所以還有強壯的腿部骨骼;但若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長臂短尾的猴子,這類猴子營樹棲生活,那我們就要思考“猿下地后再重新返回樹上”的演化路線是否正確了。
?灰葉猴有長長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