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杰,鄭琴琴
(1.延安大學 學生處;2.延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6次提到“幸福(感)”一詞,并著重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和使命。新時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是中國人民幸福體系的一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最具活力的青年群體,是推動中國夢實現(xiàn)的中堅力量,引領其樹立正確的“奮斗幸福觀”直接關系到“幸福中國”的實現(xiàn)。因此,高校對大學生實施行之有效的幸福觀教育,使習近平新時代“奮斗幸福觀”成為當代學子的主流幸福觀尤為重要。對于高校而言,如何真正將“奮斗幸福觀”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學中,從而內(nèi)化為廣大學子的情感認同并外化為實踐行為習慣,是當前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古往今來,幸福一直是人類所關注的焦點話題,人們對幸福的真正內(nèi)涵并沒有作過明晰界定,一般來講,對幸福本質(zhì)的不同解讀體現(xiàn)著不同的幸福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們,在滿足物質(zhì)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礎上追求更好精神生活、更高文明境界的現(xiàn)實活動過程,是創(chuàng)造價值和實現(xiàn)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過程和積極體驗。[1]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理論指南,面對新時代、新發(fā)展、新要求,習近平在繼承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接地氣地提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的思想,并形成了將奮斗與幸福融為一體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奮斗幸福觀”。筆者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對“奮斗幸福觀”的內(nèi)涵進行解讀。
(一)科學回答了幸福的本質(zhì)在于奮斗的問題。毛澤東曾在其著作中講到:“中國的青年運動有很好的革命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就是‘永久奮斗’?!盵2]奮斗是一種作風、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力量。習近平從一名下鄉(xiāng)知青成長為國家主席,靠的就是奮斗。馬云從一名大學教師成長為福布斯十大最具影響力CEO之一,靠的也是奮斗。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史經(jīng)驗證明,中國所取得的成就與輝煌無不是奮斗的結(jié)果。沒有奮斗,中國不可能從改革開放之前貧窮落后的困境中走出來,更不可能實現(xiàn)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依靠奮斗,實現(xiàn)人民幸福需要依靠奮斗,實現(xiàn)民族振興,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xiàn)代化強國,同樣需要依靠奮斗。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在深刻詮釋著“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奮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二)科學回答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奮斗精神問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奮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盵3]中國共產(chǎn)黨97年的崢嶸歲月中,為了戰(zhàn)勝艱難險阻,有過彷徨與迷茫,有過挫折與失誤,但始終沒有改變對人民的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
新時代,更需要每一個青年牢記使命,不懈奮斗。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堅持奮斗永遠在路上的精神,年輕時的壯志胸懷被當前社會現(xiàn)實的社會利益思想所取代,一些人也因為獲得名利、地位而失去繼續(xù)奮斗的熱情和勇氣。青年應經(jīng)得起歲月的磨礪,牢牢把握住“初心”與“使命”。只有守住初心,才能不斷實現(xiàn)自我價值;只有牢記使命,才能逐步走向成功;只有堅持奮斗,才能真正獲得幸福。正所謂:“奮斗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三)科學回答了奮斗的主體在于全體人民,更在于青年的問題。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座談會上講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盵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偉大事業(yè),也是人民幸福所在,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更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奮斗。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是標志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青年承擔時代的責任,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青年應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信念,勇于創(chuàng)新——敢做時代潮兒,腳踏實地——練就過硬本領,吹響新時代號角,擼起袖子加油干。奮斗中的青年代表著國家的希望,奮斗中的青年寄托著祖國的未來。
(四)科學回答了奮斗不僅是為了個人,更在于人民的問題。奮斗既是為了個人,也是為了人民,二者相輔相成。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個人要將理想抱負與國家責任相結(jié)合;要將個人夢融入國家夢;要將家庭夢融入民族夢。如果個體只為了個人目標而奮斗,置社會和人民的幸福不顧,社會就如同散沙。相反,沒有社會及人民的堅強依托,個人單純奮斗,也不能夠?qū)崿F(xiàn)幸福。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個人應答好“時代卷”,造福于人民,和人民共享時代的福音。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但當前高校的部分學子幸福觀出現(xiàn)偏差甚至扭曲的情況,他們奉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使個人逐步演變?yōu)榻疱X的奴隸,陷入精神的荒漠;使校園逐步演變?yōu)槿饲槔淠栍菸以p、道德淪喪、信仰缺失的集散地。為此,弘揚新時代習近平“奮斗幸福觀”,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幸福觀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一)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抵制拜金主義
習近平認為,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在我國,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一些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市場經(jīng)濟的負作用在高校范圍內(nèi)滋生蔓延,直至演變?yōu)楦咝W子奉行拜金主義。他們遠離理想信念,鼓吹金錢至上、金錢萬能論,一切向金錢看齊,價值追求帶有明顯功利色彩。
幸福源于人們對理想抱負和目標的追求,源于強大信仰和信念的支撐。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隊時期,青年習近平面對梁家河的自然環(huán)境、勞動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的層層挑戰(zhàn),砥礪前行。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他先后過“四關”:跳蚤關,從初到時由于跳蚤經(jīng)常睡不著覺到后來的無論怎樣叮咬依然正常入睡;飲食關,從初到時由于吃不慣粗糧難以下咽到后來粗飯依然“吃得香”;勞動關,從初到一天只能掙得女勞力的6個工分到兩年后就可獲得男壯勞力的10個工分;思想關,在梁家河實實在在整整七年,同人民一塊吃、一塊住、一塊苦、一塊干。七年知青歲月深刻詮釋了“奮斗幸福觀”的內(nèi)涵。正是因為胸懷遠大理想,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念,才使習近平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堅定的精神信念對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當代學子不應片面追求物質(zhì)生活豐裕,更不應追求虛幻精神境界,而應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不斷超越純粹的物質(zhì)滿足,注重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文化修養(yǎng),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二)有利于傳承艱苦奮斗精神,抵制享樂主義
習近平提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盵5]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注重滿足感觀的享樂主義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群體。在享樂主義的支配下,他們視享樂為人生的至上幸福和最終歸宿,價值追求向物質(zhì)享樂扭曲,關注個人欲望的滿足,癡戀對物質(zhì)財富的占有,對待學習敷衍了事,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貪圖安逸,喪失了青年所應具備的艱苦奮斗精神。
青年時期的習近平,在梁家河即使遇到吃水、做飯、砍柴、洗澡等多種困難,他仍然堅持讀書,白天與村民參加勞動時利用片刻時間看書,晚上整個梁家河村民入睡唯有他挑燈夜讀。學習就是奮斗,奮斗就有收獲。這種奮斗的幸福為當代大學生指明了實現(xiàn)幸福的途徑。當代學子應時刻堅持學生的首要任務即學習,學習即奮斗,這種奮斗的幸福更持久、影響更深遠。無論現(xiàn)實環(huán)境優(yōu)越亦是貧窮,切不可奉行享樂主義,艱苦奮斗的精神永遠不可拋。
(三)有利于深化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價值觀自信
習近平在出席青年活動時,結(jié)合自己的切實感受,同青年談心,鼓舞青年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人生。
七年知青歲月,青年習近平為什么能夠在如此艱苦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下戰(zhàn)勝困難,攻破難關?是因為他對馬克思主義有自信,對中國共產(chǎn)黨有自信,對未來中國發(fā)展道路有自信。七年知青歲月也是對紅色革命精神的進一步深化。新時代大學生是中國的主力軍,是“中國方案”未來的踐行者,是“中國故事”未來的講解者,是“新時代考卷”的未來答卷人,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道路上,當前大學生要繼承革命傳統(tǒng),自覺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不斷豐富歷史認知,樹立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才能夠辯證分析我國所面臨的的復雜外部環(huán)境,從容迎接民族復興道路上的各種挑戰(zhàn),正確看待多元價值觀及西方文化沖擊。作為承前啟后的一代大學生,積極踐行“奮斗幸福觀”,時刻激勵自我,帶著自信,在歷史的公轉(zhuǎn)中找到自轉(zhuǎn)的軌跡,創(chuàng)造幸福。
高校學子作為新時代青年,要堅決抵制錯誤思潮的傳播,堅決擯棄異化的價值觀,積極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青年,勤學實干、艱苦奮斗,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斷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人生價值,從而創(chuàng)造真正的幸福。因此,高校作為未來的祖國建設者和社會接班人的根據(jù)地,應積極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學之中,引領青年樹立正確“奮斗幸福觀”。
(一)課堂教育是“奮斗幸福觀”教育的主渠道
新時代是每一位人民的時代,更是青年的時代。青年是人生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的向往與追求、拼搏與付出,影響甚至決定著一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傳播“奮斗幸福觀”思想的主渠道。高校應利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幫助其解讀社會關注的時事熱點,把對“奮斗幸福觀”的教育依托在對國情世情的把握上;利用《中國近代史綱要》等課程幫助其回顧中國人民的奮斗史,把對“奮斗幸福觀”的教育建立在對歷史的正確認識上;利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幫助其揭示中國發(fā)展規(guī)律,增強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并把對“奮斗幸福觀”的教育建立在不斷實踐探索基礎上。在物欲繁盛的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幸福觀,內(nèi)化于心,做到初心不忘,堅定在艱苦奮斗下獲得人生幸福,堅定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為“中國夢”接力奮斗,實現(xiàn)“幸福中國”。
(二)示范引領是“奮斗幸福觀”踐行的重要推力
示范引領是指通過鮮活、具有代表性典型事例或人物把“奮斗幸福觀”外化為具體的示范案例,激發(fā)廣大學子的認同感,積極引導向典型模范學習,樹立正確的奮斗觀、幸福觀。示范引領就是將“奮斗幸福觀”理想信念外化為生動具體的形象,其特殊的傳播方式、教育方式發(fā)揮著無可比擬的實效性。
高校教師的言行舉止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示范帶頭作用,同樣也是在校大學生培養(yǎng)和樹立“奮斗幸福觀”的航標和方向。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高校教師要努力踐行“奮斗幸福觀”,形象解讀“奮斗幸福觀”,積極成為踐行榜樣,激勵學子引發(fā)情感共鳴。其次,努力在大學生中樹立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先進典型。自立自強可以養(yǎng)成一個人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注重親情、尊重他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在學生身邊培養(yǎng)和樹立自立自強典型模范,通過同齡人的相互激勵影響和示范帶動,比僅僅通過長輩的說教或老師的引導示范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對學生人身觀、價值觀影響更直接。例如通過舉辦“高校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高校大學生自立自強先進典型推薦”等活動,樹立學生模范典型,展現(xiàn)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精神風貌,充分發(fā)揮校園榜樣示范引領作用。
(三)文化熏陶是“奮斗幸福觀”弘揚的精神支撐
高校校園不僅是社會科學文明弘揚傳承的重要集散地,也是思想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校園文化熏陶為“奮斗幸福觀”弘揚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高校校園文化體現(xiàn)著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精神追求。然而,在形形色色文化思潮不斷涌入下,“奮斗幸福觀”思想可能被落后、低俗的拜金主義、奢靡主義等俘虜。因此,高校應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陶冶功能,將“奮斗幸福觀”思想及時有效地融入于校園文化實踐及精神文化產(chǎn)品之中。
新時代“奮斗幸福觀”貴在于踐行。高校校園文化實踐活動是高校課堂教育活動的有益延伸及補充,同時也是“奮斗幸福觀”教育的最好實踐路徑。校園實踐活動主要涉及學術科研活動、社團活動、文體娛樂活動等。首先,各高校在利用特有的奮斗題材文化資源基礎上,不斷挖掘新想法、新觀點,設計并組織以“奮斗幸福觀”為主題的形式新穎、接受度強、吸引力大的文化活動及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這些實踐活動應凸顯“奮斗幸福觀”的正確時代價值,激發(fā)學子積極學習弘揚,讓“奮斗幸福觀”在參與實踐活動過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價值引導,進而引領學生在體驗中自覺踐行“奮斗幸福觀”,真正發(fā)揮文化熏陶的強大支撐作用,例如詩歌朗誦、合唱、情景劇等。此外,高校要重視收集關于奮斗及成長成才題材的電影、紀錄片等影視作品,定期組織大學生觀看并開展相關影評活動等,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四)網(wǎng)絡新媒體是“奮斗幸福觀”傳播的重要平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終端的普及,大學生網(wǎng)絡化生活方式已經(jīng)成為不爭的事實。QQ、微信、微博、公眾號等網(wǎng)絡新媒體已然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wǎng)絡新媒體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與選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傳播作用,有效將“奮斗幸福觀”教育融入新媒體當中。積極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組織開展“最幸福的奮斗人”主題微電影創(chuàng)作比賽;組織“我的奮斗史——青春勵志故事”網(wǎng)絡演講比賽;利用學校廣播、活動網(wǎng)頁等報道優(yōu)秀青年的勵志奮斗故事;在校園網(wǎng)、官方微博、易班等新媒體中開辟奮斗精神學習板塊,利用圖片、微動漫、微視頻、微課等方式進行價值觀熏陶等,潛移默化拉近同新時代學子的心靈距離。
“要幸福就要奮斗”“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新時代,新思想,需要新青年。高校要將“奮斗幸福觀”融入教學之中,正確引領學子爭做新時代有為青年,積極踐行“奮斗幸福觀”,積極弘揚奮斗永遠在路上的精神,積極讓“奮斗幸福觀”開花結(jié)果,在奮斗中獲得真正的幸福!“奮斗幸福觀”是習近平開設的一堂生動的全民精神動力教育課,更是青年成長成才的教育課。奮斗既是真理,又是精神動力。高校要堅定培養(yǎng)學生以“奮斗幸福觀”作為價值追求,以奮斗作為精神動力,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爭當出采青年,努力為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