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是時時充滿智慧的挑戰(zhàn),因為小學生的思維容易不著邊際,所以在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常人不會出現(xiàn)的大膽提問,課堂教學過程隨時會出現(xiàn)一些不確定的因素,教師的課前預設往往被學生的思維帶離正常的軌道,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靈活處理,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處理隨時出現(xiàn)的教學尷尬。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教學機智,或許,課堂加一點意想不到的尷尬,只要教師處理的好,很可能成為生成的教學資源,整節(jié)課也許會因此而成為自己的教學亮點。反思當前的語文教學,我們的教師缺乏細心傾聽學生錯誤認知的耐心,當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我們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想一想產(chǎn)生錯誤回答的原因。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把教學尷尬化于無形,才能演繹出課堂的精彩。
一、在追問轉移中化解教學尷尬
追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教學機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的追問,不但能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課文,還能夠幫助教師巧妙應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突發(fā)性”事件,化解教學尷尬,展現(xiàn)出教師的教學機智。課堂追問集中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教學機智和教學水平的高低;關鍵一點,課堂追問是學生在教室引導下的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有助于及時激發(fā)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增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加大學生思維的強度。例如,我在教學《三顧茅廬》這篇文章的時候,就遇到了突發(fā)性教學尷尬,下面是教學片斷:
1.教師出示烏云密布的場景圖片,讓學生猜接下來會出現(xiàn)什么。
2.教師出示隆中秀麗風光的圖片,讓學生猜想:這兒會生活著怎樣的一群人。(教師意圖:讓學生體驗小說里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情節(jié)的烘托作用,引出諸葛亮這位賢才)
生:我覺得那里的人雖然沒文化,但大家都能和睦相處。
師:看著這樣的風景,你怎么會覺得這里的人沒文化呢?
生:(隨即尷尬改口)那里的人都能和睦相處。
在這個教學情景中,學生沒有按照老師的教學預設給出我們想要的答案,我就順勢利導,抓住學生表達的漏洞,提出質疑聲。雖然學生能夠察言觀色,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但是明顯感覺到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生硬和不銜接,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學生在一遍遍的質疑聲中回答的越來越少,到最后不敢發(fā)言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個看似偏離教學預設的回答或許是一個精彩的教學生成。教師完全可以放棄預設的答案,換個角度思考:這樣山清水秀美麗的地方,即使是沒有文化的村夫,也可能具有比一般人更純潔的品德,因此能夠和睦相處。教師可以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順勢追問下去:“沒文化的人都具備如此純潔的品性,那么,那些讀過很多書的文人會怎么樣呢?”這樣的追問不僅肯定了學生的想法,還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的走向了文本的深處。
學習遷移是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能夠使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chǎn)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如果在教學中我們能發(fā)揮正遷移的促進作用,有效防止負遷移的干擾,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我們還是看一下《三顧茅廬》的教學片斷:
1.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劉備的“誠心誠意”之后,追問:劉備如此誠心誠意、禮賢下士,那諸葛亮真的值得他這樣做嗎?(教學意圖:引導學生認識諸葛亮的才華)
2.學生回答:不值得。偶有一兩個微弱的聲音:值得。
教師的提問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重復問同一個問題,這樣的暗示下學生們被迫改變了自己的立場,教師借勢肯定了答案,然后引導學生找出了描寫諸葛亮雄才大略的語句。
這樣的教學過程顯然是生硬的,這樣不但緊緊的捆住了教師自己的教學步伐,還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其實,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學機智,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預設,組織一次辯論,通過學生搜集資料證明自己觀點,這樣學生就會在辯論中更加深刻的認識了諸葛亮。只有這樣,課堂以外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二、在教學事故中化解教學尷尬
我們的語文課堂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和教學無關的事情,這個時候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智慧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巧妙的意外事故嫁接到有效的教學軌道上來,讓教學事故變成教學故事。例如,在一次語文課上,我正在給學生上《一分鐘》,忽然一位學生發(fā)出了一個長長的聲音“咦”。全班同學哈哈大笑,眼看整個課堂就要失去控制,我隨即采取了借題發(fā)揮的教學手段,問學生們:“同學們,你們知道他為什么突然發(fā)出這樣長的一聲嘆息嗎?”全班同學從哄笑聲中一下被我問住了。我緊接著說:“他是想知道,我們念這個字在不換聲的情況下,能不能堅持一分鐘,借此來體會一分鐘的長度,這種探究實踐的精神是多么寶貴。”同學們恍然大悟,緊接著,我又說:“我們大家一起來試一下怎么樣?”全班同學的注意力一下回到了課堂的主題教學上,教學很快恢復了正常的秩序。一分鐘后,同學們的精力更加集中了。如果當時沒處理好這一突發(fā)事件,教師大發(fā)雷霆,不但浪費課堂時間,還會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
同時,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也會自己出錯。有一次上公開課《我多想去看看》,一緊張,我在板書的時候少寫了一個“我”。怎樣化解這樣的教學事故,讓整節(jié)課順利開展呢?我靈機一動,問學生們:“誰想去北京看看???”學生回答:“我!”我繼續(xù)問道:“文中的我,是指誰呢?”因為一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還是很弱,都回答不出來,我借機解釋這個“我”就是從山村里走出來的小同學。在課后評課的時候,聽課的老師都不知道這是一個“教學事故”,還以為這是課前的一個精心預設,特意表揚了這個預設的精彩。
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也會出錯,教師如果一味的批評,不但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還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我們?nèi)绻擅罾?,會為課堂增加很多的快樂。在一次教學匯總,有個學生在用“一邊……一邊”造句的時候說:“媽媽一邊打我,一邊唱著歌謠?!边@個句子如果單單從語法角度來分析是不錯的,但是不符合正常的生活邏輯,也不符合我們的生活常識。于是,我就當場模仿這個同學的媽媽,一邊做打他的動作,一邊在愉快的唱著歌曲。所有的同學馬上理解了這句話的不合理之處,這個學生也理解了以后造句應該注意的問題了。
由此可見,教學事故的出現(xiàn),有時是教師的失誤,有時是學生的失誤,關鍵在于我們?nèi)绾瓮诰蜃陨淼慕虒W機智,巧妙的化解教學中出現(xiàn)的教學尷尬,變教學事故為教學故事,讓我們的課堂不斷趨于完美。
三、在教學鋪墊中化解教學尷尬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的感到:好的教學鋪墊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融,還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是,教學鋪墊如果不能正確使用,有時還會弄巧成拙,給教學帶來一定程度的尷尬。
首先,多媒體教學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已經(jīng)滲透進我們的語文課堂。為了烘托課堂氣氛,加強教學效果,在教學《安塞腰鼓》這課的時候,我特意準備了幾只腰鼓和幾把木槌。進入“佳句賞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利用鼓槌這一教具,把幾名學生充當后生,讓大家感受一下“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這句話的魅力,結果敲鼓學生的架勢一個勝過一個,但都是亂敲一氣,不能展現(xiàn)“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狂舞!”的氣勢。后來,為了彌補這一教學的不足,為了讓學生真正走進妙詞佳句的意境中,我通過錄像把《安塞腰鼓》這一氣勢磅礴的場面呈現(xiàn)給了學生,結果,大家看的目瞪口呆。緊接著,幾名男生竟然情不自禁地站起來,學著一個個后生的樣子,口中配合著鼓音,全身有節(jié)奏的舞動著,毫不遜色于錄像中的那些后生們。然后我讓學生們即興表演,他們竟然把“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把教學推向了高潮。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解決一個教學難點,教師需要設計一連串的問題,并讓這些問題形成一個整體,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逼近難點。最后,把幾個相關的問題解決了,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解決了,否則就會出現(xiàn)教學尷尬。例如,在教學《在大海中永生》時,為了讓學生讀懂“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句話,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鄧小平爺爺為什么稱自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沒想到學生回答的離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越來越遠。我意識到問題的提問失敗以后,立即調(diào)整了教學思路,設計了幾個輔助性問題。經(jīng)過大家的分組探究和討論,很快達成了一致意見:鄧爺爺一直把自己看作中國人民的一員,他認為自己為祖國做點事是天經(jīng)地義的,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實現(xiàn)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生理想。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好的教學鋪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難點會得到順勢解決。
小學語文課堂會遇到很多的教學事故和教學意外,這就需要教師運用自身的教學機智巧妙的處理,運用好教學機智處理教學尷尬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深的思維能力和樂觀的教學態(tài)度,更需要教師有一顆童心和耐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這樣,教學尷尬才能巧妙的轉化為精彩生成。
王春玲,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稷下街道中心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