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東新,張晉芳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內(nèi)蒙古 通遼 028043)
陶淵明是性情中人,一生最喜歡和朋友在一起,朋友在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他的詩文也最愛寫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情形,如“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二首》其一)[1]56;“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談諧無俗調(diào),所說圣人篇”(《答龐參軍》)[1]51-52;“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fēng)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游斜川序》)[1]44,等等。如對其詩文進行統(tǒng)計,就會發(fā)現(xiàn)其與友人酬唱贈答之作頗多,有《贈長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龐參軍并序》(四言)、《答龐參軍并序》(五言)、《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和劉柴?!?、《酬劉柴桑》、《和郭主簿二首》、《與殷晉安別并序》、《贈羊長史》、《歲暮和張常侍》、《和胡西曹示顧賊曹》、《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示周續(xù)之祖企謝景夷三郎》、《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于王撫軍座送客》等十七首之多。關(guān)于贈答詩的作用,有學(xué)者看到:“所謂‘贈’,是先作詩送給別人,‘答’則系就來詩的旨意進行回答,其回環(huán)往復(fù)之際,自然形成一對應(yīng)自足的情意結(jié)構(gòu)。……而它之所以被寫作,當(dāng)系作者意識到人我有別,并欲借此向投贈者傳情達意。”[2]陶淵明作贈答詩當(dāng)然也是為向朋友傳情達意,以朋友為傾訴對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友情。更重要的,陶公贈答詩還為后人留下了了解其生平、交游及思想的重要文獻,梳理其贈答詩,可知陶淵明的朋友圈大體上有三類人:第一類是和他經(jīng)歷相仿佛、情趣相投的州郡官員,如王弘、龐參軍、郭主簿、戴主簿、陶敬遠、丁柴桑、劉柴桑、龐主簿、鄧治中、羊松齡(羊長史)、顧賊曹、胡西曹、殷晉安等;第二類是一些隱士或方外之士,如廬山慧遠和尚、劉子驥、張常侍、周續(xù)之、劉程之(劉遺民)、祖企、謝景夷等;第三類是一些鄉(xiāng)民田父,姓名無考。由此可見陶淵明交游的范圍和特點。除贈答詩之外,在其他的作品中,他也寫了與友人過從相處的情景,如《停云》《移居二首》《游斜川》《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以及《歸園田居》其二、其四等??梢哉f,朋友之情、友誼之樂貫穿了詩人一生絕大部分的時光,故清人指出:“陶淵明全副精神在朋友、田園上用?!盵3]那么,作為友朋的陶淵明,他是怎樣和朋友相處,他的交友之道是什么呢?
中國文化素來重視朋友關(guān)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是最基本的社會關(guān)系,其中父子、兄弟、夫婦、君臣,往往是人們無法進行自我選擇的,而選擇誰做朋友則有自我的主觀意志,如古人所言:“父子兄弟之親,天然之自然者也。夫婦之合,以人情而然者也。君臣之從以眾心而然者。是雖欲自廢而理勢持之何能也?唯朋友者,舉天下之人莫不可同,亦舉天下之人莫不可異,同異在我,則義安所卒歸乎?”①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以何人為友,至少得是德性相投,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此,傳統(tǒng)儒家強調(diào)朋友要做到道義連接,“友者也,友其德也”[4],“友兮友兮,以有德兮,以有志兮”[5],提出“君子之交接如水,小人之交接若醴”(《禮記·表記》)[6]。道家也追求“君子之交淡若水”(《莊子·山木》)[7],崇尚一種“君子之交”??梢?,儒、道兩家的交友之道是一致的,都強調(diào)朋友之間排除功利因素,不因勢利而結(jié)交,不為物欲而往來,主張精神契合,情志相投。正如清人張潮《幽夢影》所表彰的:“對淵友如讀異書,對風(fēng)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jǐn)飭友如讀圣賢經(jīng)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8]朋友帶來的應(yīng)該是情趣相合與精神愉悅,就像劉禹錫所歌詠的:“君行金谷堤上,我在石渠水里。兩心相憶似流波,潺湲日夜無窮已”。(《嘆水別白二十二,一韻至七韻》)[9]
陶淵明交友既有傳統(tǒng)文化“君子之交”的氣韻,更有他在仕隱生活中所特有的實踐與認(rèn)知,比如他對志趣不同的朋友也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厚道和寬容。但他主要是以“相知”為交友之道的,與朋友互為知己,肝膽相照,所謂“道義共振,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心靈和鳴”[10],這使得他有詩書交、方外交,但卻沒有勢利交。比如他傾心交從顏延之。顏氏之所以能和淵明“情款”,主要在于二人的性格志趣相合,彼此視為知己,即如陶淵明在給龐參軍的詩中所說的:“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保ā洞瘕媴④姟罚1]51關(guān)于他們的交往,《宋書·陶潛傳》載曰:“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潯陽與潛情款。后為始安郡,經(jīng)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雹谏蚣s:《宋書》卷九十三《陶潛傳》,汲古閣本,清順治八年(1651)補輯重鐫。顏延之(384—456),字延年,山東臨沂人,曾任始安、永嘉二郡太守,累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他“少孤貧,居負(fù)廓,室巷甚陋。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dāng)時”③沈約:《宋書》卷七十三《顏延之傳》,汲古閣本,清順治八年(1651)補輯重鐫。。晉未亡時他曾任后將軍、吳國內(nèi)史劉柳的參軍,后“轉(zhuǎn)主簿,豫章公世子中軍行參軍”④同③。。據(jù)清代陶澍《陶靖節(jié)年譜考異》考證:“劉柳為江州刺史,《晉書》柳本傳不紀(jì)年月??肌端螘っ蠎延駛鳌?,懷玉義熙十一年(415)卒于江州之任;《晉書·安帝紀(jì)》,義熙十二年六月,新除尚書令劉柳卒。《南史·劉湛傳》:父柳,卒于江州。是柳為江州,實踵懷玉之后,以義熙十一年到官,十二年除尚書令,未去江州而卒。延之來潯陽,與先生情款,當(dāng)在此兩年也。”[11]166《宋書》顏延之本傳還說他好飲酒,不拘小節(jié)。顏延之與陶淵明結(jié)識時,約為三十二歲,陶淵明五十一歲左右。二人年齡雖有差,但秉性相投,志氣相合。史載顏延之性格耿直,屢犯權(quán)要。比如,入宋以后,傅亮以助劉裕受禪而地位顯要,又以文辭之美而自居一朝。顏延之卻不以然,結(jié)果被傅亮所嫉,外放為始安郡太守,道經(jīng)汩潭,顏延之作《祭屈原文》。元嘉三年(426),顏延之征為中書侍郎,轉(zhuǎn)太子中庶子,領(lǐng)步兵校尉。見劉湛(劉柳之子)及殷景仁等把持朝政,深為不滿,嘗說:“天下之務(wù),當(dāng)與天下共之,豈一人之智所能獨了?”①沈約:《宋書》卷七十三《顏延之傳》,汲古閣本,清順治八年(1651)補輯重鐫。
由于對劉湛不滿,他甚至當(dāng)面對劉湛說:我之不顯,大概就是由于做過你們家的官的緣故。為此,劉湛銜恨在心,詆毀顏延之好飲酒,放誕不守禮,朝廷遂以此貶顏氏為永嘉太守,延之遂作《五君詠》以表達憤慨之情。他所詠的五君為“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劉伶、阮咸、向秀。如在詠向秀中寫道:“向秀甘淡薄,深心托毫素?!盵12]這完全是在寫他自已的性情和懷抱。由于顏延之性格倔強,不怕得罪人,故時人稱其為“顏彪”。這就不難明白陶淵明與顏延之成為好友的原因了。在文學(xué)上,顏延之名冠當(dāng)時,時人謂“江右稱潘、陸,江左稱顏、謝。”②李延壽:《南史》卷三十四,汲古閣本,順治十一年(1654)補輯重鐫。他寫詩喜形式上的雕琢,故鮑照有評曰:“謝五言如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君詩若鋪錦列繡,亦雕繪滿眼?!雹弁?。正是顏延之身處官場卻能堅守自己的人格,特立獨行,不茍流俗,甚至有些天真可愛的個性,頗與陶淵明的某些性格相近,所以他們成為相知的好友。甚至,淵明百年之后,還是顏延之這個忘年之友為其撰寫誄文,對陶翁蓋棺定論,表彰他的事跡,肯定他的人格,成為后世了解陶淵明最可靠的研究資料。
陶淵明就是按照“結(jié)交在相知”的原則交友,排斥了世俗的功利目的,注重心靈之交。這種朋友與你同在,是一種懂得,一種相知,他分享你的快樂、分擔(dān)你的傷悲,他用心來陪伴你。因而陶淵明特別希望得遇相知之友,比如他對殷隱的友情。其《與殷晉安別》詩曰:
游好非少長,一遇盡殷勤。信宿酬清話,益復(fù)知為親。去歲家南里,薄作少時鄰。負(fù)杖肆游從,淹留忘宵晨。語默自殊勢,亦知當(dāng)乖分。未謂事已及,興言在茲春。飄飄西來風(fēng),悠悠東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
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脫有經(jīng)過便,念來存故人。[1]63-63
關(guān)于殷晉安是何許人,說法較多,自宋代吳仁杰以來,認(rèn)為是殷景仁,但今人龔斌、袁行霈等先生則依《宋書》《資治通鑒》等史料詳考后否認(rèn)此說。鄧安生《陶淵明年譜》斷為“晉安太守殷隱”④轉(zhuǎn)引自徐正英等注評:《陶淵明詩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頁。,今學(xué)界一般采信此說。殷隱在潯陽時曾與陶淵明有過交往,時間不長,但結(jié)下了真摯的友誼。后劉裕任太尉,召殷隱為參軍,殷氏于是“移家東下”,赴京都任職。陶淵明遂寫詩以贈別。詩歌寫得情真意切,情辭婉轉(zhuǎn),末四句尤其情致纏綿,顯示出詩人的溫厚與寬容。詩人與殷隱一隱一仕,志趣不同,人生選擇各異,但陶淵明卻能將人生志向與個人友誼區(qū)別開來,不以自己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和人生追求強加于友人,這也是他交友的獨特之處。
除了顏延之、殷晉安以外,陶淵明還與張野、羊松齡、龐遵等人交往相處。張野,字萊民,南陽人,后居于柴桑。喜屬文,曾舉秀才,征辟不就,隱居鄉(xiāng)野。師事廬山慧遠,加入白蓮社。史書說張野和陶淵明有姻親,兩家是兒女親家。他曾被朝廷征為散騎常侍,然未赴任,故按當(dāng)時習(xí)慣,稱之為“張常侍”,陶淵明曾有《歲暮和張常侍》詩。羊松齡在受左將軍朱石齡派遣入川之前,和州主簿龐遵等大約都住在南村。這時,陶淵明與他們多有往來,常常在一起飲酒論文。有人邀請羊松齡或龐遵飲酒,羊、龐也請淵明一起前往。雖然和主人不相識,但陶淵明也不拂逆二人相邀之情,一旦喝醉了,便起身而返,也不與主人客套。假如沒人請他飲酒,他也從不造訪誰家。陶淵明從不主動討好誰、逢迎誰,與友朋相處,以誠相待,自然而然。他與江州刺史王弘時有交往。據(jù)《宋書》卷四十二《王弘傳》,王弘是王導(dǎo)的曾孫,王峋的兒子。由《宋書》“高祖為鎮(zhèn)軍,招補諮議參軍”①沈約:《宋書》卷四十二《王弘傳》,汲古閣本,清順治八年(1651)補輯重鐫。的記載可知,陶公與他曾為同僚,都做過劉裕的屬官。后來王弘在劉裕麾下一功封侯,義熙十四年(418),任撫軍將軍、江州刺史。陶淵明有《于王撫軍座送客》詩,這個王撫軍就是王弘。盡管王弘顯為一方諸侯,陶公也待之如一般的朋友,不卑不亢,自然地與之相處。他窮得沒有鞋子,一直光著腳,王弘要為他做一雙,他就伸腳過去,讓做鞋的人來量尺碼。王弘在廬山上請他飲酒,但他有腳疾,行走不便,王弘“使門生二兒轝籃輿”,將他抬上山去,他就任他們抬著。一切都是自然灑脫,很少為如何處理人際關(guān)系而糾結(jié)。明人黃文煥曾指出陶淵明與人飲酒,有“異調(diào)之飲”和“同調(diào)之飲”之別,而其中“異調(diào)之飲”就是能與“異趣”的人交往,對于他們不同與己的人生選擇,從不像嵇康般的斷然絕交,依然愿意與其同飲,“且共歡此飲”(《飲酒》其九)[1]92、“有客常同止”(《飲酒》其十三)[1]95,顯出一種豁達、圓通的交友理念。
陶淵明與志趣相投的朋友交往過從,多是飲酒撫琴、登高賦詩、賞文論史、曲水流觴等,與朋友在一起,陶淵明是最快樂、幸福的。如《游斜川》《周家墓柏下》等詩敘述了與朋友游歷山水,并感悟生活之美及時光流逝、功業(yè)無成、生死無常。在贈答詩中,陶淵明有時還向友朋傾訴心志,或喜或悲,或感或嘆,希望得到知己的理解和同情,如《和劉柴?!贰冻陝⒉裆!范际菍懡o好友劉柴桑的作品。劉柴桑,即劉程之,字仲思,后自號“遺民”,曾為柴桑令,故淵明稱之為“劉柴?!?。前詩是因為劉氏加入廬山慧遠的“白蓮社”,故招淵明,希望他拋棄家人而“索居”于廬山,淵明不肯,遂向好友表白自己的隱居之趣及與親舊家人團聚之樂;后詩則向好友敘說自己的躬耕之事、天倫之樂,雖題曰“酬劉柴?!?,但不及酬答之意,全是自述情懷。而《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則向友朋龐主簿、鄧治中訴說自己一生的遭際與晚年貧苦的境遇,詩人絲毫不避諱,真實敘寫,娓娓道來。諸如此類,陶淵明將友人作為固定的讀者或聽眾,向他們傾訴懷抱,表達隱逸躬耕之志,其贈答詩可謂是他為獲得知音的藝術(shù)努力。所以有學(xué)者指出:“其贈答詩中幾乎沒有枯操的玄言,亦難覓頌美的蹤跡,是在詩中大量開拓日常生活的細(xì)節(jié)敘述,使贈答詩重新回歸言志抒情的傳統(tǒng)。”[13]
總之,“相知”是陶淵明的交友之道,哪怕朋友選擇了不同于他的人生道路,如顏延之、殷晉安、劉遺民、周續(xù)之、戴主簿,等等,但由于這些人理解自己,“有客賞我趣”,詩人就感念他們的“相知”,愿意與他們過從,有的甚至成了終身的朋友??梢哉f,陶淵明是在不放棄自我原則的前提下,不以眼前的分歧來否定昔日的友愛,不絕誼,不忘情,在各行其志中求同存異的。這種交友之道,日本作家吉田兼好曾感懷說:“與志同道合者悠然閑適,吟風(fēng)誦月也好,談?wù)摤嵤乱擦T,均能真心相對,毫無隔閡。彼此言語互慰,實乃一大樂事?!盵14]也正是有如此寬容、開闊的交友理念,使得歸隱后的陶淵明一直處于和睦、溫暖的人際關(guān)系之中,從而獲得了一種滿足與幸福感。
陶淵明交友除了看重“相知”,他更重視“擇有道而交”,即如歐陽修在《朋黨論》中所言之“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15],陶淵明因道取人,論志交友,所以他作《讀史述九章》,其中有《管鮑》曰:“知人未易,相知實難。淡美初交,利乖歲寒。管生稱心,鮑叔必安。奇情雙亮,令名俱完?!盵1]181他由衷地贊賞管仲、鮑叔牙的有道之交、君子之誼。詩人非常推崇這種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交友之道,說他們“奇情雙亮,令名俱完”,管鮑之佳事與美名交相輝映,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被后人奉為楷模,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他對這種莫逆之友的欽慕。為此他非常珍惜身邊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他之于陶敬遠、龐參軍等。陶敬遠既是陶淵明的從弟,也是他的同道知己,雖然二人相差十六歲,但兩人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可惜的是敬遠三十歲即亡故了。為此,陶淵明寫了一篇情真意切、悲不自勝的祭文:
于鑠吾弟,有操有概,孝發(fā)幼齡,友自天愛。少思寡欲,靡執(zhí)靡介,后己先人,臨財思惠。心遺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溫,其言則厲,樂勝朋高,好是文藝。遙遙帝鄉(xiāng),爰感奇心,絕粒委務(wù),考槃山陰。淙淙懸溜,曖曖荒林,晨采上藥,夕閑素琴。曰“仁者壽”,竊獨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見欺。年甫過立,奄與世辭,長歸蒿里,邈無還期。惟我與爾,匪但親友,父則同生,母則從母。相及齠齔,并罹偏咎。斯情實深,斯愛實厚!念彼昔日,同房之歡,冬無缊褐,夏渴瓢簞,相將以道,相開以顏。豈不多乏,忽忘饑寒。余嘗學(xué)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俱負(fù)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愿攜手,置彼眾議。每億有秋,我將其刈,與汝偕行,舫舟同濟。三宿水濱,樂飲川界。靜月澄高,溫風(fēng)始逝。撫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離世![1]193-194
整篇祭文以事寓情,詩人深情地回憶他與敬遠之間相知相惜的關(guān)系。在陶氏傳世的詩文中,為一個人而寫兩篇詩文的情形并不多,但他卻為這位知己兄弟寫了一詩一文,除了上述祭文以外,還有一首《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癸卯歲”為晉安帝元興二年(403),陶淵明三十九歲,時丁憂在家。“此抒志之作也”[16]210,讀此詩,“既讓人感受到一種澡雪精神、高曠情懷,更讓人感受到一種松柏氣骨、磊落人格”[17],袁行霈先生分析說:“欲有為而不可得,遂退而隱居,與世隔絕,其中頗有難言之隱,唯敬遠能得其心?!盵16]210但就是這樣的知己兄弟,卻過早地離世了,人生還有比這更悲傷、更遺憾的嗎?
再看龐參軍,他也是陶翁的同道之人。雖然看其身份可能一直是個官場人物,但從陶淵明兩首款款深情的《答龐參軍》詩可知,詩人一直引其為同道,結(jié)為知交。龐氏姓名不詳,有說為衛(wèi)軍將軍、江州刺史王弘?yún)④婟嬐ㄖ甗18],究是何人,難以確知,此處不贅言。不妨看淵明五言《答龐參軍》。清人釋曰:“龐為公鄰,歷時未久,時龐欲出,以詩招公,公答此詩以謝之,且送其行也?!盵19]詩前有序曰:“三復(fù)來貺,欲罷不能。自爾鄰曲,冬春再交,款然良對,忽成舊游。俗諺云:‘?dāng)?shù)面成親舊’,況情過此者乎?人事好乖,便當(dāng)語離;楊公所嘆,豈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復(fù)為文,本既不豐,復(fù)老病繼之;輒依《周禮》往復(fù)之義,且為別后相思之資?!盵1]51詩人以自然平易的語言,如同談嘮家常一樣,一往情深地敘述了他們交游的歡樂和美好,以及自己此刻的心情——龐君就要行役江陵了,之前他有詩贈己,故今作詩以答。溫汝能評之曰:“序中起數(shù)語,何等纏綿,令人神往。”[20]77其詩曰: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談諧無俗調(diào),所說圣人篇。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
我實幽居士,無復(fù)東西緣。物新人惟舊,弱毫多所宣。
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年![1]51-52
詩人用較多文字回憶了和龐參軍美好的過從,他們所談的未嘗有“俗調(diào)”。二人志趣相投,以誠相見,感情真摯。這正是后世文人們所神往的友朋境界:“吾齋之中,不尚虛禮。凡入此齋,均為知己。隨分款留,忘形笑語,不言是非,不侈榮利。閑談古今,靜玩山水,清茶好香,以適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盵21]正如蔣薰所評“相見恨晚,相別恨遠,眷戀依依,情溢乎詞”[22]。詩人珍惜友情,但從不夸大其詞,其樸素而真誠的態(tài)度自能打動人的心靈。
但也要看到,由于陶淵明堅持終生自耕而食,與世人不同;他生性高潔,有自已的人生追求,對于社會局勢及諸種事物有獨到的看法,他內(nèi)心常常又是孤獨的。雖有不少人與他往來,但真正同道者卻不多。同樣是龐姓的朋友,其對龐參軍引為同道知己,而對龐主簿則不然,清代陶澍就將《答龐參軍》與《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對比,指出:“若于主簿,則為《怨詩楚調(diào)》示之,歷敘生平艱苦,至以鐘期相望,非同心莫逆,肯交淺言深若是乎?蓋先生之于舊好新知,各如其分,未嘗一概紊施也?!盵11]7可見,淵明交友是有分寸的,是擇有道而交。在陶淵明五十二歲這年(義熙十二年,416)秋天,檀韶為江州刺史,請?zhí)帐虾糜阎芾m(xù)之出來講經(jīng)學(xué),于是周續(xù)之帶領(lǐng)學(xué)士祖企和謝景夷,在潯陽城北設(shè)棚講經(jīng)禮,并且加以讎校。陶淵明并不認(rèn)同,寫了《示周續(xù)之、祖企、謝景夷三郎》詩加以勸誡:
負(fù)疴頹檐下,終日無一欣。藥石有時閑,念我意中人。相去不尋常,道路邈何因。周生述孔業(yè),祖謝響然臻。道喪向千載,今朝復(fù)斯聞。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
老夫有所愛,思與爾為鄰。愿言謝諸子,從我潁水濱。[1]46-47
陶淵明在這里訴說了自己的痛苦,當(dāng)然同時也說明了自己精神的苦悶。朱熹曾評論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quán)納貨。陶淵明真?zhèn)€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23]這實際上也正道出了陶淵明此時的心境??梢姡娙伺笥央m不少,但真正同道的并不多,這也注定了他經(jīng)常處于孤獨之中,于是他寄情于酒,希望借助酒,擺脫心無同道的孤寂。酒對于詩人,好像是一位不會說話的朋友,為他解除孤獨,助他忘了憂傷。如《連雨獨飲》:
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于今定何間?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云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
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復(fù)何言。[1]55關(guān)于本詩主旨,袁行霈先生說:“連雨天氣,少與友朋交往,故有孤獨之感。獨飲中體悟人生,多有哲學(xué)思考。”[16]126此處的哲學(xué)思考,就是生死追問。人有生有死,神仙并不存在,惟忘乎物,進而忘乎天,任真自得,順乎自然,才能超脫生死的羈絆。而這一切的獲得,是借助酒來實現(xiàn)的,“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初酌就已遠離世情,所謂喜怒哀樂、各種名利擾攘都忽然遠去了,再飲就連天都給忘了,詩人的心境于是進入了“道”的境界?!讹嬀啤菲淦撸骸扒锞沼屑焉?,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fù)得此生?!盵1]90由于酒的力量,詩人忘卻了塵世的煩惱,擺脫了憂愁,逍遙閑適,自得其樂,以此來宣示他歸隱的真正原因,那就是歸隱使詩人嘯傲東軒,獲得了寶貴的人生自由,即“得此生”,故蘇軾指出:“靖節(jié)以無事自適為得此生,則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東坡題跋·題淵明詩》)[24]還有四言《答龐參軍》:“我求良友,實覯懷人。歡心孔洽,棟宇惟鄰。伊余懷人,欣德孜孜;我有旨酒,與汝樂之。乃陳好言,乃著新詩;一日不見,如何不思!嘉游未斁,誓將離分;送爾于路,銜觴無欣。”[1]22-23詩人憂傷友人遠行,不知何時再見晤談,內(nèi)心悲傷以至連對心愛的美酒都提不起興趣了,于是殷殷叮囑好友保重身體,真摯的惜別之情與諄諄勖勉之意洋溢在詩句之中。就是這樣,孤獨的陶淵明經(jīng)常以酒為友,酒如同會心的同道一般始終與他相守,不離不棄,“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雜詩十二首》其二)[1]115,是酒陪伴他度過孤寂的歸耕歲月,戰(zhàn)勝貧苦的現(xiàn)實,最終通向了超脫恬談之境,所以酒簡直就是詩人的同道知己。
陶淵明有一種“知音”情結(jié),在現(xiàn)實中找尋志同道合者,然“同道”寥寥,于是退而求其次,如遇“相知”也好。但“不識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古詩十九首》)[25],于是他去讀書,發(fā)揮想象的作用,到書中、歷史的長河中尋找知音,從那些古圣先賢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微斯人,吾誰與歸”[26]并以之為同道。正如孟子所說:“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盵27]所以,陶淵明讀書不倦,“尚友”古人——歷史的煙塵消散,那些古圣先賢們靜靜地立于書冊之間,他們的事跡與人格就如航標(biāo)燈一般指引著詩人的人生方向,使他有動力堅定前行。為此,陶淵明情深意切地寫了很多篇詠史詩文,如《詠貧士七首》《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讀史述九章》《飲酒》《感士不遇賦》等等。他尋找進而神交的先賢大體上有兩類:一類是隱士,如長沮、桀溺、許由、伯夷、叔齊、荷蓧丈人、疏廣、疏受、卜式、楊倫、長公等;另一類是貧士,如榮啟期、原憲、袁安、黔婁、阮公、劉恭、張仲蔚、伯牙、鐘子期、顏回、田子泰、揚雄,等等。通觀這些古圣先賢,他們都有共同特點,或是人品高潔而不容于世而選擇歸隱;或是在貧困的生活中堅守氣節(jié),安貧樂道,矢志不移。他們簡直就是歷史上的陶淵明,是他的前世。陶淵明神交他們,實際就是追溯自己生命的根脈,探尋自己的來路,從他們身上獲取勇氣,他們簡直就是陶淵明的恩人、知己和導(dǎo)師。
如前所述,四十一歲的陶淵明辭官彭澤令,成了真正隱士,過著躬耕常勤的生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1]42,但他這種“逃祿而歸耕”[1]147的選擇,時人或有不解,甚至有非議淵明者,《飲酒》其九“清晨聞叩門”[1]91即是顯例。歸耕而孤獨的詩人除了在生活中尋找同道以外,更是就將古代那些避禍遠害、獨善其身的隱逸之士引為同道,奉為榜樣。為此他曾作《詠二疏》詩,將“二疏”當(dāng)作自己的精神導(dǎo)師?!岸琛笔俏鳚h時的兩個隱士——疏廣、疏受?!稘h書·疏廣傳》載,宣帝時,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受為太子少傅。后功成身退,歸老鄉(xiāng)園,將朝廷所賜金錢分與親友。對于二疏這種立功不居、功成身退、有金不私的事跡,陶淵明贊曰:“大象轉(zhuǎn)四時,功成者自去……問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1]128清人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四評曰:“淵明仕彭澤而歸,亦與二疏同,故托以見意?!盵28]278二疏不僅是陶淵明的人生知己,甚至成了他自己的化身,在某種層面上,他已與二疏融為了一體,渾融莫辨?!讹嬀啤范?,其雖題以“飲酒”,但清人方東樹卻指出:“據(jù)序亦是雜詩,直書胸臆,直書即事,借飲酒為題耳,非詠飲酒也?!盵29]其一曰:“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fù)疑;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盵1]87此處所說的“邵生”,就是西漢初年的隱士邵平。陶淵明詩中稱引邵平事,自然是以歸耕的邵平自比——自己并不寂寞,前輩邵平在指引著自己?!讹嬀啤菲涫唬?/p>
長公曾一仕,壯節(jié)忽失時。杜門不復(fù)出,終身與世辭。仲理歸大澤,高風(fēng)始在茲。一往便當(dāng)已,何為復(fù)狐疑!
去去當(dāng)奚道,世俗久相欺。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1]94
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三釋曰:“此又借古人仕而隱者(指張摯、楊倫),以解其辭彭澤而歸隱之本懷”[28]185。長公,指張摯,曾官至大夫,被免,因不能取容當(dāng)世,終身不仕。陶淵明《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中均贊美長公。仲理,指楊倫。袁行霈認(rèn)為:“楊仲理既已歸隱,講授于大澤中,又三次出仕,每次均以獲罪告終,淵明不以為然也?!盵16]200指出該詩首四句敘張長公,次四句敘楊仲理,兩人對舉,意謂一堪效法,一不足效法。不管這種解讀恰當(dāng)與否,但在二疏、張摯等人身上我們還是能清晰地見出陶淵明的影子的。由于其仕隱之路與詩人極其相似,從他們身上陶淵明獲得了歸隱的價值與意義。此外,像長沮、桀溺堅持躬耕的行為,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事跡,“商山四皓”拒絕朝廷征召而隱居山野的選擇,都是陶淵明所津津樂道的,這些人的人生道路、高貴品質(zhì)都是與陶淵明是共通的。他們雖隔千載,但陶淵明能和他們隔空相應(yīng),心意相通,“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guān)”(《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1]84,他們就是詩人千年前的同道知己。
陶淵明說自己“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有會而作》)[1]107,一生都被貧窮糾纏,并且選擇歸耕田園,實際就是選擇要過貧窮的生活,隱士一般都是貧士?!爸羝埐淮?,己矣何所悲”(《詠貧士》其一)[1]123,貧苦無依使陶公陷入孤獨的處境中。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幽渺的歷史,引古代貧士為同調(diào),感慨自己和他們一樣,贊美他們“固窮安貧”的氣節(jié),為自己的人生選擇伸張,慰藉自己寂寞的心靈。這些貧士的共同點是:生活貧困,地位卑微,卻都視富貴名利為糞土,始終堅持自己的志向,絕不與世俗世界講和,不因貧窮而改變初衷。淵明盡管自己也時常“貧富長交戰(zhàn)”[1]126,但最終還是能“道勝無戚顏”[1]126,這個“道”就是貧士固窮守節(jié)的之道。其《詠貧士》七首、《擬古》其五、《飲酒》其二等都藝術(shù)地表達了這一主題。
《詠貧士》是陶淵明展示自己歸田之后向先賢學(xué)習(xí)、戰(zhàn)勝貧困生活的詠史組詩。詩中他借古代賢士安貧守節(jié)之行,反復(fù)伸張自己不慕榮利、堅守品德操守、矢志不移的志節(jié)。詩人以孤云、飛鳥自比,抒發(fā)知音不存、心靈寂寞的慨嘆。先后歌詠榮啟期、原憲、黔婁、袁安、阮公等貧士古賢?!八茉炝艘粋€個看似凄涼而內(nèi)在有著鐵骨凌霜道德精神的悲壯藝術(shù)形象,表露出對他們道德人格和精神理念的充分肯定和衷心贊賞?!盵30]從這些貧士身上,詩人確認(rèn)了自己固窮安貧、隱居守志的歷史價值,“皆詠古來貧士以為證也”[31]。
此外,《擬古》其五(東方有一士)是詠子思之作,《飲酒》其二(積善云有報)詠伯夷、叔齊和榮啟期,這二首都是固窮安貧的主題。由此觀之,陶淵明將這些高士視作自己精神上的同道,“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詠貧士》其二)[1]123,這些前代知己的事跡和人格精神,幫助他戰(zhàn)勝了精神上的孤獨,增強了安貧樂道、堅守自己人生道路的決心與勇氣。生活中同道寥寥,知音者稀,但古代有那么多的古圣先賢,他們就是陶淵明的好友,他們在歷史的書冊中,注視者淵明,鼓勵著他固窮守節(jié)、安貧樂道,使他在選定的道路上堅定地前行。
在詩人神交的古圣先賢之中,除了上述隱士、貧士之外,還有一些“金剛怒目”的豪杰志士,如荊軻、“三良”、田疇等。清溫汝能《陶詩匯評》分析《詠荊軻》說:“荊軻刺秦王不中,千古恨事,先生目擊禪代,時具滿腔熱血,觀此篇可以知其志矣。人只知先生終隱柴桑,安貧樂道,豈知卻別有心事在?!盵20]285從令人熱血賁張的荊軻身上,我們看到了陶淵明的另一面,即他也曾想做一個慷慨豪邁、期冀力挽狂瀾于既倒的英雄?!对伻肌犯枰鞯氖亲榆囀先友傧?、仲行、鍼虎為秦穆公殉葬事,贊美了“三良”為君赴死的忠義精神。有學(xué)者將其與劉裕鴆弒晉末帝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闡釋[30],不管這種解讀正確與否,我們都從中看到了陶淵明“猛志”的一面,正如龔自珍所感嘆的:“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32]所以,荊軻、“三良”是陶淵明心中悲劇英雄夢的一個縮影。
綜上所論,陶淵明隱居田園并非離群索居,而是“結(jié)廬在人境”,即如李澤厚所云:“他沒有后期士大夫那種對整個人生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對人生、生活、社會都有很高的興致?!盵33]所以,友朋不僅是陶公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甚至與友人相交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他主張友朋間要“相知”,尤其主張“擇有道而交”,渴望結(jié)交志同道合的君子之友,所以顏延之、陶敬遠、龐參軍、殷晉安等成了他最看重的同道之友。然而,陶淵明又頗具君子之風(fēng),對友人顯出一種豁達與寬容的態(tài)度,即使友人“語默自殊勢”,志趣有變,詩人也不以眼前的分歧來否定昔日的情誼,從不做嵇康式的“絕交”之舉,他總是以自然的態(tài)度與友朋交往,這使得他一直處于和睦、溫暖的人際關(guān)系之中。與此同時,既然現(xiàn)實人生中難尋同道,詩人就發(fā)揮想象的作用,向古圣先賢尋找知己,結(jié)識了一批別樣的友朋。即他通過讀書的辦法,尚友古人,于是那些閃耀人性光彩的先賢走進了詩人的生活,并以非凡的人格力量幫助陶淵明獨善其身,完成了自我,成就了文化史上一位固窮守節(jié)的道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