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婷
(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軍事理論家。雖然,他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不象孫武、孫臏等以‘兵家’的頭銜引人矚目,但他的軍事思想足堪與二孫媲美。 ”[1]他站在大一統(tǒng)的政治立場上,把軍事與政治、經濟、人民等方面聯系起來研究,“他的軍事思想代表了早期儒家學派軍事思想的最高水平”[2]352。 當前世界以“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并未息亡,世界呈現錯綜復雜局勢,我國總體和平但隱患猶在,從國防教育視角分析荀子軍事觀點,具有借鑒意義。
“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3]156,仁義與戰(zhàn)爭并不矛盾,荀子以“仁義”為標準劃分戰(zhàn)爭性質,肯定合乎“仁義”、以“禁暴除害”為目的的正義戰(zhàn)爭,否定違背“仁義”、以爭奪為目的的非正義戰(zhàn)爭,他肯定戰(zhàn)爭正義性,以“亂百姓者”[3]156為打擊對象?!敖┏Α庇^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仁”在軍事戰(zhàn)爭領域的延伸,是歷史大進步。
“凡用兵攻戰(zhàn)之本在乎壹民。 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盵3]148所向披靡的商湯、周武王之所以能贏得勝利,是因為他們“在乎壹民”。 荀子意識到“民”在戰(zhàn)爭中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失去民眾,也就失去戰(zhàn)爭力量的基礎,失去深厚的根源,因此,人民群眾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根本因素。
荀子認為極具戰(zhàn)斗力的齊、魏、秦等軍隊是不足抵擋齊桓公、晉文公“仁義之師”,認為軍隊需以“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3]161來提高軍隊士兵道德修養(yǎng),起到“化性起偽”作用。 他比孔孟更清楚地意識到“禮”在當時社會面臨的局限性,主張統(tǒng)治者加強禮義教化和法治規(guī)范, 提出 “政令信者強”[3]151、“賞重者強”[3]151、“刑威者強”[3]151等觀點,在治軍方略上起到維護等級秩序、調動士兵積極性、強化軍紀等作用。
在打擊頑固不化、陷民于水火之中的惡人時,荀子主張采取“霸”道用兵觀。 “粹而王,駮而霸”,[3]111,雖“霸”的用兵方式不理想,但從“禁暴除害”的安民效果來說,是可行的?!鞍浴焙汀巴酢倍际侵螄帽?,但“霸”的地位與價值未能與“王”等量齊觀,“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3]107,區(qū)別在于修習禮義程度不同,可“誠義乎志意,加義乎法則度量,著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貴賤殺生,使襲然終始猶一也。 ”[3]108加強軍隊修習禮義,則可實現“王”。
(1)修正了正義戰(zhàn)爭的意義。儒家對正義戰(zhàn)爭都持肯定態(tài)度,但對其意義是有所區(qū)別的。 孟子以“仁政”為核心,認為一切軍事活動都以“仁政”為原則,符合“仁政”則都是正義戰(zhàn)爭,但“帶有虛幻色彩”[2]346,他所評價的“春秋無義戰(zhàn)”,未發(fā)現戰(zhàn)爭推動歷史前進的另一面,可見其對戰(zhàn)爭意義認識的局限性,荀子提出戰(zhàn)爭“禁暴除害”觀點,肯定正義戰(zhàn)爭及其為結束戰(zhàn)亂、實現大一統(tǒng)的意義,修正了儒家軍事思想中戰(zhàn)爭的意義,彌足珍貴。
(2)以法治充實禮治。荀子是一位清醒的現實主義者,身處紛爭的社會時代,給儒家傳統(tǒng)軍事思想注入“法”的元素,提出“隆禮重法”主張,克服了儒家在軍事認識上的偏頗與空疏,豐富儒家“禮”的軍事思想,更具指導性和現實意義。
荀子重視“法”作用,又強調把“禮”教化同“法”刑賞結合起來,禮法并重是治國良策。 受其“隆禮重法”思想影響,在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階層一直在追求“禮”與“法”的和諧統(tǒng)一,乃至當今,“德治”與“法治”是治理國家不可偏頗的兩大根本,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樹立并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形成文明之師、威武之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荀子堅持戰(zhàn)爭正義性,崇尚以和平方式解決矛盾紛爭,以強大軍隊實力起到震懾敵國作用。當代我軍致力于打造一支文明之師、威武之師,肩負起維護國家安全、捍衛(wèi)國家主權、領土領海完整的重任,保證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 黨在新時代強軍目標必須做到四個堅持:堅持政治建軍、堅持改革強軍、堅持科技興軍、堅持依法治軍,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荀子軍事觀點對當代我國國防教育具有以啟示意義。
荀子“國富兵強”的戰(zhàn)爭準備觀,起到在武力上震懾他國作用,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 當代各國國防實力較量不單是“國富兵強”的較量,已上升到綜合國力的較量,包含自然因素、經濟水平、政治力量、科技能力、軍事水準、精神狀態(tài)等[5]7,其核心問題是通過科技興軍,盡快增強綜合國力。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國歷來以仁義服天下,以威力輔之,與他國和平相處, 正是荀子等先人對戰(zhàn)爭問題的認識與思考的最終答案,更是當代我國國防教育肩負的歷史使命。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在國際社會與國際事務中角色定位和宗旨原則:中國將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fā)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當前我國國防戰(zhàn)略是建設指導思想由隨時應付、早打、大打、打核戰(zhàn)爭的臨戰(zhàn)狀態(tài)轉為相對和平時期的長遠建設上來。
荀子從經驗教訓中深感“民心”重要性,既重視民心,也重視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能娛氯瞬?,我國的國防是全民國防,國防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公民,是國防教育的根本保證,而人民軍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統(tǒng)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具備聽黨指揮、服務人民等優(yōu)良傳統(tǒng),具有艱苦奮斗、群眾路線等良好作風。 毛澤東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盵6]351鄧小平反復強調:“我軍要‘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性質。這個性質是,黨的軍隊,人民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 ……我們的軍隊始終要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國家,忠于社會主義’”。[6]351可見,“一個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
荀子教授學生射箭,自己也是射箭愛好者。 《射》是《六藝》課程中最重要學科之一,有專門的練習組織與考核,在射箭活動過程要喝酒、奏樂,射箭可培養(yǎng)人專注力、爆發(fā)感與涵養(yǎng)度,足見古代在育人方面,對文武兼修的重視。
“通過教育, 不僅要在全體公民的心中筑起一道抵御外敵入侵的心理防線,而且要使公民具有較強的國防行為能力,以更好地履行國防義務,達到鞏固國防的目的;在育人功能上,國防教育尤其對青年學生整體素質的全貌發(fā)展具有很強的綜合促進作用。 ”[5]16高校進行國防理論教育和軍事技能訓練,樹立大學生軍人作風和英勇頑強的革命斗志,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增強國防觀念,提升國防意識和行為能力。同時,對高校學生進行音樂熏陶,也是完善“文武兼修”培養(yǎng)內容?!肮糯魳返钠纺糠N類較簡、且人口聚集與地點設備等聆賞條件不如現代,音樂已然能發(fā)揮如是顯著的社教功能,于今在更優(yōu)越的基礎上,開發(fā)樂教形式的德行教育課程,可有更佳成效?!盵8]開設音樂欣賞課程,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豐富感情、陶冶情操,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