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張海華 編輯 | 王芳麗
進入9月,涼風漸起,秋意漸濃,候鳥南飛。這個時候,走到山里,最吸引人的目光的,大概就是鮮艷、漂亮的野果了吧。當然,如果它們既好看,又好吃,那自然是再理想不過了。
荔枝產(chǎn)于華南,在寧波自然是沒有的。不過,在9月底的時候,我有幸在山上找到了“山荔枝”。最初的發(fā)現(xiàn)者不是我,而是別人。那天,我在刷朋友圈時偶然看到,朋友“豆豆媽”發(fā)了一組圖片,說是在北侖區(qū)的太白山頂拍到的,其中有一張圖讓我眼睛一亮:但見滿樹紅果,煞是好看。細看這種野果,我覺得很眼熟,好似在書上看到過。于是,馬上翻開《浙江野果200種精選圖譜》,果然,那是一種名為“四照花”的可食野果。不過,書上介紹的類似果實有三種,分別是四照花、東瀛四照花與秀麗四照花。于是,我馬上向“豆豆媽”問明了具體地點,于次日驅(qū)車直奔海拔500多米的太白山之巔。
到山頂后,一開車門,清涼的山風撲面而來,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向東遠眺,北侖的城鎮(zhèn)、村莊,還有東海,都清晰可見。沿著山路沒走幾步,就看到路邊山坡上有一棵掛滿了紅果的樹,這不就是我要找的四照花嘛!樹高約四五米,紅果累累,非常引人注目。樹上以成熟的紅果居多,也有不少未熟的青色果實。其果梗長約三四厘米,有的果子懸掛下來,有的則被果梗支撐著斜斜地向上舉著。仔細看,有的果子只剩下半個,顯然是被鳥兒啄食了。
樹下的草叢里、地面上,也掉落著不少果子,其直徑在1厘米左右。我從草叢里撿了一些,挑一顆干凈的果子來吃,一剝開軟軟的果皮,里面就是多汁的黃色果肉。書上說,四照花的果實“味清甜,口感佳,可鮮食、釀酒或制醋”,不過,說實話,我覺得沒有書中所說的那么好吃,它有股獨特的清香,但不大甜,而且多籽,果肉略有毛糙感。
回家后,仔細觀察撿來的果子。四照花有個俗稱叫做“山荔枝”,這確實比較形象,因為其果皮像荔枝一般粗糙。我把果子弄破,數(shù)了一下里面的種子,發(fā)現(xiàn)通常是5粒,也有7粒的。種子的大小像半粒麥子,但形狀很不規(guī)整。不過,每顆果實里有這么多細碎的種子,倒便于鳥兒在啄食時吞下這些種子,然后將其散播到各地吧。仔細看書里的介紹,覺得這次拍到的很可能是東瀛四照花。
那為什么它們叫“四照花”?原來,是因為其花朵外圍有4枚通常為白色(或淡黃色)的苞片,光華四照。不過,不知道的人,往往會以為那是4枚碩大的花瓣。其實真正的花朵處在被苞片所包圍的中央,那里有眾多小花聚集成一個頭狀的花球,常常被人誤以為是花蕊。
四照花???攝影/張海華
那天拍到四照花的果,我很高興,就把照片發(fā)到了朋友圈。后來,好幾個朋友跟我說,他們也見過這種野果。過了國慶假期后,我就抽空去朋友們告訴我的地點尋找四照花的樹。樹倒是找到了,但令我吃驚的是,在寧波北郊的山里,明明有兩株高大的四照花樹,但樹上居然一枚果子都沒有,連地上也找不到一顆。難道,這個秋天它們沒有結(jié)果?真令人不可思議。看來得等到2019年秋天再去看了。
在四明山里,我找到了四照花的果,不過不是在樹上,而是在古道上??磥恚?0月中旬,它的果期已經(jīng)過了。不過沒關系,在這個時節(jié),其他野果也很多。那天在四明山的一條溪流邊,我發(fā)現(xiàn)了南五味子。五味子,作為一種著名的中藥材,知道這個名字的人很多。但是,在野外見過并嘗過這種果實的人恐怕并不多。前幾年的夏末,也是在四明山里,我拍到過華中五味子的果——就像是一串紅葡萄。這次運氣不錯,又見到了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是常綠藤本,常纏繞在其他樹木上。它的果很好認,果梗比較長,稍遠的地方看過去,就像是一個紅色的小圓球掛在藤上;近處觀察,方知這個深紅中帶暗紫的圓球是由好多彈珠一樣的漿果聚合而成的。因此,在野果的分類上,它屬于“聚合果”。
既然名為“五味子”,那么顧名思義,果實品嘗起來應該有5種味道。據(jù)說,古代醫(yī)書上稱這“五味”分別是:甘、酸、辛、苦、咸。記得當初見到華中五味子的果實時,也曾摘來吃過,印象中味道還不錯,比較清甜。這次看到南五味子,自然也忍不住采來吃,這種漿果雖然水分還算充足,但滋味實在不咋地,說不上甜,也沒有酸,當然更品不出“五味”來。有一次帶孩子們?nèi)ニ拿魃街羞M行自然觀察,有個男孩聽了我對南五味子味道的描述后,突然說:“我看,‘五味子’還不如叫‘無味子’算了!”說得大家都笑了。
不過,書上說,五味子的果實具有滋補強身、寧神、斂汗、固精等功效。我跟一起進山的朋友開玩笑說:“看在它具有這么多保健功能的份上,我就勉強再吃幾顆吧,浪費了可惜?!逼鋵?,撇開五味子的口感、功效等不談,這種果形美麗的藤本植物栽種在花廊、花架旁,倒是挺不錯的。
華中五味子???攝影/張海華
說完了不知啥味道的南五味子,我不禁想起了菝葜的果實,其果期也是在10月與11月。菝葜,很古怪的名字是不是?這兩個字音同“拔掐”,倘若讀得不清楚的話,聽者或許會以為是“拔槍”。菝葜是一種百合科的木質(zhì)落葉藤本,江南的山中隨處可見。菝葜的葉子很好認:互生的葉片接近圓形,葉柄下部長有葉鞘,還有卷須。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里就有“菝葜”這一條:“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jié)紅子?!?這里說菝葜“秋開黃花”是不對的,其花期在四五月間。浙江的一位網(wǎng)名為“小丸子”的資深植物愛好者,在其新浪博客中把菝葜的花與果描述得很到位:“菝葜的花是一種傘形花序,在總花梗頂端集生出許多花梗近等長的小花。這些花在花序軸頂端排列成一個圓球形,開花的順序由外向內(nèi),等到結(jié)果以后,一個一個果子連在果柄上,圍繞著花序軸,形成一個球形,樣子很特別?!?/p>
菝葜???攝影/張海華
手頭的野果圖譜把菝葜的果列為可食野果,說“漿果微甜而脆,過熟則汁少味淡,可鮮食,也可糖漬食用”。到10月中下旬,菝葜的果實基本都變紅了,非常好看。我摘來一吃,卻趕緊吐掉,它既無充足的汁水,也不酸甜,而是比較生澀,口感不好。
后來,在其他地方,我也多次試吃過菝葜的果實,但真的沒有一次覺得好吃的——難道真的只是我運氣不好?又或許,“小丸子”說的是對的:“菝葜的這種紅果子,對我們沒有什么具體用處,但是對鳥兒越冬卻很重要。”是的,野果原本就不是專為我們?nèi)祟惗?。四照花也好,五味子也好,菝葜也好,或許更多的,理應是鳥雀、松鼠們的佳肴。
花樹茶樹混種的四明山???攝影/金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