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初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 “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并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當前高中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 “妄自菲薄”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部分學生甚至萌生了 “文化虛無主義”的文化心態(tài),因而,探討在高中語文教育中以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策略實現(xiàn) “提振文化自信”的課程目標,是新時代對高中語文教育的要求,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本文以華南師大附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例,從高中語文學科和教育規(guī)律兩個向度探討這一問題。
從 “新課標”來看,“增強文化自信”是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而非外加任務。那么,如何實現(xiàn)這一課程理念?“新課標”給出了答案:“應該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此論斷有兩層涵義:一是 “增強文化自信”不應該采用空洞說教的方式,也不能把語文上成 “政史地”那樣的文化通識課,而必須結合課程特征,滲透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教學活動中,滲透在聽說讀寫活動中;二是“增強文化自信”本質上屬于價值觀教育,價值觀的形成既有知識學習規(guī)律,也有社會價值觀內化為個體價值觀的復雜過程,也是主體自覺形成價值觀的過程,所以,在語文教育中滲透 “增強文化自信”教育,必須符合價值觀教育的規(guī)律。
在此就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語文特征,增強中國語文自信,進而“增強文化自信”的策略概述一二。正如學者石毓智所指出的,“一個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自信首先來自對自己母語的自信。語言不僅僅是交際工具,也遠不限于記錄一個民族文明史的載體,它是該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是該民族智慧的結晶,又是民族認同感的基礎。”為此,我們在教學上有幾件事應常抓不懈:一是抓好中文書寫規(guī)范。我們安排有每周一篇鋼筆字書寫練習、每周兩節(jié)的書法選修課、每學期的中文書寫等級認證、每學年的書法比賽、每屆文化節(jié)的 “漢字聽寫大會”,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充分感悟到中國文字本身既有表達交流之用,又有形式、結構和意象之美,進而以寫中文用中文愛中文而自豪。二是指導學生做好 “語文知識歸納本”,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積累中國語文知識,探究中國語文運用規(guī)律,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三是扎實抓好中國語文經典篇目教學。千百年來語文教材歷經變革,但有些篇目經歲月淘洗代代相傳,這些作品無論是寫景、敘事、抒情、言志,還是議論、說理、格物、致知都最能代表古今中文的特征,無論教材怎么變,我們都強調要把這些篇目教深教透教好,熟讀成誦,在表達交流中充分體現(xiàn)中文豐富生動、韻律優(yōu)美、簡明便利、精練準確等特點,以糾正近百年來對中國語文的偏見。
“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是主要的語文教學活動,“增強文化自信”的教育也必須借助課堂教學活動得以實現(xiàn)。從心理機制上來說,“閱讀與鑒賞”是從語言到思想,從形式到內容,從外部到內部,從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而“表達與交流”則是從思想到語言,從內容到形式,從內部到外部,從整體到部分的心理過程。“增強文化自信”既要在 “閱讀與鑒賞”的基礎上積累和思考,又要通過 “表達與交流”尤其是寫作的方式來梳理積累,深化思考,表達思想。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既積累古今中外有關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命題的論述,也須訴諸筆端表達對“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思考;讀《寡人之于國也》就會認識到生態(tài)平衡是中華民族的原生文化而非“舶來品”,再結合當下綠色發(fā)展理念來表達自己對現(xiàn)代生態(tài)文明的思考。教了 “唐詩宋詞”單元,我們繼而開展“珠聯(lián)璧合覓佳趣——古詩創(chuàng)作”活動,讓學生用古詩詞的方式表現(xiàn)當代社會生活境況。尤其是通過短視頻、公眾號、美篇、微博、簡書等方式進行表達交流,學生更能深刻體會漢語言文化的傳承性,面對瞬息萬變時代無以倫比的適應性,親自感受到漢語言文化的勃勃生機。如此這般,教師在課堂上或伺機點撥、或趁熱打鐵、或巧妙預設找準契合時機,化被動為主動,引導學生認識傳統(tǒng)文化,表達其感想和見解,由量變到質變,“文化自信”就能得以建立并增強。
華南師大附中自上世紀九十年秉承 “以完整的現(xiàn)代教育塑造高素質的現(xiàn)代人”的辦學宗旨,在原校長吳穎民領導下開展課程改革,構建起了包括自然科學類、人文科學類、體育藝術類、社會實踐類四大模塊共80多門課程的校本課程體系。在強化國家基礎性課程教學的同時,我們結合校情對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fā),構建起了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系列課程,使 “增強文化自信”落實到學科教育上。該課程包括拓展性課程和探究性課程兩大模塊。
(一)增設 “傳統(tǒng)文化”拓展性必修課程。我們在高一高二年級增設了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課程以“立德樹人” “增強文化自信”為宗旨,以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礎教程》 (中華書局出版)為教材,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學生成長為具有 “仁義禮智信”傳統(tǒng)美德,具備 “修齊治平”領袖才能,兼?zhèn)湮幕孕排c全球眼光的高素質時代新人。此課程以必修課形式落實到課程表,體現(xiàn)在測驗考試等教學評價里。教師每兩周用一個課時來導讀或分享,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積累與梳理”等活動和評價促進學生的課外研讀學習。
(二)構建 “傳統(tǒng)文化”拓展性選修課程。我們根據(jù)學情和師資情況,整合了分散在多個版本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內容,構建了“傳統(tǒng)文化名著導讀”“先秦諸子十二家”“唐詩宋詞地圖”“《易經》解讀”“千古文人劍客夢——金庸小說研讀”“篆刻與書法藝術”“古文字與古代經典研讀”等選修課程。
上述兩類課程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廣泛拓展,深入挖掘,目的是引導學生 “曉之于理”,對傳統(tǒng)文化有自我覺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審視的意識,要充分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長處與優(yōu)勢,也要了解其某些不適應時代的內容,還要理解其他文化,學會處理中外文化關系 (這是我們構建 “歐洲文學巡禮” “歐洲文學夏令營”課程的初衷)。不可否認,依靠簡單粗暴的灌輸,不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 “文化自信”,作為“高素質的時代新人”的高中學生,只有具備了 “文化自覺”的理性認識,其 “文化自信”才能建立進而增強。
孔子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墩撜Z·述而》)我們以上述兩類拓展課程為前置課程,延伸構建了系列傳統(tǒng)文化游藝活動和研學旅行活動,以這兩類活動為載體,把 “文化自信”內化于心。
我們把 “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自2007年起每年都舉辦為期一個月的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節(jié)”,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游藝活動,如 “經典詠流傳晚會”“規(guī)范字書法大賽”“古詩文誦讀默寫大賽”“漢字聽寫大賽” “成語典故聽寫大賽” “傳統(tǒng)文化電影展播”“漢服表演”“傳統(tǒng)文化游園會”“京劇公開課”等。趣味盎然的游藝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而且動之以情,寓教于樂,使“文化自信”內化于心。
研學旅行則繼承發(fā)揚中國古代“游學”教育傳統(tǒng)。我們一直堅持不懈,近年來更以 “增強文化自信”為宗旨,不斷優(yōu)化,如以 “傳統(tǒng)文化名著導讀”“先秦諸子十二家”“國學大課堂”“古文字與古代經典研讀”等為前置課程,構建了“兩岸四地國學夏令營”“臺灣文化體驗夏令營”等研學旅行活動;以“唐詩宋詞地圖”為前置課程,構建了“且行且吟——唐詩宋詞地圖(巴蜀行)”等 “某某行”系列研學旅行活動。研學旅行活動以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思萬古情、寫萬言書”為教學內容,引領學生帶著書卷出行帶著思考行走,直觀感受錦繡壯麗的祖國河山,感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并以游記、隨筆、論文寫作來表達對 “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文化自信”言之于表,內化于心。
要破除中學生文化上的 “妄自菲薄”“民族虛無主義”的迷障,需要從語文教育的角度,讓學生深刻認識民族文化的基因,領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我們相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必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