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驥芳
2002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欄目開播,標志著我國民生新聞的誕生。電視民生新聞發(fā)展到2019年,大部分欄目能夠堅持正確導向,用主流聲音引導社會輿論,但是節(jié)目違規(guī)現象時有發(fā)生,違規(guī)形態(tài)繁多,違規(guī)情形復雜,出現的典型性、傾向性問題背后的原因讓人擔憂。理性看待民生新聞的既往榮譽,持續(xù)加強電視節(jié)目的媒體責任和社會效益,是民生新聞不可忽視的問題。
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之間的區(qū)別之一,就是主持人播報風格不同。民生新聞節(jié)目氣氛比較輕松,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對語句、語氣的使用沒有嚴格要求,可以將自己的觀點、思想融入點評,說出百姓的心聲,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又因常?!案覟榘傩粘雎暋保瑯O易引發(fā)觀眾的共鳴。因此,在面對社會突發(fā)事件、重大危機事件、焦點話題時,如果主持人不能牢牢把握報道主流方向,容易誤導觀眾的認知。例如,有主持人評論問題疫苗時稱“這件事這么嚴重,不殺一兩個不足以平民憤”,評論限塑令時認為“太多的部門在做化解抵消改革的勾當,比腐敗危害還大,最終損害的是企業(yè)、老百姓,吃飽的還是那些人”,偏激的評論用語顯得過于主觀隨意,有引導輿論走向反政府方向之嫌,不利于疏導公眾情緒。主持人都有自己的主持特色,受歡迎的主持人更是對觀眾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所以其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民生新聞欄目主要以報道民生、服務百姓為宗旨,題材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負面題材有車禍、火災、溺水、詐騙、搶劫、煤氣爆炸、工地事故、尋釁滋事、打架斗毆、鄰里矛盾、情感糾紛等,如果一期節(jié)目過多選取此類題材,播出比例高于50%,即使對新聞內容進行積極準確的輿論引導,這種集納式報道負面題材的編排方式,也會向觀眾傳遞過多負面信息,容易使觀眾產生社會不安定的錯覺和消極情緒,不利于達到傳播正能量的效果。
公眾對離奇、怪誕、另類、出格的事情有著本能的好奇心和興趣,媒體為了迎合公眾的獵奇心理,吸引觀眾眼球,讓節(jié)目品味流于庸俗、低俗、粗俗,嚴重損害媒體形象。一是選題偏離民生新聞欄目定位,炒作明星出軌緋聞事件,展現人性之中陰暗、丑惡的部分,向觀眾傳遞負面情緒和不健康的家庭親情觀,不益于促進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二是表現手法過度娛樂化,缺乏新聞應有的嚴肅性,常見于在播放不雅畫面時配以低俗字眼來解說,為飆車和違法犯罪視頻配上勁爆或輕松愉悅的背景音樂;三是新聞價值比較低,欄目組在采集、篩選、加工新聞事件時,一味放大事件的低級趣味,忽視社會需求與觀眾需要,降低新聞傳播效果。
為了追求“我們一直在新聞現場”的真實感,節(jié)目將血腥、暴力、不雅、混亂的畫面原生態(tài)展現在電視屏幕上,為了滿足少數人需要的感官刺激,違規(guī)使用情景再現、重復播放、慢動作回放等表現手法,過度展示事件慘不忍睹的現場,甚至多次近距離展示當事人家屬過度悲傷的情景,令觀眾產生不適。如近期發(fā)生的“深圳虐童”事件,某檔欄目連續(xù)五天進行報道,7條新聞中都多次、反復播出了父母毆打女童的暴力視頻,女童母親掌摑、摔打、拉頭發(fā)、拿掃帚抽打、用腳蹬踏女童的畫面觸目驚心。節(jié)目或對視頻畫面沒有進行任何技術處理,或用低碼數馬賽克進行遮蓋,有故意為之的嫌疑。此外,欄目組還在節(jié)目內容提要部分清晰播出母親毆打女童的視頻,過度強調暴力鏡頭。
新聞報道中泄露個人隱私是常見問題之一,主要表現為兩類:一類是展示當事人詳細信息。節(jié)目忽略了對事件當事人的尊重,沒有維護好他們的姓名權和肖像權,頻繁出現暴露個人信息的情況。例如,對當事人病歷本沒有進行技術遮蓋,可以清晰看到當事人的真實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對一線緝毒民警采取錯誤的采訪方式,讓他們的形象毫無保留地暴露在電視鏡頭前。另一類是不注重保護未成年人。在播出有未成年人的新聞時,欄目組忽視對未成年人隱私的保護,曝光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特別是在救助類報道中,雖然媒體目的是為其尋求社會幫助,但是著重于展示未成年人的臉部特寫、患病軀體等身體部位,以此觸發(fā)觀眾的愛心,過度消費弱勢群體與公眾的感情。
民生新聞欄目制作的要求沒有時政新聞欄目那么嚴謹,可是后期編輯長期出現問題,也會嚴重影響欄目的收視效果。常見的問題有:用語不符合語言文字規(guī)范;字幕少(多)字,錯別字,一條字幕沒有完全出現在電視屏幕中;主持人說話結巴;視頻音頻剪輯不完整;新聞標題與內容不符;素材不足,重復播出。
嚴格執(zhí)行三級審播制度。電視臺是黨和政府的宣傳思想文化陣地,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媒體必須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作為第一要求,嚴格執(zhí)行三審制度,對民生新聞節(jié)目選題、視頻畫面、主播評論、字幕、配樂以及錄制節(jié)目成品先審后播,加強再播再審的環(huán)節(jié)把關,強化流程管理,嚴格確保導向安全,堅決守好宣傳陣地、把好宣傳關口,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
加強從業(yè)人員職業(yè)修養(yǎng)。重視對從業(yè)人員職業(yè)道德的學習教育,強化媒體從業(yè)人員的政治意識和導向意識,培養(yǎng)采編人員的責任心,不斷提高從業(yè)人員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政策理論水平。同時,要加強業(yè)務學習,不斷提高編播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認識,自覺發(fā)揮好黨、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聯系的橋梁作用。
慎重選取新聞題材和畫面素材。廣播電視機構作為主流媒體平臺,應提高思想認識,堅持正確導向,不論何時都應將政治導向、價值導向、審美導向作為節(jié)目選題的核心要求。欄目組務必把好選題關、審查關,進一步擴大選題范圍,尋找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民生話題,積極選取具有價值的新聞題材,針對敏感人物、敏感話題的報道應謹慎處理,把握好平衡原則,慎防過多播出負面題材,過度展示社會陰暗面。穩(wěn)妥做好后期剪輯工作,針對血腥、暴力等畫面素材,應做到慎用、少用、不用,在后續(xù)追蹤報道中以不用為主,必須要沉下心切實做好技術處理工作。
注重輿論監(jiān)督的社會效果。民生新聞在內容上鎖定百姓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生存環(huán)境,關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或對百姓有影響的事件及信息,節(jié)目難免會較多涉及百姓同各級政府之間的沖突矛盾,欄目組應準確把握報道的分寸,切忌片面化、絕對化,記者應當深入實際生活,深入挖掘新聞價值,充分聽取事件各方當事人的意見,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主持人的評論慎防把個別現象和局部問題夸大或渲染成普遍現象和全局問題,堅持科學有效監(jiān)督,切實給觀眾帶來生活上的幫助,從而提升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避免內容同質化。如今,民生新聞、社會新聞和綜合新聞等欄目遍地開花,同一個播出機構開播多檔新聞欄目,甚至一個省級電視頻道都設置有兩到三檔,這些欄目結構、主持風格大同小異,從電視新聞中心共享新聞素材,導致每日選取的新聞內容嚴重同質化。欄目組要想牢牢鎖住觀眾,應獨具特色,節(jié)目板塊架構設置清晰,主持人主持風格辨識度高,深度挖掘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充分發(fā)揚工匠精神,打磨精品力作。
減少渲染炒作。針對負面題材的新聞報道,應堅守以下準則:在新聞標題和內容制作上,避免使用刺激性言語;注意記者采訪的方式方法,防止對受害者及家屬造成二次傷害;面對火災、車禍、爆炸等事件中的死傷者,不采取近距離拍攝手法,充分表達對死傷人員的尊重;針對暴力事件,特別是毆打、虐待未成年人的視頻畫面,媒體報道應盡量給予冷處理。
防止過度曝光。媒體應將報道重點放在新聞事件本身,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思考,對需進行遮蓋處理的電視畫面,技術手段必須到位、有效。還應充分維護未成年人權益,減少對未成年人的曝光程度,尤其是救助報道中,如果遮蓋畫面面積過大影響到觀眾的視覺體驗,節(jié)目在策劃時就應考慮到從拍攝角度和表現手法方面合理規(guī)避個人隱私,為之后的畫面處理提供良好的編輯基礎。此外,還可以加大對事件背后深層次問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