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珠
關于“勞動幸?!?,學界已有不少研究,但從倫理學與本體論維度考察的較多,從價值論視域考察的則較少。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勞動不僅是一個經(jīng)濟學的概念,更是一個體現(xiàn)價值旨趣的哲學范疇,“勞動幸?!保嗍莾r值論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故本文擬對“勞動幸?!睆膬r值論視域進行探討。
何謂價值?這是在討論有關價值問題時首先碰到的問題。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經(jīng)典著作,可以看到價值概念在經(jīng)濟學和哲學領域有不同的理解:經(jīng)濟學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這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而交換價值就是這種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而哲學的“價值”是一個標志實踐過程中主客體關系的范疇,其反映的是客體(客觀世界存在物)對主體(人)的需要滿足的程度。因此,經(jīng)濟學的價值與哲學的價值,其思維指向的對象、領域及要解決和說明的問題是不同的,本文所說的價值自然是指馬克思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哲學思維最主要的就是思考世界的實然與應然問題,前者解決的是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后者解決的是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問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了新舊哲學思維的根本區(qū)別,他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這同時揭示了實踐對價值論的根源性意義。由此,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范疇的三大特質。
我國研究價值論的著名學者李德順教授曾指出:“在中外價值哲學的研究和應用中,曾經(jīng)有兩種理論及其思維方式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一種是以‘觀念(旨趣、目的)說’為核心的價值主觀論。主觀論認為,價值歸根到底是某種精神的存在和產(chǎn)物,價值只發(fā)生和存在于人的主觀旨趣和意念等等之中。另一種是以‘實體—屬性說’為代表的價值客體論??腕w論強調(diào)‘許多不同事物本身就是善的或者惡的’,特別否認價值與人的身心之間有任何聯(lián)系。……客體論又分‘實體說’(認為價值是某種獨立的實體或要素)和‘屬性說’(強調(diào)價值是事物本身的某種固有屬性)兩種。其中‘屬性說’似乎更有說服力,所以至今仍廣有影響?!盵注]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第1—2頁。在此,無論是關于價值的主觀論還是客體論,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忽視了實踐在價值中的基礎性作用。所以,兩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人們的生活實踐對價值思維所具有的根源性意義。首先,從價值思維的產(chǎn)生看,價值思維并不是無緣無故發(fā)生,既不是如主觀論者所認為的那樣,只發(fā)生在人的主觀意識之中,也不是如客體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事物存在本身,價值所表達的是事物對人的意義。這個意義,正是在人的實踐中產(chǎn)生的。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必須把人類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也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lián)系的實際確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滿的‘定義’中去?!盵注]《列寧選集》(4卷),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3頁。這就告訴我們,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間關系的確立,也就是價值關系的確立,是依賴于實踐的。其次,從人的認識活動和價值思維的關系看,價值思維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因為,人作為一種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chǎn)物,其活動均與目的有關,人的感性活動對象即實踐對象的客觀狀況及其外部環(huán)境,雖然規(guī)定著人的實踐活動的前提、手段及可能性限度,但人的內(nèi)在尺度即人的目的、人對需要滿足的期望以及對活動結果的預期等價值思維,是內(nèi)嵌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的,這正體現(xiàn)了人的“有目的”活動的特征。再次,價值思維是否正確,也是由實踐來檢驗的。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價值思維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實踐的模式、程式、方法、規(guī)則等,并不是一個純粹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只有回歸主體的生活實踐,將之反哺生活,作用于‘改變世界’的具體實踐,人們才能在具體的歷史的生活實踐中對之加以對照與驗證,修正一切因抽象、主觀、狂妄而產(chǎn)生的思維扭曲、錯誤。”[注]孫偉平:《論價值思維》,《哲學研究》2005年第8期,第103頁。這說明,價值思維是人對事物形成認識的內(nèi)在構成要素,價值思維是浸潤在實踐的性質、結構、方式、過程與結果之中的。成功的實踐,不僅檢驗了認識成果的正確與否,同時也驗證了價值思維的對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形式,實踐不僅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形式,也是實現(xiàn)價值思維的過程;生活的價值與人的價值并不是由主體自身自動生成,也非客體本身具有,而是在主體的對象化活動(即實踐)中體現(xiàn),在人與對象的實踐關系中實現(xiàn)的。在實踐中,人的主體性不斷生成,人的能力不斷增強,人的素質不斷提升,人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成功實踐,是真理認識與價值認識雙重正確的結果。這種狀況,在迄今為止的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史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史中,都已得到鮮明體現(xiàn)。
當我們克服了價值問題上的主觀論與客體論,以實踐為基礎對事物進行價值思考時,即可發(fā)現(xiàn),在價值關系中呈現(xiàn)的,是主、客體之間的某種關系(并非全部關系),即主體(人)通過“對象性活動”(實踐),使在實踐中生成的客體能滿足主體某方面的需要,從而使之對主體具有價值。在這一過程中,“對象性活動”就是確立關系的活動,離開了這一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也就無價值可言了;而這一“關系”,離開實踐,也就無法生成。在此,需要強調(diào),關系思維與實體思維是極為不同的。由于人類早期的哲學思維均企圖尋求世界的始基或本原,由此使實體思維源遠流長。實體思維認為“世界”是由某種具有質量的最小、最基本單位構成的。在列寧定義“物質”是客觀實在性之前,舊唯物主義就是堅持“實體思維”的典型。而關系思維則不同,它是人們(主體)在實踐中與客體建立一種特定的主客體關系時,對客體是否適合或符合主體的目的、利益與需要的評判。這種基于主、客體二者的“關系思維”,具有社會現(xiàn)實性、歷史性和全面性。它要求在主、客體間的現(xiàn)實的社會歷史關系中,在人與世界的全面關系中,在主客體矛盾運動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分析客體的存在、性質之于主體(人)的當下或長遠的意義。由此可見,價值的實踐性特征與關系性特征是密不可分的,正是這種以實踐為基礎的主、客體間的辯證關系,揭示出主體尺度(需要)與價值現(xiàn)象(滿足需要)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使各種價值和意義評價得以生成。只有當我們以“關系思維”在客體(事物)與主體(人)相聯(lián)系的意義上認識價值,才能真正擺脫“實體思維”及主觀論與客體論的偏頗,達到合乎實際狀況的價值思維。一般而言,關系思維包含兩種基本情況:正面關系和反面關系。正面關系即通過實踐,客體滿足了主體的需要而形成了正價值;反面關系則是在實踐中,客體否定、顛覆了主體的需要而形成了負面價值。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勞動與異化勞動對勞動者所產(chǎn)生的截然不同的結果。前者是勞動者感到幸福,而后者則是勞動者遭受剝削、感到屈辱。
“在價值思維中必須充分揭示和保持人的主體地位,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盵注]李德順:《從“人類中心”到“環(huán)境價值”——兼談一種價值思維的角度和方法》,《哲學研究》1998年第2期,第8頁。因為“價值”這個概念所肯定的內(nèi)容,是客體的存在、作用及變化對于一定的主體需要及其發(fā)展的某種適合、接近或一致。由此可見,有無價值,是對主體而言的,是肯定一種主體性事實。這一“主體性”原則,換言之,就是價值具有“屬人性”,離開了具體的活生生的人,評價無從產(chǎn)生,價值評價也無法形成。同時,這一屬人性,是因人而異的,因為人是具體的、各式各樣的,而價值思維是一種與主體自我相關的思維,作為人反思自身與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思維,它是人的自我認識水平和自身發(fā)展狀況的標志。在階級社會中,各種評價被打上階級的烙印因而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價值思維與人們習慣的客體論思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價值思維離不開人。一方面,價值思維因人而異,是一種多向度、個性化的非同一性思維;另一方面,由于人們社會存在的具體性與歷史性,因而人們的價值思維也是具體的、歷史的、多向度的。這看似清楚的理論,往往在談及當前“環(huán)境問題”“生態(tài)問題”時被誤讀。有人甚至為了強調(diào)“環(huán)境”“自然”的重要,而主張“天人合一”,認為將“人”與“自然”作為“雙主體”看待,才能在理論上解決“環(huán)境問題”背后的思維障礙。這就是對價值思維主體性特征的誤讀。因為,離開了人的自然,哪怕它“冰凍千年”或“洪水滔天”,都是無所謂的,今天之所以將“環(huán)境”作為問題提出,是從環(huán)境能否滿足主體需要以及環(huán)境能否長期滿足乃至永遠滿足主體需要出發(fā)的,是從人的世代綿延、健康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的,離開了對主體的關照,此類問題根本就無法作為問題而成立。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僅是為了環(huán)境自身,更是為了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并不能因環(huán)境問題而將客體與主體等量齊觀,而應將環(huán)境問題的提出本身視為主體發(fā)展的一個新高度。因為優(yōu)化環(huán)境本身就是為了人類更好更健康地發(fā)展。正如一位學者所說:“‘人是人的世界的中心,人是人自己的中心’,這是人類特有、也不能不有的一種‘自我中心’現(xiàn)象?!盵注]李德順:《從“人類中心”到“環(huán)境價值”——兼談一種價值思維的角度和方法》,第6頁。因此,價值思維的進路、過程與水平,實際就是人作為價值主體自我認識水平的標準,也是主體自身發(fā)展水平的標志。
總之,在價值領域,人居于主導地位,一切價值的評判均是以人的主體尺度為標準,都是以人為本的,我們是在實踐中事物與人相聯(lián)系的意義上來談論價值的。在具體的社會歷史進程中,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的社會需求發(fā)生了變化,從而對同一事物的評價尺度也發(fā)生了改變。
上述建立在實踐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范疇的三大特征,被李德順稱為“價值研究”的一種最新近的理論形態(tài),“它代表著一種根本思維范式的變革,即從實體思維走向關系(實踐)思維”,由此構成了價值哲學“理論上的一次歷史性超越”。[注]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第2頁。
當我們超越了價值主觀論和價值客體論,以具有新特征的價值思維方式來分析“勞動幸福”時,勞動對于幸福的重大價值論意義就得以鮮明呈現(xiàn)。
為說明主題,在此首先要對“幸?!备拍钸M行簡要說明:幸福是對人而言的,動物與自己的生命直接同一,它們的生命活動就是它們本身,而人則不同,幸福是專屬于人的概念。因為人既屬于自然,受制于自然,又與自然相區(qū)別;人能在意識中把自己同對象區(qū)分開來,從而與自然分離,超越自然。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xiàn)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頁。這告訴我們,人的生活具有客觀對象和主觀感受的二重性,而這一二重性也決定了幸福的二重性特征?!霸隈R克思看來,人的幸福是人能動地、現(xiàn)實地實現(xiàn)自己二重化的結果和體驗,是人在其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的結果和感受?!盵注]顏軍:《馬克思勞動幸福思想的哲學意蘊》,《理論學刊》2014年第5期,第64頁。這就表明,幸福既是主觀的心理體驗,也根源于客觀對象,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曾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1頁。這就表明了客觀對象與心理體驗之間的關系,是對幸福二重性特征的極好說明。在此,“最美的音樂”是首要的、根源性的,而對音樂的感受則是第二性的,是對前者的心理反應,是因人而異的。
勞動幸福作為一個價值判斷,是價值的實踐特質必然引出的結論,也就是說,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念,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必然主張勞動幸福論。因為在價值論視域中,人類勞動(非異化勞動)必然產(chǎn)生三大成果,以滿足人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與精神的需要。首先,勞動是人的生存方式,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人靠勞動而世代綿延。勞動是一種對象性活動,勞動過程就是人的本質力量作用于勞動對象的過程,由此創(chuàng)造出人生存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即物質財富。這一過程,也就是人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而形成價值的過程。其次,勞動(非異化勞動)又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人在這一過程中認識世界、認識勞動對象,積累各式各樣的生存智慧,并使之得到檢驗和發(fā)展。勞動使人確證了自己的本質力量的增長,領悟了自己生命的意義,這一過程,也是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而形成價值的過程。再次,勞動(非異化勞動)不僅使人類個體的體力和智力得到發(fā)展,而且使人通過“對象化的活動”,在實踐中實現(xiàn)了自己,在自己勞動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反觀自身,由此,實現(xiàn)了人自身的發(fā)展。不僅勞動者個體生命得以豐富成長,人的類生命也得以世代綿延,從而使人獲得了創(chuàng)造主體才有的愉悅感和自豪感。這三大成果,不僅因勞動而生,而且隨勞動水平的提升而發(fā)展。勞動與幸福的必然聯(lián)系,不言而喻。在此需要指出,以上在哲學層面論及的勞動,是有關勞動的“總體性”概念,它不僅指體力勞動,也指腦力勞動,包括藝術類、管理類以及科學研究類等各種形式的腦力勞動。在此,各種形式的勞動是平等的,因為它們皆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發(fā)展的必需品。如果說勞動作為“對象化活動”主要指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體力勞動,那么“積累生存智慧”“滿足精神需求”“認識世界”“實現(xiàn)自己”“反觀自身”,都是各種腦力勞動的代名詞。勞動形式的多樣性與實踐形式的多樣性是一致的,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只把體力勞動形式抬到至高地位,而貶損其他勞動形式,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概念和勞動概念的誤讀。當代考古史已證明,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若僅靠直立行走、手腳分工、語言產(chǎn)生,而無人類在勞動中腦力的發(fā)展,即在原始勞動中積累原始智慧,就不會有工具的制作與改進,不會產(chǎn)生原始巖畫等腦力活動的產(chǎn)物,類人猿就不會進化為原始人,原始人也不會進化為現(xiàn)代人。因此,作為哲學范疇的勞動,具有最大的概括性與普遍性。
價值的主體性深化了勞動幸福的內(nèi)涵。主體性,是價值的基本特性,價值問題關涉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可能性及滿足程度。在此,什么樣的主體、滿足主體什么樣的需要以及如何被滿足,均與“勞動幸福”價值判斷的深化有關。
首先,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主體是分層次的。主體可分為個體與不同集合程度的集體;在階級社會中,主體在類別上又分屬不同的階級或階層。其次,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主體的需要也是分層次的,有高與低、文明與野蠻、求生需要與發(fā)展需要等多種區(qū)分。馬斯洛心理學所提出的需要層次論,現(xiàn)仍為學界所認同。在此,十分明顯的是,主體需要既有社會性,又有歷史性,主體(現(xiàn)實的人)的需要會隨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斷變化。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人們并沒有移動通信、共享出行的需要,而如今,連退休的大爺大媽都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購的主力,移動通信工具——手機,已成為現(xiàn)代人的生活必備品。再次,需要的滿足程度也是分層次的,受限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及個人和群體財力狀況,有些需要滿足程度高,有些則難以被滿足。這些均是公認的客觀事實。但“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幸福感”與“滿足度”之間,并不成正比?!靶腋8小弊鳛橹黧w感受,具有鮮明的主體特征,其與主體的社會認知度、能力、理想、信念、格局等息息相關。用一句老話說:“在階級社會中,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庇矛F(xiàn)今的話語說,其與主體的“覺悟”程度有關。青年時代的馬克思曾在他的一篇作文中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fā)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頁。他還說:“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敝挥小澳切楣餐繕藙趧右蚨约鹤兊酶呱械娜恕?,才是“偉大人物”;只有“那些為大多數(shù)人帶來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頁。這就是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對“勞動幸福”的主體認知。
如今,習近平說,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這就表明,為人民服務,讓人民幸福,我們個體再苦再累再付出,也會在內(nèi)心充滿成就感、幸福感。
價值的關系性同樣深化了“勞動幸?!钡膬?nèi)涵。價值只有在主、客體的現(xiàn)實關系中才能存在,孤立的客體或主體是無所謂價值的。這種關系具有以下特點:其一,價值關系的客觀性。但凡論及有無價值,必然是主、客體之間存在著關聯(lián),價值判斷是根據(jù)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出的。即使像“冥想”“靜坐”這類被大力渲染的極有價值的傳統(tǒng)養(yǎng)生方法,也非主體的“與世隔絕、獨立自生”,而只是主體通過冥想與某種精神現(xiàn)象或觀念建立聯(lián)系,從而使自身心態(tài)平靜,生出愉悅感、幸福感。這一“想”的過程,就是一種建立聯(lián)系的努力過程。其二,價值關系評價的相對性。這就是說,主、客體之間已建立起現(xiàn)實的價值關系,即使這一關系沒變,但在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下,主體的感受也會發(fā)生變化,其愉悅感、幸福感也隨之改變。對于這種狀況,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有過描寫:“一座房子不管怎么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⑶遥还苄》孔拥囊?guī)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nèi)越發(fā)覺得不舒適,越發(fā)不滿意,越發(fā)感到受壓抑。”[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頁。這也就是說,小房子的居住者越發(fā)喪失了愉悅感和幸福感。其三,價值關系的倫理性。價值關系的倫理性最鮮明地表現(xiàn)在勞動與異化勞動中。勞動幸福,是就正常勞動而言的,而對于異化勞動,情況就完全相反了。對于異化勞動,馬克思有過這樣的表述:“自主活動表現(xiàn)為替他人活動和表現(xiàn)為他人的活動,生命的活躍表現(xiàn)為生命的犧牲,對象的生產(chǎn)表現(xiàn)為對象的喪失,轉歸異己力量、異己的人所有?!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9頁。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生產(chǎn)對象,也就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類生活,即他的現(xiàn)實的類對象性,把人對動物所具有的優(yōu)點變成缺點?!盵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2頁。同時,“如果工人的活動對他本身來說是一種痛苦,那么這種活動就必然給他人帶來享受和生活樂趣”。[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頁。工人在異化勞動中,成為“機器的附屬物”,成為資本家“掙錢的工具”。勞動者的生活消費,無異于耕牛吃草、發(fā)動機加油,完全與幸福背道而馳。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述了這類現(xiàn)象,他深刻指出,資本主義的異化勞動在肉體和精神兩方面給勞動者造成巨大的痛苦。由此可見,在異化勞動中,主、客體之間建立的勞動關系是一種負向價值關系、反人性關系,走向的是勞動幸福的反面。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中,“勞動幸?!敝械膭趧颖仨毷亲杂X、自愿、自由的勞動,只有這樣的勞動才是幸福的。
價值的關系性特征在方法論上使人們對價值關系的性質、價值的大小有了具體分析的依據(jù),使“勞動幸?!钡姆治龈?、更符合實際。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價值的上述三大特征,即實踐性特征、主體性特征及關系性特征,在主體面對客體進行價值思維時同時發(fā)揮著作用,但實踐性特征是基礎性的,離開了勞動實踐,也不能產(chǎn)生有關“勞動幸?!钡姆N種觀點。但是,當我們在這一基礎上強調(diào)價值思維這一新的思維方式時,我們是在強調(diào)人們應在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全面關系中及其二者的相互作用中進行思考。正是這種在歷史中動態(tài)地展開的人類實踐活動中,價值不斷地被創(chuàng)造,不斷地生成著,而價值思維正是著眼于這一歷史實際的。所以,從根本上說,價值思維是一種動態(tài)的、開放性的實踐新思維。
長期以來,在由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中國社會,“勞動幸?!彼坪跏莻€不證自明的真理,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發(fā)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日益成型,隨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口號的提出,更隨著“以按勞分配為主,按勞分配與按生產(chǎn)要素分配相結合”這一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分配原則的出現(xiàn),在一些人心中,“勞動幸?!备拍钏坪跄:饋?,甚至有了一種“有理講不清”的感覺。筆者認為,這實際上與舊的實體性思維方式有關,如運用以關系說為特征的價值論思維,則往往會產(chǎn)生豁然開朗的主體效應。由此可見,將“勞動幸?!痹趦r值論視域中進行審視,具有重要的理論方法論意義。
一方面,這種審視展示了從強調(diào)本體論的實體思維向強調(diào)實踐的關系思維轉變的重要性。實體思維,根據(jù)李德順教授的解釋,它對“存在”的研究,只是把物的“存在”作為一個客觀的“物”來對待,說到“存在”時,“不能自覺地把諸如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運動、變化、過程等同時考慮在內(nèi)”,從而難以把握復雜的諸多事務。而關系思維不再把物的“存在”作為孤立事物來對待,“而是從其內(nèi)外部結構、聯(lián)系、系統(tǒng)、秩序、信息等關系狀態(tài)來深入把握它的存在形態(tài)”。[注]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第3頁。實際是將其作為一個“耗散結構”來認識,所謂“耗散結構”式思維,即不但把事物本身理解為一個有層次的系統(tǒng),而且把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也考慮在內(nèi),這樣就能較準確地反映出客觀世界的實際情況。這種實踐—關系思維,克服了束縛人腦的教條主義,使人“腦洞大開”,是思維方式的一個與時俱進的大變化。關系思維是價值思維的特征,也是其基本原則,只有運用實踐—關系思維,我們才能回擊各種教條主義、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幸福觀”的挑戰(zhàn),使“勞動幸福”理論立于穩(wěn)定、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之上。
另一方面,這種審視有利于我們認清主體尺度與價值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平等對待一切勞動。由于中國封建社會歷來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tǒng)觀念,故在傳統(tǒng)社會中,腦力勞動者高人一等似乎天經(jīng)地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無產(chǎn)階級領導下的無產(chǎn)階級專政居統(tǒng)治地位,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社會觀念又發(fā)生了一個顛覆性的轉變,認為知識分子是“臭老九”,不但須“打翻在地”,還要“踏上一只腳”,于是,“體力勞動”又被視為唯一的“高尚勞動”,不但把知識分子下放從事體力勞動視作實行改造的“唯一正確 ”途徑,而且把千百萬青年學生上山下鄉(xiāng)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視作培養(yǎng)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的唯一正確的“戰(zhàn)略措施”。無疑,這是一種片面的勞動評價方式,但這一片面性曾經(jīng)影響了當年的青年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兩代人。如今,當我們運用新的價值思維方式審視勞動時,就不難承認一切勞動均是平等的,無論是環(huán)衛(wèi)工人還是學校教師,無論是福利院護士還是航天工程師,他們從事的勞動均是正常的人類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其發(fā)展水平也是衡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水平不可或缺的部分。這就說明,無論勞動的內(nèi)容、形式及所需的技能、知識如何,只要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所不可缺少的部分,適應人民大眾對美好生活期望的需要,為實現(xiàn)“中國夢”做出了實際的貢獻,那么,從事這一勞動無疑就是一種人生幸福。從上述價值論視域分析“勞動幸?!?,才能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勞動和幸福,克服種種錯誤觀念,從而有力地調(diào)動和團結所有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讓全社會認識到勞動不分高低、貴賤,幸福不分男女老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勞動大軍中,只要你辛勤勞動、勇于奉獻,將受到同等尊重與同等待遇。這為我們在政策上進一步取消各種“雙軌制”,進一步提高和平衡勞動者的各種待遇,提供了理論指導。
此外,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言,對“勞動幸福”的價值論分析,有利于推動全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使勞動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渴望參與的活動。勞動對個人生命及人類社會都具有再生產(chǎn)的意義,勞動不僅拓展人生命的厚度,也強化人生命的亮度;勞動不僅是推動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實現(xiàn)人類價值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勞動不僅滿足人的主體需要,而且使人獲得“被需要”的感覺從而增強愉悅感和幸福感。從價值論視域認識勞動幸福,勞動的必要性與崇高性、幸福的實在性與多面性以及“勞動幸?!钡暮弦?guī)律性與合倫理性,都將得到全面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