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純梅,李小軍
(1.江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西南昌330022;2.韓山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廣東潮州521041)
本文主要探討程度加深義副詞“更”的來源及形成過程。高育花曾列舉了中古漢語中“更”的語氣、情狀、程度副詞用法①參見高育花《中古漢語副詞“更”探微》,《湘潭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001年第2期,第91-94頁。。不過以往關(guān)于“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更”與“還”的語義比較。如:陸儉明認為“更”和“還”雖都能用于程度比較,但“更”還能表遞進②參見陸儉明《“還”和“更”》,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語言學(xué)論叢》編委會主編《語言學(xué)論叢》第6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第191-209頁。;沈家煊認為“更”表一般增量,是客觀增量,“還”除了表一般增量外,還表元語增量,是主觀增量③參見沈家煊《跟副詞“還”有關(guān)的兩個句式》,《中國語文》,2001年第6期,第483-491頁。;高增霞則認為“還”有元語增量用法而“更”沒有的原因在于“更”的核心義是表程度加深,“還”的核心義是表延續(xù)④參見高增霞《也談“還”與“更”》,《漢語學(xué)報》,2001年下卷,第61頁。。
“更”的本義是“更改”,至于何以可以表“程度加深”,王陽陽、馬貝加曾做過具體探討,認為源于其表示同一動作或行為第二次發(fā)生的副詞義。⑤參見王陽陽、馬貝加《副詞“更”的語法化》,《浙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第1期,第74頁。惜乎對演變機制沒有很好揭示,特別是“又”“復(fù)”“再”等同樣都有“表示動作或行為第二次發(fā)生”的副詞義,何以它們都沒有衍生出“程度加深”義?“更”的這一語義演變中,句法和語義制約因素到底是什么?它與“還”的語義差異是否可以從歷時演變中找到解釋?這些都是本文感興趣的問題。
“更改”義動詞“更”始見于《左傳》,可單獨做謂語帶賓語,亦可出現(xiàn)于連動結(jié)構(gòu)中。如:
(1)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左傳·宣公十二年》)
(2)季悼子之卒也,叔孫昭子以再命為卿。及平子伐莒克之,更受三命。《左傳·昭公十二年》
“更之”即“改之(改換說辭)”,“更受三命”即“改受三命”。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左傳》中“更”已經(jīng)有“第二次/再一次”的意思。如:
(3)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保ā蹲髠鳌べ夜迥辍罚?/p>
晉國假道虞國攻打虢國,宮之奇諫阻,認為二國輔車相依,不過虢國國君卻答應(yīng)了,故而宮之奇說“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很顯然,此處“更舉”非“改換舉兵”,而是“第二次舉兵”。王陽陽、馬貝加注意到了“更”之“更改”義與“第二次/再一次”義的聯(lián)系,同時認為這一步語義演變的關(guān)鍵因素是“在受事(賓語)所指相同的情況下,句子的語義焦點落在動作的重復(fù)上”[1]。不過這一觀點頗值得商榷。確實有賓語所指相同的“更·VP”中“更”理解為“第二次/再一次”的。如:
(4)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茝蘭,則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如更受賜,藏以待乏。(《禮記·內(nèi)則》)
前后受賜的顯然是同一批事物,即隱含的賓語所指相同。但這是不是必要的句法條件呢?先來看《左傳·僖公五年》的這個例子,晉國先是借道伐虞(后伐虢),更舉則是伐虢,賓語所指顯然不完全相同。再如:
(5)晉平公鑄為大鐘,使工聽之,皆以為調(diào)矣。師曠曰:“不調(diào),請更鑄之。”(《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
(6)宣孟曰:“斯食之,吾更與汝?!蹦藦?fù)賜之脯二束,與錢百,而遂去之。(《呂氏春秋·慎大覽·報更》)
例(5)“更鑄之”雖然用于鑄鐘的材料相同,但鐘已經(jīng)不是那個鐘了;例(6)“更與汝”即“再一次賜給你”,但所賜食物(隱含的直接賓語)顯然也不是前面的那些食物。換言之,“更”從“更改”義動詞演變?yōu)椤暗诙?再一次”義副詞,動詞所帶賓語所指相同并不是必要條件。關(guān)鍵因素在于動作本身的相同。回頭再來看前例(3)的“晉不更舉”,雖然攻打的對象不完全相同,且所帶士兵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舉兵這一行為是相同的。例(5)的“更鑄之”雖然前后鑄出的鐘不相同,但是鑄鐘這一行為動作是相同的。此例甚至還可以重新分析,關(guān)注于“鐘”,“更鑄之”可以理解為“改鑄鐘”,關(guān)注于動作,則可理解為“重新鑄鐘/再一次鑄鐘”。例(6)雖然前后兩次賞賜的食物不相同,但“更與汝”仍只能理解為“再一次賞賜你”,原因就在于賞賜這一動作本身是相同的。
進而在此義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相繼、反復(fù)”義。如:
(7)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余金錢帛衣食。(《史記·孝武本紀》)
(8)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記·外戚世家》)
上兩例“更”所表次數(shù)應(yīng)該大于“二”。例(7)“更饋遺之”顯然是不同的人相繼饋贈他;例(8)“四男更病死”的“更”顯然也只能理解為“相繼”,對于動作“饋遺”“病死”本身來講,卻是反復(fù)、多次發(fā)生,而不是“第二次”。其他如“再”“復(fù)”“還”等亦有平行的語義演變。
重復(fù)和增益有明顯的語義聯(lián)系,動作行為的重復(fù)進行,增加了動作行為的次數(shù),對以前的動作行為來說就是增益?!案北碓鲆嬗梅ǚ譃閮煞N情況,一是同一動作行為的增益,二是不同動作行為的增益?!案笔紫瘸霈F(xiàn)在同一動作行為的重復(fù)增益中,如前例的“更與汝”“更舉”等。再如:
(9)人主藏是言,不更聽群臣,群臣畏是言不敢議事,二勢者用,則忠臣不聽而譽臣獨任,如是者謂之壅于言,壅于言者制于臣矣。(《韓非子·南面》)
(10)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戰(zhàn)國策·燕策三》)
這兩例“更”都可以用“再”來替換,可理解為“第二次/再一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例(10)的“更”亦可理解為“進一步”:愿足下進一步考慮這件事。重新分析為“進一步”,又不同于后來的“程度加深”用法,我們稱之為“增益”。不僅僅同一動作的“更VP”中“更”可表“增益”,就是不同動作的“更VP”中“更”也可表“增益”,甚至這一類型的句子中“更”的“增益”義更明顯。如:
(11)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與之,即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后更受其禍。(《戰(zhàn)國策·韓策一》)
(12)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睢為有外心于齊而惡睢于魏齊,公之罪一也。當魏齊辱我于廁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例(11)“棄前功”與“受其禍”屬于兩個不同的行為事件。棄前功指前面割地求和之功,不與則棄前功,并進一步受禍,即兩國交惡甚至戰(zhàn)爭。“棄前功”是無功,“受其禍”是有害?!笆芷涞湣睂Ξ斒氯耍ɑ驀遥┑挠绊戯@然比“棄前功”更進一層,“更”屬于典型的“增益”用法。例(12)范睢列舉須賈的三重罪,一罪重過一罪,“更醉而溺我”中“更”也屬于典型的“增益”用法。從來源上看,此類“增益”當源于前面那類同一動作的增益,這與“更”語義發(fā)展中句法格式的發(fā)展是同步的。
前面說到動作行為的重復(fù)進行,對以前的動作行為來說就是增益,似乎重復(fù)就蘊涵著增益。但是表“重復(fù)”的“再”“復(fù)”“又”卻沒有“增益”用法,更沒有程度用法。這說明“重復(fù)”與“增益”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蘊涵關(guān)系,“重復(fù)”義不一定發(fā)展出“增益”義。那么影響這一步演變的制約因素是什么?我們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在于表“第二次/再一次”義的“更”還帶有較弱的源義“更改”,而正是這一語義滯留導(dǎo)致“更”在表重復(fù)時與“再”“復(fù)”“又”等存在差異。語法化演變中語義滯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源義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會導(dǎo)致同功能詞的句法和語義差異,甚至有時候還會影響到同功能詞的后續(xù)演變。先來看“再”“復(fù)”“又”表“重復(fù)”義的情況:
(13)齊聲孟子通僑如,使立于高、國之間。僑如曰:“不可以再罪?!保ā蹲髠鳌こ晒辍罚?/p>
(14)孟氏之御騶豐點好羯也,曰:“從余言必為孟孫。”再三云,羯從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15)子重曰:“夫子嘗與吾言于楚,必是故也。不亦識乎!”受而飲之,免使者而復(fù)鼓。(《左傳·成公十六年》)
(16)嘗獻馬于季孫,不入于上乘,故又獻此,請與子乘之。(《左傳·哀公六年》)
“再”“復(fù)”“又”在《左傳》中都有較多用例,它們之間的細微語義差異此處不做具體比較。不過依據(jù)我們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它們無論是表同一動作的重復(fù),還是表不同動作、事件的添加,都不具有“更”所蘊涵的“增益”義;考慮到語義的動態(tài)發(fā)展,我們又對《史記》中“再”“復(fù)”“又”的用法進行了考察,也沒有發(fā)現(xiàn)帶有“增益”義或可理解為“增益”義的。這是因為,“再”“復(fù)”“又”等只是表示動作或行為的重復(fù),跟程度沒有關(guān)系,比如第一次攻打獲利,第二年可以再一次攻打,但不是在前一次基礎(chǔ)上更進一層,不帶有對前一行為動作進行修正或補充的意味。
反觀“更”,在“更VP”結(jié)構(gòu)中從“更改、更換”發(fā)展出“重復(fù)”義,而之所以行為動作要重復(fù),往往是因為前一行為動作有誤,或者效果沒有體現(xiàn)出來,故而蘊涵著在前一行為動作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帶有對前一行為動作進行修正、補充的意味?;仡^看前例(5)的“請更鑄之”、例(10)的“愿足下更慮之”。所以再鑄,乃是因為前面沒有鑄好;所以要再考慮,乃是因為前面考慮不周。不過“更鑄之”展示的是“更改→重復(fù)”這一路徑,而“更慮之”展示的是“重復(fù)→增益”這一路徑。但是無論是哪一步,都帶有修正、補充前一行為動作的意味。因此,雖然亦可說“復(fù)/再慮之”,但只是行為動作本身的重復(fù),卻不含有“增益”義。這正是“更”與“再”“復(fù)”“又”等的語義差異所在,同樣也因為這一語義差異,導(dǎo)致“更”進一步向程度副詞演變。
前面《史記》中“更醉而溺我”的“更”已經(jīng)有人看作是程度用法,不過此例“更”顯然與后來的程度用法存在較大差異?!案矶缥摇苯Y(jié)構(gòu)切分為“更+醉而溺我”,為“更VP”式,而程度副詞的典型用法是修飾形容詞?!案钡湫偷某潭扔梅▋蓵x時已經(jīng)可以見到。如:
(17)經(jīng)數(shù)年后,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顏色悅懌,頗更黠慧勝故。(《博物志》卷十)
例(17)“頗”“更”連用,后有表比較的“勝故(超過原來)”?!霸鲆妗迸c“程度加深”都表現(xiàn)為量度的增加,并且這種量都是相對量,即在原有量度上增加。
區(qū)別在于,兩者的句法地位和關(guān)系是不一樣的。表“增益”時,側(cè)重于后一行為動作或者事件在前一行為動作或事件上程度更進一層,屬于句法層面,“更”引介的可以是一個謂詞性成分(如“更受其禍”),也可以是小句形式(如“更醉而溺我”)。表“程度加深”屬于詞法層面,“更”直接修飾形容詞。正因為“更”表“增益”義時的這一句法特點,其后續(xù)演變其實有兩條線,一條是演變?yōu)檫f進連詞,另一條是演變?yōu)槌潭雀痹~。作遞進連詞的如:
(18)布三種之良田,開七朝之盛會?;蛴酗w空羅漢,擲錫圣僧,或有鐷腹婆羅,戴火外道,各將徒眾,夸逞神通,皆臨長者之筵,盡赴善德之會。更有城中乞士,外處貧兒,老弱者形貌尪羸,孤獨者顏容憔悴,或時作隊,或即成群,無目者以杖前行,喑啞者點頭似語。(《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
(19)尼悲泣,更以香水洗函,沐浴頂戴,繞佛行道,于七日七夜不暫休息。(《冥報記》)
至于從遞進再發(fā)展為并列這一條路徑,就不是本文討論的范圍了。從“增益”到“程度加深”,“更”在句法地位上屬于降級。而這一句法地位的變化,又是通過句法擴展來實現(xiàn)的,即從“更VP”慢慢擴展為“更AP”,即“更”后謂詞性成分動作性逐漸減弱。隨著重新分析的進行,“更”也就演變?yōu)槌潭雀痹~。東漢王充《論衡》中“更”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到這種句法擴展的過程。如:
(20)天地之性,唯人為貴,則物賤矣。今貴人之氣,更稟賤物之精,安能精微乎?(《論衡·奇怪》)
(21)夫天既能生莢以為日數(shù),何不使莢有日名,王者視莢之字則知今日名乎?徒知日數(shù),不知日名,猶復(fù)案歷然後知之,是則王者視日,則更煩擾不省蓂莢之生,安能為福?(《論衡·指瑞》)
(22)儒者稱圣過實,稽合于漢,漢不能及。非不能及,儒者之說使難及也?!踩纭硨嵳撝瑵h更難及。(《論衡·須頌》)
例(20)中“稟賤物之精”雖為動詞性結(jié)構(gòu),不過“稟”顯然不屬于典型的動作動詞,而后兩例的“煩擾”“難及”已經(jīng)很接近形容詞了。典型的程度副詞“更”出現(xiàn)于兩晉,不過用例極少,六朝以來雖有所增加,但直到唐代才大量使用?!案笔褂玫陌l(fā)展還有一個表現(xiàn)形式,那就是從顯性比較句擴展到隱性比較句。顯性比較句如前例“頗更黠慧勝故”。隱性比較句如:
(23)嵇中散夜彈琴,忽有一鬼著械來,嘆其手快,曰:“君一弦不調(diào)?!敝猩⑴c琴調(diào)之,聲更清婉。(《古小說鉤沈·裴子語林》)
(24)圣訓(xùn)宜廣,神教宜約,而今《緯》多于《經(jīng)》,神理更繁,其偽二矣。(《文心雕龍·正緯》)
(25)吳興張安病,正發(fā)覺有物在被上,病便更甚。(《古小說鉤沈·甄異傳》)
上三例都屬于隱性比較句,比較項也可以補出,如:聲更清婉→較之其前聲更清婉。實際上后世的“更”字句,以隱性比較句更為常見。六朝時還出現(xiàn)了表程度的“更加”。如:
(26)然性不宿憾,尋亦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加富貴。(《北史》卷十三)
(27)革稱腳疾不拜,延明將害之,見革辭色嚴正,更加敬重。(《南史》卷六十)
“更加”起初應(yīng)該是短語形式,意即“進一步添加/施加”,而后才凝固成詞的。短語“更加”如:
(28)秦、漢無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寧計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漢書》卷八十)
(29)上以用石功難,又欲及二月封,故詔松欲因故封石空檢,更加封而已。(《后漢書》卷九十七)
“更”使用句法格式的擴展,以及用例的大量增加,“更加”的使用,奠定了六朝以降“程度加深”義“更”的語法地位。
“增益”到“程度加深”是漢語中常見的語義演變路徑,在漢語史中如“益、滋”等。
“益”,本義“溢”,水滿溢出。演變路徑為:溢出(水漲)〉增益〉更加。如:
(30)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溢出(水漲)
(31)衛(wèi)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左傳·閔公二年》)——增益
(32)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左傳·僖公十五年》)——更加
“滋”,本義“滋生,生長”。演變路徑為:滋生〉增益〉更加。如:
(33)孟夏行秋令,則苦雨數(shù)來,五谷不滋,四鄙入保。(《禮記·月令》)——滋生
(34)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ā蹲髠鳌る[公元年》)——增益
(35)若獲諸侯,其虐滋甚,民弗堪也,將何以終?(《左傳·昭公元年》)——更加
“還”的語義特征及演變過程,有不少學(xué)者進行過探討。如,李宗江認為“還”的演變路徑為:“回還〉重復(fù)〉延續(xù)〉尚且”①參見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年,第230-239頁。;張寶勝認為其演變路徑為:“往來〉重復(fù)、延續(xù)〉主觀義”②參見張寶勝《還XP呢”的歧義與主觀性》,沈家煊、吳福祥、李宗江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三),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324-332頁。;武果認為其演變路徑為:“返回原處〉回到原來情狀〉情狀重復(fù)〉情狀持續(xù)〉反預(yù)期義”③參見武果《副詞“還”的主觀性用法》,《世界漢語教學(xué)》,2009年第3期,第322-333頁。;依據(jù)已有研究,演變路徑概括為:返回〉重復(fù)〉延續(xù)〉反預(yù)期主觀義。“還”的本義是“返回”,《左傳》中就可以單獨作謂語,也可用于連動結(jié)構(gòu)中。如:
(36)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左傳·隱公四年》)
(37)丁亥,伐西門,弗克。還伐北門,克之。(《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還”后還可以出現(xiàn)另一個動詞,構(gòu)成“還VP”式連動結(jié)構(gòu),本意為“返回來VP”?!胺祷貋鞻P”蘊涵著“再一次VP”,加上后面的VP是句子表達的重點,語義凸顯度很高。這樣“還VP”就可以被重新分析為偏正結(jié)構(gòu),“還”也就被分析為“再一次、反復(fù)”義副詞。如:
(38)如是,則舜禹還至,王業(yè)還起。(《荀子·王霸》)
(39)鄉(xiāng)者賜觀於太廟之北堂,吾亦未輟,還復(fù)瞻被九蓋皆繼,被有說邪?(《荀子·宥坐》)
“舜禹還至,王業(yè)還起”即“舜禹再至,王業(yè)再起”,“還復(fù)瞻”即“反復(fù)看”。值得注意的是,“反復(fù)”做某事亦可理解為一直、不變地做某事。再如:
(40)弟子數(shù)破其產(chǎn),還復(fù)賑給。(《顏氏家訓(xùn)·后娶》)
“還復(fù)賑給”即“反復(fù)/多次賑給”,亦可理解為“一直賑給”。這種理解可以從認知語言學(xué)上有界與無界的角度進行解釋,如果把“賑給”看作是一次次的個體行為,即有界的動詞,那“還復(fù)賑給”自然只能理解為“多次賑給”,但是如果把“賑給”看作是一種長期性的工作或行為,即無界的動詞,那“還復(fù)賑給”就可以理解為“一直賑給”。說到底,“還”表“反復(fù)”還是“一直”,取決于后面動詞所表動作是無界的還是有界的,其他如“總”也有這一語義特征。①具體可參李小軍、徐靜《“總”的語義演變及相關(guān)問題》,《語文研究》,2017第1期,第26-31頁。典型的“延續(xù)”義“還”出現(xiàn)于六朝。
(41)還是臨窗月,今秋迥照松。(庾信《傷往二首》)
關(guān)于“還”虛化為反預(yù)期的元語增量,張寶勝認為至少在《朱子語類》中“還”具備了從實體意義虛化為主觀意義的三個條件:“1.后接弱動詞。2.出現(xiàn)在否定句、疑問句特別是在反問句中。3.在口語中大量使用”。[2]本文認為這固然是“還”虛化為主觀意義的條件,但“還”之“反預(yù)期”義的來源主要是出現(xiàn)在反預(yù)期語境中,延續(xù)義慢慢減弱,反預(yù)期義慢慢增強的過程,可以是反問句,也可以是其他句式。反預(yù)期的語境首先出現(xiàn)在唐代的讓步復(fù)句中。如:
(42)縱得百年活,還入土孔籠。(王梵志《暫出門前觀》)
“還入土孔籠”即“仍舊入孔籠”,與“縱得百年活”形成對比,言者不期望“還入土孔籠”,故產(chǎn)生反預(yù)期的語用推理。再如:
(43)若還脫空亂語,誠如何立?(《朱子語類》卷六十九)
(44)若還今日作,明日輟,放下了又拾起,幾時得見效?。ā吨熳诱Z類》卷十二)
例(43)意為若繼續(xù)脫空亂語,誠如何立?例(44)意為若仍舊今日作,明日輟,放下了又拾起,幾時能見效!“還”是“繼續(xù)、仍舊”的延續(xù)義。然而,這些語例中表延續(xù)的動作行為是說話人所不期望的,如例(43)中說話人不期望“繼續(xù)脫空亂語”,例(44)中言者不期望“今日作,明日輟,放下了又拾起”,因此這兩例中的“還”又可理解為反預(yù)期的主觀義,即元語用法。典型性的“還”表反預(yù)期的元語用法出現(xiàn)在明代。如:
(45)鴇子說∶“奴才,他倒把我金銀首飾盡情拐去,你還放刁!”(《玉堂春落難逢夫》)
(46)梁媽媽大驚,罵道∶“沒天理的禽獸,做出這樣的勾當!你這房親事還虧母舅作成你的,你今日恩將仇報,反去破壞了做兄弟的姻緣,又害了顧小姐一命。汝心何安?”(《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例(45)“你還放刁”非“你繼續(xù)放刁”,而是“你居然放刁”;例(46)“你這房親事還虧母舅作成你的”中謂語“母舅作成你的”不具有持續(xù)性,故此處“還”顯然不是表延續(xù),而是對梁尚賓假冒母舅的兒子騙婚,并造成母舅的未婚兒媳顧小姐自縊身亡的嚴重后果,他的親事卻由其母舅湊成的這一事件的反預(yù)期主觀評價。至此,“還”的反預(yù)期主觀義演變完成。
歷時語義演變清楚地揭示了兩者核心義的來源:“更”的核心義是“程度加深”客觀量變化,是由動作量的增益演變?yōu)槌潭攘康脑黾?;“還”的核心義是“反預(yù)期”的主觀評價,是由表不期望持續(xù)動作行為的延續(xù)義語用推理而來。核心義與來源路徑的不同造成兩者句法上種種差異:一,“更”能表遞進,能用于三項比較;“還”不能?!案北怼俺潭燃由睢笔怯刹煌瑒幼餍袨榈倪f進增益演變而成,故能表遞進。遞進、三項比較,都屬于客觀量的增加?!案北举|(zhì)上是一個程度量級詞,而“還”不是。二,“還”表程度淺、表比擬、比字極值標記,句末可以加“呢”;而“更”不行。這些其實都是“還”的反預(yù)期主觀義的在句中的形式表現(xiàn)。
“還”用在比字句中,格式為“X比Y還W”,稱為“還”字句,出現(xiàn)在明代。統(tǒng)計了《三國演義》《水滸》《金瓶梅》《西游記》《三言二拍》和清代《紅樓夢》六部作品,前三部作品中均未發(fā)現(xiàn)語例,《西游記》10例,《三言二拍》7例,《紅樓夢》54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例句全是表比擬,即元語增量的“還”。我們推測“還”表一般增量的用法,是元語增量用法的“還”,因為相同的句法格式,進一步擴展的結(jié)果。與“更”字句相比,“還”字句中X不是與Y比較,而是用Y作為一種衡量的標準,來襯托、比擬X。殷志平認為“Y具有最高的性狀、程度,Y處于W所表示的性狀、程度的極端位置”[3],即Y是一個極值。如:
(47)一時間丹滿酒醒,又自己揣度道:“不好!不好!這場禍,比天還大;若驚動玉帝,性命難存。走!走!走!不如下界為王去也!”(《西游記》第五回)
例(47)用“比天還大”,超過極值,說明這場禍大得出乎聽者的預(yù)期,“還”字句的比擬用法、Y的極值、以及句末加“呢”,如九老道:“大圣當年若存正,不鬧天宮,比我們還自在哩……”(《西游記》第二十六回),“哩”是“呢”的前身。這都是“還”表反預(yù)期主觀義的句法表現(xiàn),甚至表一般增量“還”字句,也有反預(yù)期的語義。如:
(48)他比我更高了。(隱含“過去他比我高”)
(49)他比我還高了。(隱含“過去他不比我高”)
高增霞認為例(48)“更”傳達是一種遞進發(fā)展,例(49)“還”表示的是一種轉(zhuǎn)折變化。①參見高增霞《也談“還”與“更”》,《漢語學(xué)報》,2001年下卷,第62頁。這恰好說明了“更”是一個客觀量級程度詞,“還”是一個反預(yù)期主觀評價詞。
本文討論了表程度加深義的“更”的來源及演變機制,其演變路徑可以概括為:更改〉重復(fù)〉增益〉程度加深。其中“更改”到“重復(fù)”是在連動結(jié)構(gòu)中,由強調(diào)動作支配的對象演變?yōu)閺娬{(diào)動作的重復(fù)?!爸貜?fù)”到更進一層的“增益”,是因“更改”中蘊涵的“修正、補充”的語義特征滯留的結(jié)果。“增益”到“程度加深”,句法地位上屬于降級,通過句法擴展“更VP”到“更AP”實現(xiàn)。本文還討論了“更”和“還”的語義差異,“更”是一個客觀程度量級詞,而“還”是一個反預(yù)期主觀評價詞,故“還”具有元語增量用法,兩詞的差異可以從歷時演變上找到解釋。探討歷時的語義演變,能使我們更好地研究副詞的共時差異,有助于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