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定市圍底鎮(zhèn)中心小學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部分。六年級的學生年齡尚小且心智不夠成熟,而即將踏入到更加緊張的初中生活,對寫作的反感度大大增加,一提到寫作就不知如何下筆,既沒有華麗的辭藻積累,又沒有行云流水的文風和思路。不少小學生認為寫作是自己個人的短板,基于此,語文教師要致力于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讓學生有內(nèi)容可寫,有激情去寫。
在現(xiàn)階段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積累還是不能滿足學生們發(fā)展的需要,這直接導致了作文寫作的空洞性。為更好地適應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六年級的語文教師更要注重以基礎教材為切入點,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被錄入到小學語文教材的篇章必然有其可圈可點之處,學生若能夠從中吸取知識和經(jīng)典語句并將其應用于個人的寫作中,能夠快速提升寫作水平。語文教師是寫作教學的組織者,利用好教材并吸取其中的精華,是提升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方式。
教師在講解基本知識之外還要注重詞匯的拓展,運用生字組詞幫助學生拓寬詞匯量,學生理解和記憶完畢后能夠?qū)⑵鋺玫阶魑漠斨?。除了詞匯的拓展外,語文教師可將課文轉換成學生寫作的案例,或背誦其中的經(jīng)典語句以起到文章畫龍點睛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伯牙絕弦》一文時,這篇要求背誦的課文中有許多好詞佳句能夠應用到多個題材的寫作當中,可以是“合作”的題材,也可以是“友誼”的題材,其中的“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是升華主旨和內(nèi)涵的句子,積累此等佳句并讓學生寫作時巧妙地融合到個人作文中,能夠展現(xiàn)個人寫作的能力。又如,在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好之后》一文時,標題就是最直觀的、最值得積累的寫作素材,適用于類似“學會質(zhì)疑”“功夫不負有心人”的話題寫作中,是文章中能夠吸引眼球的佳句。
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但并不是教學活動的全部。教師可以以教材為切入點進行擴散,將一些相關的知識融入課堂當中,使之成為學生寫作的素材。一方面,課堂教學實現(xiàn)內(nèi)容的突破,另一方面學生能夠了解教材之外的知識,能夠游刃有余地和寫作題目有機結合,創(chuàng)作出新穎的、有個人風格的作文。應用課外的作文素材,讓學生寫出的作文逃離模板的局限,在豐富個人素材庫的同時提升作文的精彩度。脫離了教材而貿(mào)然引入課外知識,學生的信息內(nèi)化程度不高,以教材為基礎引入課外知識素材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例如在學習《詹天佑》一課時,除了要讓學生學習到課文里描繪的詹天佑在設計京張鐵路時的嚴謹工作態(tài)度和身先士卒的精神,還要介紹一些教材中沒有涉及的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的背景。事實上,在接手京張鐵路工程前,詹天佑已經(jīng)為中國的鐵路建設工作了近二十個年頭了,在耶魯大學學成畢業(yè)后,國外給予詹天佑足夠吸引人的條件以吸引他為國外鐵路事業(yè)做奉獻,但詹天佑毅然決然的回國,投入到鐵路事業(yè)當中,即使是在不宜施工的冰雪天地,詹天佑也毫不懈怠,用一腔熱血和愛國之情終生奉獻給鐵路事業(yè)。從課堂內(nèi)的基礎知識到課堂外的知識拓展,學生對詹天佑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時還能更有層次地體現(xiàn)其偉大成就,將其應用到作文寫作中可以使整篇文章更有亮點,體現(xiàn)著個人的知識面,也就是古人常說的“肚子里有墨水”。
生活處處是寫作的素材,需要語文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發(fā)現(xiàn),用善于觀察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并積累寫作素材。誠然,僅僅依靠教材進行素材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寫作本身就是源自于生活的藝術,學習語文也是為了更好的感知生活和觀察生活。在生活情境的觀察中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從身邊發(fā)生的小事出發(fā),哪怕身邊悄然綻放的一朵花,都可能是學生寫作的良好素材。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布置教學任務,讓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事物。例如可以布置作文作業(yè)“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學生就會下意識的從身邊獲取寫作靈感。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學生會觀察農(nóng)民伯伯田間勞作的情景,這就是寫作的切入點之一,以此為素材展開作文寫作能夠防止作文“假大空”。一些學生還會觀察源于鄉(xiāng)村風景的美好,或者不同季節(jié)的美,以視覺上的觀察獲取美的體驗,針對某一細節(jié)進行細微的刻畫和描述,從生活中常見的景象或事物出發(f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素材,將其合理地加工引入到作文的寫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