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衍斌,于 璽
(廣東工業(yè)大學 1. 團委;2. 自動化學院, 廣東 廣州,510006)
高校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是社會人才建設和國家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因此,在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只有切實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yǎng),才能真正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高校學生黨員作為黨和國家的新生力量,更應注重其思想道德文明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黨員的先鋒代表作用,引領實現(xiàn)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但要想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的思想道德文明培養(yǎng),僅僅依靠枯燥的理論知識和教條化的紀法章程是無法實現(xiàn)的,應從教育模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讓黨員教育覆蓋面更廣,更具有時效性。[2]同時將理論與實際結合,通過實踐的過程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實現(xiàn)思想道德文明修養(yǎng)的提高。
隨著學生黨員隊伍的日益壯大,傳統(tǒng)的教育培養(yǎng)方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當前高校對學生黨員的教育培養(yǎng)存在著流于形式、對于思想道德文明培養(yǎng)的關注度較低、教學模式方面缺乏創(chuàng)新、組織生活頻率低、教學內容單一、教學形式枯燥、學生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等問題。為了增強高校學生黨員思想道德文明培養(yǎng)的實效性以發(fā)揮黨員的先鋒代表作用,高校應通過引入體驗式的學習方法豐富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內容和形式,不斷提升學生黨員參與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生黨員教育,為其注入新的活力。[3]本文以體驗式的學習方式為路徑,探討體驗式學習方式對高校學生黨員培養(yǎng)的意義,并通過分析其應用模式、實踐反思等,以期能使高校能夠更好地開展對學生黨員的教育培養(yǎng)。
教育者通過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對已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運用,即為對該理論知識的體驗式學習,而學生通過“體驗”的學習過程能夠對知識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以及向自我經驗的轉化,獲得身心智的改善與建設。[4]哲學家狄爾泰曾有觀點提出“生命的本身就是去理解生命的過程”,在他看來,體驗式學習是理解認知的基礎,只有通過對事物的感受和體驗才能夠真正地判斷生命的價值和含義,才能夠對客觀物質世界進行有效的認知。但體驗式學習中所強調的個體體驗和感受并不是脫離現(xiàn)實存在的,而是根據(jù)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產生的,并且對個體的認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因此,體驗式學習是一種有意識、主動學習的體現(xiàn),而不僅僅是“體驗”。
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盛行,杜威提出“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經驗的積累。從學習中積累經驗,不僅僅是單純的獲得活動體驗,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的“反思性思維”。隨后,伴隨建構主義的興起,人們對學習的看法發(fā)生相應轉變,認為單純的依賴體驗和反思,并不能使學習效果達到最佳。對此,組織心理學家大衛(wèi)?庫伯(D.Kolb)提出了著名的“體驗式學習循環(huán)模式”,認為體驗式學習本質上是一種綜合學習。[5]
中國國內的“體驗式”研究始于1994年,體驗式學習在近年來的課程改革中頗受重視,其內涵總是隨著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當過于強調間接知識學習時,其內涵聚焦在直接經驗方面;當單一學習方式效果不佳時,強調學習的綜合性。[5]但無論其內涵如何變化,都有一個不變的定義特征,即以直接經驗和反思為基礎進行學習。[6]
2017年3月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的通知明確指出:開展學生黨員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廉潔自律教育,引導黨員政治合格、執(zhí)行紀律合格、品德合格、發(fā)揮作用合格。[7]體驗式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生黨員積極主動參與教育學習,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回歸到實踐,這樣反復往返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能有效提升高校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引導效果。在體驗式學習中,學生黨員通過對自己在實踐中的親身經歷進行反思,反思所學內容的價值、在每個階段的收獲以及需要調整的環(huán)節(jié)等,通過感悟而形成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8]
高校傳統(tǒng)的黨員教育模式僵化,手段和途徑都缺乏必要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忽視了學生黨員思維發(fā)展的內在需要,缺乏吸引力。同時,由于高校學生人數(shù)眾多,教職人員的工作壓力繁重,對學生黨員教育的關注度有所下降,從而導致高校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教育質量難以提升。相比較傳統(tǒng)的學習形式,學生黨員作為受教育者對于“實踐體驗”這一活動形式有著明顯的偏好,黨的理論知識和黨員素養(yǎng)可以在體驗式學習的實踐中更加有效地為學生主動接納與理解吸收。因此,對高校傳統(tǒng)的黨員培養(yǎng)教育模式進行體驗式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相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體驗式學習的教育模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體驗式學習的教育模式應用于高校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教育中,能夠極大地提升黨員教育質量水平,使其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在體驗式學習過程中,教育者通過情景模擬、案例重演等方式,激發(fā)學生黨員的愛國情懷,開拓學生黨員的政治視野,正確認識其自身的優(yōu)缺點,揚長避短及取長補短;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與他人積極交流學習,時刻汲取不同的教育養(yǎng)分;在認知上獲得新知識,在情感上獲得新體驗,在技能上獲得新進步,從而令學生黨員的思想道德文明修養(yǎng)和素質都得以顯著提高。[9]
20世紀80年代,大衛(wèi)?庫伯提出了具有新穎性的體驗式學習圈理論,包含具體體驗、行動應用、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四大環(huán)節(jié),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分前后,受教育者可以從任一階段開始,并且依照上述階段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體驗式學習圈是一種新教育理念下的學習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體驗”可以有效提升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滿足學生的自主性發(fā)揮。[10]
構建體驗式學習圈,教育者應研修完善傳統(tǒng)教學設計的知識傳遞思路,通過融入體驗式的實踐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實踐感知,從而在豐富的情境中使學生獲得全新的感官體驗和直接經驗。單一的理論教學限制了學生自主性發(fā)揮,容易陷入被動學習的窘境,并且容易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而通過構建體驗式學習圈,利用多種媒介方式使學生黨員能夠獲得多方位的感官體驗和直接經驗模式,例如在實踐情景中通過親身體驗中國歷史發(fā)展,加深對歷史的認同,培養(yǎng)民族榮譽感,最終在反思中實現(xiàn)思想道德文明的升華。將教育的理論形式與實踐形式在體驗式學習圈中相互融合,不僅能夠加深學生黨員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在實踐中發(fā)揮黨員應有的先鋒代表作用,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確立自身的政治覺悟。[11]這種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圈環(huán)環(huán)相扣,操作靈活,為高校傳統(tǒng)的學生黨員培養(yǎng)教育形式注入了新鮮血液。
廣東工業(yè)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第二黨支部立足支部學生黨員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探索建設新的教育形式,在構建體驗式學習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不同的教育形式都發(fā)揮著相應的積極作用。
支部主要采用理論學習、宣傳探討教育工作的形式、方法、途徑,擴大支部活動影響力,開展一系列高校學生黨員實踐學習活動,豐富支部的學習活動。一是定期組織學生黨員舉辦專題讀書分享會,提高黨員同志學習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加強黨支部的制度政策學習,落實“三會一課”,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黨史和國情學習教育活動;三是深入學習十九大報告,為使學生黨員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黨支部可以通過召開學習十九大觀影研討會的主題活動形式來學習、討論及分享,提高學生黨員對“十九大”會議精神的認識與理解。
新時代高校要大力加強黨員的實踐交流學習,積極組織學生黨員開展實踐教育活動,學生黨員能夠在體驗實踐中強化內部交流,增強支部內部的凝聚力。一是加強師生黨員之間的交流學習,在思想意識、政治方向方面對學生黨員進一步加強教育引導,這就需要思想堅定、政治過硬的教師黨員來開展此項工作;二是組織實踐服務型活動,聯(lián)合廣東科學中心、“愛心地鐵志愿服務”等機構開展主題志愿服務活動,令學生黨員同入基層體驗,將黨的行動綱領和思想綱領融會貫通,提升自我文明道德的修養(yǎng);三是落實任務形式的具體化,根據(jù)不同時期賦予的政治教育任務組織學生黨員進行政治思想、觀點、立場的強化教育,通過黨員之間的意見交流,提升支部凝聚力。
思想教育采取“體驗+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一是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踐行“兩學一做”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活動中各黨員同志參觀了辛亥革命展覽館,換上了統(tǒng)一的民國服裝,走進辛亥學堂,重溫當年上課的情景,并在辛亥學堂召開了一次別具特色的支部會議,學習繼承辛亥革命“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黨員同志們在日常生活、科研學習、工作中繼續(xù)發(fā)揚共產黨員甘于奉獻的精神、勇于擔當?shù)南蠕h模范作用,勇于拼搏、開拓創(chuàng)新,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二是積極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要求黨員在支部、班級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在政治立場、黨性修養(yǎng)、遵紀守法、團結友愛、先進集體、班風學風等方面發(fā)揮示范作用。
體驗式學習方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應用,通過對高校學生黨員教育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探索,明確學生黨員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踐指南,并在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調整教育思路、加強實施保障,以實現(xiàn)優(yōu)秀學生黨員的可持續(xù)培養(yǎng)教育。[12]
實踐是保障學生黨員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通過設置具有挑戰(zhàn)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體驗項目,創(chuàng)造出具有適合自愿參與、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黨員的學習欲望,促使其通過實際體驗,實現(xiàn)自我教育。[13]除此之外,在落實體驗式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反思總結學生黨員的實踐現(xiàn)狀,加強學生黨員教育的質量建設。在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的實踐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在教育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學生黨員的主體性,起到黨員的先鋒代表作用,可以以學生黨員關心關注的焦點問題為主線制定相關的教學任務,再從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上結合教學任務進行情景教學,以激發(fā)學生黨員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構建學生黨員參與體驗機制;二是在各種教育形式中,要關注學生黨員的情感和心理體驗,時刻改善培養(yǎng)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入學生黨員內部,調查學生黨員的心理需求,結合當下時政熱點,組織適合學生黨員的體驗式學習活動;[14]三是加強對學生黨員教育的監(jiān)控引導,即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要給予其充分的重視,確保學生黨員思想上的純潔性與正確性,同時健全激勵和監(jiān)控機制,施以公平和科學的教育管理,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反饋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的成效并針對不足進行改進。
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支持保障機制。要切實地為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保駕護航,高校黨組織需要落實好三個保障: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經費保障。堅持和完善黨內各項制度,制定各種專項項目經費,加強基層黨員的指導和管理,三者相輔相成,是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順利進行不可或缺的實施保障。黨內各項制度不斷完善,使各項教育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利于提高學生黨員教育質量。黨組織是學生黨員教育的責任人,是實施各項教育的組織者,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必然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制度保障是大學生體驗式學習順利實施的根本保障。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大多以外出實踐考察以及創(chuàng)建教育情境等方式進行,這些都需要有必要的經費支出,所以黨組織應當將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項目納入發(fā)展規(guī)劃中,制定專項規(guī)劃和年度計劃,并將項目經費列入黨組織的財政預算中,建立穩(wěn)定的經費保障機制。
高校通過建立和開展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圈,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徑、載體和陣地來進行大學生黨員先進性教育,構筑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系統(tǒng)性的思想教育體系,[15]為解決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等問題提供了初步的思路和方法。新時代的學習變革中,體驗式學習的教育方式正發(fā)揮著積極作用,不僅提高了學生黨員參與黨內教育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并且有助于學生黨員的思想道德文明建設。高校黨組織在將體驗式學習圈運用到學生黨員教育中時,要主動積累教育經驗、大膽改變教育思路,穩(wěn)步提升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中共十九大的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而思想意識教育也翻開了新篇章。思想道德文明教育是學生黨員教育的重要部分,從體驗式學習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符合實際需求的學生黨員體驗式學習模式。在此模式中,學生黨員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感知,堅定信仰,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