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
1月11日,英國皇家學會發(fā)布訃告:89歲的邁克爾·阿蒂亞(Sir Michael Francis Atiyah )去世了。英國皇家學會現任主席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稱他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一個“出色的人”。牛津大學數學所在訃告中說他是“一位數學巨人”。
近幾年,這位老人在數學界引起了三次高度關注。
2016年,阿蒂亞給出了“6維球面上不存在復結構”的證明,備受質疑;翌年,他將255頁法伊特-湯普森定理的證明簡化成12頁,但業(yè)內15位專家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而這份證明未在任何期刊上發(fā)表;去年9月,他因再次宣布自己證明了數學史上最偉大的猜想“黎曼猜想”而引起高度關注,甚至有人稱他引發(fā)了“數學大地震”,但得到的仍是業(yè)內不認可的聲音和沉默的態(tài)度。
早年阿蒂亞的“戰(zhàn)績”并非如此。他和弗里德里希·希策布魯赫一起創(chuàng)立了拓撲K-理論;1963年他和伊薩多·辛格合作證明的阿蒂亞-辛格指標定理,將數學的兩大領域拓撲學和數學分析結合在一起,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成果之一,因此他獲得了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這兩個在數學界最崇高的獎項。
1929年,阿蒂亞生于英國倫敦,但他在蘇丹和埃及長大。生活在戰(zhàn)爭年代,他曾在開羅著名的維多利亞學院讀書,之后去了亞歷山大市,在一所國際性英語學校里學會了用十種語言數數。
“當我早上起床刮臉時,我想的是數學;當我吃早飯時,我仍然想著我的問題;當我駕汽車時,我還是在想我的問題。但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各不相同?!?回溯這位數學大師的人生,發(fā)現他一生都深愛著數學。
阿蒂亞少年時期就對數學很感興趣,在他看來,數學不同分支的相互作用是有趣的,這個學科的豐富性來自復合性,而不是純粹性和孤立的專門化。
他的主要興趣在于數學所有領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及聯系。同時,他總是喜歡思考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比如數學和物理學,被稱為“數學媒人”。
2016年,《量子》雜志如此概括他的人生:前半生建立了數學不同方向之間的紐帶,后半生又建立了數學和物理之間的橋梁。
他研究數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不會坐下來說要解決一個問題,而是一直思索著問題,當他發(fā)現新出現的東西和原本知道的東西有聯系時,他就試圖將兩者放在一塊思考。他白天和晚上都會做關于數學的夢?!笆聦嵣衔覐膩頉]有從一開始就對我將要搞出的東西或者會搞成什么樣子有任何概念,我對數學有興趣,我交談,我學習,我討論,有意義的問題自然就呈現出來。除了理解數學這個目標外,我在開始干之前從不定下什么具體的目標。”
比如有一回阿蒂亞在牛津和別人聊天,談到蓋爾范德的一篇文章是關于算子指標的一般性問題,基于此他在研究指標定理時走上了正確的研究道路;又比如他聲稱證明了黎曼猜想,原本他只是想嘗試理解精細結構常數(該常數是研究電子的基礎),在2018年夏季里約熱內盧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講完這一點,隨后坐飛機時他突然想到理解電子可以聯系到黎曼猜想。
他在數學界的地位頗高,哪怕他晚年再無驚人成就也同樣擔當得起“偉大”二字。
何況將近90歲的阿蒂亞并沒有停止研究數學的腳步,盡管他的兒子勸誡他說,數學家超過80歲已經不可能有一個好的想法,但他對數學研究仍樂此不疲,說:“我已經得到了我需要的所有獎項,我還能失去什么?這就是為什么我在冒著一個年輕學者不敢冒的風險?!?/p>
就算即將抵達生命的終點,阿蒂亞在媒體上留下的聲音仍然是“我還將挑戰(zhàn)另外的千禧年大獎難題,我希望我還能持續(xù)獲得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