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蘭, 李 乾
(??谑腥嗣襻t(yī)院病理科, ???570208)
原發(fā)性肝癌是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發(fā)生的癌腫,己成為全世界癌癥死亡的重要原因,嚴重威脅人類健康[1-2]。全球每年新增原發(fā)性肝癌患者900萬左右。我國每年新增原發(fā)性肝癌患者400萬左右,其中70%的原發(fā)性肝癌由乙肝引起,其次為丙肝及飲酒,黃曲霉毒素是我國南方潮濕地區(qū)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病的高危因素,患者常因肝區(qū)疼痛(刺痛或脹痛、持續(xù)性鈍痛)而就診,約三分之二就診時已處于晚期,其治療手段以手術為主,結合分子靶向治療、化療、放療。但若原發(fā)性肝癌已擴散,或對放療化療不敏感,其手術效果往往不佳,五年生存率較低(約17.6%),因此探討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3-5]。Cullin7定位于6p21.1, 由1 698個氨基酸組成,有高度保守的Cullin結構域,在胎盤、胎兒腎臟,骨骼肌肉、脾臟、腎臟、心臟正常表達,對胚胎發(fā)育、免疫系統(tǒng)調控、血管生成和腫瘤轉移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6]。Cullin7是E3泛素連接酶復合物的組件,通過連接賴氨酸48與靶蛋白多聚泛素鏈共價結合,進而啟動對后續(xù)基因蛋白的調控,若Cullin7基因突變后,Cullin7蛋白空間構象發(fā)生改變,其細胞內泛素水平失衡,細胞生長、凋亡和DNA 修復紊亂,導致細胞惡性增殖[7-9]。目前關于Cullin7蛋白與原發(fā)性肝癌關系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擬探討Cullin7蛋白在原發(fā)性肝癌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為原發(fā)性肝癌的治療提供理論及臨床依據。
1.1一般資料2011年3月-2014年4月在??谑腥嗣襻t(yī)院肝膽外科行手術治療并經病理證實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130例,年齡為40~74歲,平均(57.5±17.8)歲, 男性65例,女性55例,甲胎蛋白≤200 μg/L者85 例,甲胎蛋白>200 μg/L者45例,平均(189.67±108.92) μg/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15.7~100.6) U/L,平均(56.4±45.9) U/L;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15.87~157.90) U/L,平均(78.9±69.4) U/L;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陽性109例,HBs Ag陰性21例;病程為9個月~4年;門靜脈癌栓者89例,無門靜脈癌栓者41例;腫瘤個數為單發(fā)者25例,腫瘤個數為多發(fā)者105例;肝細胞癌97例、膽管細胞癌23例、混合細胞癌10例。符合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的2005版《Occult Primary Cance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中關于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標準[10]。病理分期采用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2001年修訂的原發(fā)性肝癌分期標準。術切除標本后行病理檢查以判定Cullin7蛋白與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TMN分期、復發(fā)、淋巴血管間隙浸潤、病理學分級、腫瘤最大徑的相關性。同時取距原發(fā)性肝癌組織5 cm以上的正常肝臟組織為癌旁組?;颊咦栽柑峁┱8闻K組織及原發(fā)性肝癌組織標本,用于分析Cullin7蛋白的表達。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2005版《Occult Primary Cance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中關于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詳細;患者(或患者直系親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入院前接受放化療治療的其他惡性腫瘤患者;心功能不全、膜性心臟病以及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肝、腎、心功能異常者;預計存活期<3個月。
1.2主要儀器和試劑免疫組織化學二抗試劑盒、抗體稀釋液、DAB顯色試劑盒均購于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永光明SW-CJ-1D超凈工作臺(北京市永光明醫(yī)療儀器有限公司),Cullin7一抗(購于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ullin7 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試劑盒(購于武漢伊艾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德鐵HBS-1096A 酶標儀(南京德鐵實驗設備有限公司)。
1.3ELISA測定Cullin7蛋白水平實驗開始前所有器具高壓滅菌,37℃烘干。將保存在液氮罐中的正常肝臟組織、原發(fā)性肝癌組織取出。準確稱取0.5 g正常肝臟組織,原發(fā)性肝癌組織,加入0.5 mL 0.9%生理鹽水,在高速粉碎儀(10 000 r/s)中迅速將其粉碎至粘液狀;將組織粘液轉入2 mL Eppendorf管中,加入1.2 mL PBS(pH7.4),充分振蕩混勻,室溫靜止30 min后以2 000 r/min,4℃,離心10 min。仔細收集上清液。獲取正常肝臟組織、原發(fā)性肝癌組織上清液后,采用ELISA檢測正常肝臟組織、原發(fā)性肝癌組織的Cullin7蛋白表達量。
1.4Cullin7在正常肝臟組織、原發(fā)性肝癌組織表達水平的測定免疫組織化學法測定Cullin7在正常肝臟組織、原發(fā)性肝癌組織中的表達。隨機選取10個高倍視野(×400)計數,從陽性率最高的部位開始,無色為0分,淡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同時計數;>50%為(+++),26%~50% 為 (++),6%~25% 為 (+),陽性細胞≤5% 為 (-),(-)及(+)歸為不表達組或低表達組即為陰性,(++)及(+++)歸為高表達組即為陽性,所有病理標本制作由同一名病理科醫(yī)師完成,而免疫組織化學法結果的判定則采取雙盲法評估。設立陽性對照(用DAKO公司生產的一抗作為陽性對照,染色結果作為標準結果),陽性顆粒定位于細胞核,呈均勻分布或位于核膜下,有的呈小斑塊狀不規(guī)則分布。具體制片過程為:常規(guī)制作5 μm的正常肝臟組織、原發(fā)性肝癌組織石蠟切片,3% 的H2O2液常溫阻斷內源性過氧化氫酶活性,微波修復抗原,PBS常規(guī)沖洗,1% 的Cullin7抗體工作液(稀釋濃度1∶200)(購于英國Abcam公司),4℃夜,加入二抗(IgG),室溫30 min,加鏈霉素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PBS沖洗,DAB顯色,蘇木素復染,(50%、60%、80%、90%、95%、100%)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封片。
1.5隨訪隨訪起始日期為術后第1天,隨訪截止日期為 2018年1月1日。隨訪方式為入戶隨訪,隨訪內容為:治療效果、恢復情況、病情變化、生存質量等。
2.1癌旁組、原發(fā)性肝癌組中Cullin7蛋白水平的表達原發(fā)性肝癌組Cullin7蛋白表達水平高于癌旁組(t=170.644,P<0.001),見表1。
表1 癌旁組、原發(fā)性肝癌組中Cullin7蛋白水平的表達
表1 癌旁組、原發(fā)性肝癌組中Cullin7蛋白水平的表達
組別例數Cullin7/(ng/g)癌旁組13029.87±8.96原發(fā)性肝癌組130198.76±6.86t值170.644P值<0.001
2.2癌旁組、原發(fā)性肝癌組中Cullin7表達的相關性分析Cullin7主要定位于胞核,其陽性表達為棕褐色,見圖1。原發(fā)性肝癌組Cullin7陽性率高于癌旁組(χ2=115.535,P<0.01),見表2。
表2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組中Cullin7表達的相關性分析/例(%)
2.3Cullin7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Cullin7蛋白表達與年齡相關性不明顯(χ2=3.211,P>0.05);與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TMN分期、復發(fā)、淋巴血管間隙浸潤、病理學分級、腫瘤最大徑有關,且浸潤深度越深、有淋巴結轉移、TMN分期越高、有復發(fā)、有淋巴血管間隙浸潤、病理學分期越高、腫瘤最大徑≥5 cm,Cullin7蛋白陽性表達率越高(χ2=19.238、37.717、20.512、23.662、15.331、20.910、15.455,P<0.05),見表3。
2.4Cullin7蛋白表達水平與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預后分析Cullin7陰性組3年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明顯高于Cullin7陽性組(χ2=34.592,Z=19.764,P<0.05),見表4、圖2。
表3 Cullin7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例(%)
Cullin7-RING復合體組是E3連接酶組的重要組成部分,Cullin7可靶向定位目標分子并與結合酶的ROCl RING域形成同源二聚體,形成Skpl-CULl-Fbox蛋白-ROCl復合體,而Cullin7的C-末端的cullin域會招募結合酶(Cdc34、Ubc4、E2)催化向底物分子蛋白轉移,進行泛素化。若Cullin7過表達,Aurora A活性增強,泛素化過程受阻,而Akt/RAS/MEK/ERK信號通路激活,細胞增殖、凋亡、分化、轉移及損傷修復功能紊亂,導致細胞惡性轉化[11-13]。本研究顯示,原發(fā)性肝癌組Cullin7陽性率高于于癌旁組,原發(fā)性肝癌組Cullin7水平高于癌旁組,這與上述結論一致。國內外研究已證實,Cullin7能明顯促進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轉移。Cullin7能促進E-cadherin酶的表達,E-cadherin酶是一種分泌型銅依賴性胺氧酶,能降解細胞外彈力蛋白和基質膠原交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和侵襲遷移,此外Cullin7能強烈抑制細胞凋亡,肺癌細胞中的Cullin7表達水平遠遠高于野生株,而Cullin7水平的高表達意味著腫瘤細胞黏附于血管內皮細胞的能力加強,這樣才能穿過細胞外基質層,建立遠處轉移灶[14-15]。本研究中,Cullin7表達水平與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TMN分期、復發(fā)、淋巴血管間隙浸潤、病理學分級、腫瘤最大徑相關性明顯,且浸潤深度越深、有淋巴結轉移、TMN分期越高、有復發(fā)、有淋巴血管間隙浸潤、病理學分期越高、腫瘤最大徑≥5 cm,Cullin7蛋白陽性表達率越高。與上述討論符合,也說明Cullin7在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遠處轉移過程中起促進作用。
表4 Cullin7蛋白表達水平與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預后分析
圖2 Cullin7陽、陰組 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
Cullin7蛋白能促進細胞腫瘤因子白介素-8、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分泌,而白介素-8、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能明顯增強腫瘤血管系統(tǒng)的生長,并強烈刺激腫瘤實體的形成。本研究中,通過預后分析,Cullin7陰性組3年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明顯高于Cullin7 陽性組,證實了這一點。此外,研究發(fā)現Cullin7可介導癌細胞的定向轉移和趨化性,并激活淋巴細胞、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上皮細胞上相應的趨化因子受體,并激活WNT信號通路(wingless/integrated,WNT),將細胞質中的β-連環(huán)蛋白(β-catenin)主動轉運至細胞核中,與TCF/LEF的同源異構區(qū)域結合,導致靶基因過度表達,進而導致細胞凋亡機制失衡,細胞大量增殖,發(fā)生癌變,形成惡性表型[16-18]。
綜上所述,Cullin7在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促進作用;Cullin7蛋白在原發(fā)性肝癌癌組織中表達量增加,Cullin7蛋白低表達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能獲得較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