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輝,張維麗,王 帆
(1.武漢市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 ,武漢 430022;2.武漢市第一醫(yī)院周圍血管科 ,武漢 430022;3.武漢市第一醫(yī)院老年病科,武漢 430022)
脈診是最具中醫(yī)特色的診治方法之一,是由最初的色脈兩診不分而逐步成為與色診分開的單純診脈的方法,已成為兩千多年來中醫(yī)理論與臨床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黃帝內經(jīng)》從多方面記載了漢代之前的脈學成就,是中醫(yī)典籍中最古老、最經(jīng)典的脈學文獻。形成了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以陰陽學說為綱領的脈學理論體系。其脈診方法豐富多樣,可歸納為6種脈法,即三部九候診法、人迎寸口對比診法、獨取寸口診法、尺膚診法、虛里診法及手少陰脈診法等[1]。后世醫(yī)家的脈學發(fā)展實質上是對《內經(jīng)》脈學的繼承并發(fā)展,如《難經(jīng)》的診脈“獨取寸口”說,奠定了寸口脈法在脈診中的首要地位,《傷寒雜病論》辨脈以陰陽為綱,《脈經(jīng)》《瀕湖脈學》等脈學專著對脈學的補充和發(fā)展,基本完善了中醫(yī)學脈學理論體系[2]。
譚老師對脈象的認識,在前賢基礎上,提出脈診基本思想為三部分陰陽、左右分氣血、治療分主次的觀點,結合三因制宜。在學習過程中,以脈測證,治療分主次思想觀點對筆者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起點,是一個新的跨越。茲分別從三部分陰陽、左右分氣血、治療分主次三方面來總結譚老師的脈診經(jīng)驗。
寸關尺三部由陽轉陰。
1.1 理論依據(jù) 《黃帝內經(jīng)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黃帝問曰:……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ù)者為陽”[3]。脈為血之府,心主血脈,脈象傳遞由心及尺及寸,就尺關寸三者而言,尺為去、寸為至,故寸為陽、尺為陰,關為過渡。這是寸關尺三部由陽轉陰在《內經(jīng)》中的闡述。
王叔和《脈經(jīng)·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從魚際至高骨(其骨自高),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于尺動于寸,陰生于寸動于尺。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4]。這一篇描述了寸關尺的定位、寸與尺的陰陽關系、寸關尺三焦臟腑定位;明確指出寸為陽動,應屬陽,尺為陰動,應屬陰;關部陽出陰入,為寸到尺的過渡。
王叔和《脈經(jīng)·辨尺寸陰陽榮衛(wèi)度數(shù)第四》:“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故曰覆溢。是真臟之脈也,人不病自死”[5]。這里王叔和再次提到關之前者乃陽之動、脈當九分而浮,關之后者乃陰之動、當見一寸而沉,指出寸、尺部搏動的強弱不同,并論述了這一說法的生理病理。
《脈理求真》:“關前為陽,關后為陰。陽寸陰尺,先后推尋”[6]?!棒~際至高骨止有一寸,故以寸名;尺澤至高骨卻有一尺,故以尺名;關界尺寸之間,故以關名。經(jīng)曰:身半之上,同天之陽;身半之下,同地之陰。故以關前之寸為陽以候上焦,關后之尺為陰以候下焦,關處前后之中以候中焦。凡診必先從寸至關,從關至尺,定其先后,以推其理而尋其象也”?!按鐬殛?,故男所盛在陽而尺恒虛;尺為陰,故女所盛在陰而尺恒盛”[7]。這里也闡述了寸關尺名稱的由來、三部陰陽屬性、分主三焦以及男女有別的脈象特點?!睹}確》:“三部病脈,脈經(jīng)寸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寸陽部也,浮大疾,陽脈也,故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寸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沉細陰脈也,見寸陽部,故曰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陰氣不通,臂不能舉;尺脈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脛酸痛,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余澀,陰下濕癢,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寸脈壯大,尺中 無有,此為陽干陰,其人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此為陰干陽”[8]。這里也是把三部中,寸(關上)部歸屬陽脈,尺部屬陰脈,并闡述了何為陽中之陽、陽中之陰、陰中之陰、陰中之陽、陽干陰、陰干陽脈象及所對應的癥狀。
譚老師臨證診脈基本與《脈經(jīng)》一致,寸關尺三部分別映射上中下三焦、心肝腎、肺脾腎等病癥,寸關尺脈動亦有陰陽之分,正常應由寸到尺由強到弱,由陽轉陰,若有異常則提示相關部位、臟器病癥。譚老師特別重視、認同這一觀點,并指出脈位的陰陽分析臨床上使用時,不可拘泥,要對比分析、因時、因人、因地的靈活把握運用。
1.2 臨床意義 陰陽,既是疾病分類的總綱,也可以說是辨脈之總綱,其中寸關尺有陰陽屬性,寸關尺由陽轉陰,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義,如前述“陽中之陽、陽中之陰、陰中之陰、陰中之陽、陽干陰、陰干陽”分別是不同癥狀癥候群的脈象反應,并可以據(jù)此遣方用藥、調理陰陽、治療疾病,甚至可以以脈測證,診治疾病[9]。從陰陽定性把握脈象可以幫助判斷疾病征候。如:某患者寸部浮而小滑,尺部沉微無力。主表陽里陰,提示表有風熱,里氣本虛,是氣虛外感風熱之脈,治療上就可以益氣固表祛風,選方可以使用敗毒散加減治療。寸關尺三部由陽轉陰的理論思想,在古醫(yī)籍中也有體現(xiàn)。如漢代張仲景首創(chuàng)“血痹”一詞,認為本病是由“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所致,指出血痹重證的治療以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督饏T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云:“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寸口關上微主陽弱,為陽氣不足之脈,尺中小緊主陰盛,為外受風寒之象;加之陰陽俱微,氣血兩虛,提示體虛受風,陽氣不行,血行不暢,故治以益氣通陽,和營行滯,當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以“調養(yǎng)營衛(wèi)為本,祛風散邪為末”。
1.3 病案舉例 某男,45歲。脈診,輕?。河掖缑}弦緊,右關脈平,右尺脈浮細,左部寸關尺類似,但總體較右脈細小。脈象分析:正常脈象為寸關尺由陽轉陰,通俗的講是由強變弱,大多數(shù)正常人脈象尺部輕取時是沒有搏動感的,此例患者寸脈不足,屬陽中之陰,脈弦緊,主痛,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可詢問患者有無頭痛;患者尺脈浮細,尺脈主射腎、命門,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應在寸關尺中最弱,但此例患者凸顯出浮細,結合整體脈象偏虛,考慮陰中之陽,為虛陽上浮,反映腎、命門陰虛,陰虛則陽亢,可詢問患者有無腰膝酸痛、遺精、小便黃。脈診后問詢患者確實有頭痛、腰膝酸痛、小便黃。以脈測證為氣陰兩虛,病在脾腎兩臟,治療上健脾補腎,理氣止痛,選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去生姜、大棗,合縮泉丸,加補骨脂、五味子益腎斂陰,加川芎、白芷、延胡索、葛根止頭痛,再加白茅根養(yǎng)陰清熱利尿。方藥組成:黃芪15 g,桂枝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延胡索10 g,葛根10 g,川芎10 g,白芷10 g,益智仁10 g,烏藥10 g,補骨脂15 g,五味子6 g,白茅根15 g,20劑而愈。
按:此例患者脈象屬典型的寸關尺脈象陰陽離位,該陽的未陽,該陰的未陰,主要癥狀在頭痛、腰膝酸痛、小便黃,治療方向針對這三個癥狀即可。
左脈主血、右脈主氣。
2.1 理論依據(jù)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見寸口”《脈經(jīng)》[10],“諸血者,皆屬于心”《素問·五臟生成篇》,心主血,肝藏血,左寸關尺主血;“肺者,氣之本”《素問·陰陽藏象論》[11],肺主一身之氣;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為谷氣;肺吸入清氣與谷氣在肺合為宗氣,右寸關尺主氣。故“左右分氣血”診脈觀點遵循“左:心肝腎,右:肺脾腎(命)”的寸口脈左右臟腑分屬的原則,并以此來指導著中醫(yī)的臨床實踐[12]。
譚老師根據(jù)中醫(yī)經(jīng)典,結合自身數(shù)十年臨床實踐,創(chuàng)造性提出左右兩部脈法定氣血的規(guī)律:左脈反映人體之血,宜小,屬陰;右脈主人體之氣,宜大,屬陽。左右兩手脈象亦分陰陽。
2.2 臨床意義 臨床上女性患者如果左脈大于右脈,提示血盛而氣不足,氣不能推動血運行,常見閉經(jīng)或痛經(jīng)或有血塊;治療上往往用行補氣活血之法,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補氣多從補脾胃著手,多選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黃芪建中湯等,配伍紅花、蘇木、益母草等使用[13]。此外,情志病患者,精神抑郁、無力,往往可見本應洪大屬陽之右脈沉細,治療上可補氣開郁,選方柴胡疏肝散與補氣藥物黃芪等合用。左右分氣血的診脈觀點,在各類古籍中也有諸多體現(xiàn),如清代醫(yī)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下焦篇》中指出:“熱病經(jīng)水適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飲冷,心煩熱,神氣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瘀熱在里也,加減桃仁承氣湯主之”。左脈主血,左脈沉,為血蓄于內,邪氣深入血分之象;右脈主氣,右脈長,為瘀熱在里,氣分熱邪熾盛之候;血熱互結,治療應破血逐瘀,清熱涼血,故用加減桃仁承氣湯逐血分瘀熱,使“隨其所得而攻之”。
2.3 病案舉例 某女,34歲。脈診,輕?。鹤蟠绯良?,左關細,左尺弦細;右寸關尺平脈。脈象分析:左脈主血,左脈細,屬陽中之陰脈,主血虛,可詢問患者月經(jīng)情況,當有月經(jīng)量少,此外還可因心血虛致虛煩不得眠,當有失眠;左尺弦細輕取可得,屬陰中之陽脈,主腎虛,弦細考慮陰陽俱虛,當有腰膝酸軟、怕冷。脈診后問診患者確有睡眠差、月經(jīng)量少、腰膝酸軟、怕冷。以脈測證為心血虛、腎虛,治療予養(yǎng)血壯腰安神。選方四物湯去川芎,加續(xù)斷、菟絲子壯腰,茯神、合歡皮安神,佐雞血藤補血行血、肉蓯蓉溫腎陽。處方:熟地黃15 g,當歸10 g,白芍15 g,續(xù)斷15 g,菟絲子15 g,茯神15 g,合歡皮15 g,雞血藤15 g,15劑而愈。
按:左脈主血,右脈主氣,男多氣病,女多血病,故脈診上亦男女有別,女性重點在審察左脈寸關尺,亦應遵循寸關尺由陽轉陰的規(guī)律,反常則意味著相關臟器疾病,治療上給予針對性的藥物,取得療效。
以脈測證,治療主要病癥。
3.1 理論依據(jù) 《脈癥治方》曰:“治病,以脈為先,脈不明,則無由識癥,而陰陽寒熱,亦無從辨……。按脈審癥,因癥酌治,因治定方,四者相承,誠于此四者無訛。而醫(yī)無余理矣,書中分門別類,既已條理井然。而每門類中,又復挨次編輯,首論脈,次論癥,次論治,次論方。使見者了如指掌。故即以是名書,庶閱者,可因名思義也”[14]。這是《脈癥治方》凡例中說明的書的編寫體例是按以脈測證的方法編寫的,同時強調了以脈測證的重要性。
《脈經(jīng)·張仲景論脈第一》:“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wèi)氣血,在人體躬(《千金》作而行人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jīng)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愿為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wèi)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jīng)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臣億等詳水下二刻疑檢舊本如此)脈一周身,旋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緊弦,沉潛水,支飲急弦,動弦為痛,數(shù)洪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審察表里,三焦別分,知邪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15]。有關脈象反應的癥候,諸多前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各類古籍中有諸多論述,這里摘錄的是張仲景關于不同脈象反應不同癥候的記述。
3.2 臨床意義 作為中醫(yī)學四大診疾方法之一,脈象對于臨床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脈乃血之腑,血的生成、運化、輸布,與人體五臟六腑、氣、精、液等有密切關系,而肺朝百脈,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16]。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時也)。故五十度而復會于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病勢左右于脈,而脈又反應于病。《傷寒論》中,平脈法與辨脈法兩篇,專論脈法理論與脈象主病。如《傷寒論·辨脈法》云:“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zhàn)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fā)戰(zhàn),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浮緊為寒邪束表,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按之反芤,為正氣不足,故正邪交爭而戰(zhàn),可發(fā)汗而解。張仲景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以脈測證,以平脈準諸不平之脈,則凡太過不及之差,呼吸尺寸之乖,莫不了然于心手之間,而無差謬可言[17]。譚老師反復強調,學好中醫(yī)要在“脈診”上下功夫,診脈以辨別病情進退,判斷疾病預后、順逆,還要注意在以脈主病基礎上,脈真從脈、癥真從癥,不可拘泥。
3.3 病案舉例 某男,58歲。脈診,輕?。河掖珀P浮滑弦硬,右尺動脈無力,左寸細微,左關平左尺沉。
脈象分析:本例脈象重點在不同尋常的右寸、右尺、左寸,右寸連帶關脈浮滑弦硬,主射頭面上焦有痰、挾火;右尺動脈主腎陰虛陽亢,《脈訣匯編》:“右尺真陽潛伏之所,而亦見動象,則陽氣不得蟄藏,必有非時奮迅之患。……右尺見動,謂相火虛炎……”;無力考慮存在陽虛。左寸沉細,心血不足,《脈訣匯編》:“左寸細者,怔忡不寐”[18]。所以本例患者可只問患者有無胸痹癥狀、小便情況、睡眠情況即可,后證實患者有胸悶、胸痛、小便黃赤、睡眠差。以脈測證患者為痰濁痹阻,心血虛,腎陰陽兩虛。治療上化痰散結、行氣通絡、養(yǎng)心血、補腎。選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去半夏,加用枳實行氣,天冬、麥冬、桑葚養(yǎng)腎陰、補心血(補陰即可補血);蘆根清胃火;巴戟天、烏藥補腎陽。方藥組成:瓜蔞皮10 g,瓜蔞子10 g,薤白10 g,枳實10 g,蘆根15 g,天冬10 g,麥冬10 g,桑葚15 g,巴戟天10 g,烏藥10 g,川牛膝15 g,15劑而愈。
按:本例患者主要診斷為胸痹,痰濁痹阻,兼有心血虛、腎陰陽兩虛,治療上選擇瓜蔞薤白半夏湯為主方,其中主藥瓜蔞、薤白,加用瓜蔞子加強化痰效果,此為治療主要方向,兼顧脈象提示之腎陰陽虛、心血虛治療,主要治療三方面,患者其他方面癥狀可暫時忽略,只抓脈象反應問題的主要方面,主證解決后,其他方面問題有可能自行好轉,不必面面俱到。
作為全國名老中醫(yī),譚師診病精于脈診,以脈測癥,遣方用藥,擅長拆方、拼方,用藥輕靈、常見而多有療效,醫(yī)名遠播至中南諸省甚至海外,正如張介眉老師評價:“求診者踵踵相接,舍休而日診百余。社會贊其醫(yī)德,病人頌其藝精,同道嘆其才秀”。我等跟師三年,以管窺豹,對老師學術思想體會淺陋。其“三部分陰陽”“左右分氣血”及“以脈測證、治療分主次”之脈學思想,更是在繼承前賢脈學理論基礎上的歸納、發(fā)揮、提高。在目前中醫(yī)界可稱獨樹一幟,值得深入學習、研究,從而更好服務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