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娟娟
(山西省太岳山國有林管理局,山西 介休 032000)
近年來,太岳山林區(qū)所屬林場不斷加大荒山造林力度,轄區(qū)內(nèi)森林覆蓋率顯著增長,造林地塊不斷減少,林場逐漸開展與所在地政府合作造林。這些人工造林地類主要為宜林荒山荒地、灌木林地。因此,詳細調查分析荒山的地理環(huán)境特點,科學規(guī)劃設計荒山造林,因地制宜選擇造林樹種,提高造林技術措施,對于提高造林成活、成林率,增加當?shù)厣鷳B(tài)、經(jīng)濟與社會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荒山造林區(qū)域主要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明顯,年平均氣溫約11.80℃,年均降水量600mm,年無霜期 150d,海拔高度 700m~1 300m,坡度24°~34°,林地土壤為砂質褐土、黃褐土、料漿石混合褐土;灌草植被主要為黃刺玫、榛子、毛黃櫨、胡枝子、酸棗、野皂角、連翹、華北丁香、杭子梢、荊條、繡線菊、蒿草、苔草等,覆蓋度13%~50%。
依據(jù)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生態(tài)優(yōu)先與經(jīng)濟、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進行造林樹種的篩選。應結合當?shù)卦炝纸?jīng)驗,選擇種源豐富、造林成活率高、抗旱抗寒能力強、耐瘠薄土壤,且具有一定經(jīng)濟價值、受當?shù)厝罕娤矏鄣膬?yōu)良鄉(xiāng)土樹種,或者引種成功的外來樹種作為主要造林樹種。這些樹種,具有根系發(fā)達、枝葉量大、枯落物多、生長較快、生物量高、改良土壤能力強、適應性較強的生物學特性。
根據(jù)樹種選擇原則和造林經(jīng)驗,荒山造林主要樹種應選擇油松、側柏、白蠟、遼東櫟、核桃、春榆。
2.2.1 油松
油松屬于松科針葉常綠喬木,陽性樹種,深根性,喜光,抗瘠薄,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鈣質黃土、-25℃的氣溫下均能生長良好。適于海拔100m~2 600m地帶,材質較硬,耐久用。
2.2.2 側柏
側柏屬于常綠喬木,喜光,幼時稍耐蔭,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喜生于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鈣質土壤,在酸性、中性、石灰性和輕鹽堿土壤中均可生長;耐干旱瘠薄、耐寒力中等,耐強太陽光照射,耐高溫,淺根性,側根發(fā)達,抗風能力較弱,萌芽能力強,常為陽坡造林樹種。在干燥、貧瘠的山地上,生長緩慢,植株細弱,耐修剪,壽命長,抗煙塵,抗二氧化硫、氯化氫等有害氣體。
2.2.3 白蠟
白蠟屬于落葉喬木,喜光,稍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頗耐寒,喜濕耐澇,耐干旱,是固沙樹種。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堿性、中性、酸性土壤,黃壤、黃棕壤等土壤上均能生長;抗煙塵,對二氧化硫、氯、氟化氫有較強抗性;萌芽萌蘗力強,耐修剪,生長較快,壽命較長。木材可制作家具等,枝條可編筐,樹皮稱秦皮具有清熱功效。
2.2.4 遼東櫟
遼東櫟別名橡樹、青岡,屬于多年生落葉喬木,喜溫,耐寒、耐旱、耐瘠薄,屬于陽性樹種。常生于海拔600m~1 900m的山地,多生長于山地陽坡、半陽坡、山脊上。植株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和藥用價值。
2.2.5 核桃
核桃又稱胡桃、羌桃,屬于落葉喬木。喜光,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強;適合多種土壤生長,喜肥沃濕潤的沙質壤土,喜水、肥,喜光,同時對水肥要求不嚴;喜石灰性土壤,常見于山區(qū)河谷兩旁土層深厚的地方,適宜大部分土地生長。生于海拔400m~1 800m的山坡及丘陵地帶。核桃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
2.2.6 春榆
春榆為落葉喬木,喜光,耐寒,適應性強,具有藥用價值,可生長于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qū)。材質優(yōu)良,可用于家具制作、膠合板、車船器械等。
為確保造林成效,根據(jù)造林地的立地條件和造林樹種的綜合特性進行規(guī)劃造林。荒山造林方式為人工植苗造林。
根據(jù)造林地立地條件及樹種生態(tài)學特性,確定喬木造林方式和配置樹種。造林地劃分為不同的立地類型,配置樹種時根據(jù)立地條件選擇耐陽性與耐陰性樹種,同一坡向選擇兩種以上樹種進行混交栽植,確保造林樹種多樣性,增強林木的層次性與抗逆性。營造純林,主要樹種為油松、側柏、白蠟、核桃等樹種;營造混交林,適宜針闊混交的樹種有油松、側柏、白蠟混交,油松、側柏、遼東櫟混交,側柏、白蠟、春榆混交;闊葉混交如白蠟、遼東櫟混交,白蠟、春榆混交等多種混交類型。為了充分利用光照、地力等自然資源,植株采用帶狀或塊狀配置。
造林密度是影響人工林郁閉時間、發(fā)揮森林防護效益快慢長短的重要因素,密度適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保證人工幼林及時郁閉,發(fā)揮森林效益。要根據(jù)林種、樹種和立地條件確定造林密度,如營造核桃純林,造林密度為每公頃495株,營造油松、側柏、白蠟純林與混交林時,根據(jù)造林地植被分布情況,造林密度分別為1 110株、1 650株。
造林前對造林地塊進行割灌與整地,有利于減少灌木影響幼樹生長空間,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割灌與整地時要沿等高線進行。割灌時要保留山頂、山腳及小班周圍的原生植被帶,保留穴外水土保持能力強的灌草植被,形成喬灌草多層次林分空間結構,提高生態(tài)防護能力。割灌寬度依植被分布特點確定,一般割2.0m留2.0m或者4.0m。整地時間為春季、秋季,整地方式為穴狀魚鱗坑或方坑,規(guī)格為魚鱗坑長60cm×寬50cm×深40cm,方坑長50cm×寬50cm×深40cm。開挖時,應將表層土堆放在坡上方,開挖到要求深度時再回填全部熟土,生土做埂,外高里低,形成20°左右反坡面;埂高于穴面20cm,拍實、整光,可以起到蓄水作用。整地后,穴面要求整細、整透,撿凈穴內(nèi)的石塊、草根,做到土壤細、碎、勻、凈。
栽植前對苗木進行處理,栽植時采取相應技術措施,確保苗木成活率。
3.4.1 苗木處理
苗木要隨起隨栽,未能及時栽植的要假植。栽植前進行苗木分級,應選用Ⅱ級以上優(yōu)質壯苗,闊葉樹苗木地徑大于0.80cm以上、2.0a生以上、萌芽力較強的樹種,截干處理后在截面涂抹防水材料,避免苗木失水。截干高度5.0cm~10cm時,苗木成活率較高,但是后期受周圍植被影響,生長緩慢,成林速度較慢;截干高度在40cm~80cm時,易于抵抗周圍植被苗齡影響,成活率高,成林速度也較快。
3.4.2 栽植
闊葉裸根苗木栽植前,要用混合生根劑泥漿黏根,栽植時做到熟土入坑,根系舒展,不窩根,扶正苗木,埋土踩實,蓋上虛土,采用干草或碎石塊覆蓋于穴面,不僅可以保墑,而且能提高苗木成活率;容器苗栽植前脫缽后放入坑中,回填濕土,沿土球四周踏實,注意不要踩壞土球,用表土將穴面覆蓋,可以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fā)。
新植幼苗對外界不良的環(huán)境抵抗力弱,要進行精細的撫育,改善光、熱、水、氣、肥等條件。為促使幼苗快速生長、及早郁閉,需要及時加強撫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