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丹麾
進入后工業(yè)文明以來,“人類中心主義”屢遭質(zhì)疑。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礎上的中國書法藝術是生態(tài)性的,這是東方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與哲學理念導致了中國書法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書法與自然共存于一個整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二者是相親相悅和互融互生的關系,這對于消解“人類中心主義”以及強化書法和自然的生態(tài)關系至關重要。
老子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自然”的概念,并作了深刻闡發(fā)。老子關于“道法自然”的命題在中國書法美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老子提出的“自然”概念為中國書法藝術確立了一個很高的美學標準,對后世的書法審美及書學理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成為歷代書法崇尚自然美之濫觴,成為后世書法反雕飾、華麗之風的精神依據(jù)。老子的這一認識論與方法論后來轉(zhuǎn)化為書法審美方法,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書法創(chuàng)作與品賞的審美方式。
莊子繼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莊子認為,自然是藝術精神,自然成就藝術的人生,也由此成就了最高的藝術。莊子哲學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對后世的書法理論和書法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莊子在哲學上以“自然”為理法,所以在他的審美觀上也就表現(xiàn)為對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他從老子“尚自然”的思想出發(fā),提出了“天地有大美”這一重要的審美范疇。莊子這里所說的“大美”便是“樸素”之美。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道家在哲學上以“自然”為理法,表現(xiàn)在審美觀上便是對自然美的崇慕、追求以及對浮華、矯飾的反對。綜觀整個書法史,不難發(fā)現(xiàn),道家自然觀對兩千多年來書法藝術的審美和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極為深刻的啟迪,自然美一直是書法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老莊自然論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思想,對中國書法的影響是深沉而廣博的,甚至可以說,人們對中國書法藝術內(nèi)部規(guī)律的認識把握,基本上是以道家思想為皈依的。
東漢蔡邕在《九勢》中說:“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盵1]蔡邕在這里所說的“自然”,是指天地萬物“四時之次,新故代謝”的自然存在,這顯然受到了王充自然觀的影響,從而賦予了“自然”概念新的內(nèi)涵。同時,蔡邕認為“自然”本身的存在就表現(xiàn)在“陰陽”的變化上,作為天地萬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就表現(xiàn)為宇宙的生成過程。因此,書法藝術就必須觀察自然、取法自然,從根本上將宇宙陰陽相推、剛?cè)嵯酀倪^程以藝術的形式展示出來,把宇宙本體那種變化不拘、神秘難測的狀態(tài)以藝術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蕭衍在《答陶隱居論書》中進一步指出,在書法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中必須做到高度自由,這種自由狀態(tài)是與宇宙本體相契合、相統(tǒng)一的。由此他提出了“任意所之”和“自然之理”這兩個相關的美學命題。他說:“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2]這就是說,書法家在審美創(chuàng)造中,用筆的連續(xù)和中斷、形式結(jié)構上的安排和處理都應該是任意為之、高度自由的,但同時又是合乎規(guī)矩和法度的,從根本上講就是合乎宇宙本體的“自然之理”。
1. 李世民的自然觀
李世民在《指意》中說:
夫字以神為精魄……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神氣沖和為妙……用鋒鋩不如沖和之氣,自然手腕輕虛,則鋒含沉靜。夫心合于氣,氣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3]
李世民認為“骨力”來自于“心堅”,“心堅”依賴于“神和”。只有達到這個境界,才能“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這個“自然”就是書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意、自然之念。此種表達于自然的態(tài)度,就是對書法本體的回歸,對書法形式高度自律性和純粹性的強調(diào)。
2. 孫過庭的自然觀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tài)……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4]
這里所說的“自然”就是指自然事物本身,“同自然之妙有”就是要求書法藝術作品應該以這些自然事物為范本,表現(xiàn)出它們自然而然的各種形態(tài),書法藝術只有像自然事物那樣自然而然表現(xiàn)出“異”“奇”“姿”“態(tài)”“勢”“形”等,才會達到神妙的境地;同時,孫過庭所謂的“自然”還指書法家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所達到的一種自然和自由的狀態(tài)。
3. 陸羽的自然觀
陸羽在《懷素別傳》中認為,書法的筆法不僅要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而且還要如“坼壁之路”和“屋漏痕”?!佰灞谥贰焙汀拔萋┖邸倍际亲匀恍纬傻?,不帶絲毫的人為痕跡,即所謂“自然”,這是書法藝術運用筆法的根據(jù)和基礎。
4. 張懷瓘的自然觀
張懷瓘在《書議》中說:
惟逸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zhì)自然……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是以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5]
張懷瓘認為“天質(zhì)自然”是書法的最高境界,但書法藝術又不能簡單地與自然事物直接等同或相似,書法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必須深刻體察宇宙造化的自然規(guī)律和基本法則,達到“同自然之功”“得造化之理”。
5. 蔡希綜的自然觀
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
夫書匪獨貴于端好……須急回疾下,鷹視鵬游,信之自然……流轉(zhuǎn)無礙。[6]
這同樣是強調(diào)書法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其內(nèi)在性情應該自然無礙地流露,決不能人為造作。
6. 李嗣真的自然觀
李嗣真在《書后品》中說:
吾作《詩品》,猶希聞偶合神交,自然冥契者,是才難也。[7]
及其作《書評》亦然如此。這就是說,書法藝術要達到“偶合神交,自然冥契”的境界最為難得。
1. 米芾的自然觀
宋代書法家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說:
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少成若天性,習慣若自然……須有體勢乃佳爾。[8]
米芾在此說明,書法創(chuàng)作只有“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才能“備其古雅”。書法創(chuàng)作只有遵循“少成若天性,習慣若自然”的古訓,才能大有長進,“體勢乃佳”。
2. 蘇軾的自然觀
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后》中說:“張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tài)自足,號稱神逸?!彼衷凇墩摬輹分性疲骸皶鯚o意于佳,乃佳爾?!盵9]他在《蘇軾文集》中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盵10]他又說:“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彼€在《蘇軾詩集》中云:“覺來落筆不經(jīng)意,神妙獨到秋毫顛?!彼臅ㄕ窃谶@種審美觀的指導下,無時無刻不讓人感到自然、自在和自由。
3. 黃庭堅的自然觀
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在《題東坡字后》中說:
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至于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所謂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與也。[11]
黃庭堅作為蘇軾的弟子,行書早年與老師頗為相近,在書法理論上也與蘇軾有相同之處。黃庭堅于草書用功尤勤,他竭力反對“弄筆左右纏繞”,同樣追求自然。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括作書時的自然狀態(tài),又包含從生活和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獲得的用筆之意。
4. 朱熹的自然觀
朱熹認為文字的創(chuàng)造亦源于“理”,即“道”。他在《朱子語類》中云:“蓋是風氣之中有自然之理,便有自然之字,非人之所能安排。”[12]
朱熹認為古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字來自“自然之理”和“自然之道”,正因為有了“自然之理”,才會產(chǎn)生“自然之字”,文字“非人之所能安排”。
元代的書法家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說:“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彼酝跤臆姷淖謩荨⒐欧槔?,說明古今之所以以其為師法,是因為“雄秀之氣,出于天然”,這就充分說明書法的“天然之氣”是何等重要。
1. 徐渭的自然觀
徐渭在《玄抄類摘序說》和《論書》中以“有自蛇斗”“若舞劍器”“擔夫爭道”“聽江聲”“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壁坼路”“屋漏痕”“折釵股”“印印泥”“錐畫沙”等自然現(xiàn)象來比況“筆法”和“運筆”,以此來形象地闡述“古人書旨”。接著,又以“骨氣豐勻”“金花細落”“插花舞女”“快馬入陣”“項羽拔戈”“抱琴半醉”“壯士拔山”“葉里紅花”“鵠鴻弄翅”“上林春花”“蓮花出水”“體段遒美”“草里蛇驚”等美妙事物來比喻李斯、曹操、衛(wèi)夫人、恒夫人、傅玉、嵇康、王羲之、宋文帝、程廣、蕭子云、孔琳、張越、虞世南、歐陽詢等書法名家的書法風格,通過這種類比就把書法來于自然、“妙悟自然”的真諦分析得深刻入微。[13]
2. 董其昌的自然觀
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云:“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14]他又在《詒美堂集序》中說:“此皆無門無徑,質(zhì)任自然,是之謂淡?!盵15]董其昌在這里強調(diào)書法創(chuàng)作應該“天真爛漫”和以“平淡”為美。其中“平淡”是一種人格之美德,是對世俗功名和利害關系的超越。這種“平淡”的人格是與人為的“巧”“饒”“長”“媚”相對立的自然無為狀態(tài),是一種“澄練之力”無法企及的天然稟賦,即所謂“質(zhì)任自然,是之謂淡”。
清代書法家傅山在《散論》中說:
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吾極知書法佳境……天也……神至而筆至,天也,筆不至而神至,天也……天機自然之妙竟以安頓失之……凡偏旁左右寬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機。[16]
傅山在此明確指出,書法創(chuàng)作不能“造作”,“天倪”“無意”才能成為大家。“書法佳境”來自“天也”,而“天機自然之妙”則由于“安頓失之”,只有“信手行去”,才能出現(xiàn)“一派天機”。
從以上大量的書論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書法理論非常強調(diào)“外師造化”,主張書法應從自然萬物的形象中吸取筆意和具象因素,重視觀察生活和自然事物的形象,并從自然之美中提升出藝術之美。中國書法美學的自然觀是中國古典自然美學的集中體現(xiàn)。
中國文字的創(chuàng)造是依照自然物的各種形象之美而形成的象形文字。人類開始造字,是在對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現(xiàn)象有了深刻的觀察后才體現(xiàn)出了他們的審美觀念,所以才能依據(jù)自然,合而為字。古代創(chuàng)造的文字,既是依據(jù)自然而合成的,而自然是千變?nèi)f化、多姿多彩的,所以漢字自然具有相當?shù)乃囆g性。漢字是源于自然的,它的精髓源于自然美。這種造字觀念與中國人的哲學觀念、生存觀念有相似之處,都強調(diào)自然之道。書法以漢字為基礎,而漢字源于自然,盡管漢字經(jīng)過隸變、楷化,已遠離了象形,但象形是漢字之本確是無可爭議的。時至今日,好多原始漢字或漢字偏旁仍帶有象形的痕跡,如“日”“月”“山”“川”“人”等。取法自然,就是要求書法作品要反映漢字的本美。
書法以漢文字為基礎,而漢文字是自然萬物在中國先民頭腦中的客觀映象。在古人心目中,書法藝術最深奧的是反映了世界的萬千氣象與客觀世界中的某些精神。在天地山川中得到了書法的方、圓、動、靜的外形,從日月星辰的運行中得到整體安排的準則,得到了動感與生意、互相間的關系等等。因此,自然,也就成為書法美的本質(zhì)屬性;自然,也成了評判書法作品優(yōu)劣的客觀標準。
書法美是自然美的反映,基本原因有二:其一,藝術是現(xiàn)實的反映,藝術美就應該是現(xiàn)實美的反映,沒有自然美作為依據(jù),書法美就無法創(chuàng)造;其二,這也是早已被傳統(tǒng)書法理論和書法實踐所證明的真理。書法美以自然美為本源,書法是書寫文字的藝術,只能以自然萬殊所體現(xiàn)的存在運動的法則、形體結(jié)構規(guī)律進行形象創(chuàng)造,書者按照從自然萬殊獲取的形式感、形體意識,賦予書法形象以生命意味的形態(tài)。
中國書法是線的藝術和結(jié)體的藝術,而線條和結(jié)體是生命的運動和運動著的生命體的軌跡。所以,中國美學一向重視的不是靜態(tài)的對象、實體,而是對象內(nèi)在的功能、結(jié)構、關系,而這一切又來自和取決于動態(tài)的生命。真正的書法藝術所鍛造的線條,是運動的生命、動態(tài)的氣勢,是萬物自然與情感心靈合成的交響詩。
漢字藝術在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思想觀念的影響,基本上呈現(xiàn)出中華民族對自然的樸素追求和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遵守,表現(xiàn)出人們希望與自然共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傳統(tǒng)的生存態(tài)度。作為視覺藝術的獨特的中國書法,在線條與造型藝術這一點上,更進一步說,是在顯現(xiàn)那般生命流美、表達人的生命狀態(tài)、刻畫自然之生命這一點上,與自然恰恰是共通、同構、相融的。
書法之美的本質(zhì),在于其源于自然,以自然的形象化的符號表現(xiàn)客觀事物的美和人格美。真正優(yōu)秀的書法藝術,是表現(xiàn)最自然的、最真誠的人的現(xiàn)實物象。最美的書法來自于自然,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書法藝術符合由自然美創(chuàng)造為藝術美的“自然之理”,所以寫或刻出來的字,就沒有矯揉造作,反而淳樸自然,具有后世難以企及的“古意”。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特別講求自然美?!扒逅鲕饺?,天然去雕飾”。書法藝術要求在苦心經(jīng)營中不留用心痕跡,追求自然而然。書法的點畫,要自然:一是行筆方向要自然,要符合人們的書寫習慣;二是墨的濃淡枯潤要自然,從蘸墨開始落筆到墨枯需要再次蘸墨形成自然的節(jié)奏,不可筆筆蘸墨;三是字的結(jié)構,字形、筆畫的形態(tài),篇章的布局,要自然地落筆,或粗或細,或小或大,或枯或潤,或斷或連,都不可做作,刻意追求,要心手合一,自然涉趣。書法的自然美,是一種藝術之美,并非大自然的“自然”美,而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物。書法作為一種藝術現(xiàn)象,它是人的自由自覺生命活動的自然展示和生動顯現(xiàn),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感性顯現(xiàn)。書法的自然美源于先民對自然與人的本質(zhì)的心靈觀照,是書法美的根本特征。
書法的自然美還源自它獨特的工具和材料。“唯筆軟則奇怪生焉”是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工具優(yōu)勢的生動概括。由于工具的優(yōu)勢,毛筆運筆技巧豐富多樣,中、側(cè)、藏、露、提、按、頓、挫、方、圓、疾、澀竭盡變化之能事,從而創(chuàng)造出千變?nèi)f化的視覺形象;加之宣紙的吸水、柔軟和毛澀的性能,使毛筆的技能得以淋漓盡致地發(fā)揮。紙上云煙,線間溝壑,筆下風聲,令我們想見自然風光。
書法的自然美是指書法藝術包含著以“天人合一”觀念為根本出發(fā)點與指歸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疤烊撕弦弧崩砟钣^照下的中國書法藝術精神,是中國古代書法家在長期書法實踐中建構起來的書法審美意識系統(tǒng)。在這樣的天人合一式的思維范疇中,文化生產(chǎn)與人的精神心理活動是與自然法則同構的,同時也要求并激發(fā)書法創(chuàng)作主體把書法創(chuàng)作當作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操練,在這一點上儒家的“天人合一”與道家的“任自然觀”是一致的。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抽象的視覺藝術。這是因為漢字固有的“塊狀”形體內(nèi)部(以點、線為造型因素)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匯成的整體樣式之中,蘊含著與自然界的秩理性、和合性、可變性相通的哲理性的樸質(zhì)。這種樸質(zhì)為人的創(chuàng)造性書寫行為及精神寄托提供了自由而廣闊的空間。這是漢字能從表意符號上升為具有深厚審美內(nèi)涵的書法載體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書法家通過藝術構思,發(fā)揮毛筆的性能,施展藝術技法,注入心志情性,從而創(chuàng)作出“既得造化之理,又發(fā)靈臺之意”的書法藝術。和諧美是自然美的基本特征和人文美的必然追求。中國書法所蘊含的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審美理想,體現(xiàn)了人類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向往和追求。
中國書法體現(xiàn)的中華先民對自然存在“陰陽”對轉(zhuǎn)、互生關系的認知,是中華民族古今相通的一種人文精神。主要表現(xiàn)為“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書法的本質(zhì)要素之一,就是對“物象”特征及“物象”之間和諧關系的抽象,保持著與自然秩理的會通,這正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親和、和諧的人文精神。把自然作為書法美的本質(zhì)屬性,作為評判書品的標準,也是由于書法創(chuàng)作是人的主觀情性的自然流露。把自然作為書法美的本質(zhì)屬性,作為評判書品的標準,要求書作者必須準確駕馭筆性、紙性、墨性,使之自然發(fā)揮。書法創(chuàng)作是主觀之于客觀的過程,是人、書寫工具以及客觀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
書法藝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不僅凝聚著中華精神的魂魄,而且也集中體現(xiàn)著中華傳統(tǒng)的哲學理念。自然之美是書法藝術最樸素的形式美。自然天真,是工之極,是美之極。
在書法實踐上,李斯的論“用筆”頗能說明問題。他說:“夫用筆之法……如鷹望鵬逝……若游魚得水……如景山興云……”這里,他就是以“鷹望鵬逝”“游魚得水”“景山興云”來要求“用筆”而見“理”的。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王羲之喜歡白鵝,傳說也與他鉆研書法有關。他認為執(zhí)筆時食指要像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要像鵝掌撥水,方能使精神貫注于筆端。王羲之模仿它的形態(tài),揮毫轉(zhuǎn)腕,所寫的字雄厚飄逸,剛中帶柔,既像飛龍又像臥虎。書法家王羲之從白鵝游水中學到了書法真境。
“擔夫爭道”,也是一個有名的書法典故。張旭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爭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得法,從而領悟到書法上的結(jié)構布白、偏旁組合應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讓有情。張旭吟詠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的詩句“烈如羿射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時深受啟發(fā)。唐代李肇《唐國史補》中記載,旭言:“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睋?jù)說,張旭又聞鼓吹而得筆法,還從草中蛇行、老嫗掃路避讓行人中明白了行筆運墨之理。
著名書法家懷素說:“每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本褪钦f,懷素觀云,隨風變化而有所悟;宋代的文同,見道上斗蛇,遂得其妙;雷簡夫聽到平羌江的波濤之聲,則心中之想盡出筆下,因而發(fā)出感慨:“噫!鳥跡之始,乃書法之宗,皆有狀也。”
米芾曾說:“筆筆不同,三字三畫異,故作異;輕重不同,出乎天真,自然異?!泵总赖摹妒袼靥缝`活多變,虛實相生,飄逸灑脫,寓老練嫻熟于自然之中。
書法是一門從自然中獲得靈感的形象藝術。書法作為以“自然美”為特征的形象、狀態(tài)的藝術符號,它之所以是美的,因為藝術家的靈感來自于自然,根植于自然之大美。書法家要善于從自然中獲取靈感,返璞歸真,任性自然,應力求一種自然美。
“自然”,是中國書法傳統(tǒng)的審美理想,是書法藝術的最高品位。書法藝術所反映的自然,是宇宙生命不息地運動變化著的自然,是充分顯示生命的和諧結(jié)構的自然。在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理想中,源于道家自然思想的“自然”之美地位極高,歷代書論都把“自然”列為最高的藝術品位。在書法藝術中,自然美也是眾多書家所窮其一生、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由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書法美學是以“自然觀”為核心的,這種“自然觀”決定了中國書法藝術具有其他民族難以比擬的美學特色。
注釋:
[1]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9.
[2]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81.
[3]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114-115.
[4]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124.
[5]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165、167、169.
[6]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238.
[7]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142.
[8]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341、346、347.
[9]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435.
[10]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65.
[11]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332.
[12]黎靖德.朱子語類(卷140)[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3]崔爾平編校.明清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130.
[14]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79.
[15]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594.
[16]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101、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