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祥
(高郵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江蘇高郵 225631)
下肢靜脈曲張主要指的是下肢淺靜脈瓣膜出現(xiàn)關閉不全的情況,靜脈內血流發(fā)生倒流,遠端靜脈出現(xiàn)瘀滯,導致病變靜脈壁出現(xiàn)變形、擴張、不規(guī)則膨出、扭曲等一系列改變的一種病癥。其在長久站立的人群中、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群中具有非常高的發(fā)病率。該病主要癥狀為淺靜脈隆起、迂曲擴張、小腿酸脹、乏力等,其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正常工作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1]。常規(guī)西醫(yī)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硬化劑治療等并不能取得理想的遠期效果,而中醫(yī)療法相比于西醫(yī)不僅優(yōu)勢明顯,且簡單方便、見效快、無明顯副作用、經濟可行。該文抽取該院2016年4月—
2018年6月時間段內收治的37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實驗樣本,現(xiàn)整理與報道如下。
抽取該院內收治的37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實驗樣本,納入標準:(1)符合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診斷標準[2];(2)患者年齡在18~80歲間,具備正常交流溝通的能力;(3)對治療方法可耐受并能夠積極配合。排除標準:(1)不符合診斷標準,患者對針刺治療不耐受;(2)患有性質嚴重的肝腎功能、心腦血管等重要臟器疾病;(3)惡性腫瘤、重度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4)精神疾病、妊娠哺乳期。將其參照奇偶數(shù)法的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n=18)和研究組(n=19)兩組。對照組中男患者11例,女患者7例,患者最小年齡38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54.8±6.5)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42年,平均病程(20.4±6.4)年;研究組中男患者13例,女患者6例,患者最小年齡37歲,最大年齡68歲,平均年齡(55.2±6.4)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43年,平均病程(21.6±6.5)年。對比兩組患者以上自然資料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該次比較。
對照組推拿手法如下:以拇指推法順著發(fā)生曲張的靜脈叢處及靜脈走向進行5~10 min的推拿。醫(yī)者需要讓肩關節(jié)保持放松狀態(tài),并對肘關節(jié)進行微屈,懸屈腕關節(jié),手指保持自然伸直的狀態(tài),大拇指螺紋面為主要著力點,另外四指在前外方處為拇指發(fā)力提供協(xié)助,順著患肢曲張的具體靜脈走向,拇指用力向前緩慢推進。推進時需要保證拇指保持的是單方向輕快的直線推動,按照200~240次/min的頻次進行,以柔和、均勻手法為主,禁止突然用力,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決定操作力度,并需要綜合推拿部位局部皮膚未出現(xiàn)發(fā)紅、變形等改變。間隔1 d進行1次,1個療程為5次,共進行3個療程的治療。研究組首先給予患者排刺法治療,具體操作:于曲張的靜脈叢部位排列成行處對阿是穴進行選擇,根據靜脈曲張情況和具體的充盈程度共選擇3~5個。以“華佗牌”的1.5~2.0寸一次性針灸針為患者施針。要求患者保持仰臥位或坐位,常規(guī)消毒穴位局部皮膚和針具,針刺曲張的靜脈叢局部阿是穴并讓深度達到1.0~1.5寸,根據部位大小確定針就針之間的間距,并形成排樁,留針時間為30 min,留針過程中需進行2次捻轉瀉法。1次/d,1個療程為10次,共進行3個療程的治療。完成針刺后,再按照對照組的方式給予推拿療法。
采用VCSS(靜脈臨床嚴重程度評分)于治療前、治療后評定患者的靜脈曲張嚴重程度,評分越高則越能夠說明患者的靜脈曲張的嚴重性[3];采用CIVIQ(生活質量調查表)于治療前、治療2個月后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越低的情況下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4]。
療效評價標準:以《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為依據,其中下肢膨脹或迂曲的淺靜脈大部分或完全消失,行走或站立過程中未出現(xiàn)下肢疼痛、酸脹等不適感代表的是痊愈;下肢膨脹或迂曲的淺靜脈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但長時間行走或站立的狀態(tài)下會誘發(fā)下肢疼痛、酸脹等不適感代表的是顯效;下肢靜脈迂曲擴張未得到明顯改變,行走或站立狀態(tài)下下肢疼痛、酸脹等不適感明顯加重代表的是無效。采用痊愈與顯效百分比相加的方式對治療總有效率進行計算[5]。
此次實驗中的全部相關資料均利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處理,各利用(±s)、[n(%)]對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進行表示,并在組間行比較上進行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18例患者中,痊愈者5例(27.8%),顯效者7例(38.9%),無效者6例(33.3%);研究組19例患者中,痊愈者7例(36.8%),顯效者11例(57.9%),無效者1例(5.3%);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6.7%,其較研究組患者94.7%的治療總有效率低,且兩組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47 9,P=0.029 3)。
治療前組間行比較,對照組的VCSS評分、CIVIQ評分同研究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行比較,研究組VCSS評分低于對照組,CIVI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兩組治療前后的VCSS評分、CIVIQ評分進行比較[(±s),分]
表1 對兩組治療前后的VCSS評分、CIVIQ評分進行比較[(±s),分]
組別VC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CIVIQ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18)研究組(n=19)t值P值8.49±2.96 8.26±3.11 0.273 1 0.785 9 3.76±1.35 2.99±1.20 2.173 7 0.034 5 48.13±11.35 49.36±10.64 0.403 1 0.688 6 78.66±5.85 85.16±6.40 3.822 4 0.000 4
祖國中醫(yī)將下肢靜脈曲張納入至“筋瘤”的范疇中,認為先天稟賦不足的原因導致筋脈非常薄弱,再加上患者需要長時間保持站立負重的狀態(tài),勞累過度或多次妊娠、風寒入侵、外傷筋脈等均會導致氣滯血瘀、淤血凝滯、筋脈阻滯,最終結成筋瘤。
下肢靜脈血液主要借助小腿肌肉泵的功能對重力作用起到對抗作用并達到向心回流的目的。相關研究學者指出,針對下肢靜脈曲張的理論機制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1)針刺可有效調節(jié)下肢肌肉泵,使疲勞肌肉的收縮功能得到改善,促使肌肉泵作用明顯提高,對靜脈高壓予以緩解;(2)針刺可對血液、流變性效應進行調節(jié),促使白細胞浸潤減少,對白細胞激活導致的血管壁重塑進行緩解,從而使下肢靜脈曲張導致的腫脹、疼痛等臨床癥狀得到緩解,針刺可對血管平滑肌細胞收縮能力進行良好改善,進而使血管擴張迂曲得到改善;(3)針刺可對膠原纖維重組進行調節(jié),對局部靜脈叢進行針刺的方式可促使毛細血管向肌肉受損區(qū)域快速長入,將營養(yǎng)提供給新生肌纖維,重新排列不規(guī)則的彈力纖維和膠原,緩解靜脈擴張迂曲的情況。
排刺法屬于一種特色針灸療法,主要指的是多針以排列成行的方式向施術部位刺入,以達到改善病變局部或某一靜脈受阻的情況。以針刺深度可分為皮部排刺、經筋排刺、經脈排刺3種。針刺靜脈曲張顯露部位的局部,可對局部經絡氣血進行疏通,發(fā)揮行氣活血、緩解癥狀、止痛的目的。針刺范圍集中且刺激量的會使針感明顯加強,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推拿手法主要以拇指平推法自靜脈曲張顯露出的足端向近心端推行,其可將遠端血流推向近心端,對逆向血液流動進行糾正。選擇針刺與推拿手法配合的方式,可對患者下肢酸脹疼痛等臨床癥狀進行有效改善,預防和減少并發(fā)癥,提升肢體功能。
由該次實驗結果可知曉: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后CIVIQ評分均比對照組高,治療后的VCSS評分則比對照組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排刺配合推拿手法在下肢靜脈曲張中可取得顯著性的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病情和生活質量,值得推薦和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