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荷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00)
在臨床常見代謝性疾病中,糖尿病十分多見,而隨著我國人們經(jīng)濟條件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進而導致我國糖尿病發(fā)病人群不斷增加[1]。而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其易增加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風險,該合并癥不僅易導致患者下肢缺血性潰瘍,嚴重情況下需要截肢。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以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為了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在治療過程中輔以有效的護理十分必要[2]。該研究通過分析綜合護理的優(yōu)勢,并對其效果進行探討,詳情見下文描述。
將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列為本次研究對象,均實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共收治100例,觀察組共50例、對照組50例,前者實施綜合護理、后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
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診斷標準;患者和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多種嚴重并發(fā)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伴有出血性疾病,比如:上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和咯血。
50例觀察組中,男39例、女11例,年齡段在60~80歲之間,平均年齡(70.16±1.54)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51±1.65)年。
50例對照組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段在61~80歲之間,平均年齡(70.55±1.97)歲;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11±1.85)年。
二者各項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均實施中西醫(yī)治療,西醫(yī)治療:將10 ug前列地爾注射液與10 mL葡萄糖注射液(0.5%)進行混合,行靜脈滴注治療,1次/d;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給予其口服貝前列素鈉片,用法用量為3次/d、1片/次,共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中醫(yī)治療:藥方組成為30 g三七、2 g蟾酥、30 g丹參、20 g大黃、10 g穿山甲、30 g全蟲、30 g水蛭、6條蜈蚣,將上述藥方研成粉末,給予患者用溫開水沖服,2 g/次,2次/d,共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
對照組50例行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50例行綜合護理。
(1)皮膚護理:①應加強患肢的保暖工作,禁止熱敷,避免燙傷皮膚;禁止冷敷,預防引發(fā)血管收縮,使其局部缺血癥狀加重。②選擇適宜體位休息,在睡覺過程中取頭高腳低位,從而促進血液循環(huán)。③避免長時期維持同一姿勢,避免對血液循環(huán)造成影響;在保持坐位時,應避免將一腿置于另一腿膝蓋上,避免動脈和靜脈受到壓迫,進而對血流造成阻礙[3]。④保證足部的清潔和干燥,每晚用溫水泡腳,避免水溫過高導致燙傷;當患者出現(xiàn)皮膚瘙癢情況時,應涂抹止癢膏,叮囑患者切勿用手抓撓,避免增加繼發(fā)感染風險。
(2)肢體活動受限護理:當患者肢體出現(xiàn)嚴重缺血情況時,應將缺血肢體平放,并加強保暖,避免加壓,限制活動,從而建立側支循環(huán)。待建立側支循環(huán)后,應逐漸增加活動量,從而利于側支循環(huán)的豐富。指導患者進行運動,首先保持平臥,并將患肢抬高45°,維持1~2 min后,坐起,指導其雙下肢以垂直狀垂于床邊,使其足部保持懸空狀態(tài),將足部屈伸后并進行踝部旋轉,持續(xù)時間在2~5 min,再保持平臥位休息2 min,重復上述動作,運動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增加活動力度和活動次數(shù)[4]。
(3)穴位按摩:選擇患者雙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太沖穴、太溪穴,用拇指指端按摩穴位,通過腕關節(jié)的擺動和指間關節(jié)的屈伸,從而使產(chǎn)力持續(xù)作用于穴位上,每個穴位按摩5 min,1次/d。
觀察組、對照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指標包含:血糖和血脂指標、自護能力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
該研究數(shù)據(jù)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涉及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涉及計量資料,用(±s)表示/t值檢驗,兩組各項指標中(血糖和血脂指標、自護能力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存在差異,則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護理后FPG(6.41±1.21)mmol/L、2 hPG(8.65±1.12)mmol/L、HbAlc(7.02±1.31)%、TG(3.22±1.01)mmol/L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血糖和血脂指標的比較(±s)
表1 2組血糖和血脂指標的比較(±s)
組別時間FPG(mmol/L)2 hPG(mmol/L)HbAlc(%)TG(mmol/L)觀察組(n=50)對照組(n=50)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11.85±1.21 6.41±1.21 11.86±1.54 8.49±1.97 21.65±1.57 8.65±1.12 21.55±1.17 12.85±1.64 8.55±1.32 7.02±1.31 8.56±1.97 8.22±1.67 4.98±1.32 3.22±1.01 4.99±1.57 4.01±1.52
觀察組50例患者和對照組50例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自護能力評分相比較,前者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2組自護能力評分的比較[(±s),分]
表2 2組自護能力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健康知識自護技能自我概念 自護責任感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53.65±1.02 41.22±1.24 54.741 0.000 31.98±1.54 21.14±1.05 41.124 0.000 22.98±1.54 17.16±1.24 20.814 0.000 21.88±1.57 14.16±1.21 27.540 0.000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表3 2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yōu)榕R床常見病,其發(fā)病機制主要與痰淤阻絡具有密切關聯(lián),在治療方面應以通絡、活血、破淤、祛痰等作為關鍵。該研究中通過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夠達到較好協(xié)同作用。其中中藥治療中將全蟲、蜈蚣、水蛭、穿山甲等作為主藥,具有通絡、破淤之功;丹參和三七等作為輔藥,能夠達到養(yǎng)血活血、止血化瘀的目的;大黃能夠破結除淤;蟾酥能夠達到解毒、止疼的目的,能夠有效緩解下肢疼痛,諸藥合用,能夠對血栓形成產(chǎn)生抑制,降低人體血小板黏附率,具有十分理想的延緩血凝和鎮(zhèn)痛效果[5]。而為了能夠提高上述治療效果,在治療過程中給予其有效護理十分必要,在護理過程中應用皮膚護理、肢體活動受限護理以及穴位按摩護理,能夠使患者病程明顯縮短,同時能夠提高臨床治愈率,使患者機體痛苦得以減輕,且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使患者自護能力得到提高,促進機體早期恢復健康狀態(tài)。
該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護理后FPG(6.41±1.21)mmol/L、2hPG(8.65±1.12)mmol/L、HbAlc(7.02±1.31)%、TG(3.22±1.01)mmol/L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50例患者和對照組50例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自護能力評分相比較,前者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同時加強其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預后,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