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軍
(江蘇省泰興市分界衛(wèi)生院,江蘇泰興 225416)
下肢靜脈血栓為臨床常見的血管疾病,臨床治療難度較大,伴有極高的復發(fā)概率。靜脈曲張發(fā)生在下肢與體型、長時間站立及飲食習慣具有較高的相關性,臨床多以下肢患肢乏力、算中、淺靜脈炎及色素沉著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該研究為了研究靜脈腔內激光治療與傳統(tǒng)手術治療在下肢靜脈曲張治療中的療效差異,特選取2016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52例患者進行比對分析。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普外科收治的52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排序后奇偶數(shù)劃分小組,研究組共26例,12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最小患者年齡40歲,最大患者年齡78歲,年齡中位值(58.59±3.15)歲,下肢靜脈曲張最短病程11個月,最長病程12年,病程中位值(4.85±1.02)年;根據(jù)CEAP分級顯示:C2~3分級患者17例,C4~5分級患者9例,其中4例患者并發(fā)原發(fā)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對照組共26例,13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最小患者年齡41歲,最大患者年齡75歲,年齡中位值(59.05±3.28)歲,下肢靜脈曲張最短病程8個月,最長病程10年,病程中位值(4.69±1.13)年;根據(jù)CEAP分級顯示:C2~3分級患者16例,C4~5分級患者10例,其中3例患者并發(fā)原發(fā)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將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長短、CEAP分級及合并癥情況進行客觀比對,提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該次研究選取的52例患者均符合下肢靜脈曲張的診斷標準[2],患者入院后給予下肢功能試驗反饋顯示深靜脈交通呈陰性,大隱靜脈瓣功能呈陽性,經靜脈造影確診;(2)患者手術部分無血管畸形、無動脈瘤,解剖學結果無異常;(3)該研究立項及內容經該院倫理委員后授權開展,事先爭取患者及家屬同意。排除標準:(1)血液疾病患者;(2)治療依從性較差患者;(3)無法定監(jiān)護人患者;(4)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類疾病患者;(5)手術禁忌證患者;(6)惡性腫瘤等危重疾病患者,預計生存時間不滿3個月患者;(7)妊娠期女性及哺乳期婦女。
研究組患者予以靜脈腔內激光治療,術前于患者站立位于體表進行曲張靜脈的標記,給予患者常規(guī)麻醉及消毒鋪巾,取16號針于內踝進行大隱靜脈穿刺,穿刺成功后輔助導絲置入,將600μm光導纖維置于于腹股溝韌帶,借助B超明確纖維位置后進行固定,設置激光治療參數(shù),以2 mm/s素回撤光導纖維,于主干治療后進行附屬枝干治療,步驟相同;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于大隱靜脈進行高位抽剝術及結扎術,術前站立位進行體表標記,于大隱靜脈進行切入,將雙重近端進行結扎,切除遠端主干3~4 cm后縫合,采用鈍性分離進行曲張靜脈的剝除,結束手術。
(1)研究記錄比對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VAS評分、切口長度、切口個數(shù)、住院時間等指標;記錄比對兩組患者術后靜脈血栓發(fā)生概率及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情況。
(2)采用《靜脈曲張診治指南》中對下肢靜脈曲張療效依據(jù)作為評估標準,分為治愈、有效以及無效等指標[3]。
該次研究借助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版本進行所得數(shù)據(jù)的分析,計數(shù)資料表達用[n(%)],組間比對采用樣本χ2,計量資料表達用(±s),組間比對采用樣本t,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比對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VAS評分、切口長度、切口個數(shù)、住院時間等指標數(shù)據(jù)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相關數(shù)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靜脈血栓發(fā)生概率低于對照組數(shù)值,術后使用鎮(zhèn)痛藥物情況低于對照組數(shù)值,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指標相較
研究組26例患者治愈患者共18例,約占比69.23%,有效患者共8例,約占比30.77%,無無效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26例患者治愈患者11例,約占比42.31%,有效患者11例,約占比42.31%,無效患者4例,與占比15.38%,治療有效率為84.62%,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針對下肢靜脈多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但是考慮手術操作對患者機體影響較大,患者預后時間長,術后影響因素較多,靜脈曲張復發(fā)概率較高[4]。隨著醫(yī)療手段的提高,靜脈腔內激光治療術被確立起來,臨床于下肢靜脈曲張治療中取得了較高的反饋,臨床應用價值高。靜脈腔內激光治療手術創(chuàng)傷小,為微創(chuàng)手術類型;通過借助先進的激光治療儀器,輔助B超檢查,有效提高治療精準程度,減少手術操作對血管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害,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可顯著提高手術完成質量[5]。
該研究表明,通過比對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VAS評分、切口長度、切口個數(shù)、住院時間等指標數(shù)據(jù)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相關數(shù)值,研究組患者術后靜脈血栓發(fā)生概率低于對照組數(shù)值,術后使用鎮(zhèn)痛藥物情況低于對照組數(shù)值,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靜脈腔內激光治療術手術指標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手術,臨床應用優(yōu)勢顯著。研究組26例患者治愈患者共18例,約占比69.23%,有效患者共8例,約占比30.77%,無無效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26例患者治愈患者11例,約占比42.31%,有效患者11例,約占比42.31%,無效患者4例,與占比15.38%,治療有效率為84.62%,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可知,靜脈腔內激光治療臨床療效顯著,于下肢靜脈曲張應用價值高。
綜上所述,于下肢靜脈曲張治療中開展靜脈腔內激光治療,可有效降低治療對機體的損害,提高臨床治療有效性,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利于患者機體盡快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