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儒學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圖騰崇拜是在人類從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過渡階段出現(xiàn)的極為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它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與原始社會生產(chǎn)、人類的思維能力及生活需要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史前藝術經(jīng)歷了巫術盛行的時期,先民在食不果腹的嚴峻條件下又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于是在巫覡做法儀式中,將想象出的神物畫作圖騰用來頂禮供奉膜拜,以祭祀的形式取悅于神,目的是將神物圖騰看做人的愿望和神的意志之間溝通的橋梁,渴望得到神靈強有力的保護,通過圖騰賦予氏族能夠與天災人禍抗爭的強大力量。所以“龍”這種只存在傳說里的神獸,很明顯就是人類臆想的產(chǎn)物,原始先民將文化觀念和強大功能注入龍的創(chuàng)造形象,給予龍更為豐富的設定。大部分學者考證龍的前身為蛇象,基本蛇形很早就融入龍的造型,而龍是在蛇身的基礎上加以其他動物的特征黏合創(chuàng)造出的,這有一定的可信度,上古時期的先民很怕蛇,但是蛇又可以捕食偷吃糧食的田鼠,于是先民想出了以毒攻毒的方式,繪制蛇圖騰或者制造出繪有毒蛇形象的器皿放在周圍,產(chǎn)生同類之間嚇唬的效果,這樣毒蛇就不會靠近了,逐漸的蛇圖騰開始達到避邪御兇的目的。如二里頭文化的土陶器殘片馬家窯文化陶器蛇紋,上面刻畫的蛇紋形象雖然有藝術化的處理,但是依然能認出原型,反映了其先世的圖騰原本就是蛇。
原始社會的蛇崇拜越發(fā)盛行,蛇冬眠后在初春又蘇醒復出,所以對于古人來說蛇又有“死而復生”的神力,象征著“不斷吞噬自己又不斷從自體再生?!雹傥鞣揭灿蓄愃粕咝螆D騰樣式的發(fā)現(xiàn),其中有種造型被稱之為“銜尾蛇”或“銜尾龍”。古埃及的銜尾蛇是法老的保護神,可以驅除病魔、追求健康,維護法老的威嚴和權力,在《世界宗教藝術圖典》一書中,也有闡述“宇宙之蛇”的內(nèi)容,其認為蛇代表的是整個宇宙②。
“正是蛇保護了原始的生產(chǎn)性農(nóng)業(yè),保護了人類新的比較穩(wěn)定的食物。由此人們崇拜蛇進而把蛇當作神靈或圖騰來供奉,于是有了雕琢的蛇的玉器?!雹墼诼L時期中銜尾蛇圖騰衍變成了龍圖騰,夏族文物陶寺龍盤紋可以看到圖像主體似龍似蛇盤曲其中,龍圖騰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期望自己的種族后代綿延昌盛的愿望。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斷發(fā)展,古人開始借助玉石來表達自己對龍的理解,“因為玉材料本身就是備受先民鐘愛的寶物、神物,是古人思想、意識觀念的載體,所以用玉雕琢的龍,就更加顯示出它的高貴、神奇?!雹苡谑蔷陀辛擞颀堅煨退囆g品,這種玉器寄托著人類對于高尚神圣追求的審美趣味?!懊绹し鸫髮W考古學教授南莎娜在參加首屆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出,豬在中國民間文化中一直是很重要的動物,在紅山文化地區(qū)的很多墓葬中都有豬骨作陪葬”⑤因為農(nóng)耕社會的狩獵采集日常,豬鳥蛇鹿就成了原始人進行動物崇拜的主角,所以紅山龍首帶有豬鼻,與蛇身元素融合后,“紅山玉龍是中國古代早期龍的標準形態(tài)?!雹抻纱说贸鼋鼒A環(huán)構型形式的玉龍器是紅山先民以蛇作為玉器原型演變創(chuàng)造的,它的形制特征與圖騰崇拜有著一定的關系。而紅山玉龍是銜尾玉龍的前身,銜尾玉龍包含的造型元素有:玉制,龍像,身體蜷曲狀,首尾相接。不僅有著高貴的玉材質(zhì)地,而且在紅山玉龍的造型基礎上,龍身蜷曲,曲態(tài)更勝,首尾已然銜接成圓環(huán)造型,所以也是在圖騰崇拜影響下逐漸形成的造型藝術品,且同具探究性。
銜尾玉龍集中于漢代以前,從新石器時期開始。紅山玉龍出土的玉龍文物共分為三種類型,三種類型在造型上有著一定的相關性,構型或形象上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一種類型是“玦形”玉龍,又稱玉豬龍、獸面玦形玉龍等;一種是“璜”形玉龍;還有一種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第一龍”,于內(nèi)蒙古三星他拉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考古學家稱其為“C形”玉龍,顧名思義玉龍姿態(tài)呈倒C形,雖然龍首尾沒有銜接,但是有著和銜尾龍近乎相同的蜷曲感??梢哉f“C形”玉龍是銜尾玉龍的前身。玉龍形態(tài)半圓曲狀,昂首目視前方,蛇形身條,豬鼻截平突著,吻部前伸,頸脊帶長鬃向后翹起,龍背鉆有用來穿繩的圓孔,“如系繩懸掛,龍的首尾如在同一水平線上”⑦這種水平的穩(wěn)定性和蜷曲感正好呼應了古人對圓形圖式永恒感的崇尚。第二種類型的龍首璜玉,其兩端琢制的龍首就與上述的“C形”玉龍首十分相似。最后一種玉豬龍的造型更厚重粗獷一些,根據(jù)付維鴿《紅山文化“玉豬龍”考析》中的整理,將玉豬龍分為四式,雖有局部的細微差別,但它們共同的特征是:蜷曲如環(huán),面部細膩清晰,肥頭耳突,且有皺紋圓眼獠牙細節(jié)部分的刻畫,神韻感十足?!坝褙i龍的面部是高度概括化、圖案化了的豬首形象?!雹嗉t山玉龍的藝術造型是對豬的形式抽象,豬首龍強調(diào)了豬頭的部分特征——它以保留意蘊深厚的豬形藝術符號來保留生殖寓意,將玉豬龍的身體蜷成的造型形式抽象化——它以圓形的形式構型。
三種紅山玉龍的不同之處在于:一是玉龍相比獸形玉雕來說頭小體長;二是玉龍首尾不銜接,像玉璜;而獸形玉雕的首尾銜接,像玉環(huán)。但它們的共同點在于:
(1)它們基本形制大多作蜷曲狀,造型做工很明顯是同種風格。
(2)玉龍的頭像是有著清晰五官刻線的豬首面相,蛇身則光滑細潤。
(3)它們的背部穿有一孔,用于穿繩系掛,懸掛的時候頭尾向下具有水平線的穩(wěn)定感,所以它們在造型結構的主要方面是相同的。
在殷商時期也有銜尾玉龍的發(fā)現(xiàn),“婦好墓”出土的玉龍便是其中典型?!兑笮鎷D好墓》考古學報介紹了許多龍形玉飾,其中以圓雕玉龍和蟠龍最具銜尾龍的造型特征。殷商時期的銜尾玉龍在造型上有了部分改變,比如身上帶有精致菱形刻紋的蟠龍玉,圓身片裝,頭尾幾乎相接,留有縫隙,可以說它是在玉玦基礎上藝術性改造(圓滿者是環(huán),缺者為玦)。而圓雕玉龍整體結構呈全蜷曲狀,頭部刻畫栩栩如生,更傾向造型表現(xiàn),但首尾也是銜接狀,可以說是圓形圖式構型不明顯的銜尾玉龍。
西周早期曾國墓地出土的“銜尾龍”形玉器,玉器如同蛇般呈卷曲狀,“玉龍已經(jīng)具備了十分明顯的威嚴象征。因其嘴部銜住尖銳的尾部,有學者稱其為“銜尾龍”形玉器”⑨羅澤敏《西周“銜尾龍”形玉器圖像解讀》對于西周時期的銜尾玉龍有詳細的總結。從出土文物看,西周時期的銜尾玉龍更像封閉的“C”形環(huán),與紅山玉豬龍一樣保留了鮮明的造型特征。在結構上,由于帶有龍的鬃毛裝飾,外環(huán)不似商朝蟠龍玉的圓滑,但玉龍蜷成的內(nèi)環(huán)呈空心圓狀,仍然能看出古人的圓形審美。
安徽天長地區(qū)出土的西漢銜尾玉龍環(huán),龍體被雕成一個大圓,龍身周圍用線刻和透雕等工藝技法表現(xiàn)了若干小圓環(huán)繞裝飾著大圓的多圓組合玉器造型,整體上更富有形式的變化感、立體感,已經(jīng)從紅山文化那種簡單的團形玉龍,發(fā)展到了張牙舞爪飛騰翻轉,神態(tài)和氣勢與后世相差無幾的神龍。
綜上幾個時期,可以看出銜尾玉龍有以下的發(fā)展變化:
1.銜尾玉龍圓形圖式構型越發(fā)明顯。
2.玉龍造型越發(fā)鮮明生動,刻紋講究,裝飾感更強。
從其他出土的資料來看,到了西漢,銜尾玉龍的圓形圖式傾向越發(fā)明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佩、磺、帶鉤、玉環(huán)和玉璧上,有了更大程度的加工改造。漢朝的玉夔龍紋環(huán),龍身更加細長,略去了龍須龍足,姿態(tài)已經(jīng)彎曲成完整的圓形。從琢玉工藝上觀察,在玉匠工人長期的探索加工創(chuàng)造下,玉龍的加工技巧有了明顯的提高,古代中后期的他們學會了在圓形形狀的玉料表面直接雕刻龍紋,所以隋唐宋遼金元的銜尾龍玉環(huán)越來越少,更為精彩巧妙的透雕技術被古人掌握,使得工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湛高超水準,玉龍開始呈現(xiàn)玲瓏剔透的藝術美感。漸漸地玉璧與玉佩就成為了龍形裝飾的主角。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唐代白玉龍紋璧,整體上是扁圓形造型,浮雕表面淺刻團龍紋,龍身拱起,龍尾和后肢相互交纏,吻部略尖并大口張開著。唐代玉龍繼承了漢代玉龍的基本造型,而且在造型更加成熟、完善,唐朝工匠已經(jīng)不再把玉璧做龍身,而是直接在玉璧上雕刻龍紋,龍體周圍帶有勾云紋,整體上富有一種流動向上的美感。明清代玉器生產(chǎn)比前期更為廣泛發(fā)達,另外還開始盛行仿古玉雕,但是太過于精工講究,出現(xiàn)了商品美的新特點,使得品種雖多,但是缺乏生氣。
細數(shù)上面不同時期銜尾玉龍的多種形制:玉龍—玉龍豬—玉璜—玉環(huán)—龍紋玉璧,可以總結出銜尾玉龍的形制演變呈一條“簡圓化”的發(fā)展脈絡,推論銜尾玉龍的藝術形象變化與古人的崇圓審美心理有著一定關系。到了封建社會后期,銜尾玉龍逐漸消失,代之是禮器裝飾,工具裝飾上更有設計感的龍紋刻雕,慢慢地融入民間為大眾所用,中國龍在民間是祥瑞神獸,古人將龍視為祖先,時至今日,人們不會再把龍當做皇權的象征,而是把它當做中華民族的象征,而中國人就是“龍的傳人”。龍的功能用途更多的是激發(fā)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鼓舞中華兒女為一脈相承的龍精神奮發(fā)努力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