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麗
(江蘇省張家港澳洋醫(yī)院腫瘤科,江蘇 張家港 215600)
靜脈輸液是臨床治療的常用方式,傳統(tǒng)靜脈穿刺往往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痛苦,引發(fā)靜脈炎、導管脫出、導管堵塞等系列并發(fā)癥。中長導管靜脈輸液置管可為患者提供可靠的靜脈輸液通道,為保護輸注藥物安全及患者血管提供有利保障。該治療方式具有操作簡單,置管成功率高等優(yōu)勢,在臨床治療中得以廣泛應用[1]。為保護靜脈通道,減輕患者痛苦,本研究對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6例患者選用中長導管行靜脈輸液治療,并積極采取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干預措施,臨床效果顯著。具體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6例患者病例資料,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在研究開展前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性32例,女24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7.6±6.5)歲;疾病類型:胃癌患者20例,結(jié)腸癌患者14例,直腸癌患者15例,其他消化道疾病患者7例;置管靜脈:正中靜脈 32例,貴要靜脈24例;導管長度:7.5—20cm。
1.2.1置管方法 置管時,使患者取仰臥位,手臂外展90°,選擇靜脈穿刺,對插管長度進行準確測量,并對患者穿刺部位進行消毒處理,在穿刺點上方扎止血帶;確保無菌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用等滲鹽水沖洗輸液管。手持穿刺針與皮膚呈15-30度角。針插入后,見血回,再針1至2厘米,松開止血帶后向靜脈緩慢推鞘。使用左中指對針尖前血管進行按壓,按壓時注意力度不可過大,用食指和拇指握住鞘,右手從針尖拉出。緩慢將導管送入血管內(nèi)并進行長度測量,取出鞘管和導絲,用注射器抽回血液,導管連接血管內(nèi)肝素帽,用75%乙醇和碘伏消毒患者穿刺部位,用小明膠海綿固定。在穿刺點上吸收滲血,用3m透明膜和膠帶固定,用等滲生理鹽水將輸液管沖洗干凈后連接輸液。
1.2.1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護理①靜脈炎:穿刺后1~7天,靜脈炎主要由血管內(nèi)導管的機械刺激引起[2]。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使用的導管類型與患者的血管不匹配,導致導管無法漂浮在血管內(nèi),材料太硬也可能導致靜脈炎;其次,由于未能熟練掌握穿刺技術(shù),反復性探刺嚴重損傷患者血管。因此,應注意靜脈和導管型號的合理選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盡量減少同一血管的重復穿刺,并注意動作輕柔送管。建議患者不要過度移動穿刺側(cè)肢體。②導管脫出:換藥時,操作者需將導管末端固定,并向患者上臂將貼膜揭開,測量體外導管長度,換藥后做好導管固定工作。同時建議患者應盡量避免置管側(cè)肢大范圍活動,以免將導管帶出。③導管堵塞:如果沖洗不當,很可能導致導管堵塞。每日輸液后,用20毫升生理鹽水沖洗導管,然后用3毫升肝素鹽水(10-100U/ml)沖洗導管,并在正壓下密封。輸血和高粘性液體后,導管必須用20毫升生理鹽水沖洗。盡量避免從留置管中抽血。如抽血,應徹底沖洗導管。臨床應用中應密切觀察輸液速度。如發(fā)現(xiàn)輸液速度減慢或不滴液情況,應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本組置管時間10—50d,平均16d。出現(xiàn)靜脈炎3例、占比5.45%,導管脫出2例、占比3.57%,導管堵塞1例,占比1.79%。
中長導管的成功留置與患者的配合程度密切相關(guān),此外,置管時必須保障無菌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置管后確保敷料更換、沖管及封管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同時積極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4-5]。中長導管靜脈輸液置管過程中應采取以下護理措施。①合理選擇靜脈穿刺部位:選擇靜脈穿刺部位時,不可選取肢體彎曲處。使用外周靜脈導管的一側(cè)上肢不應使用血壓袖帶和止血帶。②穿刺部位的準備:消毒穿刺部位后行血管穿刺處理。穿刺部位護理即觀察皮膚一導管連接部分情況以及周圍組織變化情況。并對護理效果進行記錄。③導管固定:為確保導管的完整性需對其進行良好固定,同時對導管移位或脫出等情況的發(fā)生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為保證對患者穿刺部位做出正確評估,同時不影響患者血液循環(huán)或藥物治療,進行導管固定時需遵循無菌技術(shù)進行操作。在輸液工具上覆蓋無菌敷料,并在規(guī)定周期內(nèi)及時進行更換,及早發(fā)現(xiàn)不完整的敷料并進行更換。每日注意觀察導管與皮膚兩者之間的連接情況,觸摸敷料檢查是否存在觸痛感。敷料上需對日期和時間等基礎(chǔ)信息進行明確標注。④導管拔除。如患者主訴出現(xiàn)有關(guān)導管疼痛不適等臨床癥狀,需進行準確評估并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導管拔除后應注意密切觀察導管的完整性以及患者穿刺部位變化情況,必要時需及時實施有效護理干預[3]。綜上所述,在中長導管行靜脈輸液治療過程中積極采取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具有重要意義,可有效預防和減少靜脈炎、導管脫出、導管堵塞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升靜脈輸液質(zhì)量,確保治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