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北等地的方言中,我們經(jīng)??梢月牭健拔寮沽F”這個詞,用來形容某人無所事事;作為成語,它還形容某人因有非分之想而忐忑不安。一般認為這個成語來自于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但這個詞出現(xiàn)的時間其實更早,明代《金瓶梅》中就有“五脊六獸”一語,夸贊房屋富麗堂皇?!拔寮沽F”這個詞的確跟中國古代建筑有著莫大的關系。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多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呈現(xiàn)臺基、屋身、屋頂?shù)摹叭问健苯Y(jié)構(gòu)特點,其中屋頂是整個建筑的精華所在。屋頂造型大致可以分為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和攢尖等五種形式,除攢尖頂之外的幾種屋頂,都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五個脊角上各有數(shù)量不等的瑞獸形象建筑構(gòu)件,這就是所謂“五脊六獸”。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形式,最晚在漢代都已具備,其中以廡殿的等級最高,出現(xiàn)時間也最早。廡殿頂還稱為“四阿頂”,商代就已成型,《周禮·考工記》就說“商人四阿重屋”,考古發(fā)現(xiàn)也證明了這一點,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青銅偶方彝,器蓋呈四面斜坡狀,有正脊與垂脊,類似商代宮殿四阿式屋頂,商周時期很多青銅方彝呈現(xiàn)類似造型,應該都源自這種屋頂外觀。漢代畫像石和出土陶樓,也經(jīng)??吹綇T殿頂?shù)臉邮健D壳翱梢娮钤绲膹T殿頂實物,當屬山西五臺縣的佛光寺大殿。廡殿頂多用于帝王宮殿、寺廟大殿和祭祀建筑,到了清代,出現(xiàn)重檐廡殿頂,就是如今故宮博物院宏偉的太和殿,代表了古代建筑的最高等級。
脊獸是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構(gòu)件,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建筑上的生動體現(xiàn)。正脊兩端的獸頭被叫作螭吻或鴟尾,原本是在屋頂和墻體交匯處用作封堵雨水滲透,后來演化為“螭吻”形象,有辟火鎮(zhèn)邪的含義。螭吻最早見于漢武帝時的畫像磚,唐太宗昭陵獻殿遺址內(nèi)發(fā)現(xiàn)的螭吻是已知最早的出土實物。宋代,螭吻的形象基本成型,宋徽宗的《瑞鶴圖》中就可以看到。明清之后,螭吻的形象日趨成熟,我們今天在很多古建上都可以看到。
小脊獸原本是用來遮蓋垂脊釘子的小配件,后來逐漸形成各種動物形象。研究表明,唐代開始初步出現(xiàn)少量的脊獸,宋代則普遍使用。在宋代《清明上河圖》《焚香祝圣圖》《臺榭侍讀圖》等繪畫中都可以看到屋脊上的多個小獸,宋代李誡《營造法式》中也明確在廡殿頂上有“蹲獸八枚”。此后繼續(xù)發(fā)展,形成了今天常見的“仙人騎鳳”領頭的神獸排列。除了最前方的仙人,神獸的排列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這些小脊獸的使用要遵守嚴格的等級,明清兩代,除紫禁城正殿上神獸用十個外,其他建筑上都要因建筑的不同等級而相應減少,大家有機會可以到故宮博物院一探究竟。
供稿:湖南長沙 長沙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