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梅
(廣西梧州市萬秀區(qū)城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西 梧州 543001)
接種百白破疫苗是指將百日咳、破傷風、白喉三種病癥的聯(lián)合疫苗接種至機體內,以便增強機體對上述三種疾病的特異性抵抗能力[1]。百白破疫苗的接種目標多為嬰幼兒,若接種過程中存在不良事件,不但對兒童的接種依從性產(chǎn)生一定的不良影響,也會影響家長對接種服務的滿意度,致使醫(yī)患關系緊張[2]。因此,在兒童接種百白破疫苗前應開展對應的護理干預,以便削減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報道如下。
篩選出2018年3月~2019年5月于我社區(qū)中心實施百白破疫苗接種處理的兒童98例,應用數(shù)字隨機表對兒童進行分組,即參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參照組男女例數(shù)之比為25:24,年齡(4.23±1.23)個月,;觀察組男女例數(shù)之比為26:23,年齡(4.76±1.46)個月。
參照組運用基礎性護理干預,接種前應對兒童的近況有所了解,確保整個接種過程處于無菌狀態(tài)下,接種后應密切關注兒童的反應,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實施針對性的處理措施,無異常情況方可離去。觀察組基于參照組加入預見性護理干預。相關的工作人員應結合自身經(jīng)驗及相關資料來對兒童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癥狀進行推測,并制定對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接種前一天提醒家長注意照料兒童,以免出現(xiàn)發(fā)熱、感冒等癥狀。接種前了解兒童既往病史、家族遺傳病史、過敏反應情況等基本資料,并告知家長接種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良癥狀及對應的預防方案。對接種疫苗進行嚴格篩查,確保使用的疫苗均為合格品,以便削弱不良癥狀的存在率。
記錄、對比兩組護理結局。
(1)對比治療期間兩組無菌性化膿、發(fā)熱、局部皮膚紅腫、硬結等不良癥狀的存在情況。
(2)對比兩組護理服務滿意度。借助問卷調查法來對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實施評估。包含護理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護理過程中的舒適度等方面。評分0-100,超過85分為滿意,60-85為基本滿意,低于60為不滿意[3]。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作分析處理,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之間的差異性(P<0.05)。
參照組中無菌性化膿、發(fā)熱、局部皮膚紅腫、硬結等不良癥狀對應的例數(shù)為1例、2例、3例、2例,對應的占比分別為2.04%、4.08%、6.12%、4.08%,即不良癥狀的存在率為16.33%;觀察組中僅存在1例發(fā)熱患者,即不良癥狀的存在率為2.04%。相較于參照組,觀察組不良癥狀的存在率削減14.29%(P<0.05)。
參照組中護理服務評價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對應的例數(shù)為20例、18例、11例,對應的占比為40.82%、36.73%、22.45%,即護理服務滿意度為77.55%;觀察組中護理服務評價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對應的例數(shù)為26例、20例、3例,對應的占比為53.06%、40.82%、6.12%,即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3.88%。較之參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超出16.33%(P<0.05)。
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是一種具備針對性、前瞻性等優(yōu)勢的新型護理模式[4]。在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的服務過程中,護理人員需結合自身經(jīng)驗及相關資料來對兒童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癥狀進行推測,并制定對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由于百白破疫苗的接種主體為嬰幼兒,而嬰幼兒的自主選擇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家長對接種結局及護理結局起到重要作用,在護理過程中需對家長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對疫苗接種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加以重視,并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便家長能夠全面了解疫苗接種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及相關的預防措施,同時應提醒家長接種后需要注意的相關事宜。除此之外,同時需要對接種疫苗進行嚴格篩查,確保使用的疫苗均為合格品,接種前需了解兒童的既往病史、家族遺傳病史、過敏反應情況等基本資料,以便全方位提升接種過程的安全性,削弱不良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對本次研究的相關數(shù)據(jù)展開分析可知,較之參照組,觀察組無菌性化膿、發(fā)熱、局部皮膚紅腫、硬結等不良癥狀的存在率明顯削減14.29%,觀察組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提升16.33%。這一結果再次證明,在兒童接種百白破疫苗前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且不會加大不良事件的存在率,提示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有效、安全、可靠,具有理想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兒童接種百白破疫苗前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護理結局顯著,能夠有效削減不良事件的存在率,同時有助于提升護理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