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吉潤 李東海 李長鵬 阮繼旭 肖樹豪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吉安市 343000)
壓縮骨折是臨床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常見骨折類型。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鈣質逐漸流失,骨微觀結構退化,骨密度降低,從而形成骨質疏松,易發(fā)生骨折等突發(fā)事件。研究顯示[1],壓縮性骨折不僅損傷四肢肌肉,而且易引發(fā)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是老年人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經皮椎體成形術以在傷椎局部注入骨水泥的形式成為臨床治療壓縮性骨折的主要手段[2-3]。其原理在于骨水泥穩(wěn)定性強,具有穩(wěn)定和強化椎體的作用,有助于傷椎解剖結構和力學性能的恢復。同時,利用骨水泥聚合反應產生的熱量破壞傷椎感覺神經末梢,可緩解疼痛。但因高壓導致的骨水泥外滲,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手術效果和術后恢復。骨填充網袋是一種新型球形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壓縮性,可實現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獨特的椎體高度的恢復[4]。本文選取146例老年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探討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46例老年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73例,85椎)和觀察組(73例,89椎)。納入標準:經X線、核磁共振成像等臨床醫(yī)學檢查確診;年齡>60歲,有骨質疏松病史;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有手術禁忌證;局部或全身感染;凝血功能障礙;合并神經損傷癥狀。對照組男26例(33椎),女47例(52椎);年齡76~82(78.13±1.76)歲;骨折部位:胸椎36節(jié),腰椎49節(jié)。觀察組男27例(35椎),女46例(54椎);年齡74~81(79.08±1.52)歲;骨折部位:胸椎40節(jié),腰椎49節(jié)。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骨折部位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保守治療。入院后給予鎮(zhèn)痛藥物止痛,絕對臥床,采用沙墊復位,并逐漸升高至患者能承受的高度。治療3 d后,若疼痛減輕,則予臥硬板床,并采用五點支撐拱腰法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鍛煉頻率控制在50次/d以內,避免產生疲勞感。15 d后,根據患者壓縮骨折恢復情況,在佩戴后伸性支具的情況下可開始下床活動鍛煉。
1.2.2 觀察組 給予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治療。術前常規(guī)檢查確認可進行手術后,患者取仰臥位,為使胸腰椎處于過伸狀態(tài),將胸部及髂前墊高。在C臂X線機透視下確定穿刺點,用1%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將穿刺針經椎弓根緩慢穿入椎體內,建立工作通道。用骨鉆鉆至椎體前緣5 mm后拔出,將擴張器置入,并確保擴張頭在工作通道外,因為復位椎體需360°反復旋轉擴張。將擴張器退出,塞入壓成條狀的明膠海綿至椎體前壁,然后置入骨填充網袋,注入調配好的骨水泥。在C臂X線機透視下,查看骨水泥在網袋及椎體內的充盈狀態(tài),凝固后拔除套管。治療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的相關臨床指標、疼痛程度和胸/腰椎功能改善情況。(1)相關臨床指標:采用X線測定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及椎體中部高度,采用骨密度儀檢測骨密度。(2)疼痛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范圍0~10分,分值越高表明越疼痛。(3)功能評價: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價患者治療前后胸/腰椎功能改善情況,該量表包括10個問題,每個問題6個選項,分值依次為0、1、2、3、4、5分,分值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相關臨床指標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椎體中部高度和骨密度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Cobb角均縮小,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椎體前緣高度、椎體中部高度和骨密度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x±s)
續(xù)表1
組別n椎體中部高度(mm)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骨密度(g/cm2)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7312.16±3.3117.59±3.020.68±0.201.13±0.48對照組7312.25±3.2516.15±2.610.71±0.180.89±0.37t值 0.1663.0820.9533.384P值 0.8690.0030.3420.001
2.2 疼痛程度及胸/腰椎功能改善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和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和ODI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及胸/腰椎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x±s,分)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已成為臨床常見的老年慢性疾病?;颊吖钦酆蟪霈F腰背部疼痛、脊柱后凸畸形、神經受壓迫等一系列癥狀,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臥床、手法復位等保守治療雖然可以避免手術創(chuàng)傷,但需要長期臥床,易出現感染、肌肉萎縮、骨質流失等并發(fā)癥,不利于骨折愈合[5-6]。經皮椎體成形術是一種新型微創(chuàng)的骨折治療方法,其在影像技術的輔助下提升了骨折部位和骨折情況的掌握精度,從而提高了手術效果[7]。該術式主要通過經皮導管注入骨水泥,增加傷椎強度和穩(wěn)定性,從而恢復椎間隙高度和角度,療效顯著且創(chuàng)傷小。但椎體前緣高度的恢復又增加了骨水泥的滲漏風險。
骨填充網袋作為一種新型材料,憑借其良好的延展性和較強的可壓縮性,在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中應用廣泛[8]。其在椎體成形術中待開放孔道定位后置入,并向網袋內注入骨水泥,依靠其包裹作用,可恢復椎體高度。同時依靠較強的抗剪切能力,能降低骨水泥外滲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手術安全性得到提高。本研究中,給予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治療的患者,治療后3個月的椎體前緣高度、椎體中部高度和骨密度均升高,Cobb角下降,且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保守治療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在改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方面優(yōu)勢顯著。董智勇等[9]關于新型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研究發(fā)現,術后椎體前緣和中線高度恢復明顯。
另一方面,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術中傷椎的感覺神經末梢因骨水泥聚合反應產生的熱量而被破壞,疼痛程度可得到有效緩解。本研究中,治療后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治療患者的VAS評分和ODI評分均優(yōu)于保守治療組(均P<0.05)。網袋結構設計可避免骨水泥過多的滲漏,同時加強其與周圍骨組織緊密結合程度,骨水泥凝固后椎體穩(wěn)定作用更加顯著,從而有效改善患者胸/腰椎功能。
綜上所述,與保守治療相比,運用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椎體高度得到明顯改善,骨密度等臨床指標得到優(yōu)化,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