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 許明雷
一、選用優(yōu)質高產品種
目前,項城市種植表現(xiàn)較好、品質較優(yōu)的強筋小麥品種有新麥26、存麥5號、鄭麥7698、鄭麥9023、鄭麥0943、周麥32、周麥36、鄭麥369等。
二、種子包衣
播種前用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
(一)防治地下害蟲
采用甲基異柳磷或辛硫磷包衣(拌種),防治地下害蟲。每667 m2用3%甲基異柳磷或辛硫磷顆粒劑3kg犁前撒施,進行土壤處理。
(二)防治土傳、種傳病害
目前,項城市麥田常年發(fā)生且為害較重的病害主要是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葉枯病、黑胚病、黃花葉病毒病等,播種期必須進行防治。 防治紋枯病、根腐病、黑胚病、葉枯病等土傳病害,每667 m2可用2%戊唑醇(立克秀)10~20 mL或用2.5%適樂時10 mL拌麥種10 kg比較安全。全蝕病用12.5%全蝕凈(硅噻菌胺)20 mL拌麥種10kg。
三、培肥地力,精細整地
培肥地力是生產優(yōu)質強筋小麥的基礎,因此,要做到精細整地。一般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25 cm,以打破犁底層,促進根系下扎,擴大小麥的營養(yǎng)范圍。耕前要施足底肥,底肥的施用應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氮磷鉀配合。底肥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形成都很重要,尤其是施用肥效持久、養(yǎng)分質量分數(shù)豐富的控釋肥,可在小麥一生中源源不斷地供給養(yǎng)分。優(yōu)質強筋小麥比普通小麥生育后期吸氮能力強,可以施用根據(jù)優(yōu)質強筋小麥需肥規(guī)律研制的控釋肥60 kg/667 m2。為不斷培肥地力,應提倡秸稈還田,提升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通過深耕輪作,打破犁底層,加深活土層,提高小麥對不良環(huán)境的抵抗力,為優(yōu)質高產高效打下基礎。
四、適期適量勻播,提高播種質量
項城市優(yōu)質強筋小麥適宜的播種期為:半冬性品種10月10—20日,弱春性品種10月18—25日。
推廣精量寬幅播種是培育健壯個體、提高小麥的抗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關鍵。在適期足墑播種條件下,播種量以每667 m2基本苗16萬~20萬為宜。適期早播,高肥地取下限;適期晚播,中等肥地取上限。播種深度為3~5 cm。
五、冬前管理技術
實現(xiàn)優(yōu)質強筋小麥高產,管理關鍵在冬前。所謂冬前就是指出苗到越冬這段時期。
1.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確保苗全。對播種質量差,尤其是播種過深、3葉期還沒有扎次生根、不分蘗的弱苗采取噴施促根劑的方法解決。在幼苗期遇大雨時,應及時劃鋤,破除板結,保墑增溫,促進根系下扎。若出現(xiàn)異常暖冬,麥苗旺長或超過合理群體(大穗型要求越冬時群體達到計劃畝穗數(shù)的1.8~2倍,中多穗型品種要求達到計劃畝穗數(shù)的1.2~1.5倍)時,應及時采取鎮(zhèn)壓、化控或深耘斷根等措施,控制群體。同時,應酌情用好冬前肥水并中耕保墑。
2.推廣化除。 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0 ℃以上,即小麥在4~6葉期,雜草2~5葉期,最低氣溫不低于2 ℃進行化除。用藥4天內無霜凍、地面無漬水,且天氣晴好無大風。以野燕麥為主的單子葉雜草的麥田,每667 m2可用15%炔草酯50~60 mL,對水50 kg噴霧。以豬殃殃、牛繁縷、播娘蒿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每667 m2用10%的雙氟磺草胺10 g加36%唑草酮·苯磺隆5~10 g。當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兼有時,用上述藥劑混合噴霧。
六、返青期至起身期管理技術
1.中耕。中耕可破除板結、增溫保墑、消滅雜草,更主要的是可以促進麥苗早返青,并健壯生長。一般麥田應在返青后劃鋤1~2次,以利保墑、增溫、促進根系生長,淺中耕、群體過大或旺長的麥田要進行深中耕。
2.推廣化除化控。化除方法同冬前,但不能重噴。對一些植株偏高的優(yōu)質強筋品種如新麥26等,抗倒能力較差,再加上農民有大播種量的習慣,很容易導致后期倒伏,降低產量和品質。因此,一定要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一般在2月中下旬小麥拔節(jié)前開展。具體方法是:每667 m2用30~40 mL壯豐安或多效唑50 g對水50 kg噴霧。
3.及時開展以化除、防病、治蟲為目的小麥“一噴三防”。
七、中后期管理技術
優(yōu)質強筋小麥生育后期吸收氮肥的能力顯著高于普通小麥。因此,應將起身期施肥澆水改為拔節(jié)中后期追肥澆水,澆水的同時追施氮肥,每667 m2追施尿素10~15 kg。缺磷肥、鉀肥的地塊適量補施。此期追肥可明顯改善小麥品質、提高產量,是優(yōu)質強筋小麥栽培技術中提高品質和產量的一個關鍵措施(即“前氮后移”技術),也是產量、質量同步優(yōu)化的一個關鍵措施。
八、適時收獲,單收單儲
優(yōu)質強筋小麥進入蠟熟期,也是最適宜的收獲時期。一定要單收單儲,注意儲存期不能發(fā)生霉變及蟲咬,以免影響小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