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梅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黃河》是蕭紅在漢口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寫于1938年 8 月 6 日,發(fā)表于 1939年 2 月 1 日《文藝陣地》(武漢)第二卷第八期,由葉君健譯成英文刊登在銷往南洋的《大路》畫報上。
“七七”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上海文化人紛紛前往武漢。蕭紅、蕭軍通過哈爾濱作家于浣非結識了蔣錫金,與蔣錫金合住在武昌水陸前街小金龍巷21 號。1938年1 月,在武漢小朝街,蕭紅等作家聚集在胡風周圍,座談討論戰(zhàn)時文藝創(chuàng)作。其時胡風正主持《七月》雜志,寄望于戰(zhàn)時文學創(chuàng)作能夠引導中國人民投身到抗日戰(zhàn)爭的洪流中。他們在眾多雜志中,率先發(fā)出《抗戰(zhàn)以后的文藝活動動態(tài)和展望》《現(xiàn)時文藝活動與<七月>》的“戰(zhàn)時文藝”先聲?!镀咴隆纷剷希麄兙妥骷以趹?zhàn)時究竟采用什么題材和手段,作家是否上前線等現(xiàn)實問題展開探討。有人認為作家與生活隔離,所以作品沒有力量。蕭紅則明確地表示作家并沒有和生活隔離,作家就在戰(zhàn)時實際生活里。她希望抗戰(zhàn)以來的文藝創(chuàng)作不要讓高漲的情緒影響到腳踏實地。
1938年,蕭紅與其他中國人一樣,處在戰(zhàn)時逃亡路上。日軍大舉進攻,武漢戰(zhàn)事不明朗,蕭紅等《七月》同人接受民族革命大學的邀請,赴山西臨汾任教。1 月27 日,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聶紺弩、艾青、田間等人乘坐運載貨物的列車于2 月6 日抵達臨汾。然而,戰(zhàn)事進展的速度超乎人們想象,日軍很快逼進臨汾。丁玲負責的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決定轉移,除了蕭軍堅持留下來打游擊,蕭紅等其他一行人均隨丁玲撤往山西運城。2 月24 日,蕭紅在寫給高原的信中,談起她在山西運城民大第三分校教書,2 月底將赴延安的計劃。丁玲回憶第一次見到蕭紅時,山西還很冷。蕭紅與長久生活在軍旅中的丁玲有明顯的不同。丁玲穿著松垮的軍衣,戴著軍帽,早已習慣于粗獷豪放,身上的女性特質(zhì)蕩然無存。而蕭紅,“她的蒼白的臉,緊緊閉著的嘴唇,敏捷的動作和神經(jīng)質(zhì)的笑聲,使我覺得很特別,而喚起許多回憶?!盵1](P123)這一回憶顯然與丁玲早年的女作家生活相關。丁玲說,“那時候我很希望她能來延安,平靜地住一時期之后而致全力于著作??箲?zhàn)開始后短時期的勞累奔波似乎使她感到不知在什么地方能安排生活。她或許比我適于幽美平靜?!盵1](P124)然而,蕭紅并沒有去延安。
國難當頭,蕭紅參與到抗戰(zhàn)戲劇的集體創(chuàng)作中。1938年3 月初,在去往西安的火車上,蕭紅與塞克、端木蕻良、聶紺弩,共同創(chuàng)作了話劇《突擊》,由塞克整理后發(fā)表在1938年4 月1 日《七月》第二集第10 期上。3 月中旬,《突擊》在西安公演三天七場,場場爆滿,引起全城轟動。蕭紅等主創(chuàng)人員受到周恩來的接見。
抵達西安后,蕭紅入住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聶紺弩的《在西安》里,也講述了蕭紅在西安的日子。兩人在西安的正北路散步,談起她和蕭軍感情的事情。蕭軍曾向聶紺弩交待,臨汾守不住,讓他們與丁玲過河去,并囑咐聶紺弩照顧蕭紅。但戰(zhàn)事正緊,交通不便,他們又困在了西安。聶紺弩回憶當時境況,“在西安過的日子太久了,什么事都沒有,完全是空白的日子!日寇占領了風陵渡,隨時有過河的可能,又經(jīng)常隔河用炮轟潼關,隴海路的交通斷絕了,我們沒有法子回武漢?!盵1](P129-130)日軍攻下山西河南,便向西安進攻。大炮狂轟濫炸,盡管潼關城內(nèi)建筑盡毀,但強大的防御工事阻擋了日軍過河。
4 月下旬,蕭紅回到武漢,再次入住小金龍巷。8 月上旬,搬至漢口三教街“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總部。9 月中旬,去往重慶。
1938年1 月至4 月,在湖北武漢、山西、陜西三地之間動蕩不穩(wěn)定的生活節(jié)奏中,在日軍的炮火轟炸中,蕭紅沉淀了一些戰(zhàn)時故事構想。關于山西、陜西的百姓生活觀察和小說素材,出現(xiàn)在短篇小說《黃河》《汾河的圓月》《朦朧的期待》中,成為蕭紅日常生活審美化立場的一種注腳。蕭紅將戰(zhàn)爭中普通人的所思所想和焦慮不安的生活狀態(tài),納入她的文學建構中?!饵S河》的鏡頭聚焦于黃河流域人員來往頻繁的渡口。千古雄關——潼關、風陵渡兩個渡口,以及在此討生活的船老板水手和參戰(zhàn)的八路軍戰(zhàn)士,構成小說的主體背景和人物。
蕭紅第一次將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寫入她的小說中。此前她曾在《商市街》里寫過松花江,那是她對哈爾濱消夏的呈現(xiàn),是一種享受夏日城市生活的基調(diào)。此后所寫的《呼蘭河傳》,那是她對故鄉(xiāng)的歷史性思考。如今,她冷靜地將黃河潼關一帶的自然地理置于小說框架,以船老板閻胡子的命運訴說著古老中國的天災人禍以及在災難中隱含的希望和力量。
初讀這個短篇小說,被蕭紅捕捉的獨特黃河意象驚到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五千年璀璨的中華文明。王維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勁壯闊,展示了黃河豪邁雄奇的景觀。李白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浩蕩風姿,展現(xiàn)出了黃河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的磅礴氣勢。詩人筆下的黃河,將個人命運與黃河的雄偉壯觀融為一體,使詩歌格局由此而闊大而宏富。時間走到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屢遭外敵入侵遍體傷痕,在蕭紅心中,黃河已沒有詩人濃墨重彩的壯觀,也沒有咆哮奔涌的動態(tài)氣概,更沒有直抒胸臆揮灑自如的盛唐氣象。在蕭紅眼里,黃河只是緩慢的滯著的幾乎不流動的死水一潭。對潼關黃河的照相式書寫,印證了蕭紅拮取土地、河流的外在特征內(nèi)化為對動蕩時局的深切憂慮。
潼關位于陜西渭南境內(nèi),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是黃河渡口,處于秦、晉、豫三省之要沖,是進出三秦鎖匙??箲?zhàn)時期,潼關是運輸補給和往來人員的重要通道。從潼關到對岸風陵渡,便進入山西運城地界。風陵渡處于黃河東轉的拐角。作為黃河要津,風陵渡自古以來就承載了無數(shù)征戰(zhàn)戎馬的故事。潼關和風陵渡的戰(zhàn)略地位,注定在抗戰(zhàn)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蕭紅的短篇小說《黃河》中便是如此。
從潼關到風陵渡,蕭紅重點寫的自然地理景觀有潼關、黃河、風陵渡,牽涉到的地名有山東、山西、關東、趙城、洪洞。季節(jié)物候是未融化掉的一片片冰排。物質(zhì)景觀出現(xiàn)了帆船、同蒲車站、席棚子飯館、笤帚、豆粒、麥稞等。這些自然地理景觀和物質(zhì)物候景觀,都為蕭紅書寫戰(zhàn)前故事,間接地書寫抗日戰(zhàn)場提供了服務。
總體而言,蕭紅選擇潼關和風陵渡這兩個帶有古戰(zhàn)場意象的地點作為敘事背景,敘述八路軍戰(zhàn)士乘民船過河追趕隊伍的故事,聚焦戰(zhàn)爭的意味不言自明。小說重在突出黃河緩慢的特征。潼關段的黃河,蕭紅用了悲壯來形容,象征了中華民族所處的歷史拐點,侵略與反侵略正是黃河悲壯的歷史命運。蕭紅開篇就用了這樣的句子,“悲壯的黃土層茫茫的順著黃河的北岸延展下去,河水在遼遠的轉彎的地方完全是銀白色,而在近處,它們則扭絞著旋卷著和魚鱗一樣?!盵2](卷2,P51)而行進在黃河上的帆船,“一只排著一只,它們的行走特別遲緩,看上去就像停止了一樣?!盵2](卷2,P51)黃河流經(jīng)黃土高原,夾帶了大量泥沙。[5]河里只能看見泥沙,“常常被詛咒成泥河呀!野蠻的河,可怕的河,簇卷著而來的河,它會卷走一切生命的河,這河本身就是一個不幸?!盵2](卷2,P52)河水泛濫時對大量生命的無情吞噬,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讓蕭紅陷入深深的憂慮。
蕭紅將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限定在正月過后。這時候的黃河已過了結冰期,迎來了春天?!鞍l(fā)酥的冰排流下來,互相撞擊著,也像船似的,一片一片的。”[2](卷2,P52)冰排對上行船也構成一定的阻力,加重了船的前行難度。
黃河上的船,形狀較為特別?!按撬姆叫蔚?,如同在泥上滑行,所以運行的遲滯是有理由的?!盵2](卷2,P52)蕭紅強調(diào)的四方形的船與沖風破浪的尖頭船不同,溢出了人們所理解的造船常識。這是潼關至風陵渡黃河最具特色的水上運輸工具,也是黃河人慢節(jié)奏生活的象征。
在一個緩慢行進的泥河上,戰(zhàn)爭來臨前究竟處于一種什么氣氛?蕭紅試圖通過普通人和八路軍戰(zhàn)士的相遇,將民間對戰(zhàn)爭的猜測和八路軍備戰(zhàn)的情況揭示出來。蕭紅把戰(zhàn)時特定的兵民對話帶到了她的小說中?!饵S河》以一個八路軍戰(zhàn)士與船老板閻胡子之間的交集,形塑了閻胡子這個普通中國人的性格和人生軌跡。在乘船渡河過程中,短暫的時間和狹小的空間都為人物關系的確立制造了難度。人物關系必須迅速搭建起來,才能有效地展開故事,達到敘事目的。蕭紅選擇了閻胡子和八路軍戰(zhàn)士的矛盾節(jié)點來制造沖突。又由沖突的破解,牽出閻胡子所關心的戰(zhàn)事發(fā)展。從閻胡子和水手們的立場來看,黃河上有兵船,士兵可以坐兵船,拉貨的民船是沒有義務帶兵的。況且船處于上行,多帶一個人增加船的份量,水手們會更費力氣。而八路軍戰(zhàn)士有特殊的情況,由于他的妻子去世,耽誤了隨隊伍集體出發(fā)的時間,他急于追趕隊伍,不想等待兵船。意外,使得這次兵民相遇有了機會。
開船前,閻胡子下船去打酒,交待了船老板的性格特點。渡船為生的閻胡子只相信自己。年輕水手們給他打酒,要么會吞下一點錢去喝羊湯,要么會偷喝他的酒然后兌水充數(shù)。對于愛酒的閻胡子,水手都怕他,船上的水手等待不耐煩了,背后調(diào)侃他,“尿騷桶,喝尿騷,一等等到駱鍋腰!”對閻胡子喝酒誤船也批評一下。閻胡子船上功夫的確厲害,精通船上大小事務。對于上行船,關鍵的是控制重量,所以一上船,水手們告訴他有“坐閑船”的,他馬上表態(tài),“那得讓他下去,多出一分力量可不是鬧著玩的?!盵2](卷2,P54)隨后又發(fā)現(xiàn)水手把面粉袋放的不是地方。一袋面粉本來三十斤,放錯了地方,可以費上六十斤的力量。他邊嘟囔邊又親手挪動這袋面粉。
轉變在于閻胡子對八路軍戰(zhàn)士的好感。他家所在地趙城是由八路軍游擊隊保衛(wèi)著?!鞍寺飞系摹保泻糁莻€八路軍戰(zhàn)士,“你放下那撐桿吧!我看你不會撐,白費力氣。這邊來坐坐,喝一碗茶,”“你來吧,這河的水性特別,與眾不同,你是白費氣力,多你一個人坐船不算什么!”[2](卷2,P55)
閻胡子抓住行船的短暫時間,不停地向八路軍戰(zhàn)士打聽戰(zhàn)事進展。他對趙城是否保得住非常擔心。他在趙城住了八年,孩子小是他最擔心的事情。“你說那地方要緊不要緊?去年冬天太原下來之后,說是臨汾也不行了……趙城也更不行啦……說是非到風陵渡不可……這時候……就有趙城的老鄉(xiāng)去當兵的……還有一個鄰居姓王的那小伙子跟著八路軍游擊隊去當伙夫啦……八路軍不就是你們這一路的嗎?”[2](卷2,P55-56)閻胡子步步緊逼,像是自言自語,更是急迫地想把心中猜測和牽掛一古腦地全倒出來,講給戰(zhàn)士聽。“可是你說……趙城要緊不要緊?俺倒沒有別的牽掛,就是俺那孩子太小,帶他到這河上來吧!他又太小,不能做什么……跟他娘在家吧……又怕日本兵來到殺了他。這過河逃難的整天有,俺這船就是載面粉過來,再載著難民回去……看那哭哭啼啼的老的小的……真是除了去當兵,干什么都沒有心思!”[2](卷2,P56)閻胡子是黃河上很有能力和威望的一個船老板。他磨豆腐似地翻過來掉過去地念叨趙城。他的焦慮不安反映了普通中國人的戰(zhàn)時心態(tài)。
戰(zhàn)時的普通中國人,只對保家衛(wèi)國的軍人充滿信賴。在這個特殊的當口,閻胡子寄希望于八路軍。因此,他不想放走八路軍戰(zhàn)士。為了打聽前線消息,他在船到了風陵渡口時還將八路軍戰(zhàn)士攔下,請他一起坐在席棚里吃飯,要上碗面片湯,來上半斤鍋餅,可以邊吃邊談?!鞍诚耄w城可還離火線兩三百里,許是不要緊……”“咱中國的局面怎么樣?聽說日本人要奪風陵渡……俺在山西沒有別的東西,就是這一只破船……”[2](卷2,P58)由于八路軍保衛(wèi)山西趙城,閻胡子就極力巴結討好戰(zhàn)士。而戰(zhàn)士并不作正面回答,只說是趕路,只問他是否給趙城的家人捎個口信,其他消息一概不外露。這又讓人聯(lián)想到八路軍戰(zhàn)士嚴守紀律的形象。當然,閻胡子是山東人的急性子,八路軍戰(zhàn)士是山西人的慢性子,于是在小說中出現(xiàn)了十分奇怪的對話場面:傾訴與沉默。閻胡子對戰(zhàn)爭局勢不斷套話,把自己的底細傾囊而出,類似于進攻,而八路軍戰(zhàn)士只是簡單地附和,類似于防守。這場談話,雖然并不勢均力敵,但突現(xiàn)了兩人的不同地域性格特征。正如閻胡子所說,山東人的性格非常不習慣在山西謀生,“好比蒼蠅落在針尖上,俺山東人體性粗,這山西人體性慢。”[2](卷2,P58)這種地域性的差異,決定了歷史上山東人在黃河洪災來臨時,把關東認為是塊福地,年年“闖關東”而不是闖山西的選擇。
“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綿延了三百余年的移民史,也是悲壯的生存抗爭史。清代由黃河造成的洪災127年次。黃河成為山東人的心腹大患,幾乎無地不災。夏秋兩季是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季節(jié)。到了20 世紀初葉至中葉,發(fā)生較大洪澇災害的有6年,都是由于黃河洪水泛濫所致。[3](P1-3)許多山東人攜老扶幼背井離鄉(xiāng),逃到了關東(也即東北)謀生,謂之“闖關東”。
蕭紅寫黃河,寫的是潼關和風陵渡,是發(fā)生在陜西和山西的戰(zhàn)前故事??墒切≌f主要人物卻選了一個山東人閻胡子。閻胡子為什么會在山西當船老板?顯然,蕭紅的目的并不是單獨寫這場戰(zhàn)爭對中國人的影響,而是寫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人的苦難和抗爭。這一點,在曾經(jīng)“闖關東”的閻胡子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閻胡子經(jīng)歷過兩次逃難。這個山東漢子因為黃河發(fā)大水,逃到了關東。他的家鄉(xiāng)在黃河邊上,黃河發(fā)大水是鋪天蓋地、無邊無際的氣勢?!鞍琢亮恋?,嘩嘩地……和野牛那么叫著……山東那黃河可不比這潼關……幾百里,幾十里一漫平。黃河一到潼關就沒有氣力啦……看這山……這大土崖子……就是它想要鋪天蓋地又怎能?”[2](卷2,P56)黃河水到了山東,“就像幾十萬大軍已經(jīng)到了”,閻胡子的父母被大水卷走。離開這河遠一點吧,去跑關東吧,在人們的勸說下,他帶著老婆去了關東。在關東他有了三間房、兩三畝地,由于日軍侵占了關東,建立偽滿洲國,閻胡子又逃到了山西,投奔了叔叔?,F(xiàn)在,日軍又打到了山西,只積攢了一條船的閻胡子,充滿了生存的焦慮。閻胡子是想過好日子并且為了生存很努力的中國人。他在水患、兵患中求生存的悲劇命運,就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命運。
盡管對于黃河所象征的古老中國的緩慢行進,對于黃河奪去無數(shù)中國人生命的病態(tài)和荒涼,蕭紅進行了毫不客氣的批判。然而,在小說的結尾,蕭紅還是給出了光明。
閻胡子讓八路軍戰(zhàn)士告訴趙城的家里人,他一切都好,卻還是不滿足,對著往同蒲站去趕火車的八路軍戰(zhàn)士最后一次問到:“我問你,是不是中國這回打勝仗,老百姓就得日子過啦?”八路軍戰(zhàn)士走回來,好像是沉思了一會,而后拍著他的肩膀說,“是的,我們這回必勝……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過的?!盵2](卷 2,P59)
蕭紅從最基礎的在黃河上討生活的船民寫起,從最簡單的過好日子的普通人的信念寫起,正如1938年10 月31 日,她所寫的小說《朦朧的期待》結尾,李媽在夢中見到了上前線的金立之,他說“我們一定得勝利的,我們?yōu)槭裁床粍倮?,沒道理!”[2](卷2,P66)在蕭紅寫作的時候,抗戰(zhàn)勝利還是一種希望和想像,蕭紅在黃河上討生活的閻胡子身上寄托了在苦難中抗爭的中國人的不屈精神。
蕭紅將目光聚焦于抗戰(zhàn)時期的黃河潼關風陵渡一帶,對黃河的文學地理建構,改寫了古代詩人賦予黃河的傳統(tǒng)形象。在中華民族所處的歷史拐點,潼關和風陵渡的戰(zhàn)略地位上升。蕭紅對潼關戰(zhàn)前氣氛的據(jù)實書寫,印證了蕭紅拮取土地河流的外在特征內(nèi)化為對動蕩時局的深切憂慮和對于這場戰(zhàn)爭抱有的必勝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