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征
(中國地質(zhì)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馬克思用他的一生為人類解放事業(yè)譜寫了壯麗的史詩,他和他的家人則給我們留下了沒齒難忘的革命家風。從這個猶太人的出生到現(xiàn)在,歷史剛剛走過了200年,他的理想正在中國大地上變?yōu)楝F(xiàn)實。在這樣一個歷史節(jié)點上,研究與總結(jié)馬克思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家風特點,探尋其家風形成的初心,厘清其家風表征的邏輯主線,劃分其家風表征的階段,歸納其家風表征的內(nèi)容,闡釋其家風表征的機理,揭示其家風表征的規(guī)律,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推進新時代家風建設。
馬克思革命家風肇始于“背親離家”。馬克思緣何要“背親離家”?這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在歐洲動蕩社會中漂泊的猶太家庭給幼年馬克思潛移默化地植入了為自由和民主而斗爭的基因;二是中學和大學時代所受的民主教育和職業(yè)教育思想為青年馬克思提供了與依傍腐朽政府的家庭決裂的斗爭理論;三是馬克思成長過程中逐漸喚醒的自我意識與家庭希冀的“自制”人格間的矛盾激發(fā)了他斗爭實踐的動力。
首先,馬克思為自由而斗爭的意識源自其幼年家庭以及那個動蕩的社會。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誕生在德國特里爾城的一個律師家庭。特里爾是一座由羅馬人建造的城市,它地處德法交接處,曾經(jīng)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早在羅馬時代,特里爾就是基督教的一個傳播中心,公元3世紀便開始在這里設立教區(qū)主教。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這里還是“等級社會”。出身和宗教信仰是區(qū)分在這里居住居民的權利與特權、義務與限制的依據(jù)。外來的猶太人不僅要向這里的宗教領主——選帝侯繳納特殊的捐稅,而且還得遵循其所頒布的限制職業(yè)升遷、利息所得、資金流向的“猶太人規(guī)范”。猶太人在這種等級社會飽受欺壓和歧視,生活很艱難,“大多居住在小鎮(zhèn)或鄉(xiāng)村里,依靠牲畜交易勉強維持貧苦的生活”[注][美]喬納森·斯伯伯:《卡爾·馬克思:一個19世紀的人》,鄧峰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只有少數(shù)批發(fā)商或?qū)I(yè)人士手頭寬裕些,例如“拉比(Rabbis)”幫??枴ゑR克思的父系祖輩就出自這種群體。它主要由學者、老師等知識分子構(gòu)成,在宗教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主持許多猶太教的儀式。然而,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拉比”的日子也不樂觀。法國大革命勝利后,包括特里爾城在內(nèi)的萊茵河左岸地區(qū)并入法國版圖。統(tǒng)治者通過實行“在經(jīng)濟方面消滅了大地主和教會的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特權,在司法方面推行《拿破侖法典》和陪審員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實行資產(chǎn)階級的言論自由”[注]袁雷、張云飛:《馬克思傳——人間的普羅米修斯》,中國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頁。等一系列變革措施推動這里發(fā)展,使得該地區(qū)思想文化的自由程度較高,為這里的人們植入了自由和民主的基因。然而,在1814年,隨著拿破侖帝國的戰(zhàn)敗,特里爾地區(qū)又成為當時普魯士的一個殖民地。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普魯士王國采用一系列手段對萊茵河地區(qū)的自由民主思想進行壓制,激起了這一地區(qū)民眾強烈的不滿和反抗。馬克思的家庭也在這種高壓統(tǒng)治中受到影響。由于父親亨利?!ゑR克思的“猶太人身份和信仰猶太教的原因,他被禁止從事法律業(yè)務,因此,為了能夠繼續(xù)從事律師活動,他于1816年正式脫離猶太教并加入新教,接受了基督教洗禮”[注]袁雷、張云飛:《馬克思傳——人間的普羅米修斯》,中國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頁。。亨利希的這種做法,或許可以稱得上成熟男子為了顧全家庭安危的大局所做的一種“犧牲”和忍耐,或者說是一種“韌”的斗爭。這種被遮蔽的斗爭情緒有時會被一點酒精的刺激而暴露。面對當局靈敏的政治嗅覺,只有把這種斗爭精神深深藏于心中、植入血脈,才是明智之舉。馬克思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生的,幼年馬克思正是在這種富有革命斗爭精神的家風中悄無聲息地在血脈中被植入了斗爭的基因的。
其次,馬克思人生早期的斗爭經(jīng)歷了從理論到實踐的發(fā)展。兒童時代的馬克思沉浸在民主與自由思想的海洋里。一方面,馬克思在家里飽受來自父親的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另一方面,還深受鄰居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馬克思沒上過小學,他的啟蒙老師就是父親。父親除了教他德文、算術和圖畫課程之外,還經(jīng)常帶他去參觀各種展覽,游覽名勝古跡,給他講歷史故事,分享世界各地的風俗和最新的要聞,還在兒子睡前為其大聲朗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和盧梭的作品。隔壁鄰居威斯特華倫公爵也是個博聞廣識的民主人士,不僅熟悉圣西門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還非常熱愛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當卡爾·馬克思來家里做客時,就給他講講希臘故事,背誦幾段莎士比亞的劇本。日復一日,小馬克思雖然沒有進過學校,卻在心里種下了許多智慧和自由的種子。更重要的是,這種自由的家教方式養(yǎng)成了馬克思不受拘束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一旦外界出現(xiàn)任何企圖束縛這種自由的壓力,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由動力,就如火山巖漿一樣噴涌而出、一瀉千里、勢不可擋。中學時代的馬克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所在的特里爾中學“得益于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校長維滕巴赫的領導”。在這所中學中,有一批民主派的優(yōu)秀教師,他們對進步的自由主義思想的熱切渴求、對專制統(tǒng)治的厭惡都對馬克思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逐漸形成了“為了人類奉獻一生”的崇高職業(yè)觀,這種職業(yè)“能給人以尊嚴……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nèi)獨立地進行創(chuàng)造……懷著崇高的自豪感去從事它”[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8頁。。如果說這篇畢業(yè)論文體現(xiàn)了馬克思在正統(tǒng)的知識教育上的面貌的話,那么畢業(yè)典禮上的另一件事則反映出了他那非正式的、涉及政治斗爭的性格。時值馬克思中學畢業(yè)之際,學校領導層被安插了一名保守人士——維特斯·勞爾斯共同擔任校長。馬克思在畢業(yè)離校時,拒絕與其告別。后來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在一次宴會上,發(fā)現(xiàn)這位右翼老師對他兒子的行為感到不滿,他連忙向勞爾斯解釋說,當時卡爾去找過他,但正好趕上他不在辦公室。在宴會上,亨利希還遇到了因為勞爾斯的任命而悶悶不樂的維滕巴赫校長。亨利希也想辦法寬慰他,說卡爾對他非常尊敬,這話還真的讓校長高興了起來。馬克思的父親在這次宴會上的兩個舉動,表現(xiàn)出他所在的家庭思想受限而又不得不違心迎合時政的窘狀?!翱枴ゑR克思出生并成長的家庭,一直努力擺脫歐洲等級社會中猶太‘民族’受制約的環(huán)境。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成員會按照啟蒙運動的信條來生活:用理性主義的觀點處世、信仰自然神論宗教、相信人人平等并具有基本權利、有志在由公民組成的社區(qū)中成為一個有貢獻的人。”[注][美]喬納森·斯伯伯:《卡爾·馬克思:一個19世紀的人》,鄧峰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頁。馬克思的父親為了過上這種生活,經(jīng)受了諸多磨難,違心地作了讓步。然而,馬克思“對此非常鄙視,把父親看作一個無原則的人”[注][美]喬納森·斯伯伯:《卡爾·馬克思:一個19世紀的人》,鄧峰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頁。,這種鄙夷強化了卡爾骨子里的斗爭意識,并且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了初步的實踐。
再次,在自我意識覺醒后,馬克思人生早期的斗爭以“背親離家”的方式集中爆發(fā)。這種“背親離家”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背離了家庭為他設計的人生發(fā)展方向,二是背離了家庭為他選擇的生活方式,三是背離了家庭給他提出的人格塑造要求,四是背離了親族家庭的價值觀并傲然拒絕了親族的幫助。前面三個背離主要發(fā)生在馬克思的大學階段,最后一個背離發(fā)生在大學畢業(yè)至結(jié)婚成家期間。家庭希望卡爾·馬克思能效仿父親,成為一名大律師??枴ゑR克思的祖父洛賓·列維是一名猶太律法學家,他的父親亨利?!ゑR克思是特里爾高等法院的律師。他們家族之所以都選擇法學、律師行當也是基于種族、宗教信仰以及時政的考量。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猶太人還沒有自己獨立的國家,他們散居歐洲大陸和世界各地,飽受歧視政策的欺壓。這種狀況不僅在漫長的中世紀“等級社會”里是這樣,即使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也未得到根本改變。1808年,拿破侖頒布了一道“臭名昭著”的法令,要求猶太商人“必須從當局獲得‘道德憑證’,在證明自己的商業(yè)行為合法之后才能經(jīng)商”[注][美]喬納森·斯伯伯:《卡爾·馬克思:一個19世紀的人》,鄧峰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8頁。。這些帶有明顯種族歧視的法令和政策對猶太人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具有一技之長”的人(如律師、醫(yī)生、教師、工程師等),使其能在“生產(chǎn)性”的職位上謀生。在這種思維的驅(qū)使下,馬克思于1835年10月進入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專業(yè)。然而,馬克思從小養(yǎng)成的自由行為習慣,導致他在大學里出現(xiàn)飲酒、打架、與人決斗等散漫的表現(xiàn),還有那混亂的賬目。這些都著實偏離了做事規(guī)矩、執(zhí)業(yè)嚴謹?shù)穆蓭熍囵B(yǎng)方向。經(jīng)過多封家書反復警告無效后,父親不得不把這個“叛逆”的孩子轉(zhuǎn)入學術嚴謹、學風更濃的柏林大學。在這里,馬克思果然有所改變,他的興趣轉(zhuǎn)向了學術,但是他那雜亂而狂放的生活方式依然背離了家庭的設計。父親批評馬克思:生活“雜亂無章,漫無頭緒地躑躅于知識的各個領域,在昏暗的油燈下胡思亂想,雖不在啤酒杯中消磨放縱,卻蓬頭亂發(fā)穿著學者的睡衣放蕩不羈;離群索居、不拘禮節(ji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頁。。在發(fā)現(xiàn)馬克思對法律專業(yè)興趣不濃,不想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的情況下,父親也做了讓步和調(diào)整,建議馬克思考慮從事教育事業(yè)。在人格塑造方面,父親反復強調(diào)“善良”“自制力”的重要性。在1836年12月,父親來信指出:“不管我把你的智力估計得有多高,要是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它對我來說就失去任何意義了。你自己也承認,你早就使我有理由對你的自制力產(chǎn)生疑慮了?!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4頁。這些教誨,馬克思還是聽進去了一些。在父親病逝后,曾經(jīng)那個倔強叛逆而散漫自由的青年也開始接受父親的建議,抓緊時間拿到博士文憑,并為申請大學教職積極準備。然而,天不遂人愿,因受關鍵推薦人鮑威爾解職的影響,馬克思沒當成大學教師。出于生計和婚姻的考慮,馬克思向母親提出提前繼承遺產(chǎn)的要求,卻遭到母親的拒絕。后來在父親的同事施林克的調(diào)解下,他獲得了應有的費用,但“與母親的關系卻是愈發(fā)緊張”[注][美]喬納森·斯伯伯:《卡爾·馬克思:一個19世紀的人》,鄧峰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頁。。如果說馬克思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使他在思想上主動選擇“背親離家”道路的話,訂婚的壓力、緊張的母子關系使他在現(xiàn)實上不得不選擇“背親離家”的道路。面對經(jīng)濟壓力,又無法從母親那兒拿到任何錢,眼看婚期將至,馬克思在1843年3月遠赴荷蘭,找自己的姨夫萊昂·菲利普斯討論遺產(chǎn)繼承問題。[注][美]瑪麗·加布里埃爾:《愛與資本 馬克思家事》,朱艷輝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9頁。轉(zhuǎn)引自Ibid.,134;Longuet,Karl Marx,82.馬克思從姨夫那里提前拿到了一筆錢,這筆錢暫時緩解了結(jié)婚成家急需用錢的這個燃眉之急。但要根本解決問題,還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馬克思在普魯士曾有兩次在政府工作的機會。一個機會來自家中親戚、柏林的萊茵上訴法院總樞密顧問埃塞爾。他受政府之命,想在這個年輕的批評家繼續(xù)成長之前,把他納入政府麾下,好任政府調(diào)遣驅(qū)使。另一個機會來自燕妮的同父異母哥哥費迪南,“他在嘗試解除二人的婚約失敗后,決定退而求其次,把燕妮留在身邊,便于自己隨時監(jiān)督她的這個在政治上任性的丈夫”[注][美]瑪麗·加布里埃爾:《愛與資本 馬克思家事》,朱艷輝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頁。轉(zhuǎn)引自Longuet,Karl Marx,85;Maenchen-Helfen and Nicolaievsky,Kal und Jenny Marx:Ein Lebensweg.。進入政府工作,意味著穩(wěn)定和聲名,這是一般大學畢業(yè)生夢寐以求的機會,但馬克思全都堅決地拒絕了。因為他鄙夷像他父親那樣的怯懦和妥協(xié),更不愿向丑惡的政府勢力低頭,他決心背離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那個家庭,與這個依傍腐朽政府的家庭徹底決裂。他在寫給盧格的信中說:“我訂婚已經(jīng)七年多,我的未婚妻為了我而進行了極其激烈的、幾乎損害了她的健康的斗爭,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誠主義的貴族親屬,這些人把‘天上的君主’和‘柏林的君主’同樣看成是崇拜的對象,一方面是反抗我自己的家族,那里盤踞著幾個牧師和我的其他對手?!盵注][美]瑪麗·加布里埃爾:《愛與資本 馬克思家事》,朱艷輝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頁。轉(zhuǎn)引自MECW,Volume 1 ,399.這樣,馬克思就從決絕的“背親離家”的斗爭必然地走向了堅定的“叛教蔑俗”。
馬克思革命家風承繼于“叛教蔑俗”?!芭呀堂锼住奔仁邱R克思“背親離家”斗爭的繼續(xù),也是“背親離家”斗爭的進一步深入和升級。如果說“背親”帶有馬克思意識的主動性的話,但多少還摻雜著一些對未來結(jié)果的盲目性。走到“離家”這種地步可能還有些無可奈何。但到了“叛教蔑俗”,則完全沒有任何“悔意”,一任斗爭的決絕發(fā)展到底?!芭呀獭北憩F(xiàn)出馬克思斗爭的堅定性,而“蔑俗”則表現(xiàn)出馬克思對斗爭結(jié)果高傲的淡然心態(tài)。從馬克思革命家風的歷史發(fā)展來看,這種“叛教蔑俗”既表現(xiàn)在馬克思對父親優(yōu)良家風的承繼中,也表現(xiàn)在馬克思的孩子們對馬克思夫婦革命家風的承繼中。
首先,馬克思的家庭是“叛教蔑俗”革命家風的搖籃。馬克思的“叛教蔑俗”基因來自他的父親。馬克思的家族是猶太血統(tǒng),其母親也是猶太人。在1816年以前,這個家庭的宗教信仰是猶太教。在普魯士保守勢力嚴酷的統(tǒng)治下,馬克思的父親不得不選擇改變宗教信仰,以繼續(xù)從事律師職業(yè)。對馬克思父親來說,“這條職業(yè)之路也并不輕松:他的大部分猶太朋友反對其對猶太身份的重新定義,特里爾與奧斯納布呂的基督徒似乎也沒打算認同他自由平等的公民身份”[注][美]喬納森·斯伯伯:《卡爾·馬克思:一個19世紀的人》,鄧峰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頁。。與他父親一樣,馬克思也背離原來的信仰,這條“叛教”之路走得也很艱難,馬克思為之付出了一生的奮斗,馬克思的家人也跟著受了許多委屈,幾個孩子也永久地留在這條“叛教”的路上。相比而言,父親采用隱蔽堅韌的斗爭方式,而馬克思則勇敢地亮劍;父親違心的妥協(xié)換來安居一處,而馬克思堅定的對抗卻換來漂泊一生。父親的“蔑俗”,表現(xiàn)在對馬克思私定婚姻的寬容與保護的態(tài)度上。他并沒有因為這對跨越門第落差的年輕人私定終身而生氣或者反對這樁婚事,相反,他超越世俗的偏見對兩位年輕人分別作了細致而有針對性的勸勉安撫工作。他在1837年12月9日給馬克思的信中說:“這位姑娘按其出眾的才干、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她是作了巨大的犧牲的:……把自己和一個比她年輕的人命運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4頁。奉勸馬克思要努力學習,珍惜這樁婚姻,積極承擔男性的家庭責任。為了減輕燕妮的壓力,父親經(jīng)常與她談心。燕妮后來回憶說:“談論最高尚、最神圣的利益,談論宗教信仰與愛情。……他和我交談時帶著一種慈愛、帶著一種真摯、帶著一種親切……”[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7頁。這種心理上的支持和關愛,無疑增強了燕妮抗擊來自親戚們世俗壓力的勇氣。馬克思父親的“蔑俗”,還表現(xiàn)在對馬克思大學期間超支用度的態(tài)度上。當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一年花掉700泰勒(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相當于現(xiàn)在的14萬人民幣[注]內(nèi)蒙軒主編:《馬克思靠譜》,人民東方出版?zhèn)髅?、東方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父親批評他對財務的不敏感、開銷過大,但“真正讓亨利希生氣的是,他兒子在培養(yǎng)正確的男性品格這一點上沒有什么進展”[注][美]喬納森·斯伯伯:《卡爾·馬克思:一個19世紀的人》,鄧峰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頁。。父親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態(tài)度,說明他對金錢用度上不太在意花銷的數(shù)量的大小,而十分在意資金消費對于人的品性改變與塑造方面的價值,這表現(xiàn)出他不俗的消費觀和育人價值觀。這樣看來,馬克思通過犧牲自己一家幸福生活來換取研究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的付出和投入的考量,也沿襲了其父親這種不俗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既睿智又偉大,令人贊嘆不已!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叛教蔑俗”革命家風源于他的父親,兒時的家庭是孕育馬克思“叛教蔑俗”革命家風的搖籃。
其次,馬克思的婚姻是“叛教蔑俗”革命家風的表征。1843年6月19日,馬克思與燕妮的婚禮在特里爾東北部的小鎮(zhèn)克洛茨納赫的新教教堂里舉行的。這意味著這時的夫妻倆還有共同的宗教信仰。1848年《共產(chǎn)黨宣言》的問世,標志著這對夫妻開始信仰共產(chǎn)主義。從這一年起,馬克思的婚姻叛離了宗教,他的家庭也叛離了宗教。在他們的影響下,他們的三個女兒也都樹立了無神論的信仰,投入了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懷抱之中,這個“叛教”的革命家庭可謂是“薪火相傳”。馬克思的婚姻可謂“蔑俗”的典范。馬克思與燕妮有四歲的年齡逆差,是名副其實的“姐弟戀”。在《馬克思靠譜》一書里,作者把馬克思與燕妮的婚姻嬉稱為“黑矮富平逆襲白富美貴”[注]內(nèi)蒙軒主編:《馬克思靠譜》,人民東方出版?zhèn)髅健|方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頁。,兩家懸殊的社會地位成為兩人婚姻主要的世俗障礙。而且,當時馬克思正在上大學一年級,還沒有參加工作,就瞞著家里偷偷訂了婚。年齡的逆差、地位的懸殊以及沒有經(jīng)濟保障情況下的私自訂婚,反映出兩位年輕人“蔑俗”的勇氣實在是一般人不可比擬的。馬克思不拼爹、不拼顏值,靠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贏得了燕妮的芳心。從兩人婚后生活來看,兩人雖然顛沛流離,物質(zhì)生活十分艱苦,但兩人自始至終不離不棄、互敬互愛、互相支持,演繹了一段轟轟烈烈的革命愛情故事。他們“叛教蔑俗”的革命家風在廣大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庭中得到傳承和發(fā)揚。這段“叛教蔑俗”的愛情故事詮釋了愛情超俗的真諦:“愛情的本質(zhì)不是交換,不是實用,而是契合:肉體的契合、靈魂的契合、精神的契合,是價值觀的契合?!盵注]內(nèi)蒙軒主編:《馬克思靠譜》,人民東方出版?zhèn)髅?、東方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頁。
再次,馬克思的后代承繼了“叛教蔑俗” 的革命家風。馬克思作為一個無神論者和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他認為,當具備一定的社會物質(zhì)基礎和條件后,宗教將從社會中消失。馬克思的三個女兒受此影響,也都成為徹底的無神論者。1861年,當馬克思的夫人燕妮因病情嚴重,需要與孩子們隔離。當她們被送往寄宿學校時,三個女兒堅決拒絕了寄宿學校的宗教儀式,這顯示出她們內(nèi)心強烈的革命精神,也表明了馬克思的唯物觀對她們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1868年,二女兒勞拉與拉法格結(jié)婚時,舉行了一場非宗教儀式的婚禮,這成為當時人們熱議的話題。這種“叛教蔑俗”的婚禮,實際上是拜馬克思革命家風所賜。
馬克思革命家風的根本特征在于“斗爭到底”?!案镉谑馈奔仁恰氨秤谟H”和“蔑于俗”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也體現(xiàn)出馬克思作為革命家的斗爭胸懷和視野。僅僅將斗爭局限在個人家庭層面,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推廣到世界“大家庭”的層面。只有“革于世”,讓所有的家庭都積極行動起來,投入無產(chǎn)階級斗爭解放的行列,砸碎束縛人們自由的鎖鏈,才能徹底贏得民主解放。這樣才能實現(xiàn)他中學時代就曾樹立的“為人類解放事業(yè)奮斗一生”的職業(yè)理想。馬克思這種“斗爭到底”的革命家風,既表現(xiàn)在整個家庭成員革命斗爭的徹底性,也表現(xiàn)在革命斗爭思想引申到家庭與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廣延性。
首先,馬克思革命家風吹遍整個家庭。在馬克思夫婦言傳身教下,這個家庭的所有成員全部走上了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和全人類解放奮斗終身的革命道路。大女兒燕妮最早接替母親的工作,幫助馬克思謄寫手稿、代寫信件。1870年,她在法國報刊上撰寫大量文章譴責英國在監(jiān)獄中對愛爾蘭自由戰(zhàn)士施加暴行,堅決支持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二女兒勞拉和丈夫拉法格為馬克思主義在法國的傳播做了大量工作,他們將《共產(chǎn)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文獻翻譯成法文,推動《資本論》在法國的傳播。他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來影響和改造法國工人階級政黨,以避免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將一生貢獻給無產(chǎn)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小女兒愛琳娜參與和組織了包括倫敦碼頭工人和煤氣工人罷工在內(nèi)的多次英國工人運動,她還專門學習了猶太語以更加方便動員和組織英國猶太工人運動。她善于宣傳發(fā)動,將女工們組織到工會中參加各種活動;她擅長寫作,為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機關報撰寫了多篇政論文章;她信仰堅定,當英國工人組織社會民主聯(lián)盟發(fā)生分裂時,她與愛德華·艾威林等人建立了社會主義同盟,繼續(xù)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與海德門的社會民主聯(lián)盟相抗衡,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馬克思一家濃厚革命氛圍的感染之下,琳蘅(馬克思家的女仆海倫·德穆特)的思想境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從一位普通的家庭成員完成了向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轉(zhuǎn)變。在馬克思去世后,她協(xié)助恩格斯找到了馬克思大量鮮為人知的手稿,為這些手稿的問世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次,馬克思革命家風遍及家庭生活。馬克思革命家風是對敵人的恨與對家人的愛的統(tǒng)一,是對錯誤思想的斗爭和對正確思想的擁護的統(tǒng)一,它是斗爭性與關愛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認為,人的情感是能動與受動的統(tǒng)一,必須借助對象性關系來實現(xiàn),需要通過思維,在對象中肯定自己,正因如此,“人對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注]馬克思:《1844 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46頁。。馬克思17歲時就和燕妮訂了婚,他們之間真摯的愛情為后人廣為傳誦,共同的信仰和志趣是他們愛情的基礎。在馬克思的一生中,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解放全人類的偉大事業(yè),而燕妮卻不得不直面殘酷而困苦的現(xiàn)實生活。他們從未懷疑過愛情,縱然艱苦漂泊,衣食難續(xù),卻情志不移。當女兒們成年后,馬克思也開始對女兒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及時進行指點。馬克思認為,真正的愛情是表現(xiàn)在戀人對他的偶像表現(xiàn)出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tài)度,而絕不是表現(xiàn)在隨意流露熱情和過早的親昵。 1866年,二女兒勞拉與法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拉法格訂婚一周之后,馬克思給拉法格寫了一封信,但并非探討思想理論與革命活動,而是圍繞愛情和生活這一主題。他誠懇地表示,僅僅用詩人般豐富的感情來追求愛情是不夠的,希望拉法格能夠在結(jié)婚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以真正承擔起愛情和家庭的責任,并且對勞拉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馬克思還以一個普通父親的身份要求拉法格必須學會尊重勞拉。孩子們也一樣深愛著自己的父母。小燕妮曾表示,從不后悔為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斗爭而做出的犧牲,“雖然如此,我還是承認我仍然具有人類的某些弱點,我父親的健康對我說來比《資本論》第二卷的完成更加珍貴”。[注]《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2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頁。她不僅堅持從大量報紙中為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摘錄資料,還默默地每天早起去一個英國人家里當家庭教師,以便改善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馬克思革命家風不僅表現(xiàn)在馬克思對家人理想志向的支持、為人處世方法的引導和人際關系的處理上,還表現(xiàn)在對家庭成員人格的塑造、家庭生活的休閑娛樂上。例如,馬克思非常重視用座右銘和人生格言來對孩子們進行教育引導。馬克思曾在自白中談到自己的座右銘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最喜歡的格言是“懷疑一切”,體現(xiàn)了他勇往直前追求真理的無畏勇氣。[注]袁雷、張云飛:《馬克思傳——人間的普羅米修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419頁。在家庭生活中,馬克思常常通過閱讀、寫作、外文學習和郊游來向孩子們潛移默化地熏染革命家風。馬克思一家都熱愛閱讀與朗誦,李卜克內(nèi)西形容馬克思“幾乎每天都閱讀歌德、萊辛、莎士比亞、但丁、塞萬提斯的作品”[注]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我景仰的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頁。,并且認為這些作品是自己的語言老師。莎士比亞作品更是全家必讀之書,愛琳娜六歲就能背誦其中許多臺詞。馬克思常常為孩子們朗誦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包括荷馬的全產(chǎn)作品、《一千零一夜》《尼貝龍根之歌》《古德龍》和《堂吉訶德》”[注]袁雷、張云飛:《馬克思傳——人間的普羅米修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87頁。。馬克思曾將《莽漢彼得》、馬利亞特全集和庫伯的作品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孩子們,并且陪伴他們一起閱讀和討論。馬克思一生筆耕不輟,用勤奮和智慧為世人留下了一座思想寶庫。在他的影響下,家人們也非常善于用寫作來表達思想、傳承家風。大女兒小燕妮寫作中長于運用典故,邏輯嚴密,論證有力;小女兒愛琳娜的寫作能力也很強,她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圍繞“反芬尼亞社社員非常法”問題、“反社會黨人非常法”問題等社會熱點問題,積極撰寫文章,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外語學習方面,馬克思的三個女兒在外語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她們的語言天賦得益于馬克思。馬克思工作極其繁忙,但他始終認為,和孩子們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休息。馬克思夫婦周末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去郊游,到大自然中放松身心。馬克思擅長給孩子們講故事,懸念迭出,精彩紛呈。比如,馬克思曾講述魔術家漢斯·勒克爾如何因為生活貧困而被迫將玩具鋪的玩具一一賣給魔鬼,最后又經(jīng)過各種奇遇一一回到玩具鋪的故事,告訴孩子們,任何事物都會發(fā)展變化,一切非正義的勢力都被正義的事業(yè)所擊敗,黑暗終將被光明代替。這樣,就在故事中不知不覺滲透了對女兒們的革命斗爭教育。郊游只是社會實踐的一種具體形式,馬克思夫婦的根本目的是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開闊眼界和見識,鍛煉意志和體魄,涵育斗爭意識和不屈服的人格。
再次,馬克思革命家風由家吹向社會。馬克思革命家風不僅吹遍家庭的每個角落,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通過家庭來影響社會和世界。馬克思革命家風的策略是,通過倡導社會主義平等家風以防止封建等級和特權思想滋生;通過倡導無產(chǎn)階級革命樂觀主義家風以防止資本主義奢靡享樂思想滋生。例如,馬克思非常重視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他在家庭生活中也充分表現(xiàn)出對妻子和女兒們的愛和尊重。馬克思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自然的關系就是男女關系,真正的倫理之愛,建立在尊重個體獨立人格的基礎之上:“把婦女當作共同淫欲的擄獲物和婢女來對待,這表現(xiàn)了人在對待自身方面的無限的退化。”[注]馬克思:《1844 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80 頁。恩格斯曾在批判資產(chǎn)階級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關系的扭曲時激烈回應:“你們是責備我們要消滅父母對子女的剝削嗎?我們承認這種罪狀”[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8頁。,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保持平等的關系。馬克思夫婦非常贊同這一點,他們在家庭生活中非常尊重孩子們的人格,重視與孩子們以平等態(tài)度相處。在革命樂觀主義家風方面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例如,燕妮把謄抄馬克思手稿、抄寫他的潦草的論文,并把這種繁重而復雜的工作看作是一種幸福。她還說道:“有時我以為他們對工人事業(yè)的獻身精神就一條紐帶把他們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有飽滿的樂觀情緒,誰也不像他們那樣愛開玩笑,愛說俏皮話。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在需要保持嚴肅氣氛的時候,他們兩人卻笑出了眼淚,使那些本來為這種不拘禮節(jié)而皺眉的人,也不得不跟著他們一同大笑。”[注]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回憶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頁。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這個家庭克服艱難險阻,始終團結(jié)一心的重要力量。許多馬克思革命家風的故事在世間廣為傳揚,它成為人們?yōu)槊裰鹘夥攀聵I(yè)而斗爭的思想豐碑,也成為無數(shù)家庭不懈奮斗的思想“燈塔”。
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一生。馬克思的家庭是歷盡艱辛、顛沛流離的革命家庭。馬克思革命家風孕育于馬克思幼年時期那個富有自由民主精神的家庭以及動蕩而充滿斗爭的年代。在經(jīng)歷了痛苦的“背親離家”和堅決的“叛教蔑俗”斗爭之后,終于形成了以“追求民主與解放”為邏輯主線的革命家風,馬克思睿智地將這種革命家風精神推行于世界,引導了億萬家庭走上民主解放的道路。馬克思革命家風為斗爭而表征,為宣示而表征,為化育而表征。其革命家風呈現(xiàn)出“背于親、蔑于俗、革于世”的歷史發(fā)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