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寧寧,鄭 帆
(西安高新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00)
中暑具體是指人在高溫條件下,機體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系統(tǒng)功能發(fā)生障礙,汗腺功能發(fā)生衰竭、水及電解質代謝情況紊亂而造成的代謝失常綜合癥。根據病情的輕重將中暑患者劃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1]。重度中暑即為熱射病,屬于高溫綜合征,其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達10%~50%,預后差,后遺癥嚴重。如果沒有及時對重度中暑患者實施急救措施,將會產生不可預測的后果。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42例中暑患者,資料收集時間為2017年1月~2017年12月,現將臨床情況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治療的42例中暑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記錄資料,其中重度熱射病患者1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院制定的中暑臨床癥狀確診標準。患者年齡21~87歲,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為(42.74 4.53)歲。其中12例患者存在高溫環(huán)境接觸史,機體表現出體溫急劇升高、無汗癥狀。從中暑因素來看,7例患者在高溫或烈日環(huán)境中開展軍事訓練導致中暑,占比16.67%;31例患者在高溫作業(yè)過程中中暑,占比73.81%;剩余4例患者為老年人,合并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占比9.52%。本次研究患者均在本人同意的基礎上進行,并簽署知情書。
1.2.1 院前急救護理方法
首先對患者病情進行初步診斷,了解患者的發(fā)病環(huán)境,是否存在突發(fā)性頭暈、頭痛、耳鳴、高熱及渾身無力的癥狀,觀察當前送急救時意識清醒程度、昏迷情況及身體抽搐反應。根據以上表現具體的急救護理措施為:①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采取平臥位,使用浸濕的冷毛巾平敷于患者頭部達到物理降溫的目的,或者通過掐人中穴的方法幫助患者蘇醒。對于輕度中暑的患者飲用含鹽的清涼飲料,根據熱射病的發(fā)病特點及體征,院前現場急救要快速降溫,積極支持臟器功能。②保持患者順暢呼吸,由于熱射病機體高溫,屬于中樞性高熱,藥物退熱不能發(fā)揮效用,因此熱射病患者使用物理降溫聯(lián)合藥物降溫方法,首先急救車內的溫度設置為20~25°C范圍,頭部放置瞬冷冰帽以此降溫,并于股靜脈和頸靜脈部位放置冰袋,在降溫過程中如果有寒戰(zhàn)及抽搐患者,給予肌肉松弛藥物和神經抑制藥物緩解癥狀。③及時清理呼吸道,熱射病患者昏迷且伴有舌后墜,不能自主有效排出嘔吐物和分泌物,容易出現誤吸及窒息現象。因此讓患者平躺,將頭偏向一側,對口腔及鼻腔內額異物立刻清除,必要情況下借助吸引器實施吸痰處理,然后進行吸氧裝置。如果有發(fā)生呼吸及心臟驟停的患者,應該給予氣管插管及心肺復蘇手術加以搶救。
1.2.2 院內急診救治
保持患者有效通暢的呼吸,繼續(xù)給予降溫措施:①依靠吸引器繼續(xù)清除患者口腔和鼻腔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實施吸氧治療,必要時進行氣管插管,消除呼吸道梗阻癥狀。②對患者實施體內降溫,利用溫度為4°C、濃度為10%的1000毫升葡萄糖氯化液灌注到患者胃中,其次使用相同溫度的200毫升冰生理鹽水聯(lián)合0.5ml氨基比林實施灌腸處理[2]。③繼續(xù)沿用藥物降溫方法,氯丙嗪和異丙嗪各8毫克聯(lián)合哌替啶25毫克靜脈滴注,如果出現血壓下降的情況,根據具體需要減慢滴注速度或者停止用藥。
42例患者均搶救成功,沒有發(fā)生死亡病例,治療有效率為100%,其中17例重度中暑(熱射?。┗颊呒本群笸耆祻?,有5例患者出現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剩余25未出現任何并發(fā)癥。
院前急救護理與院內急診救治護理因其科學、系統(tǒng)、及時、有效的急救護理流程和合理有序的護理干預等特點,明顯改善了中暑患者臨床癥狀[3]。由于中暑疾病發(fā)作快,病情進展變化迅速,而患者毫無心理準備,因此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不利于急救護理的干預。護理人員應該通過疏導及安撫患者的情緒,通過加強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及機體感知,提升治療中的依從性。對入院后的患者實施體外降溫聯(lián)合體內降溫護理方法,有效控制疾病的延伸。
綜上所述,對中暑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護理及院內急救診治護理臨床效果顯著,有利于降低熱射病死亡率,減少并發(fā)癥的出現病例,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