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炎
(廣東紅海灣發(fā)電有限公司,廣東 汕尾 516623)
自前工業(yè)時代(1850~1900年)以來,大氣中CO2含量已經大約增加了40%,到2013年達到了400mg/L。2006年的中國CO2排放總量62億噸,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排放大國!2013年,中國的人均CO2排放量首次超過歐盟,碳排量比美國和歐盟的總和還高,總排量占到全球的29%,2015中國CO2排放總量已達104億噸。
普遍認為全球變暖是由于溫室氣體(如CO2、CH4、N2O等)過多排放造成,其中CO2占總增溫效應的63%,是最主要溫室氣體。而燃煤電廠是最大最集中的CO2排放源,占全球碳排放37%[1],燃煤電廠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工作刻不容緩。
CCUS是指將CO2從排放源中分離出來,通過交通運輸或管道輸送到特定地點進行利用或封存,使CO2與大氣長期隔離。當前CCUS技術基本上仍處在研發(fā)和示范性階段,諸多因素制約了CCUS技術的發(fā)展,其中包括成本和能耗高、長期封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難以評估等問題。
目前國際上使用較多的提法是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將CO2資源化利用也作為該技術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則稱CCUS,二者并沒有本質區(qū)別。
近年來,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都投入巨額資金開展CCUS研發(fā)和示范活動,至2011年全球CCUS項目超過200個,其中全流程項目約70個。
但近幾年CCUS技術發(fā)展緩慢,主要原因是高能耗、高成本、長期安全可靠性不確定等突出問題,特別是在封存選址、環(huán)境監(jiān)測、生態(tài)影響、泄漏應急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的環(huán)境風險問題。所以,CCUS技術在發(fā)達國家仍處于研發(fā)和示范階段。
我國CCUS技術發(fā)展較慢,各環(huán)節(jié)發(fā)展不平衡,距離產業(yè)化、全流程應用示范仍存在較大差距。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我國在技術鏈各環(huán)節(jié)都已有一定的研發(fā)基礎,但是,整體上相比國外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規(guī)?;?、全流程示范、CO2封存監(jiān)測、泄漏預警等核心技術以及大規(guī)模運輸與封存工程經驗等方面尤為明顯。
目前,燃煤電廠碳捕獲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捕獲系統(tǒng):燃燒后分離、燃燒前分離和富氧燃燒,本文主要介紹燃燒后捕獲與分離技術[2]。
燃燒后捕獲與分離是指煙氣中CO2與N2的分離。當前最好的燃燒后CO2收集法是采用化學溶劑吸收法,該方法具有較高的捕集效率和選擇性,且能源消耗和收集成本相對較低。化學溶劑吸收法是用酸性氣體與堿性液體之間的反應,常用的吸收劑是胺類吸收劑(如一乙醇胺MEA)。除了化學溶劑吸收法還有吸附法、膜分離方法等。
原煙氣在預處理后進入CO2吸收塔,在溫度40~60℃環(huán)境下,CO2被吸收。然后凈煙氣進入水洗容器平衡系統(tǒng)中的水分,除去煙氣中的吸收劑液滴和蒸汽,隨后離開吸收塔。
吸收了CO2的吸收劑被抽到再生塔的頂端,在比大氣壓略高的壓力和溫度100~140℃的環(huán)境下進行再生。水蒸汽經過凝結器冷凝后返回再生塔,而CO2排出再生塔。再生后的吸收劑被抽回吸收塔。
管道輸送是CO2運輸最安全、最成熟的辦法,首先將氣態(tài)的CO2進行壓縮,提高氣體密度,降低運輸成本。由于碳捕獲(包括壓縮)成本非常高,因而管道運輸成本在整個流程中所占比例就很低了。因此只要捕獲和封存兩個環(huán)節(jié)成本較低,全流程運作成本就會明顯降低;
碳封存是指將捕獲、壓縮后的CO2運輸?shù)街付ǖ攸c進行長期封存的過程。根據(jù)封存地點和方式不同,將碳封存分為地質封存、海洋封存、碳酸鹽礦石固存和工業(yè)利用固存等。
普通燃煤電廠鍋爐排放的尾部煙氣CO2含量僅有大約3%~16%,可壓縮性比純的CO2小得多,在這樣的條件下儲存1tCO2大約需要68m3的空間。因此,只有分離煙氣中的CO2,才能充分有效地對它進行運輸和封存。
“捕集預留”是一個設計概念,意即在條件成熟時燃煤電廠能更為經濟地、合理地改造為配套有CO2捕集與封存技術裝備的電廠。捕集預留不應僅限于捕集,因為捕集與封存是捕集、運輸與埋存的集合,因而電廠捕集預留的概念也包括了合理的廠址選擇,這樣才能將捕集到的CO2經濟地輸送至封存地點,以降低整個CCUS過程的總體成本。
2014年,國內首份百萬噸級“捕集預留”設計方案在華潤海豐電廠啟動[3]。該項目規(guī)劃建設8臺1000MW超超臨界機組。海豐電廠委托廣東電力設計院和英國愛丁堡大學進行項目設計,為一期2臺1000MW機組項目進行“捕集預留”,并且考慮未來CCUS改造的方案,目前一期2臺1000MW機組已經建成發(fā)電。
捕集預留電廠的具體要求如下:
(1)碳捕集預留發(fā)電廠需要為新增加的CO2捕集設備(如洗滌塔、CO2壓縮系統(tǒng)、生產氧氣系統(tǒng)等)預留安裝場地和空間,為增加部分系統(tǒng)而預留接口,此外還要預留改造時的施工場地和設備運輸空間;
(2)燃煤發(fā)電廠采用燃燒后分離捕集CO2技術對煙氣中SO2和NO2濃度要求較高。要求的SO2和NO2濃度分別小于10~30mg/Nm3和40mg/Nm3,從而減少對吸收劑的影響。因此燃煤電廠在設計煙氣脫硫、脫硝系統(tǒng)時,應當考慮把煙氣脫硫、脫硝系統(tǒng)設計到符合CO2捕捉的要求,或者為將來的煙氣脫硫、系統(tǒng)升級進行預留;
(3)汽輪機以及其脫硝汽管系統(tǒng)受碳捕集改造的影響最大。使用燃燒后胺吸收捕集技術,為了加熱胺再生溶液,需要大約40%~50%、壓力為0.36MPa的蒸汽從汽輪機低壓段前抽出。因此,汽機房應預留空間,以保證能夠安裝閥門及大型低壓蒸汽管道;
(4)其它系統(tǒng)設計預留:壓縮空氣系統(tǒng)、水處理系統(tǒng)、污水系統(tǒng)、電氣系統(tǒng)、全廠管道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等。
CO2減排是一個全人類問題,并且認定CO2為主要“溫室氣體”的觀點逐漸增多。隨著更多CCUS項目的開展,該技術將逐漸成熟、成本日趨下降并被普遍接受,并將成為燃煤電廠減少碳排放最最重要的技術和方式。
現(xiàn)階段,不僅要預測到CCUS良好的發(fā)展前景,更要深刻地認識到開展CCUS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因此,發(fā)展CCUS必須謹慎、前瞻,既要立足國情、量力而行,從大的層面要以加強CCUS 研發(fā)和示范為要務,避免盲目大規(guī)模上馬,又要面向國際、適度超前,為未來CCUS可能的大規(guī)模應用做好前期準備;從燃煤電廠層面主要是加強CCUS知識儲備、人才培養(yǎng)和對新建項目適當超前的“捕集預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