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的政治思想,包括他主政陜西期間以賑災為中心的地方建設思想、西安事變前后的停止內戰(zhàn)團結抗戰(zhàn)的愛國主義思想、西安事變后的全民族持久抗戰(zhàn)思想三個方面。在主政陜西期間,他推行以賑災為中心的地方建設。西安事變期間,他不計個人前途,一心促成全民族抗戰(zhàn)的局面。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他赴國外考察,期間積極宣傳全民族抗戰(zhàn),形成持久抗戰(zhàn)思想。
關鍵詞:楊虎城將軍;政治思想;地方建設;抗日愛國思想;持久抗戰(zhàn)思想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23-0043-04
抗日民族英雄楊虎城將軍,因參與領導發(fā)動西安事變而彪炳青史。他早年投身辛亥革命,畢生追求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形成其獨特的政治思想。遺憾的是,目前對楊虎城將軍的研究,僅集中在其在西安事變期間的政治表現(xiàn)和歷史地位,對其長期從政經驗,特別是主政陜西后的政治建樹,鮮有學術關注。①其實,自1930年執(zhí)掌陜西政局后,楊虎城將軍就開始推行以賑災為中心的地方建設,形成其獨特的施政風格,并形成其個性化的施政理念。西安事變期間,他不計個人前途,一心促成全民族抗戰(zhàn)的局面。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在赴國外考察期間,他仍然積極宣傳全民族抗戰(zhàn),并形成持久抗戰(zhàn)思想。筆者不揣淺陋,擬以上述思路為線索,全面考察楊虎城將軍的政治思想,敬請方家指正。
楊虎城將軍的政治思想,包括他主政陜西期間的以賑災為中心的地方建設思想、西安事變前后的停止內戰(zhàn)團結抗戰(zhàn)的愛國主義思想、西安事變后的全民族持久抗戰(zhàn)思想三方面。
一、以賑災為中心的地方建設思想
作為陜西蒲城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的愛國軍人,楊虎城將軍始終關心家鄉(xiāng)建設,希望為造福桑梓出力。早在1926年,楊虎城將軍就和其他陜西將領聯(lián)名通電,“為維持一省和平計”,“維持全省治安,并守中立,實行保境安民主義”。[1]21930年11月,楊虎城將軍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陜西省政府主席,正式主政陜西。他對歡迎群眾講話表達了致力地方建設的愿望。他表示:“關于陜省善后問題,第一要務即是救濟災荒,還要父老兄弟們幫助虎城,一致向中央呼吁,懇請撥發(fā)大批賑糧賑款,救濟我們陜西受苦受難的窮同胞。”[2]511月14日,他向南京國民政府請命:“竊以為災有重輕,治兼標本,目前應分別急賑工賑,兼籌并進。關于急賑,擬就災重各縣設工廠數(shù)處,共設五十廠,約容三十萬人,以五個月計需款一百萬元。各縣及省城各設收容所一處,共設三十處,約容二萬人,仍以五個月計,需款三十萬元,他如老幼殘廢者,須改散干糧;無衣御寒者,須制發(fā)棉被,以及借付耕牛,修補房屋,共計更需七八十萬元。至工賑則導渭、開渠、筑路、掘井,共需一百萬元?!币陨霞惫少c需款360萬元。他懇請南京國民政府“迅撥巨款,俾資賑濟”。[3]911月15日,他再次為災民請命于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
在主政陜西的第二個月即1930年12月,楊虎城將軍就擬出政見商榷書作為其施政綱領。首先,政見商榷書以救濟災荒作為中心任務,力爭在以工代賑過程中,“一般災民既可借工資以糊口;地方建設亦可資群力以觀成”,從而開始恢復民力,為日后的大規(guī)模建設打下基礎。其次,他主張切實振興教育。具體辦法是:“將商稅、棉花捐、卷煙特稅全數(shù)撥歸教育廳,保障獨立”,之后“厘定法規(guī),整頓各級小學,注重鄉(xiāng)村教育,以達教育普及之目的”。再次,整頓交通,“擬體察地形,將全省道路,分別干線支線,次第修筑,俾臻寬平,務使各處重要城鎮(zhèn),聲氣聯(lián)貫,縱橫四達”。第四,興修水利,“督飭各縣縣長勤導農民,鑿井浚泉,并于小河細流,一律開渠引水,借資灌溉”,并由政府主持引涇入渭過程。最后,完成地方自治,“遵照先總理建國大綱之規(guī)定,厲行訓政,實施地方自治”。[4]18
為地方建設的長遠發(fā)展起見,楊虎城將軍大聲疾呼教育的改良和知識的更新。1930年11月,他在回教公會歡迎會上表示:“世界各國,往往政權為學識高深者所操”,因此“欲要民族進步,定要接受新的學術,發(fā)展教育,增長智識,這樣自然能氐除種族的界限”。[5]131930年12月8日,在涇縣各界歡迎會上,楊虎城將軍表示:“今后把教育費令其獨立,一切當積極計劃,使教育費不但獨立,且要陸續(xù)增加,使教育能日行發(fā)展?!盵6]211931年1月,他勉勵三原縣學界:“嗣后吾人應打破地域觀念,目光須直向潼關以外,乃至中國以外,去探視去接受新的世界潮流。”[7]361931年3月,在對華縣咸林中學學生的講話中,他勉勵青年要擔負起時代的責任:“你們要記著,僅維持吃飯問題不特不是我們青年學生的責任,而且還是我們青年學生的大恥奇辱。我們青年學生的責任是如何去促進革命成功,如何對民眾宣傳,如何對社會謀建設,俾社會上的福利日日向水平線上逐漸發(fā)展才好。”[8]34他還注意到教育與賑災的關系,指出:“教育事業(yè),是與救濟災民相輔而行的。以前陜西人民有八百萬,內中經過天災匪患,死了幾百萬,現(xiàn)在對于人民繁殖,要極力地提倡,救災施教,成為一樣的問題?!盵9]38在全省教育局長第三次會議上,他告誡“辦理教育,萬不能存有地域觀念,教育局長是負有重大責任的,地方風化全以教育界為轉移,非普通士紳可比”,并提出“若將教育費附加于地丁上,使子弟求學都有希望”。[10]39
楊虎城將軍希望商業(yè)界能夠擔負起振興陜西經濟的責任。1930年11月,他在西安商界為他舉辦的歡迎會上表示:“吾陜過去習慣,政府是政府,農商是農商,各不相聯(lián),這是一個缺點。要知金融為社會命脈,金融活動,農村也有辦法,政府受民眾襄助,事業(yè)定能成功,可見社會造成,是有連環(huán)性的,決不能彼此離開”。他希望“現(xiàn)在的急切之圖,先要將交通恢復,政治導上軌道,希望大家一切不要守舊,趨向新的方面去做,充分認識,用科學方法改善商業(yè)?!盵11]111933年2月,他表示軍隊應理解和支持地方建設,“要對癥下藥,極力縮減軍隊;其次厲行節(jié)儉,為老百姓辦民團;開發(fā)水利;扶助老百姓的自衛(wèi)能力和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積極打破遭災荒的厄運”。[12]59
在遠赴海外考察之際,楊虎城將軍仍然不忘地方建設,表示:“深望我父老兄弟同心協(xié)力,注意于造林、筑路、鑿井、開渠,提倡合作復興農村等事,以為抗日救亡之基。”[13]226在從上海啟程出國前,他仍然掛念家鄉(xiāng):“西安現(xiàn)在絕無問題,所有問題者為旱災。西北目前米糧告罄,邇來雖得大雨,棉花得以下種,惟能否生長,尚不可知?!盵14]227途徑火奴魯魯時,他鼓勵華僑回國投資支援抗戰(zhàn):“吾國富源急待開發(fā),尤以西北方面如陜甘寧青各省,礦產豐富,農村水利事業(yè)尤可盡量發(fā)展?!盵15]230
總之,楊虎城將軍主政陜西后,推動以賑災為重點的地方建設。他希望商業(yè)界能夠擔負起振興陜西經濟的責任,大聲亟呼教育的改良和知識的更新。在遠赴海外考察之際,他仍然不忘地方建設,鼓勵華僑回國投資支援抗戰(zhàn)。
二、停止內戰(zhàn)團結抗日的愛國主義思想
“九·一八”事變后,楊虎城將軍痛哀山河破碎、國難當頭的危局,呼吁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并最終參加領導了西安事變,成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
“九·一八”事變后五天,楊虎城將軍即泣告全國,“伏愿各省袍澤,全國同胞,栗閻墻御侮之訓,為安內攘外之圖,億兆戮力,挽救危亡”。[16]49他沉痛反思國家長期內戰(zhàn)給民族帶來的損耗:“第一是沒有團結精神,四萬萬同胞,好象一盤散沙,只知私不知公,以致互相爭權奪利?!彼粲酰骸暗谝灰懦饺艘庖姡V箖葼?。大家確實團結起來,認清對外目標。”[17]50他在勸告甘肅民眾時號召實現(xiàn)民族團結,表示:“五族共和,為我國立國之基礎;國內民族一律平等,為民族主義之原則,凡我甘民均應泯除已往嫌隙,糾正已往錯誤,互相親愛,一致團結,在中央政府指導之下,共御外侮,鞏固邊防”。[18]55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fā)。楊虎城、張學良等聯(lián)合通電全國,提出以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為中心的八項要求,即“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zhàn);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之政治自由;確實遵行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19]69楊虎城等指責蔣介石政府的內戰(zhàn)政策:“似此一意孤行,親痛仇快,危之無日,海內騷然”,坦陳發(fā)動西安事變是“請蔣公暫留西安保障一切安全,以待反省”,[20]71絕無個人私心。他表示對蔣介石本人絕無加害之意,“竊念我輩之于蔣公,猶子弟之于父兄,不忍陷長者于不義,尤不忍以愛蔣公者害蔣公”,只考慮“如何健全南京政府,為救亡御侮之最高權力領導機關,如何發(fā)動全國之整個抗戰(zhàn),以解放中華民族,尤賴蔣公之領導,以貫徹全國一致之救國主張”。[21]74
1937年元旦,楊虎城將軍在告民眾書中,高度評價了西安事變的意義。他指出:“西安事變的崛發(fā),為我們揭開了中華民族解放獨立自由的頭一幕。”這一天,“在中華民族的生存史上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時代,前者是結束了帝國主義向我們的進攻,而后者更是展開了中華民族解放的坦途”,因此,“雙十二事變充分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與健全,并不像日本帝國主義者所侮蔑我們懦弱、卑劣。雙十二的要求也很單純,只是一個中華民族為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的獨立自由的戰(zhàn)爭而已,是要把中國從此引上一條永久生存的大道,希望集中全國各黨派的力量,共同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場,大家拋棄一切成見與黨派關系,精誠團結起來,整齊我們抗日救國的陣容”。[22]118這不僅是對西安事變的總結,也是對他本人抗日愛國思想的高度概括。
1937年2月,楊虎城將軍向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交議案,重提西安事變的八項要求,希望鞏固事變開啟的國內和平局面。他表示:“今欲外求抗戰(zhàn),須先內求和平。近年以來,我國當外侮每憑凌之際,頻年用兵,消耗國家力量地方元氣者已屬不少。實則積弱之余,所存國家力量,地方元氣,自應力為愛惜,以對內少耗一分,即對外多增一分。故一切任何形式之內戰(zhàn),似有立時并永久停止之必要”。[23]210
三、全民族持久抗戰(zhàn)思想
在海外考察期間,楊虎城將軍時刻關心抗戰(zhàn)局勢,敏銳地判斷出全民族抗戰(zhàn)的發(fā)展趨勢,并科學總結出中國持久抗戰(zhàn)的特點。
盧溝橋事變發(fā)生不久,正在美國舊金山的楊虎城將軍準確判斷:“這個新的危機,明顯地是日本帝國主義按照它蓄謀已久的‘大陸政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又一步驟。”他指出“中國政府已是忍無可忍,只有奮力抗戰(zhàn)”,預言“在遠東將導致一場大戰(zhàn)”。[24]231他向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宣傳中國抗戰(zhàn)的神圣意義,科學指出:“所謂中日問題實際上就是國際問題,因為各國間的貿易經濟關連,不能分開的”。他堅信:“以我全民族的民族武裝自衛(wèi)抗戰(zhàn)精神必遠超于其物質優(yōu)越條件,相信最后的勝利終歸于我們?!盵25]234
楊虎城將軍提出持久抗戰(zhàn)思想:“至于戰(zhàn)略方面,日軍利在速戰(zhàn),我須長久堅持。彼雖利用飛機轟炸,我后方無所謂工業(yè)中心區(qū)域,對我損失甚微小。同時,我國各沿海工業(yè)區(qū)域多系外人投資,日軍暴行必然引起國際間之干涉,故優(yōu)勢必屬于我?!盵26]239他預言戰(zhàn)爭的持久進行勢必引起日本國內危機:“中日戰(zhàn)爭一起,日本馬上丟掉中國的市場,在中國的工商業(yè)馬上受到打擊,中國的原料無法再取。同時因為軍費龐大,勢必增加民眾的負擔,這樣就使日本國內革命的危機更要增高。”他倡導建立和平統(tǒng)一戰(zhàn)線即世界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認為中國抗戰(zhàn)“只有參加和平陣營的這唯一外交路線”。這需要首先和蘇聯(lián)合作,然后和西方國家尋求合作。[27]246在回國途中,他進一步倡導和平陣線,指出:“今日世界上和平陣線,已有英法美蘇等國為骨干,以比利時捷克等為助,而此等民主國家對我均示同情也。至于侵略陣線,則僅得一二國而已”。他對世界和平即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充滿信心,指出:“各國人民之反對法西斯主義,反對戰(zhàn)爭主義,其情緒純潔,是以反戰(zhàn)運動駕于各國政府而上”,因此他預言中國抗戰(zhàn)必將得到世界各國人民乃至政府的支持。他指出:“各國態(tài)度之轉變,其原因一以我國抗戰(zhàn)流血之結果,一以各國民眾之反戰(zhàn)也。故我們今須繼續(xù)抱定抗戰(zhàn)到底精神。最后勝利,必屬我有。”[28]259可惜,具有如此遠見卓識的一位愛國將領,最后居然報國無門,實在是歷史的悲劇。
總之,在海外考察期間,楊虎城將軍敏銳地判斷出全民族抗戰(zhàn)的發(fā)展趨勢,并科學總結出中國持久抗戰(zhàn)的特點,與國民黨陣營內甚囂塵上的“速勝論”和“亡國論”論調相比,無疑具有高度的認識價值和實踐意義。
綜上所述,抗日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的政治思想,包括他主政陜西期間的以賑災為中心的地方建設思想、西安事變前后的停止內戰(zhàn)團結抗戰(zhàn)的愛國主義思想、西安事變后的全民族持久抗戰(zhàn)思想三方面。在主政陜西期間,他推行以賑災為中心的地方建設。西安事變期間,他不計個人前途,一心促成全民族抗戰(zhàn)的局面。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他赴國外考察,期間積極宣傳全民族抗戰(zhàn),形成了持久抗戰(zhàn)思想。
注 釋:
①相關研究參見:王琳:《論西安事變前的楊虎城及其政治思想》,《人文雜志》1997年第1期,等。
參考文獻:
[1]楊虎城等三原會議通電(1926年3月30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在來陜就職時對歡迎群眾的講話(1930年11月1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3]為陜西災民給國民政府請命電(1930年11月14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4]政見商榷書(1930年12月)[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5]在回教公會歡迎席間的講演詞(1930年11月)[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6]在涇縣各界歡迎會上的講話(1930年12月8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7]在三原學界歡迎會上的講演詞(1931年1月)[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8]對咸林中學師生的講話(1931年)[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9]在全省教育局長會議開幕典禮上的講話(1931年3月)[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10]在全省教育局長會議第三次大會上的講話(1931年3月)[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11]在西安商界歡迎會上的講演詞(1930年11月)[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12]在西安綏靖紀念周會上的報告(1933年2月)[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13]招待西安各界首領話別(1937年5月1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14]在上海發(fā)表談話(1937年5月27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15]道經火奴魯魯時的講話(1937年7月9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16]楊虎城告全國電(1931年9月23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17]國慶紀念日對官兵訓詞(1931年10月10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18]勸告甘肅民眾書(1931年11月)[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19]張學良、楊虎城等對時局通電(1936年12月12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0]張學良、楊虎城致李宗仁、白崇禧文電(1936年12月12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1]致鄧寶珊文電(1936年12月12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2]告民眾書(1937年1月1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3]楊虎城、于學忠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的提案(1937年2月)[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4]抵達美國舊金山的書面講話(1937年7月14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5]在美國舊金山廣播電臺的講演詞(1937年7月22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6]在美國對僑胞的講話(1937年8月2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7]在德國答記者問(1937年8月31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28]在香港同濟中學歡迎會上的講話(1937年11月27日)[M]//西安事變研究會.楊虎城將軍言論選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王明前(1971—),男,漢族,江蘇蘇州人,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