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朱重琰
摘要:中學時期是學生們成長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確立的關鍵階段,是實施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時期。通過教材內容的挖掘,深度發(fā)揚和滲透人文精神,使之深入身心,是語文教學的基準點,旨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豐富學生精神世界與精神生活,為學生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根基。本文就當前初中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策略進行一些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中學;人文精神;培養(yǎng);分析
需知,語文教學,其主要任務便是進行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以及傳遞,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載體之一。初中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對祖國大好河山進行了描繪,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明加以了頌揚,不僅如此,還涵蓋了諸多名篇佳作。語文向學生們傳遞著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陶冶著學生情操,基于此,使得學生們能夠樹立崇高理想。故,初中語文的人文精神培育功能不容忽視。
一、將人文精神要素合理滲透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內
語文教學,思想導向功能尤為明顯和突出,涵蓋了關愛生命內容和珍惜友情內容以及個性弘揚內容等,這些要素均是人文主義價值觀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紫藤蘿瀑布》、《背影》等都是人文精神宣揚的良好典范。通過語文閱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蹲咭徊剑僮咭徊健氛n文中,學生通過學習后會懂得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要勇敢走出第一步,克服內心恐懼,經過艱難險阻之后勢必會走向成功。《散步》中對家人散步著重描寫,里面表達出了祖孫三代之間濃厚親情,教師此時應該啟發(fā)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學會逐步的承擔一定責任。
教師在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內,應重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使其能夠熟悉文學常識。基礎訓練是必須要做的,在教師引領之下,對語文材料相關實踐活動,進行由淺入深的教育。語言工具切實掌握之后,方可更好更優(yōu)的去理解文學作品,基于此,才能深度理解人類文明精髓所在。文學常識深入了解后,為名著閱讀奠定基礎,使得學生可以更加深入鑒賞文學名著,細細品味,掌握期間蘊含的審美價值要素,奠定優(yōu)良的人文精神根基。
二、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塑造人文價值
通過數(shù)次調查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知識,還有就是幫助學生在思想交流階段內去不斷的提升精神境界。語文教學之中,人文關懷的效能不可忽視,因此,閱讀教學階段,對學生滲透人文精神且培養(yǎng)人文價值,對于后續(xù)學生精神成長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新課程改革標準要求。閱讀材料中的人文精神要素和道德要素眾多,是學生道德培養(yǎng)的有效渠道及路徑,教師要順勢而為,利用好語文教學資源,最大限度上去挖掘課內外道德素材,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閱讀、去體會,而后產生情感共鳴,深度了解期間的人文思想和道德標準等。
如《魚我所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去領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含義;《談生命》文章教學中,引導學生去領悟正確的三觀,這些人文價值要統(tǒng)統(tǒng)挖掘出來,在閱讀中加以展現(xiàn),以便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課堂狀態(tài)。
三、在學習中升華自我,在探究中觸碰心靈
新課改至今,要求初中語文教學不能僅是注重學生成績提升,要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課堂之上,給予學生充裕的表現(xiàn)空間和溝通交流機會。綜合實踐活動進行中,教師要負起責任來,開展利于學生興趣提升的相關素養(yǎng)培育活動,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學生探究能力。敢于探究、投入研究、獲得成果,是創(chuàng)新精神培育的有效渠道,教師要借助課內外語文知識以及語文本體綜合性特點,高效憑借課程資源要素,樹立初中語文科學教育目標,將側重點方在學生綜合發(fā)展之上。
綜合活動開展,內容自然離不開生活,可以直接了解學生生活現(xiàn)狀,給學生群體內在道德教育、審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提供契機,同時,利用豐富教學資源,利于教師進行活動安排和理念傳達以及人文教育。中華上下五千年,孕育出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助人為樂從始至終都是我國歷來推崇的一種品質,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助人是不可或缺的一點,百順孝為先等也是良好的典范,通過語文教材中人文精神案例的引用和對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將這些傳統(tǒng)品質和精神融入到學生內心當中,使其懂得感恩、懂得互助、懂得奉獻。
《我的母親》為胡適佳作,教學中以“老照片的故事”等作為主題,去了解學生家庭背景和生活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心靈感觸,了解其情感世界。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抱有和藹態(tài)度,關心和愛護學生,培養(yǎng)學生擁有體察的智慧和善良的心靈,在生活中去關心和愛護那些急需幫助的人們,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資源共享,共同發(fā)展、共同完善。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道德培養(yǎng)和人格樹立
語文是文化載體,語言文字中涵蓋了很多人文精神內容和道德內涵要素等,文化積淀豐富多樣,閃光點十足,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完美素材。“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讓學生明白家國大義和民族氣節(jié)以及不屈不撓的精神,用歷史人物的人格來熏陶學生群體潛意識,成為學生們的精神陣地。
課堂,不單單是教授知識之地,也是進行人格塑造的圣殿,課內外名著、作品中,擁有著很多鮮明的文學形象和精神品質內涵等,會對學生的真善美給予相應啟發(fā)和培養(yǎng)。教學中,教師要讓偉大的形象常留在學生腦海之中,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形成優(yōu)良的人文思想和高尚品德修養(yǎng)。
結束語
語文教學,并非簡單教學任務,教學中要將德育融入在內,使得教材中的諸多人文精神,運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滲透給學生們,通過人文精神滲透、人文價值樹立、心靈感觸、道德培養(yǎng)等,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水平,樹立人文精神,成為未來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淡妝濃抹總相宜——淺談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J].黃玉峰.思想理論教育.2011 (24)
[2]古典詩詞教學方法探索[J].邢瑋.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 (03)
[3]教學即參與——兼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J].毛齊明.課程·教材·教法.2010 (04)
[4]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知識進化論審視[J].周敏.課程.教材.教法.2009 (10)
[5]尋找平衡的支點 促進語言與精神共同成長[J].李小葵.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