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在發(fā) 郭偉玲 孫捷
摘 要:自GaN LED獲諾貝爾獎以來,其熱度呈現(xiàn)不斷上漲之勢,藍光作為合成白色光源的最后一種基色光,使得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若要將其應用于產(chǎn)業(yè)化,實現(xiàn)成品器件,則需要使其發(fā)光效率達到最大化,此時,石墨烯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石墨烯作為諾貝爾獎的寵兒,具有超高的導電性、導熱性以及透光性,這些性能使得其成為LED透明電極的理想材料。
關鍵詞:GaN;石墨烯;發(fā)光二極管(LED)
如果我問,你是否見過夜間的燈火輝煌,你可能會對我嗤之以鼻:不就是燈嘛。是的,就是燈,但不是一般的燈,一項斬獲了2014諾貝爾獎,一個改變了世界的燈:氮化鎵(GaN)LED,這是今天我要說的第一個主角。另一個主角或許沒有它那么常見,但其名聲也是如雷貫耳:石墨烯。同樣地,它摘得2010年諾貝爾獎桂冠。那么這兩大諾貝爾獎巨頭碰面,又會撞出什么樣的火花呢?
一、點亮21世紀的光:GaN LED
為什么GaN如此重要?在這里我們做一個解釋:人是生活在太陽下的生物,最習慣的光照是陽光,人眼在適應一種光源的時候,會自動地拿陽光來做比較,這也是測量光源顯色指數(shù)的原理。太陽光是一個連續(xù)性光譜,而單一LED發(fā)光波長很窄,顯色性成為大問題。我們知道在光學中,任何光都可分解為三基色,即紅綠藍三色,那么我們反其道而行,用三種單色LED組拼不就可以得到接近日光的連續(xù)光了?這種理論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當我們考慮其可行性時發(fā)現(xiàn),找不到短波段也就是藍紫色端的LED。所以LED發(fā)展遭遇了瓶頸,卡在這里了。而中村修二等人發(fā)明的GaN 藍光LED在當時正好補足了這一缺口,[1]讓基于白光LED和全色顯示成為可能,這種劃時代的研究,成就了我們多姿多彩的今天。
二、21世紀的材料之王:石墨烯
石墨烯是怎么來的?說出來你可能不會相信:安德烈·蓋姆(Andre Geim)用膠帶粘出來的。那為什么他要去粘石墨而不是別的東西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石墨的結構,石墨的晶體結構是層狀的,靠微弱的范德華力貼在一起,這種力是很弱的,所以石墨層之間很容易相互移動和剝離,而當時在學術界有個傳說:二維材料是不可能穩(wěn)定存在的。蓋姆秉持著質疑的精神,對石墨下手了。他用膠帶不斷來回地粘,最終竟然粘出了一個諾貝爾獎!這就引出了21世紀最為強大的材料:石墨烯。[2]
石墨烯作為只有一個單原子層厚度的石墨,擁有諸多超乎尋常的性能:室溫下其電子遷移率約為15000cm2/(V·s),且受溫度影響變化小,這意味著石墨烯擁有很強的導電性,使它在電子器件中有很廣泛的應用前景;單層石墨烯的導熱系數(shù)可以達到5300W/mK,它的這種非常好的導熱性能,促進了其在散熱領域的應用;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透光性,單層石墨烯透光率可達97.7%,并且范圍廣,在紫外紅外波段均能透光。通過上述介紹,我們知道石墨烯擁有三把利器:高電導、高熱導、高透光。這將為我們下面的應用打下基礎。
三、諾貝爾獎撞上諾貝爾獎:氮化鎵-石墨烯 LED
兩項諾貝爾獎我們都有所了解了,那他們之間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GaN LED的結構:正裝結構和倒裝結構,[3]見圖1和圖2。
正裝結構:以藍寶石或碳化硅(SiC)作為襯底,先生長緩沖層和一層n型氮化鎵,然后生長多量子阱發(fā)光區(qū)(有源區(qū)),最后蓋以一層p型氮化鎵。由于氮化鎵為直接帶隙材料,其導帶電子可直接躍遷到價帶并與空穴發(fā)生復合產(chǎn)生光子,這就是發(fā)光的基本原理,我們做的就是帶量子阱的GaN pn結,最后在上面長一層透明導電層,目的是讓電流橫向均勻擴展開,實現(xiàn)大面積發(fā)光。然后進行局部刻蝕,露出n型氮化鎵,并在上面沉積一塊金屬做n電極,在透明導電層上沉積一塊金屬做p電極,通電之后就可以發(fā)光了。
倒裝結構:倒裝結構是要在n極和p極下方用金屬焊線機做兩個焊點用作引腳,用一根金線與外部的硅底板相連,這樣做的目的是,LED產(chǎn)生的熱量不經(jīng)過藍寶石襯底,直接傳到導熱率更高的硅上,再傳到金屬底座,使其散熱更良好。相對于正裝結構,倒裝結構的工藝比較復雜,一般用在大功率情況,散熱不均勻的情況下。
因正裝結構工藝簡單,為市面上較典型的結構。但由于p型GaN摻雜較為困難,造成p-GaN電阻很大,當電流流經(jīng)P-GaN層的時候更傾向于往下走而不是橫向擴展,這就造成了所謂的“電流擁堵”,即只在一點發(fā)光,導致LED發(fā)光效率低。為了解決這種現(xiàn)象,我們考慮在p-GaN上方生長一層透明導電層,使其電流在橫向擴展開,這種透明導電層需擁有很好的導電性和透光性。目前大多采用ITO(氧化銦錫)來作為透明導電層,但由于銦資源逐步枯竭,成為國家戰(zhàn)略資源,其成本造價逐年提升,我們迫切需要尋找一種透明度高,導電性優(yōu)良的透明導電層來代替ITO。而石墨烯的出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曙光,因為石墨烯擁有三把利器:高電導、高熱導、高透光。而把石墨烯作為透明導電層應用到LED上不僅可以解決電流擁堵的問題,還可以提高器件的散熱性能,增加器件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可謂是一舉兩得。
通過我上面的描述,你可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既然石墨烯這么強大,那為什么現(xiàn)在還沒能得到普及呢?這里面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了,我們且慢慢道來。
要應用石墨烯為透明導電層的話,那我們先得把石墨烯搞到p-GaN上面去,這個“搞到”上面去,里面的學問可就大了。[4]首先,石墨烯的功函數(shù)約為4.5eV,而p-GaN的功函數(shù)約為7.5eV。接觸時費米能級要對齊,這就會產(chǎn)生很大的接觸電勢差,導致了大的接觸電阻,它會阻礙載流子的有效注入。舉個例子,之前用ITO做透明導電層,ITO與p-GaN之間就好像是一條平坦的小路,電流輕而易舉就通過了,現(xiàn)在把ITO換成了石墨烯,這就相當于把小路換成了小山坡,電流需要爬過這個坡才能過去。這個坡對電流來說是個極大的阻礙,而如何鏟平這個坡是現(xiàn)階段的一大難題。其次,我們要把石墨烯“搞到”上面去,怎么“搞”?目前最直接、也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轉移,我們將附有石墨烯的聚合物襯底轉移到p-GaN上,然后再把聚合物襯底去除掉,就得到了單純的石墨烯。我們先不說聚合物襯底去不去得干凈,就僅僅是在轉移過程中,人為的抖動都會對石墨烯造成傷害,使石墨烯表面產(chǎn)生破洞或者是褶皺,本來電流爬坡已經(jīng)很難受了,坡上還有各種坑坑洼洼,可想而知電流通過之困難。
如果用石墨烯會有這么多困難,那我們不用了還不行?不行。在透明導電層的選擇上,我們可謂是背水一戰(zhàn),既要擁有高透光高電導的特性,又要在自然界資源豐富,這樣的材料除了石墨烯,沒有太多其他的選擇。怎么辦?迎難而上,克服困難!這個坡既然坑坑洼洼那就給它填平。要避免石墨烯出現(xiàn)破損褶皺等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轉移,直接生長!
好了,現(xiàn)在我們的方法找到了,該怎么實現(xiàn)呢?要想在p-GaN上直接生長石墨烯,首先要解決接觸電勢差的問題,也就是我們?nèi)绾稳ョP平那個坡。學術界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這個坡始終存在,既然鏟不平那就把坡度變得緩一點吧,所以我們可以在石墨烯和p-GaN之間插一層過渡層,例如超薄金屬層,使得其接觸電勢差有一個緩沖,這樣電流通過就會容易一些。這個問題解決了,又存在著另一個問題,石墨烯直接生長是需要高溫輔助的,而GaN是不喜歡高溫的,如何協(xié)調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呢?有人提出用等離子體協(xié)助的方式來降低石墨烯的生長溫度,在p-GaN表面直接生長石墨烯,并且在實驗室已經(jīng)制備成功。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證實了直接生長石墨烯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盡管現(xiàn)階段直接生長的石墨烯質量整體上仍然比不了ITO,但隨著研究以及生長技術的發(fā)展,我相信,石墨烯取代ITO做GaN LED的透明導電層是指日可待的,屆時,石墨烯與GaN LED兩大諾貝爾巨頭將會實現(xiàn)完美融合,[5]使人類的生活水準再上一個臺階,讓我們滿懷熱情,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1]Nakamura S, Mukai T, Senoh M. Candela-class high-brightness InGaN/AlGaN double-heterostructure blue-light-emitting diodes[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4, 64(13):1687-1689.
[2]Geim A K, Novoselov K S. The rise of graphene[J]. Nature Materials, 2007, 6(3):183-91.
[3]劉志強,王良臣.正裝、倒裝結構GAN基LED提取效率分析[J].電子器件,2007,30(3):775-778.
[4]文尚勝.高亮度GAN基藍色LED的研究進展[J].量子電子學報,2003,20(1):10-17.
[5]李明昆.GAN發(fā)光器件的市場前景[C].全國LED產(chǎn)業(yè)研討與學術會議,2000.
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超高能效LED高質量外延與內(nèi)量子效率提升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17YFB0403102)
作者簡介:杜在發(fā)(1994-),男,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方向:光電子器件,石墨烯;郭偉玲(1966-),女,漢族,山西垣曲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半導體器件可靠性和寬禁帶半導體器件的研究;孫捷(1977-),男,漢族,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半導體材料器件,低維材料生長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