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妹
摘要: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一篇課文的價值,在于文本在哪些方面能給學生當例子。本文從學透規(guī)范,提高語言理解能力;品詞咂句,提升語言品鑒能力;發(fā)現(xiàn)總結,培養(yǎng)語言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三個方面精準把握文本價值,提升閱讀教學效度,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文本價值 閱讀效度 學透規(guī)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0-0132-02
先來看本校青年教師的一則課堂引導:
沈老師在四下《像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中,先引導孩子們討論春天的意義后揭題,明確課前導語的學習任務后展開各種朗讀,接著提問:每一節(jié)詩主要講什么?學生概括教師板書,老師要求給詩歌分段。
沈老師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只不過筆者略感惋惜:如果我們的孩子以后拿到詩先想這首詩每一節(jié)在講什么,那是該喜還是該憂?這首現(xiàn)代詩最大的教學價值是什么?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語文能力主要包括語言理解能力、語言品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保ò俣劝倏疲┒颊f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一篇課文的教學,關鍵要看文本在哪些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上當例子,這便是文本的學習價值。只有充分發(fā)揮了課文的“例子”作用,才能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度。那么如何精準把握每篇課文的文本價值呢?
1學透規(guī)范,提高語言理解能力
漢語言文學研究表明:語言的理解先于語言的生成。理解了規(guī)律,掌握了規(guī)范,語言才能被吸收和習得。特級教師莫國夫認為,優(yōu)質的閱讀可以幫孩子積累豐富的語言范式,提升孩子的語言品味。(《閱讀,給孩子的最好禮物》)閱讀教學要精準把握文本中典型的語言規(guī)范,引導孩子熟悉語言的“套路”,提高語言理解能力,有助于寫作水平的精進。
現(xiàn)下閱讀課堂中,對“比喻、擬人、排比”等語言規(guī)范的教學有些本末倒置。總認為用了比喻、擬人就是好句子,并不明白,為什么用了比喻、擬人就一定好。如果不加糾正,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死板地認為,只要用了比喻、擬人,就是好文章。寫文章就成了句子、詞語堆砌,毫無生命力。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開天辟地》一文中這樣教比喻句:“傳說在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整個宇宙混沌一團,像個大雞蛋?!?/p>
第一步:天地未分開之前,宇宙像什么?這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同學們很快回答這是比喻句,把混沌一團的宇宙比作大雞蛋。
第二步:如果不把它比作大雞蛋,你能比作什么?學生說:像大氣球、像大水球、像大泥團……
第三步:如果讓你選擇,你是喜歡同學們的比喻,還是書上的比喻?作者為什么不把它比作更大的蛋呢?
一番爭論后孫老師總結:雞蛋天天能看到,而其他要么不太常見,要么沒有像雞蛋那樣有孕育生命的含義。什么是好的比喻句?就是用常見的去比喻不常見的,這樣讓人明白易懂。你們的大氣球雖然形象,但不能孕育出新生命,故不如祖先的形象,你看,我們的祖先多么聰明!
孫老師沒有把比喻句的教學止于“比喻句概念的灌輸、本體喻體的了解,而是引導發(fā)現(xiàn)比喻的要義是什么,好的比喻能帶來些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把語言的規(guī)范學透了,就能理解其中的奧妙,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提高語言的理解能力,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化腐朽為神奇。
2品詞咂句,提升語言品鑒能力
網(wǎng)絡上有這么一個段子:翻譯一個句子:If you do notleave me,we will die together.“如果不滾開,我就和你同歸于盡?!保ㄋ募壦剑?“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保壦剑?“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保ò思壦剑?“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保▽<宜剑?“你在或不在,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保ɑ罘鹚剑?。段子搞笑,但耐人尋味。
語文鮮有對錯,只有好與不好,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便在這好與不好之間。莫國夫老師在《閱讀,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一文中指出,閱讀對作文起碼有兩個決定性的功能,其中一個就是感受力,敏銳的感受力是影響孩子作文高下的生要素,這尤其需要優(yōu)質的文學閱讀的熏陶。筆者認為,敏銳的感受力來自于品詞咂句,反復推敲。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中那些唯一的或者以一當十的詞句,通過品析推敲練習,提高對語言的品鑒能力。那么,怎么樣的文本需要品評推敲呢?又分別需要怎樣區(qū)別對待呢?
首先,有推敲價值的詞句,往往表面看似矛盾,實則是入情入理的描寫,展現(xiàn)的是作者曲折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比如《花的勇氣》中另有:“我驚奇地想:它們?yōu)槭裁床皇窃跍嘏年柟庀旅俺鰜?,偏偏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花“拔地而起”,這不是很矛盾的用法嗎?其實,這正是作者想表達的“花的勇氣”,花雖小,但勇氣不小,這便是生命的意味!這類詞句就要引導學生找矛盾處入手,體驗當時作者是怎么想的。體驗深入了,就能理解創(chuàng)作過程,離獨立創(chuàng)作也不遠了。
其次,有推敲價值的詞句往往是開放的。這種開放并不是指可以被替代,而是由于開放,詞句蘊含了豐富的含義,展現(xiàn)別樣的美感。如四下《漁歌子》“桃花流水鱖魚肥?!币恍性娙齻€意象之間是互不相干,還是有某種聯(lián)系?如果有聯(lián)系,是怎樣的聯(lián)系?這中間就很值得玩味。在引導孩子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時,有的說:桃花開放的時候,正是春水漲的時候,水里營養(yǎng)很多,鱖魚也正肥美—這是時令聯(lián)系;有的說:桃花開了倒映在河水里,粉紅粉紅的,映得河里的鱖魚特別鮮美漂亮——這是空間聯(lián)系;有的說: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河邊桃花落下,花瓣隨流水漂走,鱖魚都來一起嬉戲了——這是事件聯(lián)系。無論是哪一種推敲想象,都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這類詞句,就要放手讓孩子大膽推敲。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科要注重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正是在這樣開放的文本推敲中尊重了孩子的獨特體驗,提高了語文審美能力。
再次,有推敲價值的詞語往往是習以為常但很少有人去想“為什么”的。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社會產(chǎn)物,正因為約定俗成,所以容易習以為常。在閱讀教學中要幫助孩子透過“習以為?!保磸屯魄?,領悟詞句中隱藏的“為什么”,感受文本的獨特性,提高語言的理解力,習得語言技巧。如《牧場之國》首句:“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焙芏嗳肆晳T性地以為這只是引出牧場之國,平時都這么說的呀,那么為什么不直接說“荷蘭是個牧場之國”,要先鋪墊“水之國,花之國”呢?它們的順序能不能換呢?通過朗讀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重點在于“牧場之國”。那如果要寫一篇《水之國》該怎么說呢?學生會試著說:“荷蘭,是牧場之國,花之國,也是水之國?!蓖瑯尤绻恰痘ㄖ畤窞轭},那應該是“荷蘭,是水之國,牧場之國,也是花之國?!焙⒆訒l(fā)現(xiàn),語序不同,語言的重點也不同,平時說話就要注意語序的安排。這種語言的細微差別,離開了本文的示范和利用,平時很難講明白,但在這個文本環(huán)境中,卻通過一問、一讀、一換,不僅發(fā)現(xiàn)了作者語句的精妙之處,更明白了說話時語序的重要性。因此,教師需要有一雙眼睛,發(fā)現(xiàn)藏在尋常語言里的有價值的語言規(guī)律,引導孩子推敲習得,提升孩子的語言品鑒能力。
3發(fā)現(xiàn)總結,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教學在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向前走一步—研究怎么寫。關注怎么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表達的奧秘,掌握表達的技巧,提高謀篇布局的能力。教師要強化閱讀教學為培養(yǎng)寫作能力服務的意識,要善于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文本在寫法上的不同之處,并為寫作提供不一樣的范式。
比如學完《鄉(xiāng)下人家》后拓展教學:
師:你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些什么經(jīng)驗?(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了“抓住景物來寫”、“按一定的順序”等。)
師: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很多這樣的詞語。(引導學生逐段圈:總愛、或、或、有些、還有些、常常、照例總要、倘若、常常、便)這些詞語用和不用,會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這樣讀起來,更口語化。
師:(出示例句)嗯,我請你讀讀看,到底有沒有很口語化。
生:這些都是鄉(xiāng)下人家經(jīng)常做的,他們已經(jīng)很習慣了。
師:習慣做的,往往就是特色。平常去吃農(nóng)家特色菜,那些是農(nóng)家經(jīng)常吃的;重慶特色菜,是重慶人經(jīng)常吃的;紹興特色有哪些呢?烏氈帽、烏篷船。這就是習慣,就是特色。作者多聰明啊!抓住了鄉(xiāng)下人家習慣的事情來寫,偶爾出現(xiàn)一次的就——不要寫了!如果要你來寫《城里人家》,也要抓住城里人經(jīng)常做的事來寫。
片段中,孩子們“抓住景物特點寫景、兩種順序交叉使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教師稍加引導也讓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抓住鄉(xiāng)下人家習慣的事情來寫”。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讓孩子們就其中一個點寫個小練筆,或者單元習作時用上某一種方法。不管用或不用,今天的發(fā)現(xiàn),都指出了一個方法,一條道路,或許某一天,孩子自己寫文章的時候用進去了;或者,下一次再出現(xiàn)一次這樣的文本,就可以喚起舊知,一回生,二回熟,知識形成了模塊,就會印象深刻。但如果放著文本中如此鮮明的謀篇布局的方法不去學習,無疑是一種浪費,羅馬也永無建成之日了。
在信息量如此大的今天,語文課守著一部分特別好的時間,學習一本精選過的課本,如果不能精準把握文本的價值,有效地提升閱讀效度,無疑是一種失職。教師應合理開發(fā)文本中語文技能的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使語文課堂擔負起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責任,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課堂上明顯增量,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