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甜甜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堂就是為學生而設置的,要以生為本地展開教學,促使學生積極和文本產(chǎn)生共鳴,進而提高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幾種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0-0059-01
語文課堂并非單純只是指導學生讀懂課文的內(nèi)容就可以的,而是要講究精神的。教師要抱著尊重學生的精神,指導學生掌握讀寫等學習技能,并促使學生啟迪思維,激發(fā)情感,感受到語文的詩意。這樣的語文課堂才能促使學生展開個性化閱讀,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
1有本,尊重的精神
語文課堂的精神首先在于“尊重”,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賦予足夠的尊重。教師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要傾聽學生的想法,哪怕學生提出了錯誤的想法,也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加以理解。這樣組織學生展開學習活動才能展現(xiàn)出師生之間的合作性,也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在學習《范進中舉》時,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性,所以如果直接提出要求,讓學生分析范進的人物特點,并讓學生探究作品的諷刺藝術,則有的學生可能很難完成任務。因此教師要本著尊重學生的目的,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模擬文本對話,從范進和母親、胡屠戶、范太太等人的對話中找出對話的內(nèi)容,分析其性格特點。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采用比較人物變化的方式,說說范進在中舉前后發(fā)生的變化,并思考這種變化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對于能力更強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讓學生嘗試展開拓展閱讀,閱讀《儒林外史》,并嘗試找一下在小說中是否還有和范進性格相似的人物,并探究作者為何要創(chuàng)作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教學有針對性,能更好地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學精神。
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生為本,在把握“根本”的基礎上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才是真正以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如果教師能充分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基本學情,根據(jù)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則能讓學生更好地有所感悟,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2有情,讀寫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提高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目的性,將讀寫的精神融入到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聽說讀寫等各種項目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有目的的練習中逐步積累語感,提高語用能力,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講究精神的課堂。
在學習《背影》后,不少學生都對其中的父子情感所打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讀寫訓練。在初步展開訓練時,可以摘取文章中的片段,如找到文章中描寫父親買橘子的場景,說說作者如何選擇合適的動詞描寫父親的形象。此后則可以讓學生展開自主仿寫,嘗試描寫一系列的動作,并思考如何合理調整其中的動詞,讓描寫更具有形象化。此后則可以讓學生拓展開來,撰寫一整篇文章。這樣的寫作要建立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說說《背影》一文的結構特點,分析文章為何要用“背影',作為線索,貫穿全文。在學生了解了文章的寫作手法后,則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寫作活動,嘗試寫一下和親情有關的小故事。這樣的學習將閱讀和寫作結合在一起,起到了實踐練習的效果,能促使學生積累語感。
學者溫儒敏提出讀寫能力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要進行反復的訓練,教師要理直氣壯地抓住基本訓練。同時,任何學習唯有充分明確學習目的,讓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他們才會學有所指,有的放矢,學習效果才會達到最佳。教師在展開初中語文教學時也要注意這一點,要指導學生層層遞進地展開讀寫練習,在得法的訓練中提升語言建構和應用方面的能力。
3有味,詩意的精神
要構筑講究精神的語文課堂,還必須注意在教學中展現(xiàn)出語文味,要構筑一個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詩意的氛圍中更好地展開鑒賞活動,進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語文學科更是具有獨特韻味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的內(nèi)在意涵,引導學生品味語文的味道。為此,教師可以嘗試將各種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詩意。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積極探究作品中的文化色彩,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和人格。
在學習《水調歌頭》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誦讀課文,并感受作品中的語文味,積極構筑詩意的語文課堂。教師首先讓學生了解一下和中秋節(jié)有關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一下為何中國人在中秋看到圓月后會產(chǎn)生思鄉(xiāng)的情感。此后則可以讓學生嘗試通過《水調歌頭》這首詞探究其中的文化心態(tài)。通過閱讀歷史文化類的資料可以知道,宋代文人在面對挫折和打擊時喜歡追求精神上的解脫,尋求超自然的自我滿足。蘇軾作為一個同時精通儒釋道三教文化的人,既講求儒家的務實,又追求佛教的曠達和道教的超然物外。因此在《水調歌頭》中作者也懷著超然物外的想法看待人世間的不如意,最后用樂觀開朗的態(tài)度戰(zhàn)勝了困擾。在這樣的誦讀中,學生感受到了這首詞中濃厚的文化韻味,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要構筑講究詩意精神的語文課堂,教師則可以將各種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深入品味,其次還可以在教學導入語等方面下功夫,用儒雅的教學風格感染學生,促使學生自主開始探究作品中的詩意。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僅讓學生心向往之,流連忘返,更會對學生素質和素養(yǎng)產(chǎn)生積極的引領作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構筑有“精神”的語文課堂,在突出學生主體,突出教學目標,突出基本訓練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將學生吸引在富有韻味的語文課堂,不僅促使學生啟迪思維,開展富有成效的語文學習,更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凈化心靈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