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洵 秦安建
摘要:地方記憶文化資源是高校美育材料的重要來源,通過合理挖掘與組織,我們可以祛蔽歷史,傳承文化,獲得身份認同。
關鍵詞:美育 記憶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0-0044-02
1美育觀念的轉變
席勒認為美育是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我們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這種和諧包括知情意的統(tǒng)一、人性的矯正、感性與理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周星認為,美育的基礎是審美傳統(tǒng)。農耕文化的審美傳統(tǒng),是內斂型。而今天,復制式、膚淺式的感官體驗已經替代了體悟與意境。指出“要知曉并且利用適當?shù)臅r代方式來實現(xiàn)審美深入”,無須在美育中回避丑,并以此提升辨別力。圓徐承指出,當前美育的議題是通過各種藝術教育來促進文化多樣性和社會正義,并以身份認同、文化參與、性別平等、多元共存等作為美育評價的主題。由此可知,當前的美育形式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這種改變,筆者認為我們應當擴大美育的素材文本。以包容的姿態(tài),思考美育的教學策略。
2地方記憶文化的特征與美育意義
在消費時代,地域文化時常被指代為“古老的”、“傳統(tǒng)的”、“重大意義的”、“典型的”文化,如當?shù)噩F(xiàn)存的戲劇、美食、民居、手工藝、醫(yī)藥、文字等文化遺產。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文化與此相對,便是記憶文化。這種文化隨風消逝,本身帶有情感色彩。在西方學術中,記憶文化(或稱之為記憶研究memory studies)包括但不限于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社會記憶(social memory)、文化記憶(cultural memory)等。大到文化現(xiàn)象小到一針一線都可以成為文化資源的載體。
將記憶文化納入美育實踐,一方面是為了關注地域文化的生產、記錄方式,同時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文化價值的方法。這種美育實踐,不僅僅擴展了我們的美育材料,同時具有歷史傳承以及對群體約束的社會功能。從記憶文化的角度選擇美育的物質文化資料,不僅可以囊括新的文化現(xiàn)象,也可以包容對過去的回憶,真正做到樹立學生的身份認同觀念和提高審美能力。具體而言,記憶文化的美育意義如下:
2.1祛蔽與傳承
朱壽桐認為:正統(tǒng)記憶的邏輯化、范式化將人們帶入了歷史認知的錯誤中。我們所認識的歷史是“遮蔽”的,而文化記憶的規(guī)范性功能和反思性的特征,有助于跳出特定的思維范式,從“時間和結構雙重維度中,探尋“歷史變遷的圖景”。透過對歷史變化的回憶,“祛蔽”得以成為可能。記憶文化正是在回憶中展現(xiàn)出人的社會凝聚力。其價值就此表現(xiàn)為實現(xiàn)完整而全面的審美觀,進而透過記憶文化傳承得以延續(xù)。
2.2身份的認同
傳統(tǒng)逐漸在當前多元化的思想浪潮中消散。在今天,對身份認同的焦慮成為了技術理性、個人記憶代替集體記憶所造成的記憶斷裂的結果。嘲記憶文化通過情感的疏導可以構建一種具有溫度的回憶模式。雖然,我們在回憶的過程中有所選擇,但是回憶本身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溫度,展露身份,并在參與回憶的過程中樹立文化延續(xù)的自覺性,糾正消費社會的物質崇拜。
2.3教育手段的更新
邵鵬認為,媒介記憶是個體記憶、群體記憶之外不可缺少的形式,并通過獨特的方式對文化和記憶進行提取。記憶并非是口口相傳,其保存的形式多種多樣:文獻、照片、口述都是有效的方式。諸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記憶以其生動性與廣泛性成為了有效記憶文化的典范,為我們回憶過去塑造了獨特的體驗方式。透過多角度的回憶展示,為文化記憶穿越不同的時空、不同的語境、不同的價值觀念提供了便利。在今天,如果沒有媒介的輔助,比如影像,記憶文化的價值或許根本無法實現(xiàn)。正是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技術革新才使得記憶文化可以做到祛蔽、傳承、身份認同的作用。當我們迷失方向的時候,可以通過更為便利的方式尋找到我們獨特文化的回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學生都是回憶的主體,充分調動了彼此參與的積極性。
如果我們將記憶文化限定為在當?shù)?,這就成為了有效的地域文化資源。
3地域文化資源的尋找策略
媒介的確可以輔助我們尋找到丟失的記憶,但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其本身也是經過了選擇與編輯,比如采用互文性蒙太奇剪輯策略的記錄影片。實際上除去媒介帶來的記憶文化外,我們可以從生活的環(huán)境中尋找它的蹤跡:
3.1城市載體
如今,城市的面貌已經趨向于一致。在如此同質化的危機下,尋找城市文化的精神并傳承下去,已經變得非常重要。首先,我們應當關注的是城市的文脈繼承。其獨特的自然人文特色,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規(guī)劃布局、建筑形態(tài)(包括但不限于人文歷史景觀),以至于當?shù)厝说纳盍晳T、風俗習慣、娛樂方式,甚至是彼此的社會關系都是值得我們選擇作為城市記憶文化的內容素材。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喚起以往對家居環(huán)境的記憶以延續(xù)其文脈。
3.2鄉(xiāng)村載體
村落特別是古鎮(zhèn)村落、少數(shù)民族聚居空間都是記憶文化有效的載體。在記憶的過程中,變遷和保護的思考貫穿其中。從這個角度看,某些專業(yè)性極強的活動,比如古建筑修復,何嘗不是在踐行中思索當?shù)氐奈幕洃?。此外,居民的信仰活動亦是納入美育的可選材料。
3.3多樣的展示載體
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等展演場所的變遷以及所選藏品都是文化記憶的媒介符號。其囊括了人們對集體記憶、社會記憶、文化記憶的互動關系,也是美育材料的重要來源。
3.4文藝載體
生活必定是多彩的,其“特異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可以為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廣闊的空間。自然而然,所有的創(chuàng)作者都是思考者、觀察者,而且是動人的講述者,通過文學藝術傳遞獨特的文化內涵。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相關的文化資源材料類型總結如下:建筑、書畫、古籍、書刊、照片、金石、碑刻、儀式、表演、文學作品、廣告、服裝、產品、影像、軟件、錢幣、規(guī)劃等等,幾乎包括了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所有材料。將這些材料納入美育的內容,有助于通過再現(xiàn)歷史的語境使學生體驗生活的意義以及背后的道德價值,最終達到傳承文化,認同身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