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法
摘要:英語教學觀的一大變化就是從單語觀到多語觀的流變。伴隨國際化趨勢下的文化交流與融合,ELF在國際外語教學中也發(fā)生著不斷的演變。了解這些變化并及時調整我們的外語教學思路無疑是語言教育者應該考慮的要素。
關鍵詞:多語言 ELF 趨勢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0-0014-01
隨著國際化趨勢日臻完善,多語言現(xiàn)象于國際交流中已十分普遍。作為國際語言的英語逐漸成為各國外語教學必要的考慮,換言之,英語是多語言使用者掌握的重要語言之一。比如,漢+英,法+英,日+英等諸多外語教學和學習模式。英語作為一種通用語(ELF)為“說多種語言的人”所使用;當然,使用者也可以用其他語言交流,并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多種語言和多元文化資源。經(jīng)濟實力是語言和文化的重要支撐??梢灶A見到,英語和漢語作為新興的多語言范式將長期并存。
1多語言觀與ELF
當代多語言主義將多語言觀和ELF結合在一起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多語言主義涉及到英語和漢語。這可以從世界不同地區(qū)的學校課程中英語和漢語的存在,或者從不同國家城市的語言景觀中的標志中看出(Gorter & Cenoz 2017a)。以英語為例,大多數(shù)說英語的人都是多語種的人。對他們來說,英語是他們語言體系中的一種語言,但不一定是他們的第一語言(L1)(Seidlhofer 2011:Jenkins 2015)。seidlhofer(2011:7)將ELF定義為“母語不同的人之間使用英語的任何情況,對于這些人來說,英語是他們選擇的交際媒介,而且通常是唯一的選擇”。根據(jù)這個定義,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也可以作為ELF的用戶。然而,由于英語在世界各地的傳播,使用英語往往涉及到非母語人士。英語成為“人人都懂”的語言越多,它就越脫離作為母語的英語。這就對英語的所有權和對本土規(guī)范的引用提出了質疑(widdowson 2003)。漢語在世界上的傳播也遵循類似的規(guī)律。ELF是在社會語境的互動中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它具有流動性、動態(tài)性和創(chuàng)造性(Li 2016:2)。
“多語言教育”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Cenoz&Gorter(2015:2)強調了學校的目標,并將多語言教育定義為“在學校以多語言和多文化為目標的情況下,在教育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這一定義表明,多語言是主要目標,即使它不是一個教育目標,它也可以成為學校課程設置的重要考量。例如,Garcia&Lin(2017:2)將“多語言教育”擴展到少數(shù)族裔學生使用幾種語言的情況,“讓主題變得容易理解,并促進主導語言的發(fā)展”。國內雙語教學和雙語班的大熱就是多語言教學的主要體現(xiàn)之一。
2多語言觀趨勢
從歷史沿革來看,以多種語言交際能力教學為目標的學校在其課程中把母語和外語語言分開。教學實踐以孤立語言為基礎,最大限度地接觸目標語言(英語),避免母語的干擾(母語負遷移)。然而,近年來,語言分離的思想不斷受到批評。一些語言學者從整體角度來看待多語言主義和多語言教育(cenoz&Gorter 2013:Cummins 2017),從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語言被視為社會、政治、文化等的多重構建綜合體,而不是互相“正負遷移”的固定代碼(Makoni & Pennyeook 2007)。在此背景下,學者們提出了新的概念,如,靈活雙語(flexible bilingualism)(creese&Blackledge 2010),跨語言翻譯(translanguaging)(Garci a 2009),跨語際實踐translingual practices(canagarajah 2013),聚合語言主義(polylingualism)(Jargensen 2008)或大語言主義(metrolingualism)(Otsuji&Pennycook 2009)。
在描述多語言研究和多語言教育的新趨勢時,“跨語言翻譯”(translanguaging)是最廣泛使用的概念。此概念首先出現(xiàn)于英國威爾士的雙語教育中。在當時教學中,此概念指的是一種基于系統(tǒng)地交替使用輸入和輸出語言的雙語教學法(Lewis,Jones&Baker 2012)。如今,跨語言的概念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策略,而且已經(jīng)擴展到其他語境中?!翱缯Z言翻譯”的定義反映了語言概念化的不同觀點。Canagarajah(2011:401)將“跨語言翻譯”定義為“多語言使用者在不同語言之間穿梭的能力,把多語言的建構視為一個全部語言的綜合系統(tǒng)”。Otheguy,Garcia&Reid(2015:297)認為“跨語言翻譯”指的是“不考慮社會和政治定義的語言標簽或邊界,使用一個人的個人能力,即他的語言技能”。在這些定義中,可以看到Canagarajah(2011)指的是Otheguy的“語言”;Gareia&Reid(2015)更進一步,使用術語“個人語型”(idiolect),因為他們質疑語言的概念(Garcia&Li 2014)。
3結語
近年,ELF研究朝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Mauranen 2012;Seidlhofer 2017),新思想也影響了多語言研究。ELF領域也接受了這些新趨勢。Jenkins(2015)強調了ELF的多語言特性,因為不同語言背景的人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她認為,ELF不需要“多語言轉換”。她還認為,轉換的概念需要在ELF的研究中進一步發(fā)展。Seidlhofer(2017)也同意這一觀點,認為在ELF交互中需要重點關注多種語言資源的使用以及英語和其他語言資源的使用。無論是教育語境下的多語言研究還是ELF教學,都出現(xiàn)了以多語言觀取代單語觀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