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
薄意,顧名思義是因雕刻層薄而富有詩情畫意。這是壽山石印章的—種獨特的表現(xiàn)技法。
中國有深厚悠遠的士人文化,其傳統(tǒng)中既有學而優(yōu)則仕、文以載道,“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積極入世精神,又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種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魏晉時期社會動蕩,竹林七賢遠離廟堂,放浪山水,直追性靈,以山水風月為寄寓,抒發(fā)與世無爭的隱逸之思。相比于積極入世的傳統(tǒng),這一脈山水性靈的文化脈絡似乎更為藝術創(chuàng)造所鐘情,在詩、書、畫等藝術形態(tài)中多有表現(xiàn)。壽山石雕藝術取得長足發(fā)展的晚明時期,社會思想開放,士人既縱議天下,熱心社會政治,又秉承魏晉風氣,倡導性靈之說,這種文化氛圍深刻地影響了壽山石雕藝術的審美趣味。雖然多數(shù)雕刻藝人出身鄉(xiāng)野,但他們與文人士子多有交集,受文人文化熏染頗深,從而培養(yǎng)了其藝術創(chuàng)作中典雅清麗、富有詩情畫意的文化氣質。這種獨特的美學趣味,尤其體現(xiàn)在壽山石薄意雕刻藝術上。
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綽綽,備受金石書畫家欣賞和推崇。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于一體,是介于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正因如此,優(yōu)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著名的書畫金石家潘主蘭認為:“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紙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筆寫意為尚,簡而洗脫且饒韻味為最佳,耐人尋味以有此境界者?!?/p>
薄意雕刻藝術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紋飾和錦邊浮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康熙時已初露端倪,雍正時臻于完善,到了同治、光緒年間,“西門”派藝人潘玉茂兄弟,專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礎。清康熙、乾隆年間,楊玉璇、周尚均二人,便常在印臺四周雕刻極淺的浮雕錦褥紋和環(huán)邊不斷紋。后來,潘玉茂繼承楊、周遺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種圖飾,以掩蓋石疵。然而刻法都未能達到十分理想的程度,意境也嫌呆滯簡單,因而也難達到最佳的掩飾瑕疵的效果,但已是薄意的雛形。直至清末民初,林清卿吸收中國畫藝術精髓,熔雕、畫于一爐,以刀代筆,別開生面地將薄意藝術提高到新的境地,作為壽山石雕中獨門別類的藝術形式。
“東門派”在薄意雕術上也人才輩出,頗有建樹,如林友清、林友琛、林壽堪、郭懋介等人,其薄意作品別具風格。特別是“東門清”林友清及其子林壽堪,其薄意作品風格與“西門派”迥然不同。他們的作品用刀尖利,畫面層疊,意境深邃,不拘一格,自成—體,生活氣息濃厚,藝術境界高遠,文化內涵深厚,幅幅如詩如畫,多是爐火純青之作。
“薄意”雕刻的制品,一向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畫理”而著稱,它是融書法、篆刻、繪畫于一體,并且介于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薄意猶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國畫,取材廣泛,講求意境。內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瓜果等。它把中國畫的畫理融于石頭之中,使人間萬象濃縮于方寸之間,成為一種富有人文氣息的獨特藝術。
由于薄意淺刻如畫,耗材甚微,特別適合雕琢田黃石、芙蓉石之類的珍品原石。因此,雕飾薄意于石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裝飾方法。印章石材的表面有時難免會有一些裂痕、砂格或不純的色塊、斑紋,即便是田石、水坑凍之類名貴石品也難求純潔無瑕。倘若這些瑕疵出現(xiàn)在印體部位,無法通過鈕雕加以利用遮掩。如不處理,勢必影響到石章的品級,過分雕琢又容易損壞印石的天然紋彩。掩蓋瑕疵的方法有很多,經(jīng)過長期實踐,筆者逐漸掌握了使用俏色方法來掩飾瑕疵的技巧,從中受益良多。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得到一塊芙蓉印章石,潔白的石頭上有一大塊紅斑,可不巧的是在紅色部分外有一塊長條的紅暈的瑕疵,若不加以處理必然會降低印章的品級。說來也巧,筆者十分喜愛水草造景,水草缸中養(yǎng)了些靈活可愛的小蝦,突發(fā)奇想,于是將這一小塊紅暈正好用薄意刻畫了一只蝦,利用俏色的薄意雕來掩蓋瑕疵,創(chuàng)作了這件《風送荷香滿庭芳,自在悠閑戲水游》的作品。這時候就有人提出疑惑,活蝦是青灰色的,并不是紅的。有詩《詠蝦》為證:“跳躍靈于蟹,崢嶸勢若龍。生前無滴血,死后一身紅?!彪y道蝦只有被煮熟了才是紅的嗎?紅色的蝦就沒有生命力了嗎?不,筆者家里就有養(yǎng)著紅色的蝦—櫻花蝦,稀奇不?于是乎,筆者把瑕疵的部分利用俏色處理成了靈活可愛的櫻花蝦,大塊紅色部分刻畫成荷葉,潔白如玉的部分猶如一湖清水。微風拂過,荷葉搖動,紅蝦戲水,這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象呀。
說到小蝦,筆者家里還有附近山中溪流的原生河蝦,身體潔白透明。在水景缸里悠然自得,蝦特別喜歡呆在水草上小憩,筆者一邊欣賞著這幅美景的同時一邊在想要是在石頭上刻劃蝦體晶瑩剔透之感,要是再能帶些絲像水草肯定更好,當然這些只是為下一個作品鋪墊,所幸上次剛好在市場花天價淘到這樣的一塊通體潔白通透的高山晶石。所以決定采用薄意雕來刻畫這幅詩情畫意的美景。
首先是構圖。薄意的構圖布局,注重意境和氣韻,與中國畫同理。薄意對畫工的要求比較高,景物的層次一般不宜重疊過繁,交叉過密,石坯上的裂紋、砂格要盡量遮掩,“按材施藝,因色構圖,避格取巧,掩飾瑕疵”。做到繁而不亂,簡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潔挺秀,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這是藝人文化修養(yǎng)、藝術素質和長期實踐的積累。其次是勒線,這是薄意雕刻的一道關鍵的工序,它對作品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求把刀穩(wěn),運力均,而且落刀要果斷精確,刀鋒要活潑流暢,刀痕要深淺適中。描圖定稿之后,用尖刀順著形體的外輪廓勾勒出一道準確而明顯的線條。之后是剔地,用平刀、鏟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種刀具,削刮勒線以外的空余石面,讓景物部分微微隆起石面。最后是雕飾,使用各種雕刀,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淺刻雕飾,表現(xiàn)出物體的質感、陰陽向背,使其富有立體感,達到筆墨渲染的韻趣。這里強調一點,薄意雕不但畫工要好,雕工一樣需要出神入化,布局精美,線條流暢,粗細有致,刮底也是干凈利落。薄意雕刻“以薄取勝,以簡見長”,所以刀法應靈活多變,洗練概括,落刀準確,以一當十。在這件作品雕刻完畢之后,還對某些細節(jié),如苔蘚的葉子,河蝦身上的紋路、河蝦的眼睛、蝦須等部分,用尖刀或半尖刀陰刻、抽絲,精細修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一件極具詩情畫意的薄意雕作品《游蝦戲水》就完成了,通體潔白晶瑩的高山晶石上,幾只靈活的河蝦趴在水中的苔蘚上,晶石自帶清晰的白色紋路被刻畫成細密的苔蘚,美得無法形容。
“有一種愛被世人所贊頌,有一種愛可以讓人每時每刻都感受到它所帶來的溫暖,這種愛就是母愛。”采用薄意結合線雕的手法,運用隨形印章豐富的顏色和巧妙的花紋,取巧透明白色和上部的黃色紋理,刻畫出一位母親袒露胸懷,護佑子女成長的生動瞬間。樹枝和樹葉映襯其上,協(xié)調簡潔。母愛有如一條流動的河,一點一滴的關懷,匯成濃濃的動人風景。正是這系列的母愛題材的作品為本人斬獲了贊譽無數(shù),并在各種比賽中屢次獲得大獎。
鑒賞家往往以詩情畫意來衡量薄意雕的品位,用中國畫的六法來評價作品的優(yōu)劣,將薄意看作是一種隆起的繪畫。所以薄意創(chuàng)作者多數(shù)兼精繪畫,只有熟練地掌握了國畫的筆墨技巧,才有可能揮灑自如地在石面上刻畫薄意。同時創(chuàng)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需要仔細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細細品味。經(jīng)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認為生活也是一門藝術,兩者是共通的,也可以把藝術帶到生活中,關鍵在于人們的感悟。筆者的這兩件作品正是如此。
想要成功創(chuàng)作一件具有詩情畫意的薄意雕刻作品,一是要選取優(yōu)質石材,如田黃、芙蓉、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優(yōu)先;二是創(chuàng)作者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觀察要仔細;三是相石要精,因田黃、凍石、芙蓉石等價值很高,雕琢之前,必須認真研究石材裂痕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四是清石要細;五是作畫要美;六是勾勒要輕;七是核稿、磨光、要盡善盡美。
總而言之,通靈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藝,方能使薄意作品達到“詩情畫意”的境界。
[作者簡介]
林毅,1977年出生于福州,畢業(yè)于福州工藝美術學校,師從石醉,并受林劭川大師等名師指導,擅長薄意、浮雕創(chuàng)作,現(xiàn)為閩派雕刻藝術大師、福建雕刻藝術家協(xié)會理事、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員。作品《竹梢微響覺風來》《母子情》分別獲得第二屆、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福雕獎”金獎。作品《一川環(huán)碧峰·行穿翠靄中》《楓橋夜泊》《相看兩不厭》分別獲得第五屆中國福建壽山石藝術家作品展大獎。
(編輯:溫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