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陽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對臺灣廣播一方面堅持政治導向,另一方面又適應不同的時代要求,表現(xiàn)出應時性功能突出、多功能并舉的特征。對臺灣廣播既是兩岸關系的見證者,更是海峽歷史的記錄者。本文從臺海局勢與兩岸關系發(fā)展變化、媒介環(huán)境和受眾需求日趨多元的背景下對臺灣廣播的功能演進,論述對臺灣廣播的時代進化,認為對臺灣廣播已經從輿論宣傳工具演變?yōu)橥七M兩岸溝通交流的融合劑和加速器,成為增進中華民族大家庭認同的橋梁、促進國家統(tǒng)一的助推器。
【關鍵詞】對臺灣廣播 功能演進 角色轉變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碼】A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旗艦的對臺灣廣播,突破了臺灣海峽的地理阻隔與意識形態(tài)的人為封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唯一能夠進入臺灣島內的傳媒。隨著臺海局勢的起落及媒體格局的迭代,對臺灣廣播也處在不斷調整中,逐漸從單一的政治宣傳工具變?yōu)榧婢哒咝麄?、信息中轉、情感交流與認同建構等多種功能的傳播媒體,并在兩岸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空中橋梁作用。
一、宣傳擴音器:軍事對峙中的宣傳動員(1949~1977年)
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前夕,國民黨軍隊敗退臺灣,海峽兩岸形成了分離對峙的狀態(tài)。新中國成立后,為配合“解放臺灣、解放全中國”的戰(zhàn)略部署,大陸對臺灣廣播陸續(xù)開辦。
194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華東局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主辦的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一臺率先開始對臺灣廣播,史稱“大陸對臺灣廣播的第一聲”。其他地方電臺如福州人民廣播電臺開始轉播此節(jié)目。1950年4月1日,與“上海電臺一臺”一套班子的華東人民廣播電臺繼續(xù)對臺灣廣播,并在普通話之外加入臺灣“鄉(xiāng)音”(即閩南話)進行播音。隨著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福建成為對臺灣廣播的前沿陣地,福建人民廣播電臺于1950年8月1日開辦《對臺灣廣播》,該節(jié)目依據(jù)“立足本省,報道全國,面向臺、澎、金、馬廣播的編輯方針”籌辦。1954年7月16日,中央宣傳部、中組部發(fā)出《關于組織對臺灣廣播編輯部的幾項具體辦法的通知》,不僅為統(tǒng)一規(guī)劃對臺灣廣播設立了專門的主管機構,更是從全國抽調二十多位經驗豐富的對臺灣廣播編播人員,在首都北京成立了專門的對臺灣廣播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部(簡稱臺播部),當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以普通話、閩南話開播。
受國際時局影響,此時的對臺灣廣播仍是政治“交鋒”中的宣傳工具,其功能主要圍繞中央政府對臺灣工作的部署展開。這一時期的對臺灣廣播以“宣傳黨的主張與大陸對臺政策、介紹新中國成立后大陸人民建設成就與生活情況”為主要內容,政策性極強。在節(jié)目設置上,則以包含國內外要聞、介紹新中國建設成就的新聞節(jié)目為主。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開辦之初,“政治性節(jié)目占整個播音時間的56%,文藝節(jié)目占43%”,節(jié)目內容涉及新聞、大陸建設成就、赴臺人員家信。開播之初的主要節(jié)目有《新聞》《偉大祖國》《對國民黨軍政人員廣播》《國際生活》等。這些節(jié)目中的許多稿件由當時社會上的知名人士提供,如李濟深《歡呼建國十周年》、傅作義《歡呼我國水利建設的偉大成就》、蔡廷鍇《我國體育運動高歌猛進的十年》等。文化名人如潘光旦、費孝通也曾參與對臺灣廣播的錄音,以期“喚起臺灣知識分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周恩來總理常常為對臺灣廣播審閱稿件,正是在組織《對臺灣國民黨軍政人員廣播》節(jié)目的稿件時,周總理提出了對臺灣廣播的基本態(tài)度:“曉以大義,明以利害,動以感情,待以誠意?!?/p>
同時,對臺灣廣播還與對內廣播同步,常轉播彰顯國家意志的宣傳性內容,如1960年5月轉播《首都各界人民支援日本人民反對日美軍事同盟條約大會》的實況等。播音風格上,對臺灣廣播選擇鏗鏘有力、嚴肅認真的語調展示中央政府的態(tài)度。為了貼合臺灣民眾的收聽心理,對臺灣廣播還啟用一些了解臺灣情況的臺灣本土籍人士(如周新、蔡子民、李玲虹等)承擔對臺灣廣播工作的要職;閩南語和客家話播音成為對臺灣廣播的“標配”。
為應對臺海危機加劇的現(xiàn)實情況,同時配合中央的對臺軍事行動,1953年3月,南京軍區(qū)“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qū)廈門對敵有線廣播站”創(chuàng)建,并開始對金門島、馬祖島、大擔島、二擔島進行有線廣播;1958年夏,炮轟金門行動開始時,解放軍在前線炮臺上建立了4個面向大小金門、馬祖島的有線廣播站,并使用高音喇叭對敵方“喊話”;小嶝島上的駐島部隊則利用高音喇叭定時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解放軍生活》節(jié)目。囿于有線廣播傳輸功率的局限,此時組建無線電臺已成必然。1958年,我軍唯一的專業(yè)廣播電臺——海峽之聲廣播電臺(時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建立。隨著炮擊金門行動開始,海峽之聲通過無線電波開始了面向國民黨軍隊的廣播活動,其呼語為“對國民黨軍官兵廣播”,“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司令部的《告金門蔣軍官兵書》是其播出的第一篇稿件”。
初創(chuàng)時期的對臺灣廣播,以中央廣播機構、各級軍事組織和地理位置上靠近臺海的地方廣播電臺為創(chuàng)辦主體。在復雜多變的臺海局勢和國際關系中,對臺灣廣播在中央對臺工作部署的指導下,配合國家意志,以政治宣傳為主要職能,在臺海兩岸你來我往的輿論交鋒中,始終作為“信息交戰(zhàn)”而非“信息交流”的主體存在,并且服從于現(xiàn)實政策和兩岸關系波動,建構了以“斗爭對抗”為核心的話語場域。
二、情感交流站:海峽兩岸隔絕中的情感交流中樞(1978~1986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國內外形勢急劇變化,大陸對臺工作方針產生了歷史性轉變: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的《告臺灣同胞書》中明確提出“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tài)”“以和談方式洽談臺灣問題”。1981年11月,全國對臺宣傳座談會強調了為兩岸同胞和解、發(fā)展“三通”服務的宣傳方針;1982年胡耀邦同志在廈門視察時則提出對臺宣傳要“以團結為目的,宣傳中友好且禮貌”的態(tài)度,以“為武力解放臺灣服務”轉向“為兩岸開放互通交流服務”。與大陸情況相反,20世紀50至80年代,正是臺灣島內實行島禁、報禁時期,民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在獲取信息、增強聯(lián)系、滿足思鄉(xiāng)之情的多重訴求之下,臺灣民眾只得“偷聽”大陸對臺灣廣播。基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變化,這一時期大陸對臺宣傳工作也展現(xiàn)了全新的努力方向——對臺灣廣播變?yōu)椤扒楦薪涣鞴ぞ摺保伞靶麄鲃訂T”轉入“為同胞拉近情感而服務”?!敖柰吹泥l(xiāng)情感化并拉近心理距離,建設服務型廣播”成為這一時期對臺灣廣播的工作方向。
“親愛的臺灣同胞,你們好,我是徐曼,今天我給諸位主持《空中之友》節(jié)目,我將向諸位奉獻上我真誠而熱烈的友誼,奉獻上我這顆真摯的朋友之心……”1981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播部主辦、以“為臺胞解憂分惑、服務交流”為目的的《空中之友》節(jié)目開播。節(jié)目中,主持人徐曼以親切自然、朋友式的交流形式,既向臺胞介紹祖國大陸的對臺政策;也熱情幫助聽眾尋親問友、排憂解惑。區(qū)別于過去對臺灣廣播播音的高亢激昂、嚴肅威正,《空中之友》以主持人為中心,溫和平實地向臺灣民眾傳遞著大陸群眾想說的“心里話”。因此,《空中之友》不僅成為新中國播音史上第一檔以主持人身份主辦的節(jié)目,更成為這一時期對臺灣廣播轉型的先鋒。《空中之友》節(jié)目的獨特性,使其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節(jié)目僅播出二十多天,編輯部便收到了“由國外輾轉郵來的臺灣本島聽眾的來信”,還有禮物、信息資料和臺北打來的電話。一些臺灣聽眾甚至在《空中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失聯(lián)已久的家人,還有人在聽到祖國和故土的召喚后經東南亞、日本回到祖國大陸。
《空中之友》的成功,催生了一大批情感交流類、信息服務類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逐漸成為兩岸同胞的“情感交流站”。具體而言,這些節(jié)目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滿足臺灣同胞了解故土情況、彌補思鄉(xiāng)之情的鄉(xiāng)情節(jié)目、方言節(jié)目。盡管使用閩南語、客家話進行對臺灣廣播已成傳統(tǒng),但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對臺灣廣播中,鑒于方言的情感紐帶作用,各地紛紛增加此類面向臺灣民眾的方言節(jié)目,以貼近臺灣聽眾的收聽心理和語言習慣,增強對臺灣廣播的對象性和貼近性。第二,幫助兩岸同胞尋找故鄉(xiāng)親人的親友信箱類節(jié)目。這類節(jié)目持續(xù)為臺灣聽眾提供著貼心的情感指導和周全的服務指南。第三,對臺灣廣播中的文娛內容的增加。區(qū)別于初創(chuàng)時期對臺灣廣播“硬宣傳”屬性,此時的對臺灣廣播逐步增加了滿足受眾興趣的文化、科技、旅游、藝術類節(jié)目內容,可聽性提高。甚至隨著對臺灣廣播影響力的擴大,這些文娛休閑節(jié)目漸漸落地,為兩岸的線下科教文娛交流提供了基礎,如1985年福建人民廣播電臺和海峽之聲聯(lián)合主辦的“全國音樂廣播工作年會”先后在福州、廈門舉辦;1986年海峽之聲與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廈門廣播電視服務公司合作發(fā)行的《閩臺方言歌曲集》在國內發(fā)行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對臺灣廣播在“兩岸同根同源的親情聯(lián)系”中得到大發(fā)展,真正開始了由官方話語向民間話語讓渡、由宣傳指令向情感內化的轉型。這一轉變,也收獲了良好的反饋效果:數(shù)據(jù)顯示,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一家對臺灣廣播,就在20世紀80年代的10年中收到島內聽眾來信1萬多封,大陸各地及海外來信近10萬封;島內媒體轉載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播出的各類稿件數(shù)百篇,特別是評論兩岸重大事件的言論性稿件,在島內頗受關注。1986年在江蘇開播的“金陵之聲”建臺一年,收到聽眾來信、來稿2.1萬件、10多個國家的聽眾來信50多封。一位回大陸定居的臺灣報界人士表示“福建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在臺灣擁有很多聽眾”,他稱贊福建臺的《對臺灣廣播》節(jié)目“為兩岸同胞的骨肉團聚竭心盡力……深得敬重”。
三、信息服務臺:以新聞傳遞與信息共享為主要職能(1987至2000年)
20世紀80年代后期,兩岸關系逐漸緩和:1987年,臺灣開放了赴大陸探親、旅游;“汪辜會談”“九二共識”則進一步深化了兩岸關系。此背景下,對臺灣廣播也迎來“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新時期:一方面,在兩岸互通經貿的大環(huán)境中,廣播的信息服務與連接社會的作用日漸明顯;另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前后,媒介生態(tài)的擴展使對臺灣廣播面對來自大陸和臺灣雙向的媒體競爭沖擊,與其他媒介類型進行注意力爭奪成為當時對臺灣廣播的重要挑戰(zhàn)。因此,為提升媒體競爭力,對臺灣廣播在緊緊貼合時代特點的同時又強調回歸新聞本位意識,圍繞受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著重發(fā)揮廣播媒體的信息傳輸、信息服務職能,借新聞報道和信息流動,以經濟促進政治認同。
功能的拓展影響內容的選擇。在對臺灣廣播成為兩岸交流、增進共識的信息服務臺時,這一時期對臺灣廣播的內容也相應改變。
第一,對臺灣廣播的新聞本位意識凸顯?!皩ε_灣廣播的宗旨就在于及時把大陸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變化,特別是對臺方針、政策傳達給他們,以解困惑?!币虼?,堅守新聞屬性,是對臺灣廣播發(fā)揮交流互通作用的關鍵法寶,也是應對日趨激烈的新聞競爭的有效手段。這一時期的對臺灣廣播中,各電臺紛紛增加新聞節(jié)目比重,突出新聞主體意識,整點新聞、新聞專題、半點新聞、簡訊、地方新聞等各種形式的新聞節(jié)目涌現(xiàn);而在1991年和1993年的對臺灣廣播節(jié)目調整中,新聞要素和新聞性更滲入其他節(jié)目中,成為貫穿節(jié)目整體架構的關鍵。另外,新聞性的第二落腳是經濟新聞報道。1987年后,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這一時期的對臺灣廣播濃墨重彩地介紹祖國的發(fā)展情況,注重抓取富有時代感的新聞題材來展示改革開放后大陸的經濟建設成就,以此消解臺媒抹黑、污蔑報道的負面影響,重構臺胞對大陸的認知。
第二,對臺灣廣播注重新聞產品的深度與廣度。一方面,對臺灣廣播注意把握言論節(jié)目的內容深度與觀點強度(如對臺評論、對兩岸關系的評論),以言論推進共識的建構,在關鍵時刻回擊對大陸的攻擊和抹黑報道。如1994年震驚兩岸的“千島湖事件”發(fā)生后,面對臺灣島內媒體的蓄意抹黑和臺灣民眾的誤解,多家對臺灣廣播重點對事件真相和調查進程進行報道,陸續(xù)發(fā)出《千島湖事件不應成為兩岸文化交流障礙》《冷靜對待船難事件,警惕有人挑起仇恨》《臺灣當局抵制大陸旅游不理智》等文章,以疏解民眾情緒,回擊部分臺媒的“陰謀論”猜測。另一方面,對臺灣廣播重視系列報道和專題報道,常常在重大時事熱點前啟動聯(lián)動式、專題性報道,以拓展新聞話題的豐富性
第三,各類服務性節(jié)目增加,為聽眾提供建議與指南成為對臺灣廣播的主要導向。這一時期對臺灣廣播的服務性節(jié)目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經濟咨詢服務。與經濟報道和經貿宣傳相呼應,強調為臺胞介紹大陸的經濟狀況和投資環(huán)境。值得注意的是,福建地區(qū)的電臺依托其地域接近性,重點打造了多款展現(xiàn)閩南地區(qū)投資環(huán)境、經貿情況的欄目;而上海地區(qū)的電臺則依托上海金融中心和長三角地區(qū),打造經貿信息的“流轉中樞”。第二類是娛樂、文化類的信息服務。旨在為聽眾提供滿足生活需要和娛樂休閑的常識類、生活類信息。第三類是臺胞赴大陸尋親問友、旅游交流的信息指南。第四類則是排憂解惑、答疑類的情感服務類節(jié)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播部的《空中服務臺》節(jié)目,創(chuàng)辦之初主要為赴大陸探親旅游的民眾提供相關信息,此后逐漸發(fā)展為“為經貿咨詢、投資指導、產品介紹、旅游指南、尋找親友、醫(yī)藥保健等多方面提供綜合信息服務”的節(jié)目。這種節(jié)目形態(tài)滿足了廣大臺灣聽眾在新形勢下的多方面需求。
為了貼近聽眾需求、強化對臺灣廣播的效果,對臺灣廣播不局限于單一的聲音傳播,還整合了“線上線下”多種傳播手段,并策劃諸多能夠調動受眾積極性的品牌活動。這些活動以周期性的文娛競賽、文化交流活動為主,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播部在1988年至1997年間連續(xù)主辦的“海峽情”征文比賽;海峽之聲面向臺胞舉辦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演唱會”和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50年而舉辦的“憶烽火歲月,話祖國統(tǒng)一”征文等活動。在競爭激烈的媒介環(huán)境中,這些由對臺灣廣播單位策劃的線下活動,不僅為增強產品吸引力、加強用戶黏性、輔助廣播宣傳落地而發(fā)揮作用,更為開展兩岸文化交流提供助力。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從媒介視角來看,是信息社會初具雛形、受眾主體地位漸趨上升的轉型時期。從政治環(huán)境來看,是兩岸關系破冰和緩時期;從經濟視角來看,則是經濟市場擴大并反哺信息流通與信息服務的時期。身處此三維空間的對臺灣廣播,呈現(xiàn)出對新聞本位、信息服務、受眾需求等多維價值的追求。
四、認同建構者:以信息流建構民族國家認同的新時期(2001年至今)
進入21世紀后,受島內“臺獨”勢力抬頭的影響,臺海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驟增。與此同時,兩岸歷史性“大三通”實現(xiàn),《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等政策實行,因此這一時期的臺海關系是在曲折中前進的。更重要的是,新時期對臺灣廣播的主體受眾已經轉變?yōu)槌砷L于民進黨“去中國化”教育環(huán)境、對“一個中國”認同感趨淡的臺灣中青年群體;他們既懷有對祖國大陸的向往,又缺乏對兩岸關系的完整認知。此背景下,發(fā)展擔負“共識凝聚、認同建構、輿論引導與斗爭”重任的對臺宣傳十分重要。
新時期社情民意的變化促使對臺宣傳工作方針轉變。2003年至2005年,對臺灣廣播改革中多次強調要做到“人島人心”;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涉臺工作部分指出“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增進臺灣同胞福祉,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對臺灣廣播由重視信息在空間的傳遞和發(fā)布,演化為重視信息在時間上對社會共識、集體價值的維系,利用海量信息資源和多元媒介手段加速信息流通,建構民族國家認同、維系社會共識,成為對臺灣廣播的主要目的。具體而言,這一時期對臺灣廣播的變化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多元內容的關注。對臺灣廣播的內容,因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側重而豐富,發(fā)展至今,對臺灣廣播已包含“新聞資訊、新聞評論、信息服務、娛樂休閑、文化、政經、旅游”等多方面內容,但是,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這一時期的對臺灣廣播,既強調多樣又突出重點。
首先,增加大批從中華文化、兩岸親緣、情感共振、心靈交流入手的節(jié)目?!罢J同建構”是這一時期對臺灣廣播的主要任務,而文化則是兩岸認同建構的重要紐帶。在此目標下,對臺灣廣播一方面加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華歷史文明的宣傳,拉近兩岸同胞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親情、旅游、生活服務類信息,帶動兩岸民眾直接交流,拉近臺灣聽眾與祖國人民的距離。此外,方言廣播、地域類節(jié)目仍是廣播“入島人心”的重要形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東南沿海重點區(qū)域的地方廣電紛紛開發(fā)多樣的閩南語、客家話節(jié)目,以原鄉(xiāng)情懷、鄉(xiāng)土文化喚起臺灣同胞的故土之情。重大災害、突發(fā)事故面前,對臺灣廣播亦從兩岸民眾血緣親情出發(fā),積極傳遞中央政府對臺灣同胞的慰問,以拉近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
其次,爭取新聞的時效性,挖掘新聞的深度和廣度,打造節(jié)目品牌,增強傳播力。面對日益增多的競爭對手,步入新世紀的對臺灣廣播,一方面致力于利用多種新媒介手段接近新聞現(xiàn)場,開發(fā)出多樣態(tài)的綜合性、新聞專題性節(jié)目,尤其是在重大時政事件、節(jié)日、會議中,多源挖掘、多元呈現(xiàn)。另一方面打造平臺的專業(yè)性、權威性,力求在重要盥情中掌握話語權,以觀點建構認同。自2005年以后,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一直致力于呈現(xiàn)深度的國內外熱點新聞,打造具有“獨家新聞縱深視角”的時事評論節(jié)目,開辦了新聞評論性、評論專題節(jié)目,常邀請兩岸專家闊談兩岸關系、兩岸時政。
最后,針對此時期臺灣島內產業(yè)增長乏力,臺灣基層民眾更關注求職、就業(yè)等實用性信息的情況,對臺灣廣播重點增加臺灣青年尤為關注的文娛類信息和服務信息,希冀貼近年輕人的收聽旨趣,以服務促認同,來吸引臺灣年輕一代受眾。
第二,對媒介融合和廣播生態(tài)重構的關注。21世紀以來,媒介生態(tài)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技術驅動的媒體融合極大消解了傳統(tǒng)廣播的影響力。為了應對媒介環(huán)境的新變化,對臺灣廣播在新時期做出了適應時代的改變。
重視技術推進、強調技術升級,推動傳播力升級。多家對臺灣廣播參與到媒體融合的浪潮中,通過打造“跨媒介、融媒體”的新廣播形態(tài),擴大與受眾之間的信息交往,實現(xiàn)原創(chuàng)信息的持續(xù)流動。2010年開始,對臺灣廣播真正注意到新媒體的威力,開始了初期簡單的媒介融合,如建設電臺或節(jié)目的官方網站、制作電子雜志等。2013年對臺灣廣播發(fā)力,開始依托傳統(tǒng)廣播的內容權威性打造融媒體產品,海峽之聲電臺正是在這一年全面鋪開全媒體綜合平臺建設。2015年,對臺灣廣播融入時代大潮,大力打造“兩微一端”??梢哉f,對臺灣廣播跟隨媒介發(fā)展、適應時代潮流而漸進出新,一步步從廣播發(fā)展至臺網共建、“兩微一端”并存、網絡廣播建設、對臺灣廣播客戶端建設開發(fā)等。當下,對臺灣廣播正集納資源、打通渠道,致力建構“以廣播為核心、容納不同新媒介形態(tài)”的全媒體傳播生態(tài)。近年來在傳播中發(fā)揮出色作用的原創(chuàng)短視頻、手機直播、網絡綜藝脫口秀等新傳播形式,也正在被納入對臺灣廣播的全媒體傳播系統(tǒng)之中。
對臺灣廣播借力新型社交媒體,不僅創(chuàng)造了有助于兩岸同胞觀點碰撞和情感交流的社交環(huán)境,還利用新型傳播手段增強傳播內容的吸引力。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海峽飛虹網絡廣播,在重大、熱點專題中使用網絡視頻報道,加深對臺報道的深度、全面性和專業(yè)性;海峽之聲網站的評論性、解析性文章常被臺灣島內媒體和傳播機構轉載;“你好,臺灣”網站則設立《兩岸統(tǒng)一論壇》,供兩岸同胞碰撞觀點與情感交流。此外,一些對臺灣播出的節(jié)目還聯(lián)合新媒體策劃線下活動,真人秀、脫口秀等兼具娛樂性與平民性的文娛休閑活動相繼開展。多元傳播渠道的開拓,也確保了對臺灣廣播進一步入島落地。對臺灣廣播表現(xiàn)出的對媒介融合和廣播生態(tài)重構的關注,促進了對臺宣傳傳播力和影響力的迭代升級。
第三,對傳播效果與受眾反饋的關注。面對傳播觀念的升級與媒介競爭的壓力,新時期的對臺灣廣播已經完成由注重“單向宣傳”到突出“受眾本位”的轉變。21世紀的對臺灣廣播,一方面注重結合線下多種形式開展入島宣傳,具體可感地去接觸其目標受眾;另一方面十分注重開展受眾調查,“對臺灣廣播收聽問卷調查”“臺灣聽眾聯(lián)誼會”“對臺灣廣播機構情況的調研”等關乎受眾和廣播傳播情況的調查研究活動層出不窮。
目前,對臺灣廣播的改革與發(fā)展仍在持續(xù)進行中,全新的融媒體環(huán)境、快速迭代的媒介技術為對臺灣廣播的傳播力升級給予了更多可能。
五、結語
對臺灣廣播是兩岸關系的見證者,更是海峽歷史的記錄者。正如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所說:“對臺灣廣播見證著兩岸關系發(fā)展歷程的滄桑巨變,而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持續(xù)穩(wěn)步向前推進,也為對臺宣傳與對臺灣廣播的開拓奮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p>
新中國70年也是對臺灣廣播發(fā)展的70年。對臺灣廣播誕生初期是一項針對特殊主體、肩負特別政治任務的社會宣傳工作。70年的發(fā)展中,它始終圍繞并緊密配合中央對臺工作與政策開展,以引導臺灣同胞“認同一個中國、達成兩岸和平發(fā)展共識”為根本目標。但同時,70年的風雨之途中,對臺灣廣播也由社會環(huán)境和對臺政策塑造為包含“政治宣傳、情感維系、信息服務、認同建構”多項功能、混合“傳播與宣傳、引導與交流”多重屬性。
未來的對臺灣廣播,既要涵納新媒介、新技術的傳播優(yōu)勢,也要立足于兩岸關系和中央對臺工作方針發(fā)展中。應時、應勢而變是其擴充傳播力和影響力的不二法寶,但謀求兩岸關系穩(wěn)步向前、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則是其始終如一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