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玲
(山西大同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特檢科 山西 大同 037000)
胎兒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先天性畸形,較為常見,發(fā)生率在5‰~13‰左右,也是新生兒與嬰兒致死的重要原因。隨著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胎兒心臟彩超在產前超聲篩查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使得超聲檢查準確率顯著提高[1]。本組研究中選取我院收治的孕婦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產前胎兒心臟超聲檢查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究,現(xiàn)作以下匯報。
選取孕婦12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時間為2016年3月—2017年3月之間,本組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認可,且納入患者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41歲,平均年齡為(27.69±3.71)歲,孕周在22~28周之間,平均孕周為(25.67±1.29)周。
采用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超聲檢查,探討頻率選擇3~5MHz,孕婦取仰臥位或者側臥位,將孕婦腹部充分暴露,依據(jù)胎位差異通過調整探頭位置,改變超聲束照射方向,最終選擇最佳透聲窗口[2],常規(guī)測量胎兒的頭圍、腹圍、雙頂徑、股骨長等超聲影像參數(shù),核對胎兒孕周,對胎兒生長發(fā)育情況進行判斷,重點篩查胎兒心臟。橫切面觀察胎兒肝臟與胃二者之間,腹主動脈與下腔靜脈之間關系,準確了解胎兒是否存在內臟反位與心房反位等現(xiàn)象[3]。了解胎心位置和心尖指向,對心胸比例、心軸進行測量。在四腔心切面中對胎兒心房、心室的形態(tài)、大小、房室瓣位置、啟閉運動等進行觀察,了解十字交叉是否完整,卵圓孔大小、卵圓瓣長短,室間隔完整性等,同時觀察心肌、心內膜回聲、心包是否有積液,是否存在肺靜脈角等情況[4]。左室與右室流出道切面,了解左右心室與主動脈、肺動脈的連接關系,觀察主動脈肺動脈瓣以及瓣上、瓣下解結構特征,觀察室間隔是否完整。主動脈弓切面:觀察胎兒心臟主動脈弓內徑、形態(tài)、血流方向與延續(xù)性;觀察左右心房、卵圓孔、卵圓瓣以及房間隔形態(tài);動脈導管弓切面:觀察其形態(tài)、血流與內徑大小,同時觀察肺動脈及其分支情況。觀察上下腔靜脈的內徑與連接情況。
所有閱片均由2名具有豐富經驗的超聲醫(yī)師共同確診,二者意見統(tǒng)一后納入最終結果。胎兒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后,需依照胎兒醫(yī)學倫理學原則告知胎兒父母,根據(jù)胎兒父母意愿選擇終止妊娠還是繼續(xù)妊娠[5]。針對選擇終止妊娠,引產后對胎兒進行尸體解剖,選擇繼續(xù)妊娠者則囑咐孕婦定期復查,直至分娩,胎兒出生后進行經胸超聲心動圖檢查,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心臟檢查,探討頻率調整為4~12MHz。根據(jù)尸檢結果與新生兒心臟二維超聲檢查結果作為對照,對孕婦產前胎兒超聲檢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比較。
數(shù)據(jù)資料應用SPSS20.0軟件比較,以(n,%)描述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以(±s)描述計量資料,行t檢驗;若數(shù)據(jù)比較P<0.05,則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120例孕婦經應用胎兒心臟超聲檢查共檢出心臟畸形胎兒12例,其中合并其他心外畸形者4例;12例孕婦診斷后選擇繼續(xù)妊娠者8例,產后采用進胸超聲心動圖檢查確診,4例終止妊娠后進行尸檢,尸檢與產后超聲檢查共檢出心臟畸形胎兒共13例。具體檢查結果見表所示。產前超聲檢查與產后超聲檢查及尸檢檢查結果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果顯示,產前胎兒心臟超聲檢查符合率為92.31%,其中1例因室間隔缺損(肌部)出現(xiàn)誤診,誤診率為7.69%。
表 產前篩查與產后隨訪結果比較(例)
胎兒心臟于受精后第18d后開始發(fā)育,胚胎發(fā)育時間至第8周,心房與心室間隔此時已經完全長成,與正常心臟無本質區(qū)別,所以,先天性心臟病多是在胚胎期胎兒心臟發(fā)育異常所致[6]。由于孕20周前,胎兒心臟體積較小,用超聲檢查時,無法清晰顯示心臟細微結構與血流情況,誤診率與漏診率較高;待中孕期胎兒心臟發(fā)育趨于成熟、完善,此時羊水可作為透聲穿,可使超聲圖像清晰度顯著提高,是胎兒心臟彩超檢查的最佳時間。但是,在實際檢查過程中由于孕婦皮下脂肪過厚、胎動頻繁、羊水過多等因素,導致診斷結果存在一定偏差,同時超聲圖像質量、胎位、心臟病類型等均會對超聲檢查的準確性造成較大影響。
本組研究結果提示,120例中孕期孕婦產后隨訪與尸檢共檢出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13例,超聲檢查符合率為92.31%,結果提示,中孕期胎兒心臟超聲檢查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本組中1例漏診,誤診率為7.69%,漏診原因為肌部室間隔缺損,主要由于肌部缺損體積較小,應用二維圖像難以清楚顯示,應用多普勒超聲檢查水平的雙向分流不明顯。
目前,臨床胎兒先天性心臟畸形篩查中最為常用的切面為四腔心切面,但是,由于此切面篩查僅能對大部分先天性心臟病進行準確篩查檢出。所以,在實際胎兒心臟彩超檢查時,必須準確掌握胎兒心臟節(jié)段分析法,通過全方位、多切面對胎兒心臟進行準確分析觀察。隨著超聲儀器進一步改善,超聲檢查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超聲醫(yī)師對于胎兒先天性心臟病認識水平也大幅提升,臨床產前檢查的檢出率也呈逐年升高趨勢,但是,在實際檢查過程中超聲檢查仍無法達到100%?;诖?,超聲醫(yī)師應不斷提升自身超聲檢查技術與真的能力,尤其是大范圍系統(tǒng)性篩查胎兒先天性心臟病應作為目前臨床超聲檢查的重要研究課題。目前,產前超聲檢查中胎兒心臟常規(guī)掃描切面包括四腔心切面、三血管切面、左心室與右心室流出道切面等多個切面,同時若開陣胎兒心臟系統(tǒng)性篩查時,也需開展主動脈弓及動脈導管弓切面、上下腔靜脈長軸切面等切面觀察。對篩查孕周的胎兒心臟畸形情況,特別是高危人群均需開展系統(tǒng)性產前胎兒心臟篩查,準確提高胎兒心臟畸形檢出率。
綜上所述,胎兒心臟超聲檢查具有經濟性、實用性、無創(chuàng)性,在胎兒先天性心臟病臨床檢查中具有較高檢出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