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鞭D換語言閱讀策略最能使語言內化、促進理解。轉換語言指的是將原來文章中的語言用與原來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提高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大多充滿形象,它不具有實體性,必須借助言語這個中介訴諸于讀者的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閱讀過程中,教師設計適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很好地激活他們的想象,使課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景物、場面,在眼前活起來,就會使文章語言變得真切起來,從而促進或加深體驗感悟。
如學習《彭德懷和大黑騾子》時,課文開頭寫彭德懷偷偷喂大黑騾子的一幕,雖然寫得挺感人,但學生總讀不出其中的深情來。這時,教師讓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讀,這樣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想象,似乎大黑騾子就在身邊,學生的思維就活躍了,讀出的聲音也就豐滿了。
語文教學,要通過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但有些語言,特別是描寫優(yōu)美音樂的句段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非常難“消化”,因此,教師必須挖掘語言的聲音,把語言的內涵化作具體的形象,讓學生體會、感悟。
如教學《二泉映月》一課時,描寫優(yōu)美樂曲的一長段語句流暢動人,小學生們卻讀得味同嚼蠟,此時,放開《二泉映月》的曲子,悠揚的樂曲滿室飄揚,學生們也讀得如癡如醉,語言文字與語言的聲音一并烙印在孩子們的心中。
好的文章一般不會平直淺露而是含蓄蘊藉,往往留下許多未定點給讀者去補充,它們是課文潛在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教師引導學生去填補,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對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大有裨益的。
如教學《愛之鏈》一課時,課文最后是這樣寫的:她輕輕地親吻著丈夫那粗糙的臉頰,喃喃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言已完而意未盡,此時鼓勵渾身正激蕩著人間溫情的學生們說出后面的話,會是多么精彩的心理對白啊!學生怎能不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呢?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不乏描寫歌頌親情、愛情等人間真情的課文,此類文章情文并茂,深深打動師生心靈,課堂上通過誦讀、感悟,蕩滌、陶冶著每一位學生的情操,使人為之陶醉、癡迷。學習這樣洋溢著詩情畫意的好課文,還有一個更好的文情共升華的途徑——詩化語言,即適時插入一首體現此情此景的抒情小詩或者直接將課文某一部分變換成詩的形式,這樣既將語言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又使文中的情裊裊飄入每個讀者的心靈深處,達到既不脫離文本,又高于文本的效果,豈不妙哉?
在《愛如茉莉》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讀到“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囑,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帶到醫(yī)院去。當我推開病房的門,不禁怔住了:媽媽睡在病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緊握著媽媽的手,頭伏在床沿邊睡著了。初升的太陽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一切都是那么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贝藭r,全都不自覺地放慢節(jié)奏,放低聲音,讀的真是輕輕柔柔,一種溫情在心底油然而生,似一只鳥羽在輕輕撩撥你的心弦,內心涌起一種訴說的沖動,卻不知如何開口。此時此刻,教師及時出示一首小詩,讓學生心中的這種情感有了一個溫情的宣泄渠道,引起心靈的震顫,達到語言和情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愛是媽媽勞作的身影,愛是媽媽羞紅的臉蛋,愛是對親人的片片思念,愛是費盡心思編織的美麗謊言。愛是輕輕的叮囑,愛是心情的坦然,愛是親密的牽手,愛是陽光的溫馨。
在學習《月光啟蒙》時,教師就應該注意到文章語言極其優(yōu)美、舒緩,好似一首流淌的小溪輕撫人的心靈,讀一遍課文整個人就被籠罩在詩中、畫中、情中,加之作者孫友田本身就是一名詩人,他的散文詩化就在情理之中,于是在課堂學習時,把最后一個自然段直接變換成詩的形式,天衣無縫,如詩如畫,文情在最后時刻定格成永恒。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轉換語言表現形式時,教師應找準解讀文本的最適合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和把握課文內容;上面介紹的幾種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可分開使用,也可在一篇課文中同時使用多種,視情況而定;既要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又要重視語言體驗,體味文字內在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