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紅
閱讀不僅是學習語文學科的基礎,同時也在為其他學科打下堅實的基礎。整本書閱讀,不僅讓學生提高思考能力、閱讀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是學校一直以來“教書育人”的目標。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不僅提升課堂上的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閱讀能力難以提高,教師不知道如何幫助學生更好的閱讀,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科有了抵觸情緒,失去學習的興趣。
整本書閱讀并不是新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從古代就有的讀書方法。所謂“手不釋卷”以及“讀書破萬卷”都是講述的整本書閱讀。近代詩人胡適,就支持整本書的閱讀,而并非是采用幾篇讀本,拼湊出來作為一本教材。除此之外,近幾年來教育部多次強調“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教育理念,特別是補充了“提高閱讀品味”這一教育理念。而在最新版高中語文課程中,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制定了語文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將“閱讀整本書和研討”作為教學內容的任務之首。由此,可以看出,整本書閱讀對于學生的學習,對于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是至關重要的。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不斷創(chuàng)新,越來越多有“新意”的教育方式被學生們所喜愛,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再感到壓力。但是仍有部分教師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聽”和“說”。這種教育方法,不僅教育形式單一,而且教學的內容十分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了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十分低下。常常會出現,整整一節(jié)課下來,整個教室里除了教師對內容的講解之外,沒有任何聲音。長此以往,學生不僅對語文學科有情緒抵觸,閱讀能力也無法得到提升。
從傳統(tǒng)教育理念到素質教育的過渡階段,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是采用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沒有讓學生去思考問題、剖析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沒有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反而讓學生依賴教師,失去學生的思維和觀點。在學習過程中過于死板,面對有變化的題目,不知道靈活變通,語文的素養(yǎng)沒有任何提高。此外,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在教導過程中,注重點是如何提升學生的分數,而不是將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提升點,將教育過程流于形式化,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尋找到學生對學習興趣的基點,也就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興趣。
高中學生擁有很大的學業(yè)壓力,還有較難的知識學習,導致高中學生有時間和能力閱讀課外書籍的可能性太小,而閱讀整本書的幾率幾乎為零。學生的課外時間都用來補充知識不足、學習不充分的學科,沒有注意到自身知識的基礎是否打牢,導致自主學習效率不高。學生對如何正確學習感到茫然。因此,也讓學生課外閱讀的幾率變得更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沒有得到提升,也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條件,學習效率低下。此外,有部分學生,在面對閱讀學習這種方法沒有足夠的重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上。但是,閱讀在語文考試中占據很大一部分比例,較好的閱讀能力更容易取得高分。同時,較好的閱讀能力,不僅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而且,還能讓學生在日后的發(fā)展道路上有更好的選擇。
以往的閱讀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講解課文,學生記下老師講的有關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理解,面對不同的疑問給予耐心解答。而教學過程中,將“填鴨式”教育改變?yōu)樾〗M討論的模式,讓學生根據教師文章中的所提的問題進行討論。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中國古代的優(yōu)秀詩詞類作品,如《詩經》、名人詩集等等,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比如:詩人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體現出了詩歌的那些特點?由這樣的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討論問題,再由老師評斷,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
想要擺脫“填鴨式”教育,教師就必須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把課文的主體、重點、難點相互融合,在教學過程用引導方式進行提問。教師在進行讓學生小組討論和回答問題的時候,要注意把控現場。既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要控制學生對問題回答的時間,讓每位學生都有獨立思考和探討交流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巴黎圣母院》的時候,應當鼓勵學生對這篇文章的思考與見解,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比如:“用幾句話概括這篇文章”“文章中描寫的語句有哪些是你們喜歡的?”等等這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整篇文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歸納能力。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相信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法,在今后的教學中將會更加重要。雖然現階段的教育方法仍有不足,但相信教師只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引導學生學習為目標的教育理念,就會逐步改變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讓學生變得更加有文化、會生活、懂思考,成為有用的社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