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豐臺區(qū)云崗青少年科技站)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一鋼琴作品,選擇的是復三部曲式結構,為中國民族調式的商調式,結構圖中引子ABA’。A’部分營造出輝煌、宏偉之勢,同時為主題的再現部分;B部分出現了聲色彩方式烘托、渲染氣氛的二度音程,沿用東方調式體系行三次主題變奏,加之和聲的拉寬及力度的增強,展現出歡騰及熱鬧的場面;A部分主題鮮明生動,旋律熱情而明亮,依舊采用了商調式?!渡降さら_花紅艷艷》中,選取鋼琴音色實現對多民族樂器音色的模擬,通過應用不同演奏方法,選擇鑼、鈸和腰鼓、古箏、竹笛等樂器。如整個模擬了陜北竹笛淸新的音色的,是全曲的引子部分,極具歌唱及舒展性。將很多形式的琶音及裝飾加入到作品中,可模擬別具特色的民間樂器的音色效果。除此之外,較多民族五聲調式風格和弦音均在樂曲的和弦中有配置,將宮音取代和弦中的三音,同時將下屬七和弦分解為流暢的琶音織體,創(chuàng)造出全新音樂效果,并使織體語言民間色彩更豐滿。不僅如此,應用大量琶音和裝飾音,借鑒常出現于陜北民歌中的“甩音”形式,特別是將入時值較短、反向上行琶音插入到樂曲的音調下行,實現對民族樂器獨特音響效果的模擬。上述的種種,均是我國民族化特色在這首鋼琴作品中的體現。在繼承了中國古典樂曲精華基礎,這首鋼琴作品再行二次創(chuàng)作,通過結合西方鋼琴音樂進行,因自身為民歌改編出來,所以轉變?yōu)殇撉俚难葑嘈问剑ㄟ^實現對之前演唱形式的改編,重新唱腔及演唱形式的意境,并且有鮮明的民族音樂風格特點可以體現在演奏技巧上。
1.安塞腰鼓的節(jié)奏。民族的特色音樂形態(tài)存在于王建中先生的創(chuàng)作中,從而塑造出我國民族魅力。王先生創(chuàng)作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應用安塞腰鼓節(jié)奏這一極具民族特色的節(jié)奏,進行伴奏織體及旋律的應用。在陜北人民生活中,安塞腰鼓為人民表現對生活熱情的最直接的樂器,同時是不可缺少的樂器。通常情況下,安塞腰鼓的敲擊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后十六分音符點節(jié)奏型音樂織體,便是其最主要的節(jié)奏型。作曲家基于此首作品中,表現出豐富的音樂形象,合理且巧妙的進行節(jié)奏安排,就是應用了這個安塞腰鼓節(jié)奏。如連接本曲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段中,配合上和聲層,應用大量的安塞腰鼓節(jié)奏,氣勢磅礴,淋漓盡致表現出鋼琴的敲擊性,模擬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將壯觀的陜北人民萬人擊鼓場面展現出來。作曲家也將安塞腰鼓的節(jié)奏融入到了在第二主題的第一變奏段落,配合上安塞腰鼓節(jié)奏,將旋律賦予左手聲部,展現出陜北人民的豪邁,以及雄壯男子舞起腰鼓的場面。
2.踏板的處理與應用。切分踏板法。其應用較多,指在一個音下去后繼續(xù)保持其延音。在變奏最后部分,這首曲通過對民歌的旋律的應用,左手低音區(qū)流動十六分音符及右手八度的旋律音,有恢宏的氣勢及豐富的音響效果。可通過踏板的使用,這一段落的旋律使聲音連貫且有歌唱性,并用切分踏板法,應用鋼琴豐富的音色,再現原民歌的音樂韻味,表現推至全曲的高潮。
非切分踏板法。使用較多的是特性的節(jié)奏拍及在伴隨特殊音樂記號上,也叫“短踏板法”。如A部分情緒和B段落顯著不同,且會有作曲家要強調的重音存在于譜面上,展現出歡快的節(jié)奏氛圍,演奏時應激動有力,可應用短踏板法于這個段落中,也就是說要同時落下含有重音記號的音與腳,是非切分音踏板,迅速在下一音開始便能夠放開踏板。
弱音踏板。在原有基礎上,需讓聲音變弱,可用踏板在手難以控制的聲音上有所幫助。最后的聲音及前面聲音,基于樂曲結束時對比,且抓住力量緩慢的下鍵,并標有ppp較弱表情術語,營造出安靜的效果,并控制手指,基于此通過制音踏板使樂曲結束產生悠揚感覺,并應用弱音踏板,產生令人回味的效果。
3.選擇不同演奏技巧及方法。明確標注有“散板”于這首作品的引子部分,且3/2、2/2、3/4、2/4四種拍子穿插在中間變奏部分,加之具有陜北地區(qū)特色信天游曲調被融入其中,因此全曲節(jié)奏可舒展、隨性,稍稍自由一點。整體上在演奏的時候,保持樂譜上要求基本速度,各單拍的拍速做出些許處理及變化。信天游的曲調在鋼琴曲的第一部分進行了應用,模擬的是清新、透徹的陜北竹笛的音色。選擇散板的形式,且弱(mp)的力度開始,使曲子顯得一張一弛。我們在彈奏的時候,為了獲得柔美、飄渺的意境,手指觸鍵的面積多一些貼鍵走,彈奏出來的音符綿延不斷,并使得發(fā)出音色有悠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