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殿萍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度化要求, 兒童文學作品教學對小學語文產(chǎn)生的影響,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隨著素質(zhì)教育越來越深入,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開展的個性化、多樣化教育也越來越能引起人們的關注。 而小學語文作為其中最基礎的學科, 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兒童文學作品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心理生理飛速成長的重要階段,學生的探索欲望,接受能力和可塑性都處于一個黃金時期,因此這個階段,外界主觀客觀因素對其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 兒童文學作品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學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是把兒童文學作品納入其中的,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兒童文學的教學狀態(tài)卻一直是不溫不火,其地位也顯得十分尷尬。 而造成兒童文學作品一直得不到足夠重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是教材中所選擇的兒童文學作品與兒童真實的生活距離太遠。 教材中對于兒童文學的選擇多數(shù)以外國作品為主,所以不論作品宣揚的精神、內(nèi)涵還是作品本身的內(nèi)容, 與我國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相差過大,導致兒童文學作品只是被機械地閱讀,而學生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內(nèi)涵; 其二是教學目標對其存在諸多的限制。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主要教學目標通常是培養(yǎng)兒童對基本字詞的認知, 對基本文章結(jié)構(gòu)的理解,而忽略了對兒童文學作品內(nèi)容的挖掘,因此,兒童很容易會受到一些內(nèi)容較為簡單通俗的兒童文學作品的負面影響。
在目前的小學教學中,教師為了學生拿到更好的成績,打下堅實的語文學習基礎,都會將語文課進行“統(tǒng)一處理”。 比如,不論任何文體,都要分析其修辭手法、表達方法、中心思想等,這種成人化、概念化的處理方法很難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和有啟迪性的內(nèi)容,而且會使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煩心理。
雖然當前的語文教師都是師范院校畢業(yè)的專業(yè)人士,都有著成熟且專業(yè)的教學方法和技能,但是教師對兒童文學方面的研究還停留在表面, 將其與其他文學體裁一同轉(zhuǎn)化為簡單化、概念化的教學方法,甚至將不同題材文學作品用同一種方法進行教學, 這樣勢必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文章本身內(nèi)涵的理解, 進而影響到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作用。 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 不要將為了教學而教學的這種功利性情緒傳遞給學生。 而兒童文學作品,作為一種專注于幼兒成長的文學作品,不僅要給兒童傳播知識,還要將作品本身所包含的精神與愛傳遞給學生。
對于學生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習至關重要,那么在這里,小學語文教師則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教師作為學生的指路明燈, 對于學生的引導一定要是積極向上的。 那么對于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影響,教師承擔著非常重大的責任。 因此,一定要強化教師對于兒童文學作品的把握。 兒童文學作品從不同年齡段的讀者對象上來劃分,可以分為嬰兒文學、幼兒文學、 少年文學等。 而從題材上劃分則可以分為兒歌、寓言、童話、兒童詩、兒童散文、兒童戲劇、兒童小說等多個類別。 而語文課本中選擇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是與學生年齡階段相適應的。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要關注到兒童文學的分類, 從文體發(fā)掘兒童文學的審美特征, 由此來推進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深入發(fā)展。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多閱讀不同的兒童文學作品,通過自身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感受,向?qū)W生表達, 并引導學生感受不同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特點和精神信仰。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 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 兒童文學作品具有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特點,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師力求達到的教學目標,往往會忽略了兒童文學作品所包含的趣味性, 會忽視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引導, 從而導致兒童文學作品的趣味性大打折扣。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自身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幫助學生親自感受兒童文學作品的魅力,并深入其中,體會并理解兒童文學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 舉行相關的閱讀校園活動, 激發(fā)學生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探索興趣,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感想,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
小學時期的學生思維活躍性高,想象力比較豐富,兒童文學作品正好表達出了兒童的這些美好的特質(zhì),正是由于兒童文學作品具有這樣的特征, 它才能夠激發(fā)兒童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興趣。 所以,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要多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