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茴香豆的茴有幾個寫法?”這是浙江小鎮(zhèn)潦倒文人孔乙己常常要賣弄的技藝,魯迅先生在小說里描述的茴香豆的故事,從側(cè)面反映了中國漢字簡化前,繁體字的復雜程度和未得到統(tǒng)一的情狀。因為漢字難于認識和書寫,中國千年歷史上,知書識字是少部分人擁有的特權,絕大多數(shù)人是文盲或者半文盲。
民間需要書寫怎么辦?為了方便快捷,商店老板、賬房先生、代人寫信的先生等經(jīng)常需要書寫漢字的人,發(fā)明了一套簡化字系統(tǒng),這些自發(fā)簡化的漢字曾長期在民間使用,后來被稱為“俗體字”。 可以說,漢字的簡化,是教育普及和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特別是五四運動時期,漢字簡化被視作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重要工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為了迅速提高民眾知識水平,為了方便傳播信息,漢字簡化被提上日程。幾十年過去,中國簡化字已經(jīng)規(guī)范成熟。不過長期以來,關于漢字簡化后弱化了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批評,也從未間斷。特別是在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當下,有不少人主張恢復繁體字。
漢字簡化曾為新中國建設提供了獨特的推動力,因此,對簡化漢字的功過評判,也許不能過于簡單。
新中國剛剛成立,文字改革就已經(jīng)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成立,漢字的整理和簡化成為協(xié)會研究的目標之一。最初,學術界熱衷的并非簡化漢字,而是用新文字替代傳統(tǒng)漢字。對此事,毛澤東的指示是:文字改革應首先辦“簡體字”,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
雖然漢字簡化的思路已經(jīng)確定,但究竟如何簡化,還是沒有統(tǒng)一,全國各地提交的改革方案中,對漢字的簡化方式五花八門。甚至有人建議把聲旁改用字母拼音,創(chuàng)造一種字母和漢字混雜在一起的新漢字。
1952年2月5日,由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改組合并其他機構(gòu)組成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漢字整理組成立,開始著手擬定《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一直到第三稿草案,1634個常用簡化字才被確定下來。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fā)表了國務院的《關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
簡化字作為規(guī)范字推行后,這一年的小學語文課本,第一課《開學了》變成《開學了》,三個字從過去的30多筆,變成了10多筆。
解放初期,我國文盲占全國人口的80%,掃盲是社會重要工作。1950年底,全國各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一開始,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掃盲班教的是繁體字,這讓不少年紀較大的學生十分為難。漢字簡化后,常用漢字變成了3500字左右,如果使用繁體字,大概需要上萬個字。好學好記的簡化字,給知識文化的普及降低了難度。
簡化字首先去除了大量的同義字,確定了偏旁部首的規(guī)律,漢字的學習和書寫變得相對容易。到1964年,中國的文盲率從80%下降到了52%,新中國成立十多年,中國文盲少了1億多。
到1964年3月,《簡化字總表》上的簡化字總數(shù)已經(jīng)達到2238個,這些簡化字基本沿用至今,被人們習慣和接受。
簡化字能否被民眾接受,并不是一紙法規(guī)就能解決的,不考慮文化背景和人們接受程度的簡化方案,就很難獲得成功。1977年的一次漢字簡化,后來就被廢除。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公布,其中包含848個字,但隨即便被周有光、胡愈之等人批評為“比例失調(diào)、難看之極,一味追求簡單而失去了漢字的風貌”。1986年6月,這些簡化字被取消。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推出《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中不僅恢復了6個繁體字,51個異體字,還擬對44個漢字調(diào)整其寫法。但由于反對聲音強烈,該字表又作出了一些調(diào)整后才于2013年6月5日正式頒布,成為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規(guī)范。
這些年,“恢復繁體字”的聲音日盛。2008年全國兩會上,文藝界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遞交了一份關于《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
“簡繁之爭”已經(jīng)存在多年。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說:“提倡使用簡體字,妥善處理繁體字”。至此,“用簡識繁”的原則逐漸被社會接受,很多普通人也基本能夠達到使用、書寫簡體字,同時認識繁體字的水平。
學者余秋雨也曾就簡體字和繁體字之爭發(fā)表過他的看法。他說:繁體字當然是我們中國文化長久的載體,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后來簡化字卻是必須的,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從漢代以來,代代都在簡化,有的規(guī)模很大,有的規(guī)模很小,不斷地在簡化,日常的用語簡化就更多了。在上海的郊區(qū)嘉定一個牧場里邊,曾發(fā)現(xiàn)明代的劇本,叫《白兔記》,我們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里邊有兩百多個字是和現(xiàn)代簡體字一模一樣的。可見簡體在當時是人們已經(jīng)在日常當中使用的。
無論學術上的爭議如何,簡體字都是中國的規(guī)范用字。1971年聯(lián)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表決通過后,將文件用字修改為全國通行簡體字。2000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通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此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中國漢字深遠地影響了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多國,這些國家曾以漢字為基礎創(chuàng)造或者改進了自己的文字體系。事實上,除了中國大陸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qū)也使用中國推行的簡化字。新加坡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采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的簡化字。馬來西亞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當?shù)氐挠∷⑽?,大多為繁簡并用。泰?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授簡化字,實際教學中簡繁并用。
香港特區(qū)政府一直沒有限制民間的漢字用法,香港回歸之后,簡化字亦較以往更為流行,官方網(wǎng)站也開始提供簡化字版的選擇頁面,公開考試中也可使用《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1950年1月28日,中國戲曲學院在北京成立。
1953年1月29日,中央編譯局建立。
1954年1月28日,北京-莫斯科直達客車首次通車。
1960年2月2日,國務院要求安排歸國華僑。
1963年1月29 日,周恩來提出建設四個現(xiàn)代化。
1975年2月1日,鄧小平開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9年1月28日 ,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問美國、日本 。
1986年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