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學院 文學傳媒與教育科學院,安徽 合肥238000)
許多人認為,信仰宗教能夠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就曾撰文稱“無信仰,不幸?!?,認為沒有信仰恐怕是不會幸福的[1]。有人研究也認為,宗教信仰不僅對身體健康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心理健康也有重大的積極作用[2],還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中年人中信仰宗教者比不信仰宗教者更幸福[3]。所以,大量的基督徒極力拉攏群眾信仰基督教,其游說的理由就是信教能夠帶來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生活。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巢湖流域,民間的基督教信仰十分興盛,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家庭教會,堂所和團契亦是到處可見,公辦教堂也分布在每一個城鎮(zhèn)之中。當前,信仰基督教的人非常之多,尤其是民間基督教信仰,隊伍十分龐大。大多數(shù)的信眾是為了打發(fā)時間而信教,他們唱贊歌、禱告、祈禱等,都是教會里的日?;顒?,對于群眾排遣無聊、抒發(fā)心情及宣泄自我等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信佛的人則相對較少,佛教、佛學及佛法也只能在寺廟和書本中傳播,人們普遍看不懂佛經(jīng);民間所謂的信佛人,基本都是新時代不懂經(jīng)文的迷信人,真正信佛者大多是居士或僧尼,他們的幸福度的確較高,但他們的幸福度并不一定是因信佛而獲得。而對于無宗教信仰的人,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們稱之為信仰傳統(tǒng)文化者,他們大多講究中庸、自如、隨性,常常被人稱為沒有信仰的人群,也是經(jīng)常被稱為迷失方向、缺乏幸福感的人群。事實上,我國人民群眾普遍的信仰特質(zhì)就是文化信仰,展示的是對風俗文化、傳統(tǒng)文化及民間文化的信仰與傳承,而不是對宗教的信仰,也正因為如此,佛教聲稱不是宗教而是教育[4]。所以,這些被稱為無信仰的人,其實是有信仰的,他們信仰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他們的幸福度與基督教徒及佛教徒的幸福度究竟有無區(qū)別,已是許多人的研究課題,為了探究巢湖流域居民不同信仰群體之間的幸福度差異,我們展開了調(diào)查與訪談,現(xiàn)將搜集資料整理分析如下,以期揭示信仰與幸福度的關系。
采用紐芬蘭大學幸福度問卷,對巢湖流域的中老年人進行調(diào)查,該量表信度為0.7,針對城市、農(nóng)村及老年公寓的老人調(diào)查效度分別為0.58、0.735和0.703,總分計分范圍是0-48分;同時,設計訪談問卷,對部分群眾及不同信仰群體的代表人物進行訪談。為了確保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和可區(qū)分性,實地調(diào)查限制在三種類型的居民之中,一是寺廟里長期信佛的居士,二是團契中受洗的基督教徒,三是社區(qū)活動中心的居民以及部分小區(qū)物業(yè)管理人員;共搜集有效問卷135份,樣本構(gòu)成如表1所示,37%的為男性,63%的為女性;信佛者29.6%,信基督教者30.4%,信仰傳統(tǒng)文化者40%;29.6%的人感覺非常幸福,59.3%的人感覺幸福略多于痛苦,10.4%的人表示痛苦略多于幸福,僅有1人表示生活非常痛苦,即88.9%的人表示生活幸福;由于團契內(nèi)信仰基督教者和寺廟內(nèi)信佛者中老年人相對較多,所以,本調(diào)查樣本的年齡范圍主要在45-70歲之間,僅1人在70歲以上。為便于分析,增進研究的真實可靠性,對部分社區(qū)服務人員、寺廟主持、法師、居士、教會牧師及教會內(nèi)受洗過的老信徒等進行了訪談,并綜合闡述不同信仰者的信仰理念、生活態(tài)度和幸福觀。
表1 研究對象的構(gòu)成
如表2所示,幸福度分布在27.5±6.16之間,說明中老年人的幸福度并不太高,描述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9.6%的人表示非常幸福,59.3%的人表示幸福略多于痛苦。在調(diào)查范圍內(nèi),中老年人的性別與信仰、幸福感及總的幸福度之間關系不顯著,不同信仰群體之間的幸福感及總的幸福度也沒有顯著性相關關系,進行LSD和HSD多重方差檢驗時也發(fā)現(xiàn)不同信仰者之間無幸福感及幸福度的顯著差異性,在均值與標準差方面,信佛者27.15±6.758,信基督教者28.34±5.734,信仰傳統(tǒng)文化者 27.11±6.065;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齡的人在幸福感及總的幸福度方面存在顯著性相關,年齡越大,幸福感和幸福度就越強;由于超過70歲者只有1人,將其歸為60歲以上者,分析發(fā)現(xiàn)45-60歲之間者幸福度得分為26.11±5.81, 而60歲以上者得分為 29.33±6.25,不同年齡階段之間的P=0.003<0.01,差異十分顯著。由于非常痛苦的人只有1位,所以,將其歸為痛苦多于幸福的人群,進行LSD和HSD多重分析時發(fā)現(xiàn),不同幸福感覺的人在總的幸福度上,彼此之間均存在十分顯著性的差異,P值均為0.000,小于0.01,具體分析可知均值及標準差分別為:非常幸福者是33.15±3.378,幸福略多于痛苦者是26.22±5.047,痛苦略多于幸福者是19.20±3.688,從數(shù)值上也能看出,彼此存在的顯著性差異,即反映了幸福感覺越高的人,其總的幸福度水平也越高。
表2 問卷各維度及總分情況與相關矩陣
1.信佛者訪談總結(jié)
大多數(shù)信佛者認為佛教是一種教育,是自我教育,它引領人們回歸自己,尋找本真的自己,也即是教人修身成佛,所以,真正信佛的人是一種接受佛教教育的人,是愿意做一個符合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人,是順應自然不逆天不違背正義的仁者,內(nèi)心充滿善意,自然就會深感幸?!,F(xiàn)實生活中,信佛的人很少,社會上燒香拜佛的人不能算作信佛之人,他們不懂佛經(jīng),不按佛教的教義教規(guī)做事,燒香拜佛僅圖消災保平安,完全是一種迷信行為。許多信佛者從最初“以佛法為明燈而相信佛法”到后來“以自我為明燈而相信自我”,也是從迷信行為逐漸轉(zhuǎn)變?yōu)樾奚眇B(yǎng)性之舉,達到自我修行自我教育的境界。那些燒香拜佛的人,只是求佛者,是迷信行為,他們不種善因,想得善果,這是一種癡心妄想,他們欲望太多,內(nèi)心必定痛苦、憂愁、不踏實,也不可能很幸福。所以,佛教注重的因果報應,注重“修”字,并不是迷信,而是傳統(tǒng)文化中“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具體體現(xiàn)[5],即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由于佛教文化已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圣賢文化,它與傳統(tǒng)的儒、道文化早已融為一體,成為我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信佛者認同和傳承民族文化,他們是自我認同的人,是能夠穩(wěn)定地保持較高幸福度的人。
2.信基督者訪談總結(jié)
許多民間基督教傳教者認為基督教文化不適合我國的文化環(huán)境。由于基督教的單一神制,導致教會中的神職人員權威較大,教會內(nèi)部爭權奪利現(xiàn)象破壞了基督教的信仰環(huán)境,這令多數(shù)傳教者深感失望,使許多信教群眾感覺幸福度下降,于是,很多人自立門戶,建立家庭教會進行小范圍聚會,他們認為,黨和政府一再重視宗教信仰問題,確實非常必要,宗教管理不好,很容易出亂子,生活和歷史中案例已經(jīng)很多[6];當前,信仰基督教的人的確很多,但基督教已被不同地方的人給同化了,改造成地方性各具特色的宗教,有的甚至以基督教為幌子形成了全能神邪教,也有的人利用神靈的權威性從事非法活動,騙人錢財,甚至引人誤入歧途,導致財產(chǎn)損失及生命喪失等;多數(shù)人信仰基督教也是心存迷信思想,希望得到神的庇佑。所以,有欲望的追求和利益的驅(qū)使,就必須要對宗教信仰進行監(jiān)督管理,但監(jiān)督管理困難重重。信教者認為,他們在禱告、祈福和唱贊歌的過程中能夠抒發(fā)情緒,調(diào)節(jié)心情,與人交流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精神生活需求,使得他們的幸福度和幸福的感覺有所提升。由于信仰基督教的基層群眾較多,所以,社會上很多人誤以為信基督教者多為窮人,事實上,當前巢湖流域的窮人并不多,群眾信教更多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3.信傳統(tǒng)文化者及社區(qū)管理者訪談總結(jié)
在社區(qū)活動中心的中老年人,他們不參加基督教禮拜,不參加寺廟的道場活動,他們的活動常是打牌、下棋、聽戲曲或是聊天等,人們常稱他們是沒有信仰的人,但事實上,他們是傳統(tǒng)文化的信仰者,他們內(nèi)心思想中有儒道釋的影響,也有地方風俗文化的影響;他們內(nèi)心對子女抱有期待和希望,對祖先心存敬畏和寄托,對社會保持樂觀,對黨和政府保持信任,他們內(nèi)心有希望、生活有保障。他們認為,生活在和平的時代里,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如果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好,家人健康、和睦,事業(yè)有成,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至于平時的娛樂活動,他們認為,只要有幾位經(jīng)常交流的伙伴或朋友,就不會孤單,精神生活就完全能夠得到滿足。社區(qū)管理者會根據(jù)工作的安排,要求小區(qū)物業(yè)管理者宣傳關于宗教信仰的法律知識及政策,引導人們正當信教,反對邪教,宣傳無神論等。具體的基督教團契聚會及家庭聚會,的確存在管理困難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信徒們聚會時,陌生人無法進入,即使進入,聚會者正當禱告唱歌,工作人員也無法左右他人信仰自由;另一方面是家庭聚會者基本上都是周圍群眾眼中的好人、善良之人,所以,家庭團契聚會,不影響他人生活的話,管理者不便介入。
分析發(fā)現(xiàn),中老年人的幸福度平均分為27.5,29.6%的人非常幸福,59.3%的人幸福略多于痛苦,這是符合生活實際的。信基督教者平均分最高且標準差最集中,為28.34±5.734,這可能是基督教信仰過程中,禱告、贊歌等抒發(fā)了信仰者的情緒,調(diào)節(jié)了信仰者的認知方式,但整體上來說,不同信仰群體之間的幸福感及總的幸福度不存在顯著性相關關系及差異性,信仰基督教的人幸福度平均值高于信仰佛教及傳統(tǒng)文化的人,信基督教者的標準差也相對集中,但整體上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信佛者、信基督教者及信傳統(tǒng)文化者之間,在幸福度和幸福感方面沒有差異,即反映了有沒有宗教信仰或是信仰不同,對人們的幸福感及幸福度是沒有影響的。陸岐楠也曾研究發(fā)現(xiàn)信教并未有效提高居民的幸福感[7]。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的中老年人之間,幸福度及幸福感沒有顯著性相關關系及差異性;但不同年齡者之間人群在幸福感及幸福度方面存在顯著性相關關系及差異性,60歲以上者平均分高于60歲以下者,標準差也相對較大,反映了60歲以上的群眾比60歲以下者更幸福,即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年齡越大,幸福感越強。由于影響幸福度的因素較多,精神信仰只是影響幸福的一個因素,但這種因素對于群眾來說,并非決定性的,起決定性的因素可能是個人隨著年齡增長而形成的認知系統(tǒng)及生活的經(jīng)濟條件與人際交往狀況,如訪談中,多人認同這一觀點。
訪談中,信佛者認為佛教是一種教育,而其他信仰群體也同樣認為,他們的信仰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教育、心靈凈化和人生教育的過程[8]。訪談結(jié)果反映,不同信仰者均表示生活幸福,這與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29.63%的人感覺非常幸福,59.26%的人感覺幸福多于痛苦也是一致的,即生活在當前的和平時代里,人們的幸福度普遍得到提升。至于人們對宗教信仰者的片面認識,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媒體的宣傳,逐漸消除誤區(qū)。如人們認為信佛者均是有錢人,這應該不是因為他們信佛了才變得有錢,而是因為他們有錢了才信佛,一方面是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接受與傳承自己潛意識中的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也是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有可能存在消災保平安的迷信心理[9]。而信基督教的人也不是窮人,而是基層大眾,在大城市里有錢人或是工薪層信仰基督教者也較多,只是他們常在教堂內(nèi)活動,很少被他人知悉罷了。信仰基督教者多是體現(xiàn)了一種迷信心理,這與那些燒香拜佛的人是一樣的迷信現(xiàn)象。說明這些信教的群眾在生活中存在困難或不安心理,在精神上還不夠強大,以至于尋求神靈寄托,他們的內(nèi)心是既幸福又痛苦,是存在不如意的,也即是幸福度受到影響。而真正信仰宗教的人,他們對待信仰和生活,都是十分的坦然和自如,對信仰也相對穩(wěn)定,他們的內(nèi)心自然是幸福度較高的。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心中有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他們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也是幸福的。所以,不同信仰者,大多都表示生活在幸福之中。
幸福是一種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它讓人對生活和境遇感覺到稱心如意[10]。從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信仰基督教者幸福度相對較高,信仰佛教和傳統(tǒng)文化者平均值和標準差基本一致,但整體上不同信仰群體之間的幸福度并無顯著性區(qū)別,即幸福度并不因為人們的信仰而發(fā)生較大變化。有研究認為,人們的高幸福度是因為信仰佛教的緣故[11],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過于片面,因為,影響人的幸福最關鍵的還是個人認知與體驗;個人的壓力、欲望、不同的文化水平等,都是影響他們幸福度差異的重要因素。如楊玲等人研究指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信佛者生活滿意度高于無信仰者,而無信仰者的生活滿意度又高于伊斯蘭信仰者[12],這同樣是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也不能具體說明信仰某種宗教就比信仰另一種宗教更幸福。而張再生等人研究則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力度對于幸福感的影響度高于宗教信仰的影響程度[13],筆者在調(diào)查訪談中,絕大多數(shù)的群眾認同這種觀點。因此,宗教信仰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幸福,經(jīng)濟條件才是影響中老年人幸福度的基本要素,家人健康、平安則是關鍵因素,有良好人際交往和溝通交流渠道則是主要因素。所以,不同信仰群體的人,實質(zhì)上,不存在幸福度的差異,只是由于很多人信仰宗教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宗教信仰必須加以規(guī)范引導和管理,才可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宗教信仰對人們的幸福度并沒有太大影響。有無宗教信仰或是持有不同信仰的人群之間不存在顯著性的幸福度差異,這說明那些宣稱信仰基督或佛祖能得幸?;蚴菢O樂的人,是在允諾他人不真實的愿望。信佛者認為自己很幸福,能夠依靠佛教的智慧尋找自己,修身向善;而信基督教者也認為自己很幸福,他們相信以馬內(nèi)利,相信神與他們一直同在;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同樣也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他們心存希望,樂觀生活,同樣感受到生活很幸福。這反映了當前巢湖流域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較為充實,物質(zhì)生活相對富足,即生活有保障,人生有希望,活著有力量。也反映了巢湖流域的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地方政府和人民在不斷地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內(nèi)容,如隨處可見的公園廬劇演唱,也有各種花旦巡回演出,巢湖民歌大賽,各種文化節(jié)、賞花節(jié)、摘果節(jié)等等,更有風雨無阻的廣場舞大賽,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所以,影響中老年人幸福度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是否信仰宗教,而在于他們是否生活無憂,家人健康是否有保障,人際交往是否順暢,家庭是否和睦,子女生活有無保障,以及個人思想方面是否有穩(wěn)定的認知和樂觀的精神等,即影響中老年人幸福度的重要因素還是精神文化生活要充實,人際關系要良好。
編輯:崔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