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勁
最近看到了一節(jié)《植樹的牧羊人》課例,來自荊州市教科院初中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王佑軍,其設(shè)計和實施令人耳目一新。整節(jié)課從點示標題的矛盾性入手,用訓練默讀進入文本,用圈畫時間詞語梳理脈絡,用四次語用訓練完成課文學習。全課刪繁就簡而重點突出,學生活動充分而積累豐富,特別是其中包孕的積極語用觀,對于日常教學如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性。
四十年前,呂叔湘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其中談到:“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shù)不過關(guān),豈非咄咄怪事!”這個問題在其后數(shù)輪課改中有所解決,但遠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其中原因很多,有一個恐怕是我們大量的閱讀教學止步于理解為主的消極輸入,學生的學習行為以“讀、聽、視”為主。按照“學習金字塔”理論,這樣的學習成效只有10%,而如果是“講給別人聽”或者“對所學內(nèi)容立即運用”,則可以落實90%的學習內(nèi)容。所以,大力開展積極的語用輸出,讓學生的學習行為以“說、寫、評”為主,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輸出以輸入為基礎(chǔ), 這節(jié)課第一環(huán)節(jié)的有指導、有要求的默讀,就是為后面的輸出做的準備。教師的指導是標注段落、勾畫準備積累的詞語以及時間詞,要求則是不出聲、快速讀,每分鐘不少于400字,這是依據(jù)課標進行的、任務明確的默讀。五分鐘之后書寫詞語、讀準字音、理解字義,理出初見、再見和最后見的三個年份,這些都是在將文本信息輸入頭腦,是學習的準備階段。其中很巧妙的是,拎出三個年份后,教師傳授了一招抓取關(guān)鍵時間節(jié)點然后串連的“糖葫蘆”技法,告訴學生寫記敘文可以像做糖葫蘆,將與某個人打交道的時間挑兩三個,重點寫一個,串起另外兩個,來體現(xiàn)人物的精神、性格。多么鮮活的輸入方式!
且看之后的四次語用輸出訓練。
第一個語言訓練:用上“廢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四個關(guān)鍵詞,串聯(lián)起來,說一段話,說出“我”初見牧羊人所看到的環(huán)境、場景??梢允褂谜n本的原話,也可以加以改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第四個語言訓練:讀了牧羊人的故事之后,我有什么樣的感受?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前兩次語用訓練是關(guān)著書進行的,承擔了多重功能:對默讀成效的檢測,對重點詞語的落實,對文本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對寫景方法的習得,對文章對比手法的辨識,對記敘詳略的認知。多么扎實的讀寫結(jié)合!
第三次是打開書進行的文本細讀,給出的句式抓手,前半截是要求學生做出主觀評價,后半截是要求必須有文本依據(jù)。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體悟到如果要寫好一個人,表現(xiàn)他某些方面的個性、品質(zhì),一定要抓住他所做的事,以及做事過程中的態(tài)度、動作等細節(jié),還要像課文那樣作一點精當?shù)狞c評議論。多么細膩的文本品鑒!
第四次訓練是自由表達,沒有規(guī)定必須用什么詞語什么句式,但并不是很多課上遠離文本的漫無邊際的拓展延伸,既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文章主旨的提煉,又在潛移默化中達成了對學生的價值塑造。多么自然的人文熏陶!
以上四次語用訓練,全都是基于文本閱讀的積極輸出,是既忠實于文本又高出于文本的閱讀理解和賞鑒,同時又完全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這一課真正有能力提升,且很好地實現(xiàn)了這個教讀文本在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堪稱長文短教“一課一得”的范例。
據(jù)悉,這個課例是王佑軍老師現(xiàn)場抽簽然后三十分鐘備課后借班執(zhí)教的呈現(xiàn),在這樣的情形下以積極語用輸出支撐全課, 如此非比尋常的課堂設(shè)計,我們相信絕不是靈光乍現(xiàn)的妙手偶得,而是體現(xiàn)了執(zhí)教者對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深刻理解,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智慧落實。
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表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如何體現(xiàn)實踐性?課標中“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就是路徑,它清楚地指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使用語言完成交流溝通, 而就閱讀教學來說,當然是圍繞文本進行有層次的、螺旋上升的對話與交流。語文老師的任務則是設(shè)計精妙的、層遞性的語言交流活動,讓學生在語言的操練中一次次進入文本,并以語言的積極輸出成果來檢測閱讀的成效。上述課例中循序推進的語言訓練,充分展示了對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有力捍衛(wèi)。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容,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里明確界定為四個方面: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初中階段要求達到的程度當然與之有別,但語言、思維、審美、文化這四大方面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四者當中語言當為根,其他則是在根上生長出的枝葉、花朵和果實。沒有語言的積累和理解,輸出是無米之炊;沒有語言的運用和習得,建構(gòu)是空中樓閣。積極的語用輸出,是逐步形成語文能力、凝練語文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上述課例中每一次的語用輸出,表面看就是簡單的句段訓練,但細究卻是由片段到整體,由現(xiàn)實觀照過去,由客觀事實作出主觀評價,由旁觀他人到審視自我,一次次反復進出文本的閱讀活動,思維的發(fā)展,文化的理解,精神的成長都從中生發(fā)出來,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在這樣的語言活動中得以落實和提升。
其實,很多老師也注意到了課程標準對語言文字運用的強調(diào),但是,他們往往有意無意地將“運用”窄化為“表達”,這就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的課例都喜歡在課文學習后, 來一個指向于道德提升的“拓展延伸”,或者干脆布置一篇作文,這似乎更是將“運用”窄化為了“寫作”。而我們倡導的積極語用輸出,是一種“全語用”,它滲透在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學習等各語文學習活動中。特別在閱讀教學中,是緊扣文本來設(shè)計實施基于特定文本閱讀的多次語言活動,是一種“被引導的積極創(chuàng)造”,往往以細小的“咬文嚼字”,以精致的語言操練,以“小我”的點滴感悟,來達成對文本的貼近和體悟,從而摒棄語文教學中的“籠統(tǒng)歸納”“宏大敘事”或者“道德灌輸”,切實守住語文的學科邊界,從而逐步形成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