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欣
廣義的語文教材不僅限于教科書,還可以擴大為課內輔助讀物,比如教師教學用書、學生學習手冊、掛圖、年表、錄音教材和計算機軟件等。狹義的語文教材專指教科書。本文探討的語文教材即狹義理解的語文教科書。呂叔湘先生在《編寫試驗教材的一些考慮》一文中說到:編寫這套試驗教材,考慮了幾個問題:1.目的任務問題;2.分科合科問題;3.文學教學問題;4.語言教學問題;5.文言文教學問題;6.作文教學問題;7.加強語文訓練問題。由此可見,語文教材的編寫是要考慮到多方面、系統(tǒng)性、科學化的編寫。
1.古代語文教材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并沒有專門人員編寫的教材,只是現(xiàn)代將其稱為“識字啟蒙教材”。其中堪為經(jīng)典的當屬《急就篇》和《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簡稱“三、百、千”)等為代表的識字啟蒙教材?!都本推窞槲鳚h史游所撰,全篇2000多個字,用三言、四言、七言韻語,便于記誦,內容包括“姓氏名字”“服器百物”“文學法理”等?!都本推穼笫劳勺R字教材的編纂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之后的“三百千”繼承了它的經(jīng)驗并有所發(fā)展。《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作為古代流傳最廣、使用時間最長的識字教材,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有機統(tǒng)一體,彼此相輔相成,互相配合,反映出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在識字教育方面的獨特探索和成功經(jīng)驗。三本識字教材分則獨具一格,合則相互為用,內容豐富,融識字教育、書法教育、閱讀屬對、知識教育、思想教育為一體,流傳久遠。明代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jīng)》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钡莱隽诉@套古代蒙學教材長盛不衰的原因,也給今人提供了教材編寫經(jīng)驗。我國古代識字啟蒙教材對于今天的語文教育,尤其是識字教育、寫字教育具有啟迪作用和借鑒價值。如識字課本的內容豐富、注重實用,讀來朗朗上口、易于記誦,將識字、寫字、閱讀、屬對、作文等有機結合,產(chǎn)生整體效應。除此之外,我國古代語文教材還包括古文詩賦教材和儒家經(jīng)典教材。古文詩賦教材有《詩經(jīng)》《詠史詩》《神通詩》《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我國古代早已形成“文選型”的語文教材格局,其中被大家所熟知的有《昭明文選》《文選》《古文觀止》等?!拔倪x型”教材的編纂傳統(tǒng),留下了很多語文教材編寫經(jīng)驗,至今仍在影響語文教材的編寫者們。儒家經(jīng)典是我國古代語文教育的的主要內容,也是我國古代語文教育的主要教材。包括《易》《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經(jīng)典,漢代時列為官學。南宋時,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兩部儒家經(jīng)典合為“四書”。自此,“四書五經(jīng)”成為讀書的基本教材。儒家經(jīng)典教材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載體,也是中國精神的經(jīng)典。它塑造了中國讀書人的思想、人格和精神氣質,成為國人立身處世的行動準則。蘊含著的哲學思想和教育理念,對當代語文教育仍有重要影響。
2.近現(xiàn)代語文教材
民國時期的語文教材因為有了政府教育部頒布的規(guī)定和章程,已經(jīng)大不同于古代教育。受近代各種教育思潮的影響,很多出版社和有識之士都加入到了編印教科書的洪流中。到了20世紀后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形成了鼎足之勢。出現(xiàn)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語文教材,如顧頡剛、葉圣陶等合編的《初中國語教科書》六冊,沈一星編寫、黎錦熙校的《初級國語教科書》三冊,穆濟波編的《高級國語讀本》三冊,王博祥編的初中《開明國語讀本》,傅東華編的復興初、高中《國文》教科書,夏丏尊、葉圣陶合編的《國文百八課》等。在民國初年的各種國文教材中,影響最大的是商務印書館1913年編印的《中學校用 共和國教科書 國文讀本》。該書的編制體例為按照文學史逆推選文,第一冊選清到宋文,第二冊選明到唐文,第三四冊選唐漢到周秦為主。其原則是“始略知本國古今文章軌范,以期共保國粹”。所選之文多為名家名篇,體裁多為論、傳、書、序、記等應用文體。《國文百八課》的編寫是提倡語文教學應該擺脫盲目性、力求科學化的主張。文話是編排的綱領,文選配合文話,文法修辭又取材于文選,這樣不但讓每一課成為一個單元,并且讓全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3.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語文教材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教科書的建設在探索中不斷發(fā)展和前進。1986年以前。中小頒布,確立了新的教材制度,要求教材編寫出版“在統(tǒng)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多樣化”?!皩彾ㄖ啤敝鸩酱媪恕皣ㄖ啤?。1949年,根據(jù)葉圣陶的建議,將原來的“國文”“國語”改為“語文”,1950年,編寫了初、高中的語文課本,并開始在全國推廣。其“編輯大意”為: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jù)語言,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和寫作四項。這期間具有代表性的語文教材有由張志公主編的《初級中學課本 漢語》六冊、根據(jù)初、高中文學大綱編寫的初、高中《文學》六冊、《初級中學課本 文學》等。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教材由原來的“國語”“國文”統(tǒng)一改為“語文”,由統(tǒng)一編寫到編審分離制,使得各個時期的《語文》教材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語文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憑借,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主要依據(jù)。尤其是對于學生而言,語文教材的價值和意義非常之大。在有限的教學活動時間里,語文教師和學生進行主要溝通和研討的就是依靠語文教材,所以它是學生獲得各種知識信息特別是語言知識信息的基本來源,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依據(jù),更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等綜合素質的媒體。對于教師而言,語文教材的作用同樣是極其重要的。它是教師進行課堂活動的基本依據(jù),是師生之間展開對話的中介。語文教材既有課表要求得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實現(xiàn),也肩負著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并確立個人的價值取向等作用。事實上,人生觀與價值觀在學校教育中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無論是封建王朝時期,還是在當今社會。而這些內容也將反映在課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教科書。作為教材,在其中所表達出來的價值立場和人生觀也是編寫教材時要把握的重要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教材也是能夠參與構建未來社會秩序的工具。
這里,我以統(tǒng)編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進行論述。
本單元教材編寫的原則有三點:1.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2.參照課程標準。3.在此基礎之上著重把握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結合及相互作用。
因為本單元屬七年級第一冊的第一單元,學生剛剛結束小學段的學習,馬上要面對中學這個更為重要的階段,身體的發(fā)育成長,知識層次的不斷提升,心理情緒的敏感波動都是要考慮在教材編寫之中的。通過本單元的呈現(xiàn)體例,體現(xiàn)出語文教材應該有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并且選文與練習等之間體現(xiàn)出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相互作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識字寫字、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都要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要求。本單元注重“聽、讀、說、寫”之間的銜接,力求在選文中強化這幾者的關系。
1.本單元由5篇課文組成,課標提出選文要有經(jīng)典性。那些沉淀下來、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才有資格進入課文,因此本單元基于培養(yǎng)師生對文化的尊嚴感,選取思想格調高,語言形式優(yōu)美的美文。包含兩個主題,兩個主題在單元內交叉并統(tǒng)領相關課文。第一個主題是秋,鑒于上學期開學正值秋季,選取一篇散文和兩首詩歌,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這兩篇文章的學習,將語文與生活結合起來,培養(yǎng)對生活的觀察能力,領略秋的美,正確抓住季節(jié)性景物的特點并進行恰當?shù)拿鑼?,同時初步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第二個主題是讀書,鑒于剛上初一的學生,即將面臨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六年,并且逐漸會接觸更多的各類書籍,怎樣結合自身的閱讀習慣正確選擇書籍是很重要的一步。第五課屬于自讀課文,列入“走進名人”板塊,選取“胡適”原因在于第三課《讀書與治學》作者為胡適,通過人物傳記的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開闊視野?;谡Z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相輔相成,潛移默化的原則,在第四課《中外詩歌兩首》末有一個“文學一角”板塊:主要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學常識和文學知識。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同時具有宏觀的教材與單元視野與微觀的單篇課文概念,以學生以往的語文學習經(jīng)驗和需要為教學的起點,進行適當?shù)难a充與發(fā)散,引導學生認識5篇課文的內在聯(lián)系、結構和性質,促使學生學會分析。建立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并對其進行有益的再建構。從而使語文學習有意義。
2.“課后習題”主要有“積累,小試牛刀,暢所欲言,分享交流,歸納總結,品味鑒賞,遷移拓展”幾個類型,多為開放式習題,有利于教師在執(zhí)教的時候根據(jù)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認知水平進行教學。將對課文的自由自主理解,與課堂外的學習生活經(jīng)驗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表達出真實的想法,并對想法進行歸類與修正。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專題教學”的方式,以課文內容為起點,根據(jù)“某一篇”課文的特點和專題課程目標,選擇其他在文體、語體、結構上有相似度或者差異度的其他課文進行相關教學。也可以采取“問題教學”的方式,自設一個主問題,通過具有開放性的起始性問題、縱深度的過程性問題、恰到好處的收束性問題,以設問和釋問的方式,不斷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動機和欲望,逐漸走向學習自主化,進而提升學習能力,養(yǎng)成自主習慣。具體需要如何選擇與設計,需要教師以本班學生為標準。
初中要掌握哪些基本的語文知識,要在哪些方面進行必要的訓練,具備哪些基本的語文技能,都要有個明確的安排。但呈現(xiàn)方式要考慮自然一點,不至于陷入死記硬背,最好能結合情景去提出問題,讓學生有興趣去思索體驗。另外,注意梯度,有螺旋式提升,都先要有安排。因此,在“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寫作”的設計上,我們盡可能考慮以上要求。
3.“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是一個以“介紹讀書方法和推薦喜歡書目”為主的版塊。幾個部分同時體現(xiàn)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提升。依托在前面選文的基礎之上,將文中的語文知識在此詳細介紹,輔助以練習,依次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有對話式的活動,有介紹型的知識講解。除了與第二課和第三課進行有機的聯(lián)系,又通過活動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了其他的讀書方法。讓學生進行比較,通過交流與分享的方式選擇或者是整理出最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并且在介紹自己喜歡看的書籍的同時收獲其他有意義的書籍。
自新課改以來,口語交際作為整個語文課程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對實踐性的重視及關注。口語交際應包括“交際場景,交際話題,交際對象,交際目的”四個組成部分,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言語實踐活動的方式,以小組研討、分工合作的形式,激勵學生將個人心得體會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會話的過程中豐富對陌生知識的認識,深入理解同伴與自我,完成不同思維方法的碰撞共生,實現(xiàn)對話交流的合作性學習。
4.“寫作”是一個結合“秋景與情感抒發(fā)”的版塊,培養(yǎng)學生正確抓住秋天的景物的特征,并且將個人感情有技巧性的融入的寫作方法。寫作是語言表達的藝術,通過引導學生將第一課的課后習題之一“隨筆”進行潤色、擴充,形成佳作。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需要反復修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耐心地積累與細心地觀察?!胺侗尽笔菍懽髂7碌淖詈梅绞?,值得注意的是設計有一個“寫作后”環(huán)節(jié),希望學生能夠在與同伴互換評改之后,通過摘抄下同伴寫得好的語句,在模仿中實現(xiàn)寫作水平的提升。
目前,中學生寫作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普遍呈現(xiàn)出“過于直白,缺少意蘊”的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群批”的方式,通過深入挖掘某些學生在寫作之前與寫作之時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式,解讀出所寫的與寫作者心理深層次的勾連,實現(xiàn)對全部學生的潛移默化地示范與影響。
總之,本單元采取的是以“選文系統(tǒng)”帶動,希望將“選文系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助讀系統(tǒng)、練習系統(tǒng)”有機組合的編寫體例,以“兩個主題統(tǒng)攝兩個板塊”作為呈現(xiàn)方式。希望通過新學期的第一單元語文學習開闊學生的視野,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