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碩 徐州工程學院
理論性較強的思政課與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課相獨立是高校課程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阻礙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的提高,使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面臨挑戰(zhàn)。歸因于高校不能科學的運用教學渠道,未能實現基于思政教育的各學科協同發(fā)展。2016年12月,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指出高校要充分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政資源,健全課堂教學管理辦法[1]?!敖櫴健彼颊逃J綄ⅰ皞鞯馈⑹跇I(yè)、解惑”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相融合,實現文化知識教育和價值觀念教育的協同效應,與思政課程教育改革的需求不謀而合。
讓學生接受黨史國情教育的熏陶,需要發(fā)揮課程的浸潤擔當。在追憶浴血奮戰(zhàn)得解放的歷史中牢記使命,在溫故披荊斬棘成大道的改革中激勵新人,在傳承篳路藍縷向今朝的文化中積蓄力量。
(一)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社會思潮多元化帶來不同文化的交融交鋒,對青年學生價值觀的塑造產生深刻影響,只有將紅色基因注入青年學生的靈魂,才能讓學生在時代變遷中自覺接受紅色教育的洗禮。因此,學院應強化紅色教育,以較高的親和力和實效性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為教育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提供教材。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將紅色資源的價值意蘊融入思政課堂、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以多樣化的途徑推動“浸潤式”思政教育的探索[2]。通過作品擴大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在黨員日開展有益的活動、搭建紅色教育網站提供專欄等,能夠使紅色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
(二)記錄改革步履,逐夢時代潮頭。當代大學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卻因缺少時代變遷的對比,難以獲得對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覺悟。因此,讓學生了解銳意進取四十年里的成就,組織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思政教育課程不可或缺。將改革開放融入思政教育體系,需要學院與教師重視課程環(huán)節(jié)的實操層面,以橫縱對比的案例來彰顯改革開放的歷史突破、以多樣化的成就為引導形成圍繞改革開放的教學體系、以生動的實例展示不懈奮斗的精神風貌。同時,需要開展以改革開放為專題的課堂建設,靈活運用座談會、展覽會等,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秉承傳統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在課程教學中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不僅有助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而且對延續(xù)中華文明、促進歷史傳承意義深遠。學院需要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繼承傳統文脈并創(chuàng)新其傳承路徑,將儒家文化的底蘊融入到思政教育培養(yǎng)體系中,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貫徹到思政教育的課堂中[3]。
(一)課程為基,多維度發(fā)力。課堂作為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主要途徑,是推進全方位育人的關鍵領域。為此應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日常課程為平臺,從多個維度發(fā)揮浸潤式教學的價值[4]。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思政教育,實現社會學、法學、人文學等學科的融合。圍繞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教學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滲透性和感染性,利用啟發(fā)式、參與式、滲透式等最新教學方式,從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發(fā)揮教學積極作用。在師生平等的雙向互動中,進行理論的傳授,多維度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于細枝末節(jié)中塑造學生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政治素養(yǎng)。
(二)實踐于行,踐行長效機制。深度挖掘思政內涵,需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實踐機制。因此,組織基于思政教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落實“知”與“行”的結合,打通理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5]。外化于行的思政教育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系統性、學理性的特征,能夠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在實踐育人的平臺提供方面,需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課程標準、考核體系,如組織志愿服務、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等活動,將學生的專業(yè)優(yōu)勢與社會實際需求相對接,滿足專業(yè)服務的同時提升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素養(yǎng)。通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方面的社會實踐,貫徹紅色理念,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代化發(fā)展。
(一)打造“移動課堂”,豐富授課方式。思政教育個性化、人性化的特點,需要教師在思政教育的授課中借助多媒體等工具,組織學生觀看經典紀錄片、重溫優(yōu)秀影視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此外,還可以采用創(chuàng)新型授課方式,通過網絡技術的交互性,打造“移動課堂”,推出精品在線課程、進行線上考試等,實現并優(yōu)化視聽教學的創(chuàng)新。借助線上的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為學生獲取思政知識提供平臺。通過“移動課堂”的打造,能夠將廣義的課堂作為思政教育的工作陣地,全面聯動教學活動,使之延伸至學校、社會和家庭。
(二)集聚平臺資源,引發(fā)觀念共識。思政教育的“因事而化”,要求運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和方法使思政教育實現從“感性直觀”向“生動實踐”的轉變。為此,高校可以圍繞思政教育建立信息系統,通過公眾號或微博形式,完成思政主題內容的推文,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引領思想,扭轉說教方式的蒼白。利用好身邊的典型事例,發(fā)揮現金人物的示范效應和輻射作用,以實現“理論輸出”向“典型案例”轉變。通過推送師生的突出事跡、劃分主題知識競賽等特色模塊,促進觀念共識。聚焦平臺資源,沿著思政教育的規(guī)律來釋放學生的活力,讓學生在細枝末節(jié)中接受教育、凈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