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
從語文教學實踐來看,同樣的教學內容因課堂結構不同,教學效果會存在明顯的差異??茖W流暢的課堂教學結構,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也可以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收獲教學的愉悅,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皩Ρ仁健钡恼n堂結構,就是一種很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
這種課堂結構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有利于顯示矛盾,突出教學內容的本質特征,能夠加強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藝術感染力。從教學實踐來看,我們有意識的從三個方面進行探究,語文課堂就很容易形成一種“對比式”的課堂結構模式了。
一、教師深入解讀文本,梳理文章的脈絡,從藝術手法上進行對比,使得課堂形成一種“對比式”的課堂結構
“對比手法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手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俯仰即是,運用對比手法可以使主題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鮮明,思想感情更深刻,能夠收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1]。在我們的初中語文課文教學中,也有很多篇目運用了這種手法。
例如:《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和莊公人物形象的對比,來突出曹劌的智謀和膽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趣味的對比,突出了“兒童喜歡自由的天性要倍加呵護”的主題;《范進中舉》不但把范進中舉前后的語言,生活以及社會地位的變化進行了對比,而且對范進的岳父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后的語言,動作變化進行了細致入微地刻畫和妙筆生花的對比,使其前倨后恭,欺貧懼富的性格栩栩如生,讓人過目不忘。
初中課文運用對比手法的篇目很多,一篇文章中不可能只有一處對比,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首先要梳理文章脈絡,將文本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充分分析和解讀,明白各處對比的作用。然后,根據(jù)單元教學目標,將這些對比手法進行篩選,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顯到隱的原則排列,將教學目標進行有機串聯(lián),使得整個課堂結構形成一種“對比式”的模式。
例如:《秋天的懷念》敘述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和無盡的愛,以及作者“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這篇文章主要從人物形象,生活態(tài)度和環(huán)境描寫上構成三處重要的對比,我們在執(zhí)教此文時,如果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梳理并鑒賞這三處對比,核心問題不是鑒賞這三處對比的表達效果,而是通過對比來完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教學。
《秋天的懷念》中我是病人,母親也是。面對疾病的折磨,我是自暴自棄,而母親把痛苦埋藏在心里,用堅定的信念鼓勵著兒子,這是人物形象的對比。母親生前,我沒有能力和機會回報母親,母親去世后,我明白:樂觀堅強的活著,就是對母親最好的報答。于是作者由自暴自棄轉變?yōu)閷ι畛錆M了希望,懂得生命的意義,這是生活態(tài)度的對比。描寫秋天窗外的落葉,以動襯靜,突出我孤獨,痛苦,無望的心情;描寫秋天北海潑潑灑灑的菊花,寫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了我從痛苦、無望轉向明朗堅強的變化,這是環(huán)境描寫的對比。
當然環(huán)境描寫除了烘托人物心情外,還有內在的聯(lián)系。母親看到蕭瑟的落葉,用身子擋在窗前,怕我觸景傷情,于是提出讓我去北??淳栈ǎ驗槭㈤_的菊花可以讓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同時菊花凌寒斗霜的品質也是我所欠缺的,母親肯定也希望菊花高潔堅韌的精神對我有所觸動,激勵我同病魔作斗爭。
對比手法是文學藝術中常用的手法,學生在比較中可以分清好壞,辨別是非,運用這種手法,能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課堂教學采用這種對比結構模式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皩Ρ仁健闭n堂結構的重點不是為學生分析對比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而是通過對比這種形式來串聯(lián)課堂的教學內容,將人物形象分析,藝術手法鑒賞,人生價值取向等教學內容通過對比這種形式來呈現(xiàn),讓課堂教學流暢簡潔,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挖掘閱讀體會,根據(jù)學生的感受,從閱讀體驗上進行對比,使課堂形成一種“對比式”的課堂結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解讀具有差異性是古今中外文學鑒賞的共識。如《關雎》的主旨就有“后妃之德說,青年戀愛說,婚典樂歌說,婚俗教化說”等,莫衷一是,董仲舒也有“詩無達詁”的感嘆。
詩文同理,在文本鑒賞過程中,個體千差萬別,角度各異,解讀結果自然存在差異。同時,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文本作者的經(jīng)歷是有時代差距的,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解讀名家作品,肯定和作者的認識存在差異,有差異自然就有對比,如果我們根據(jù)學生閱讀體驗,將課堂設計為“對比式”的課堂結構,讓學生自由主動的解讀文本,思維不斷碰撞,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因勢利導,也可以收獲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七年級課文《臺階》,父親在家庭極其貧窮的境況下,歷經(jīng)艱苦卓絕的拼搏,終于建成夢寐以求的九級臺階的新屋,然而父親卻出人意外的若有所失。故事發(fā)生的背景離現(xiàn)在的學生久遠,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對文本有多種解讀。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閱讀體驗,將課堂設計成“對比式”的結構。
文章篇幅較長,可以長文短教,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將父親的“快樂”和“不快樂”進行對比。直接設置問題:“父親為什么不快樂?”“父親什么時候快樂?”來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于是學生討論后可以明確:父親發(fā)現(xiàn)自己老了,青春不再,所以不快樂;房子蓋好后,發(fā)現(xiàn)自己社會地位并沒有真正提高,所以并不高興;雖然臺階很高,但是父親的經(jīng)濟地位并沒有從實質上改變,所以父親不快樂。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親是最快樂的。因為父親的人生目標就要實現(xiàn)了;父親年輕時候背回三塊青石板的時候最快樂,因為三塊石料是石匠送的,是對父親能力的肯定,父親很自豪,當然很快樂;父親坐在舊屋臺階上休息的時候最快樂,因為那時人很年輕,為實現(xiàn)理想而奮斗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快樂和臺階無關,和心情有關。高高的臺階不能從實質上改變父親的經(jīng)濟情況,只能徒增名不副實的煩惱。通過這一處對比,就可以完成對文本的解讀了。
接著,我們可以再設計第二處對比,從課內到課外進行拓展,進而完成情感價值目標的教學。臺階中的父親,是中國傳統(tǒng)農民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國傳統(tǒng)農民的優(yōu)點和缺點。他倔強,好強,從不服輸,只想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用自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擔和希望。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你們的父親不同于《臺階》中的父親,但有些東西是相同的,想一想,你最欣賞自己父親身上的哪一點?
學生討論交流后可以明確:《臺階》中的父親是典型的中國農民形象,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絕不是失敗的。父親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偉大也超越了他的可悲。以父親為代表的這些草根階層,正是中國的筋骨和脊梁。無論是文中的父親,還是同學的父親,都是家中的頂梁柱,承載著太多的責任和壓力,中華民族也正是在這樣的堅韌的精神支撐下才繁衍不息的。
當然,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提倡“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2]的解讀是新課程的要求,我們在堅持多元解讀文本構建“對比式”課堂結構模式時,也要堅持教學的規(guī)范意識,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中,學生認為母親是個“愛孩子,勤儉持家的好媽媽”則是明顯誤讀,我們應因勢利導,及時糾正。
三、拓展教學的容量和視野,立足名家名篇,將不同文藝體裁的同題作品進行對比,使得課堂形成一種“對比式”的課堂結構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很多經(jīng)典篇目都會被改編成其他門類的藝術形式,這些改編后的文藝作品,融入了改編者的藝術見解,是對作品的另外一種解讀。初中課文中,《范進中舉》被改編成戲曲,《賣油翁》被改編為動畫片,《植樹的牧羊人》被改編為電影。這些作品因為具備深刻的藝術性和豐富的美學價值受到讀者歡迎,所以又被改編成其他門類的作品。
這些內涵豐富的作品一個課時肯定不能完成教學目標。我們在設計教學時,可以用一個課時的時間,來引導學生欣賞不同體裁的同題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鑒賞,不僅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還是一種藝術的熏陶。改編后的作品,考慮觀眾的感受,會對原作進行裁剪和處理。我們以《賣油翁》為例,剖析一下這種“對比式”課堂結構的教學設計。
三維動畫片《賣油翁》由語文教育出版社制作,時長8分鐘,畫面生動,動作精彩,結構緊湊。前面是對文章內容的動態(tài)展示,后面是對文章的配樂朗讀和主旨分析,是一則很實用的微課視頻。觀看動畫片后引導學生思考:動畫片和課文有哪些相同之處?
討論后明確:人物對話相同,主要情節(jié)相同,故事場景相同。這是第一處對比。繼續(xù)討論:動畫片和課文有哪些不同之處?這是第二次對比。討論明確:動畫片比試了三次,課文一次;動畫片增加了轉葫蘆的細節(jié),課文沒有;動畫片增加了路人反應;動畫片結尾康肅公對賣油翁很尊重,課文只是簡單的說“笑而譴之”。
接著,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動畫片為什么會增加這些情節(jié)?
交流后明確:可以讓故事跌宕起伏,吸引觀眾;運用烘托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動畫片承擔一定的教育意義,主要觀眾是小孩子,告訴小孩子在生活中要謙虛。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文藝體裁的特征。最后提問:對我們的寫作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就是閱讀到寫作的遷移,討論后明確:運用心理描寫,神態(tài)描寫以讓文章更生動;寫作時要注意運用側面烘托的技法;中心一定要明確,結尾要點明主旨。
再如:《范進中舉》被改編為戲曲后長演不衰。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以“歌舞演故事”,重寫意和抒情,在重要的關扣之處會安排一些核心的唱段。這些唱段體現(xiàn)了作家對文本的理解,故事雖然脫胎于文本,可是唱詞由劇作家重新創(chuàng)作,對原作重新進行文學化和音樂化的解讀。我們將學生的理解和劇作家的解讀進行對比,會有不同的風景。
例如:《范進中舉》一文,我們不妨這樣設計:范進去參加鄉(xiāng)試前心理活動一帶而過,而在戲劇演出時,這是一個重要的場次,你如果是演員,你會說些什么呢?
老師先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后投影唱詞:“倘若此番不應試,愧對老娘與賢妻,老娘留下口邊食,賢妻為我縫破衣,含辛茹苦多少年,就為范進上丹墀??伎伎?,第第第,遭敗運,走殘棋。此番應試心已決,無銀哪怕沿門乞??疾恢信e就去死,陰曹有學還科舉。人不中舉鬼中舉,權把幡旗當錦旗。范進不是窩囊廢,中舉要讓鬼神泣?!盵3]
對比學生的看法和劇作家的唱詞,我們可以看出,這段唱詞強化了原著的諷刺意味,“人不中舉鬼中舉”是無奈的自嘲,悲涼酸楚中透出怪誕與滑稽,氣勢越豪邁,諷刺意味越濃烈,越讓人慨嘆他的可憐與可悲。
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xù)設置對比:范進苦讀的時候,他會怎樣演唱,你會如何設計對白?當范進發(fā)瘋后,他會怎樣演唱,你會如何設計對白?
將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進行對比,一定要注意控制視頻時間,盡可能將視頻控制在5分鐘以內,不然會喧賓奪主,將閱讀課變成了影視鑒賞課。
在教學實踐中,同樣的教學內容因課堂結構不同,教學效果存在差異。如果我們嘗試從課堂結構進行梳理,探尋語文課堂結構的內在規(guī)律,使整個課堂結構疏密相間、節(jié)奏分明、充滿活力,給學生美妙的藝術享受,使其在身心愉悅中接受教育,也讓老師在上課時收獲教學的成功感和滿足感?!皩Ρ仁健钡恼n堂結構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形式,教師大膽嘗試使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行知部落.對比手法的作用.
[2]宋志誠.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師生文本解讀差異性研究.來自知網(wǎng)
[3]趙愛斌.晉劇.范進中舉.